JeffRen1966
绥靖主任看上去不起眼,其实能够调动一个省的军队,和省主席是一个等级的干部。例如阎老西,阎老西的官职就是山西省主席、太原绥靖公署主任。所以,很多人喊他阎主任。其实除了绥靖公署主任,还有一种主任的级别更高,那就是行营主任。那么,一个行营主任为何能够调动五个省的军队呢?
其实,近代的官职和古代官职有很多的关系。在清朝统治期间,每个省都有巡抚和提督。巡抚负责一个省的全部事务,而提督负责一个省的军队,军政和民政是完全分离的。到了清朝灭亡之后,由于没有强有力的人物控制局面,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当时,北洋军阀控制了中央政权。每个省都有督军和省长,和清朝的提督、巡抚差不多。但是由于处在乱世,军队的作用很大,所以,督军的权力明显大于省长。
有的省长就是督军的部下,还有的督军自己兼任省长。这样的情况持续到了1928年,为了调整督军和省长的关系,废除了这两个官职,出现了省主席和战区司令。省主席可以调动全省的治安部队,战区司令则调动1个或者2个省的野战军。当时,为了安抚一下军阀的情绪,出现了兼任的情况。例如韩复渠,韩复渠的职位是山东省主席、第5战区副司令、第3集团军司令。这些都属于封疆大吏,在省主席和战区司令之上,还有一个行营主任。
在30年代,为了应对一系列的战争,最高统帅部经常要赶到地方去指挥作战。这就是行营,属于最高统帅部的分支机构。在30年代,总计出现了重庆、武汉、南昌、西安四个行营。每个行营都有一位行营主任,负责自己所在地区的所有事务。例如南昌行营主任,他的辖区就是东南5个省。行营主任比省主席、战区司令都要高一个档次。一般来说,能够担任行营主任的官员,肯定是绝对的亲信,而且必须有能力。
在古代的历史中,没有类似的机构和官职。如果仔细对比的话,有点类似于明朝的大学士督师。比各地的总兵、巡抚的地位都高,当然能够管理好几个省的问题。不过,行营不是长期设立的,一旦这一地区的任务结束,就会被撤销,行营主任再回到中央工作。对于省主席和战区司令来说,本来自己说的算,当然不希望再加上一个顶头上司。在30年代后期,西安行营的主任非常有特点,因为军队都不是自己的。
在近代历史上,还有一种机构有点类似,那就是建国初期的各个分局。例如西北局、西南局、华南局等等,当时为了管理的需要,建立了6个分局。但是随后就撤销了,这种超出规格的机构不会太长久。参考历史上的钦差大臣,不可能一直待在地方上。
糖果屋de芒果
抗战开始时,国民革命军的指挥机构是按总部-战区兵团-集团兵团(兵团,路)-军-师-旅-团,共8级才到战术单位;1940年后简化为总部-战区-集团军-军-师-团,6级指挥机构;这极大提高了部队的作战指挥能力。可是抗战结束后,国民党为了照顾论资排辈及抢占地盘等非作战使命,又将指挥机构扩编为总部-行营(行辕)-绥靖公署(战区)-绥靖区-兵团/整编军-军(整编师)-师(整编旅)-团共8级,切出现大量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从统帅部到最基层的战术单位都经常发生上级越权指挥,下级不听命令的严重影响战斗力的情况。 绥靖公署主任相当现在的省辖市的市委书记兼军区政治部主任(正局(厅)级)
我是伙星人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作战序列是军事委员会指挥各战区(之间有个不尴不尬的行营建制),战区直辖集团军、军、师等作战单位,相对容易理解。然而抗战胜利后,又冒出了行辕、绥靖公署、绥靖区等一批新的机构名词或者番号,那么,这些军事单位与抗战时期军事机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以下做简明介绍。
重庆行营主任何应钦
在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之前,重庆军事委员会先后组建了十二个战区(另有两个游击战区),以及桂林、天水、汉中、赣州等多个行营,理论上行营可以指挥若干战区,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比如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晋升”汉中行营主任后,根本指挥不动第一战区的胡宗南和新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基本就是“明升暗降”。
所谓行营,其全称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具有强烈的军事色彩,所谓行辕,全称是“国民政府主席行辕”,军政兼管的含义较浓。日本投降后,重庆方面为应对新的形势,先后改组和新建了六个行营:西南区的重庆行营(何应钦)、华南区的广州行营(张发奎)、西北行营(张治中)、华北区的北平行营(李宗仁)、华中区的武汉行营(程潜)和东北区的东北行营(熊式辉),不久以后又纷纷更名为“行辕”。
西安绥署胡宗南
而后将原有的战区改制为“绥靖公署”,每个行营可以指挥若干绥署、绥靖区和警备总司令部,比如重庆行营下属川康绥署、川鄂湘黔绥署和云南警备总司令部、北平行营指挥保定绥署和张垣绥署等。其中第一战区更名为西安绥署(胡宗南)、第二战区更名为太原绥署(阎锡山)、第三战区更名为徐州绥署(薛岳)、第五战区更名为郑州绥署(刘峙)、第七战区更名为衢州绥署(余汉谋)、第十一战区更名为保定绥署(孙连仲)、第十二战区更名为张垣绥署(傅作义)。
另外,原第四战区、第九战区、第十战区和两个游击战区被撤销,第六战区并入“武汉行营”,第八战区并入“西北行营”,这就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的基本作战序列。同时,集团军建制更改为两个形式,机动部队组建整编军,守备部队组建“绥靖区”。
郑州绥署刘峙
因此绥署掌握的军政权力仍然非常之大,不仅统辖管区内所有野战部队、保安部队,还兼管地方民政,绥署主任是真正的“军政大员”。各绥署指挥的野战部队,则根据战场形势有所调整,比如徐州绥署要对付战力强劲的华东野战军,一度拥兵45万人,几占国军机动部队的三分之一,并且大多为精锐。国民党“五大主力”的三个,整5师、整11师和整74师最初都在徐州绥署指挥之下,还包括桂系的整7师、黄百韬的整25师、李天霞的整83师等等。其实早在红军时期,国民党这个机构名称就存在过,性质大同小异。
而各绥署之所以用某个城市的名字代称,主要是辖区不止一省,可能是数省的一部或者大部,与战区一样需要根据战场态势设置专门的作战分界线,而不与行政区域直接挂钩,因此以公署机关所在地来命名。比如刘峙的郑州绥署就管辖豫南、皖北和鄂北等区域,手底下30万人马。
太原绥署阎锡山
到解放战争后期,随着人民解放军高歌猛进,国民党的“剿总加绥署”体系已经被冲得稀巴烂,胡宗南丢了西安,阎锡山丢了太原。于是再次改换名头,某某“军政长官公署”的招牌又挂了出来。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