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大本事
一、《惊愕交响曲》
1、作品介绍
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传说当时伦敦的贵族是音乐会的常客,但是他们来听海顿的音乐会只是为了表现自己所谓的高雅品位,在那里附庸风雅,每每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海顿知道后非常生气,于是他就写了这部《惊愕交响曲》。
主题用最单纯的民歌风格,听起来像一首童谣,小提琴轻柔地奏出后,声音更轻地重复一遍,乐队突然爆发出一个响亮的和弦,让人猛地惊醒,这就是“惊愕”。这一乐章的曲式是主题和四段变奏。
2、作者介绍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偕丁,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
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
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韩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海顿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
二、《拉德斯基进行曲》
1、作品介绍
拉德斯基进行曲,管弦乐曲,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作于1848年。是老约翰最著名的代表作,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每年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总是以这首曲子作为结束曲,并已成为一种传统。
2、作者介绍
约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劳斯(Johann Baptist Strauss),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维也纳,后来他们全家迁居到维也纳,老约翰·施特劳斯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学小提琴,后来从师维也纳歌剧院提琴手伊格拉茨·冯·惠利。
1817年以后,他在米夏爱尔·潘配领导的流行舞蹈乐队里拉中提琴。1819年,他又到约瑟夫·兰纳的维也纳圆舞曲乐队里拉琴,有时担任指挥。
1825年,他和玛丽亚·安娜·施特赖姆结了婚,生了三个儿子,这时,他离开了兰纳,自己组了一个乐队,并为这些乐队写了不少乐曲。1849年9月25日,老约翰·施特劳斯在维也纳逝世,享年四十五岁。
三、《革命练习曲》
1、作品介绍
肖邦的这首练习曲,表现了肖邦在华沙革命失败后内心的悲愤欲绝。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全曲激昂悲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2、作者介绍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
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四、《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
1、作品介绍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又名《英雄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于1804年的交响曲,作品55号。
交响曲第一乐章描绘了英雄在战斗中成长;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亦是贝多芬独创;第三乐章是谐谑曲;第四乐章是凯旋进行曲式的终曲。
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全曲宏伟壮阔。
2、作者介绍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
五、《安魂曲》
1、作品介绍
安魂曲的唱词与普通弥撒基本相同,但省略了荣耀经(Gloria)与信经(Credo),增加了“震怒之日”(Dies irae)。
之所以称为安魂曲,是因为唱词的首句以“Requiem aeternam”开头,第一句是“主啊,请赐予他们永恒的安息”。安魂曲这个名词在音乐上接受的人比较多,而教会一般将其翻译为追思曲。
2、作者介绍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英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
1760年,开始学习作曲。莫扎特一生漂泊劳碌。1762年的寒冬,年幼的沃尔夫冈与姐姐南内尔的欧洲巡演拉开序幕。
从慕尼黑、林茨到受弗朗西斯一世接见的维也纳之行后,他经由波恩、科隆、布鲁塞尔抵达法国,在巴黎他短暂碰壁,随后在英国重整旗鼓,在意大利度过的岁月则为莫扎特日后的歌剧创作提供了无限源泉。
1773年,在意大利受挫的莫扎特重返故里,从粮食大街四层狭小局促的公寓迁至萨尔茨河对岸新城的马卡特广场八号。
在萨尔茨堡,莫扎特被任命为大主教宫廷首席乐师,但是这个人生阶段于他而言,却充满了忧郁压抑。新任大主教科罗瑞多让莫扎特深切体会到萨尔茨堡的保守封闭。
1781年,莫扎特到维也纳开始10年的创作生涯。1791年12月5日0时55分,莫扎特逝世,享年35岁,死因不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拉德斯基进行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革命练习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魂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惊愕交响曲
快到腕里来
The Yellow River Cantata (Chinese:黄河大合唱 Pinyin:Huánghé Dàhéchàng) is a cantata by Chinese composer Xian Xinghai (1905–1945).Composed in Yan'an in early 1939 during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the work was inspired by a patriotic poem by Guang Weiran,which was also adapted as the lyrics.Premiered on April 13 of the same year in the Shanbei Gongxue Hall of Yan'an,the work soon spread to all parts of China and greatly inspired the people to take up arms against Japanese invaders.
zhusun1989
Defend the lyrics of the Yellow RiverThe wind roar,The horse in the call,The Yellow River in roaring,The Yellow River in roaring.Hexi and climb the high mountain,Hedong hebei, sorghum is ripe,Thousands of hills, the anti-japanese hero is really a lot!QingShaZhang, guerrilla athletes their heroes!End up TuQiang YangQiang,Waving broadsword spears,Defend the home!The Yellow River defend.Defend north China!To defend the whole of China!这样可以吗?
偶是九九
《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部,具有堂堂王者风范。 创作背景贝多芬自1808年开始着手创作此曲,并于第二年完成。当时由于拿破论率领法军占领了维也纳,使得本曲迟迟不能上演。直到1811年,本曲才在德国的莱比锡得以首次公演。当时的音乐杂志《大众音乐报》曾这样评价本曲:“毫无疑问,这是所有已经创作出来的协奏曲中最富创造力、最富想象力和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同时也是在技巧上最为艰深的一部。” 《第五交响曲——命运》 创作背景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已写过“海利根遗书”,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但是,贝多芬与命运展开了顽强的抗争。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展现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激烈斗争和获得灵魂自由的胜利欢悦从“通过苦难的欢乐”之中,它揭示出人类精神历程的艰难和战胜苦难的崇高之美。 肖邦——夜曲、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乐曲中所弥漫的惆怅、瞑想、缱绻气氛,以及其中包含的激动、叹息、兴奋、不安等丰富而微妙的情绪 《革命练习曲》、表现了肖邦在华沙革命失败后内心感受。全曲激昂悲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此曲流传最广。 《幻想即兴曲》一共写了四首即兴曲,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作品66号,遗作,曲名是后人所命名)最为著名。它内容深奥且富于幻想。奔放激荡的曲调,溢满绚丽斑斓的色彩,深深触动我的灵魂 格什温——《蓝色狂想曲》 《蓝色狂想曲》是为钢琴和管弦乐队而写的类似单乐章的协奏曲作品,其中主题的即兴式表达同交响性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黑人布鲁斯音乐的调式及和声因素、爵士音乐的强烈的切分节奏和滑音效果,都赋予这部构思独特的作品一种与众不同的色彩。格什温在这部作品中,对那些情绪全然不同的段落的安排,如抒情性与戏剧性,舞蹈性与歌唱性的对置,也颇具匠心。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创作于1928年,是乔治•格什温交响爵士乐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国内对格什温的研究,多为论述生平和总体创作特色的传记式著作,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的第二乐章 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 《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是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四百多首圆舞曲中最著名的一首,写于1867年。多瑙河是流经中欧的一条主要河流。这条河流对作曲家来讲,如同母亲一样的亲切、熟悉。约翰•施特劳斯不知多少次泛舟多瑙河上,漫步在她的两岸。约翰•施特劳斯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友人格涅尔听。这位诗人也有同感,他很快写下一首歌颂多瑙河的诗歌。当约翰•施特劳斯拿到《美丽的蓝色多瑙河》诗篇时,乐思如同奔腾的河水,激荡在他的心头。 《拉德斯基进行曲》 誉为“圆舞曲之父”的老约翰·施特劳斯的确是一名十分出色的音乐家,这是他的代表作。这首曲子本是老约翰·施特劳斯题献给拉德斯基将军的。老约翰施特劳斯所写的这首进行曲正是炫耀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殖民统治的武力和拉德斯基的威风。这是一段并不光彩的历史,尽管如此,拉德斯基进行曲还是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进行曲。 比才——歌剧《卡门》 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颠峰之作,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性格倔强而自由不羁的吉卜赛姑娘——卡门,对爱情充满渴望,那叛逆的激情,象火焰一般燃烧。为了摆脱命运束缚,不惜付出生命代价。卡门是西方歌剧史上最诱人的艺术形象,至今久演不衰。 花腔女高音——歌剧《魔笛》 戏剧女高音——《晴朗的一天》《人们叫我咪咪》《哈巴涅拉》 《晴朗的一天》是歌剧《蝴蝶夫人》中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叹调。研究和分析咏叹调《晴朗的一天》,必须首先对这首咏叹调的载体—歌剧《蝴蝶夫人》有所了解,对歌剧中的女主人公蝴蝶夫人的身世、人物性格和悲剧结局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应该了解其作者普契尼的基本创作特点和其创作歌剧《蝴蝶夫人》时的历史背景 抒情女高音——《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为艺术,为爱情》 女中音——《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我心中有一个声音》 戏剧男高音——《今夜无人入睡》《我是城里的大忙人》《多么冰凉的小手》《星光灿烂》 抒情男高音——《偷撒一滴泪》《女人善变》 男中音——《斗牛士之歌》《再不要去做情郎》《我捕捉小鸟本领高》 男低音——《跳蚤之歌》 男女高音——《饮酒歌》 独唱——《回忆》 重唱——《半个月亮爬上来》 齐唱——《歌唱祖国》 领唱——《士兵之歌》 轮唱——《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当时,冼星海仅用了6天时间,就谱出了全曲。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轮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等八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长征组歌》 合唱——《祖国颂》、《美丽岛》、《神圣的战争》《铁钻合唱》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合唱”》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 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奏响了欢乐主题,继而加入中提琴、大管、小提琴等乐器,意味着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随后,乐曲转入bB大调,使歌唱声更富有活力。紧接着乐队奏出了多重赋格,将乐曲推向第一个高峰。待平息之后(D大调),合唱团闪现《欢乐颂》与《工人们团结起来》的旋律,将乐曲推向光辉灿烂的结尾 如今《第九交响曲》公认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乐家认为已经没有任何作品能够超越”贝九“的成就,无论这种说法是不是有偏颇的地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都将是永恒的!欢乐颂精神永不灭! 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从十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大约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是主题再现。 钢琴协奏曲《黄河钢琴协奏曲》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引子一开始,小号与小提琴便以磅礴的气势奏出号子似的动机,木管乐快速的半音阶上行和下行,刻画了船工们同惊涛骇浪殊死搏斗的情景,这时乐队出现了“划哟,冲上前!”的音乐语言。由钢琴急骤的琶音掀起巨浪,引出了坚定有力的船工号子,表现了船工们万众一心同狂风巨浪顽强拼搏,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第二乐章《黄河颂》 深邃的大提琴奏出缓慢庄严的旋律,引出独奏钢琴的反复呈述,这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追溯。钢琴铿锵有力的和弦奏出了乐曲雄伟的结束部分,铜管奏出的义勇军进行曲动机,象征着觉醒的中华民族已屹立在世界东方。 第三乐章《黄河愤》 清脆的竹笛声吹出了陕北高原质朴宽阔的引子旋律,独奏钢琴模仿古筝,轻快的奏出民族风格的主题。在乐队明亮宽广的发展后,钢琴深沉压抑的和弦与铜管乐的阻塞音表现了敌寇对祖国河山的践踏,音乐中同时酝酿着反抗斗争的音乐情绪,随着音乐情绪的不断高涨,独奏钢琴激动地奏出象征民族悲愤的雄伟音调。最后乐队以辉煌的气势再现民族风格的主题音调,这是黄河滚滚的怒涛,这是中华民族满腔的悲愤。 第四乐章《保卫黄河》 引子是铜管乐奏出的号召似的战斗性旋律主题。音调中揉进的《东方红》钢琴的华彩乐句后,出现了《保卫黄河》的旋律主题。这是一段斗志昂扬的进行曲,表现了中华民族前赴后继英勇不屈的献身精神。随着乐不断发展,音乐展开了一幅幅抗战的壮烈画面。抗日音乐情绪此起彼伏,当《东方红》主题出现时整个乐曲达到最高潮。在乐曲结束前,乐曲巧妙的把《保卫黄河》、《东方红》和《国际歌》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有机联系, 雷斯笓基——《罗马的松树》作于1924年,为所作以罗马为题材的著名交响三部曲的第二部。 为了唤起对罗马亲切的回忆,我以罗马自然风景中富有特征意义的罗马松树,作为这首乐曲的描绘对象。 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小小骑士兵》 这部作品充满生气和夏日的阳光感,慢板乐章犹其动人。 圣桑——《动物狂欢节》 圣-桑曾于1886年,先后到布拉格与维也纳进行旅行演奏,途中在奥地利休息了几天。就在这些日子里,他应巴黎好友的请求,写作了一部别出心裁、谐趣横生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在《动物狂欢节》中,作者以生动的手法,描写动物们在热闹的节日行列中,各种滑稽有趣的情形。 杜卡——《魔法师的徒弟》这是一部以歌德的叙事诗为题材的管弦乐曲,音乐的描绘与标题很贴切,结构严整、配器复杂,至今仍是各国管弦乐团喜爱演奏的节目 埃尔加——《威风凛凛进行曲》,分第一号,第二号,第三号,第四号,第五号;第一号最有名。第一号威风凛凛进行曲慢速的一段是英国第二国歌。在很多动画片中被运用, 斯特拉文斯基——《火鸟》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俄罗斯作于1878年。是作者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发挥了主奏小提琴绚烂的近代演奏技巧,展开了色彩丰富的管弦乐,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新鲜的韵味,而且用他含有俄国民谣的地方色彩,独特的充满哀愁的优美旋律,作成了格调新颖、独特的作品。这首乐曲是受到了拉罗作曲的《西班牙交响曲》的激发而作的 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部最通俗的协奏曲,但就其构思之宏伟和作品的规模而论,它可以称为用钢琴和乐队演奏的一部交响曲。这部作品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与欢乐的热望 《天鹅湖》天鹅湖是世界上最出名的芭蕾舞剧,也是所有古典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 《第六交响曲——悲怆》大约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 这首 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是一部相当个人化的作品。 久石让——《2008武道馆音乐会——与宫崎骏动画共同走过的25年》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