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kyXue521
当你发现自己没学会英语时,可能不是方法错了,而是你没坚持。或坚持的时间不够长。你想想我们学母语,从出生到会说话还要一年多时间。等到什么话都会说还得四五年时间,母语环境这么好,尚需要五六年时间,学外语,没有这么好的语言环境,是不是需要更长的时间呢?怎么培养英语思维呢,方法倒是不难,那就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反复练习课文,多听,多读,多背。但就是这反复练习,很多人做不到,因为它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所以就都放弃了,尤其时短时间内不能提高成绩时。
5ichocolate
外语思维听起来很神秘,但我觉得其本质上和条件反射没有太大的不同。之所以我们认为存在一种独特的“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相对),是因为我们对说外语这一行为的本质存在一些误解。我们仔细想一想:说外语是一个思考过程吗?有的同学可能要说,我用英语遣词造句的时候思来想去都找不到正确的说法,实在是难受,这难道不是个思考过程?持这样的观点的同学,请再想想,当你使用英语进行一些简单的自我介绍(像自己的名字啊、现在几岁啊、在哪里上学啊、等等……)的时候,这样的问题还存在吗?我想大部分人在学完初中英语后都能够使用一些简单的英语讲上一段两段话,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是完全不需要思考句式和词汇的。这是因为初中英语里面那些简单的句子都已经被你内化了,要用它们来说上一两段就是条件反射一般。等到你阅读过更多的书、看过更多的新闻和电影之后,说英语就变成了纯粹条件反射的无意识行为。用外语进行输出是一个把记忆中的素材进行提取和逻辑加工的过程。讲得具体一点,你的外语能力基本上取决于你的语料库。你的输入越多,你的语料库就会越大,而重复输入越多,提取素材的速度也就越快,直至其成为纯粹的条件反射为止。一个人只要有基本的逻辑能力,就可以运用语料库里的素材进行论证。这整个过程并没有涉及到某种特殊的”语言思维“,而是使用逻辑思维对语言素材进行了处理。举个例子来说明我的观点。我在美国修了不少历史课,其中古代经济史的内容是我来美国之前极少有过接触的。也就是说,我脑子里关于古代经济的知识全部来自于美国老师和英文资料的输入,因此在和不了解相关背景的人(比如我爸妈)谈论这一话题的时候,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想一想一些观点应该怎样用中文表达。反之,我在Quora上回答过一个关于罗马经济的问题,写答案则是一气呵成。当你的观点有人清楚的阐释过一遍的时候,直接引用和转述是很容易的事。而与之相反,我刚来这里读书时跟美国同学讨论一些数学问题,说话的流畅度就要下降很多,因为我的基础数学知识是在国内所学,看到数学公式的时候第一反应总是中文而不是英文,所以沟通起来就往往需要额外的转译。我不觉得我在讨论历史和讨论数学的时候使用了两种不同的“语言思维”。我也不认为问题的原因是我只能时而使用“英语思维”思考,时而丧失这一能力。这本质上就是语言素材输入的量所决定的。因为专业的关系我每天都读一些历史论文,并且跟课上同学讨论相关问题。我已经见识了大量的历史观点是怎样具体地用英语作出的,所以让我用英语谈论一些历史或其他人文学科的问题我可以滔滔不绝。但让我讨论一些我只在中文环境里接触过的话题——比如生物、化学,我很难在不查资料的情况下用英文描述一些基本反应。因此,如果”英语思维“指的是一种特殊、抽象、可以独立于其他”语言思维“建立起来的思考模式,我认为它并不存在,因为这样一种假设剥离了语言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联系,是有悖常识的。但加入”英语思维“指的是”不需要中文翻译就能输出英文“的能力的话,我认为只要能够熟练说上两句英语的人都具有这种思维,只是这种思维会随着练习越来越成熟而已。
一佛爷一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我们用英语思维的最大障碍是汉语的频繁介入和干扰。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对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甚少。建立英语思维必须要频繁地接触英语,比如看英文报纸,书刊,听英文歌曲,看英文电影都是不错的方法。总之,给自己营造一个虚拟的英文世界,当你接触英文多了,慢慢地就会改正你的中文思维,当英语渐渐成为了你生活中的一部分时,用英语思考也不再会是什么难事。
我从来没喝过水
第二十二讲
拥有“英语思维”,是广大英语学习者的梦想!
即使是“骨灰级”的英语大咖,也无不憧憬着有那么一天,幸运之神能够降临,让自己拥有传说中的“英语思维”。
“英语思维”拥有如此明亮的光环,让无数学子们朝思暮想,心驰神往。
一、那么到底什么是“英语思维”呢?
所谓的“英语思维”,广义上讲就是英语母语者的语言思维和表达方式。
一旦真正拥有了这种“英语思维”能力,意味着你的英语已经彻底脱离了所谓的“中式”英语,你的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已经接近了英语母语者的水平。
那么英语母语者的语言思维和表达方式是如何获得的呢?
正如我们在第五讲中所介绍的,是通过“传承”的方式从父辈那里继承了母语的语言思维。
而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所以我们无法通过“传承”的方式来获得“英语思维”。
虽然很多人试图通过“海量”的语言输入输出,梦想着“量变到质变”的奇迹发生,可惜的是这种练习方式缺少了“传承”中的重要的环节,“校正和反刍”,以至于这种“海量”的输入输出练习成为一种极度耗时、质劣效低的学习方式。
无法通过“传承”获得英语思维,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通过学习英语的语法,来获得“英语思维”。
二、那么英语思维和英语语法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英语语法是英语语言的规律,而英语思维本质上就是英语语言规律的外在表现。
所谓的“英语思维”,狭义上讲就是英语语言的规律。
这告诉我们,通过深入透彻的学习英语的语法,我们也一样可以获得“英语思维”。只不过这种方式获得的“英语思维”和通过“母语传承”获得“英语思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为前者是“刻意为之”,后者是“浑然天成”。
虽然相较“母语传承”的方式依旧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已经相当接近真正的“英语思维”了,毕竟中文是我们的母语,毕竟我们是中国人。
那么如何建立英语思维,也就变成了如何学习语法。
正如第五讲中所讲,“宏观上建立起完整系统的语法框架体系”,“微观上透彻理解英语语法背后的原理”。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做到“融会贯通,以不变应万变”,你的英语思维就慢慢清晰了。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理解了何为“英语思维”,以及如何建立“英语思维”,那么所谓的“英语语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追求“语感”呢?
三、什么是“英语语感”?
所谓的“英语语感”就是对英语语言的模糊感觉!
“感觉”很多时候是不靠谱的!
所谓的“英语语感”是指对英语语言规律的“模糊感知”,是通过一定语言练习积累后,建立起来的语言的“感性”经验。
“英语语感”带着对语言感知的“思维惯性”对我们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因其并不是完全意义上“语言规律”,所以很多时候是靠不住的。
英语语感不等同英语语法,自然也不等同英语思维。
所以,我们不用神话“英语语感”,我们应该带着更理性的目光,在深入理解英语语法本质的的前提下,在正确的“思维惯性”帮助下,通过大量的练习,以获得真正正确的“英语语感”。
下一讲,我们将进入以“时态”为核心的“英语语法”的学习。
本文作者谢瑞,著有《英语思维:解密英语语法的原理》一书和《英语思维:十课建立完美语法体系》系列视频课程。
fanfanwing
英语思维的定义是:英语的掌握程度与母语一样,可灵活的使用流利的、纯正的英语表达所思所想,形成本能的、条件反射式的思维方式。要学会英语思维,首先当然是要杜绝中式英语啦!想要培养英语思维,最好的办法就是多接触地道的英语表达,和外教多学习,多看看美剧,不要用中文的表达习惯来表达英语!比如说:long time no see ,这就是个典型的中式英语,很久不见,直接根据中文的表达习惯来对应英语的表达,这也是不利于培养英语思维的!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你!
小顽童阿淑
soga,新技能get,bling bling的感觉。对于我来说英文就像是一门方言,我可以无缝切换,虽然偶尔会卡壳。车来了和来车了在我大脑里会直接被链接到bus is coming而不会经历两个不同翻译。看长句子的时候开始断句。对单词的敏感度提高,能够一眼看到key word。不会的单词看着也能读出来并大概猜到意思。习惯使用被动语态。撞到别人会下意识的说sorry。能够模仿印度,新加坡,日本口音并且觉得很好玩。听到女生说harder的时候觉得很带感。骂人的时候我会说QNMLGBD Mxtherfxxker。会用英语做梦。当我决定用英文说一个事情的时候就会自动的切换到全英文思考。不过当我发现这个事情很复杂或者词汇量远超我掌握的时候我还是会切回中文。我虽然是用英文思维可是不代表我说的是地道的英文。I AM JUST THINKING IN ENGLISH. 不代表我像英国人一样思考。至于某些知友提到的反应不过来自己用哪种语言在思考,我还没达到那个段位。如果我用英文思考,我说出来的肯定是英文,在新加坡这种多语言国家跟许多掌握多语言的人打过交道以后,我发现太多的语言思维混在一起不分主次的话,这个人通常来说没有什么思想深度。经常是中文70分,英文80分,闽南语60分这样的组合,但是偶尔有那种语言天才让人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