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无敌的猫
台风,指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26℃以上广阔海面上的热带气旋。世界气象组织定义:中心持续风速在12级至13级(即每秒32.7米至41.4米)的热带气旋为台风(typhoon)或飓风(hurricane)。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国际日期线以西,东经100度以东)地区通常称其为台风,而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地区则普遍称之为飓风。每年的夏秋季节,我国毗邻的西北太平洋上会生成不少名为台风(Typhoon)的猛烈风暴,有的消散于海上,有的则登上陆地,带来狂风暴雨,是自然灾害的一种。过去我国习惯称形成于26℃以上热带洋面上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s)为台风,按照其强度,分为六个等级: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自1989年起,我国采用国际热带气旋名称和等级划分标准。国际惯例依据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分为:热带低压(Tropicaldepression),最大风速6~7 级,(10.8-17.1 m/s);热带风暴(Tropicalstorm),最大风速8~9 级,(17.2~24.4m/s);强热带风暴(Severe tropical storm),最大风速10 ~11 级,(24.5 ~32.6m/s);台风(Ty-phoon),最大风速12 ~13级,(32.7m/s~41.4m/s);强台风(severe typhoon),最大风速14~15级(41.5m/s~50.9m/s);超强台风(Super Typhoon),最大风速≥16级(≥51.0m/s)。热带低压(热带低气压的简称)是热带气旋的一种!属于热带气旋强度最弱的级别(其最大风力为每小时62公里或以下),热带低压是台风形成最重要的起源也是到最后消失的愿者。热带风暴是热带气旋的一种。是指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8-9级(17.2-24.4米/秒)的热带气旋,热带风暴的产生预先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热带低压),但热带风暴却为人们带来了丰沛的淡水,热带风暴给中国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东南亚和美国东南部带来大量的雨水,约占这些地区总降水量的1/4以上,对改善这些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强热带风暴是热带气旋的一种。强热带风暴(STS,severe tropical storm)的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为24.5-32.6m/s,底层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0-11级,热带气旋近中心最大风力为10~11级(24.5-32.6米/秒)时,热带风暴加强上去时,就称为强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继续加强,就会形成台风。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在气象学上,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在12级至13级(即每秒32.7米至41.4米)称为台风(typhoon)或飓风(hurricane),飓风的名称使用在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而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国际日期线以西,东经100度以东)使用的近义字是台风,当台风继续加强上去时就称为强台风。强台风(STY)是指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15级(41.5 ~50.9米/秒)的热带气旋。当强台风继续加强,会成为超强台风,如果强台风的强度减弱,会成为台风,强台风发生常伴有大暴雨、大海潮、大海啸,发生时,人力不可抗拒,易造成人员伤亡,强台风给广大的地区带来了充足的雨水,成为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的降雨系统,但是,强台风也总是带来各种破坏,也是世界上严重的自然灾害。超强台风(英语:Super Typhoon,中国气象局使用缩写SuperTY,香港天文台使用缩写SuperT.)是热带气旋中最强级别。当风速大于51.0米/秒时就称为超强台风、风最高时速可达300公里以上,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这巨大的能量可以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这种风力,陆地少见,极具破坏力。在海上,海浪为逾14米或以上的极巨浪,漫天白沫,能见度极低的情况。故超强台风的风力明显更甚,其具有严重灾害性的破坏,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一文,文中论及“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作者认为:在古代,人们把台风叫飓风,到了明末清初才开始使用“飚风”这一名称,作为寒潮大风或非台风性大风的统称,至1956年,飚风简化为台风。关于“台风”的来历,有两类说法。第一类是“转音说”,包括三种:一是由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二是由闽南话“风台”演变而来;三是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根据希腊史诗《神权史》中的人物泰丰Typhoon命名。第二类是“源地说”,由于台湾位于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台风北上的路径要冲,很多台风都是穿过台湾海峡进入大陆的,所以称为台风。“台风”是音译词,英文中typhoon是根据中文粤语发音toi fong音译至英文,再进入普通话词汇中的。typhoon在美语中指发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热带暴风。若追溯其语源,也许很少有单词能像typhoon 一样表明汉语、阿拉伯语、东印度语和希腊语的多国语言背景。希腊单词typhon 既是风神的姓名又是意为“旋风,台风”的普通名词,被借入到阿拉伯语(就象在中世纪时许多希腊语单词进入阿拉伯语一样,那时,阿拉伯人的学问保存了古典的风格,同时在把它传向欧洲时又有所扩充)。Tufan,希腊语的阿拉伯语形式,传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语言,11世纪时讲阿拉伯语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来。这样,阿拉伯语单词的衍生,从印度语言进入英语(最早记载于1588年),并以如touffon 和 tufan 的形式出现于英语中,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风暴。在中国,给了热带风暴的另一个单词-台风。汉语单词的广东语形式toi fung 同我们的阿拉伯语借用词相近,最早以tuffoon 的形式于1699年载入英语,各种形式合并在一起最后变成了typhoon。台风实际上是一种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都是一种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称作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一带叫台风;如果在南半球,就叫作旋风。(1)指亚洲太平洋及印度洋海域的热带气旋。例:约瑟夫·康拉德小说中描述的“台风”。(2)台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3)随着发生地点、时间和叫法不同。近年台风(26张)①印度洋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比如在东亚、东南亚一带就称为“台风”。②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台风在欧洲、北美一带称“飓风”。③在菲律宾被称作“碧瑶风”。④在孟加拉湾地区被称作“气旋性风暴”。⑤在印度半岛被称作“热带气旋”。⑥在澳洲被称作“畏来风”。⑦在墨西哥人则称之为“鞭打”。⑧在南半球则称“旋风”。(4)台风过境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强对流天气。风向在北半球地区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为顺时针方向)。在天气图上,台风的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台风中心为低压中心,以气流的垂直运动为主,风平浪静,天气晴朗;台风眼附近为漩涡风雨区,风大雨大。有史以来强度最高、中心附近气压值最低的台风,是超强台风泰培(英语:Typhoon Tip,台湾译名:狄普),日本1979年的大范围洪灾就是由这个台风造成的。台风的成因是地面温度高,气流上升,海面风和水蒸气由于比重大,沿地面补充地面空气,海面温度低吸收地面上升的空气、水蒸气补充空间,由于海面大,温差小,海面上空聚集水蒸气多,降雨范围广,水蒸气结水时体积缩小,周围水蒸气补充便形成大风。台风发源于热带海面,那里温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发到了空中,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随着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流入的空气也旋转起来,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空气漩涡,这就是热带气旋。只要气温不下降,这个热带气旋就会越来越强大,最后形成了台风。台风源地,指经常发生台风的海区,全球台风主要发生于8个海区。其中北半球有北太平洋西部和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5个海区,而南半球有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东部3个海区。从每年台风发生数及其占全球台风总数的百分率的区域分布图中可以看到,全球每年平均可发生62个台风,大洋西部发生的台风比大洋东部发生的台风多得多。其中以西北太平洋海区为最多(占36%以上),而南大西洋和东南太平洋至今尚未发现有台风生成。西北太平洋台风的源地又分三个相对集中区:菲律宾以东的洋面、关岛附近洋面和南海中部。在南海形成的台风,对我国华南一带影响重大。台风大多数发生在南、北纬度的5°~20°,尤其是在10°~20°占到了总数的65%。而在20°以外的较高纬度发生的台风只占13%,发生在5°以内赤道附近的台风极少,但偶尔还是有的,如福建省气象台就发现1970~1971这两年中,西北太平洋共有3个台风发生在5°N以南区域。据近十多年来卫星资料的分析,发展成台风的扰动云团,在几天前即可发现,所以实际上扰动的初始位置比以前发现的位置偏东。如北大西洋上,以前认为发展成台风的初始扰动大多数产生在大洋的中部,而有人根据云图分析,认为每年有三分之二台风的扰动起源于非洲大陆。这些扰动一般表现为倒V形或旋涡状云型,它们沿东风气流向西移动,到达北大西洋中部和加勒比海时,便发展成台风。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台风的初始扰动位置,也要比以前发现的位置偏东。国际上以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来确强度并进行分类:热带扰动级别(由于热带扰动是热带风暴的前身,为了对其研究和追踪,有一套独特的分级方式):以反映热带扰动的结构好坏程度分为Low(表示差),Medium(表示一般),High(表示好)。一旦其加强成热带低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就会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告(TCFA),这时的扰动可能是Medium或High级别。但是,并非所有系统在获升格为热带低压前都会发出TCFA,尤在当前东亚命名机构为日本气象厅(JMA)的情况下,若JMA相当迅速地命名,JTWC可能在非惯常发报时间发布TCFA,也可能直接升为热带低压(这样的情况较少见)。台风结构台风是一个强大而具破坏力的气旋性漩涡,发展成熟的台风,其底层按辐合气流速度大小分为三个区域:①外圈,又称为大风区。自台风边缘到涡旋区外缘,半径约200-300km,其主要特点是风速向中心急增,风力可达6级以上;②中圈,又称涡旋区。从大风区边缘到台风眼壁,半径约在100km,是台风中对流和风、雨最强烈区域,破坏力最大;③内圈,又称台风眼区。半径约5-30km。多呈圆形,风速迅速减小或静风。台风内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水平分布可以分为外层区(包括外云带和内云带)、云墙区和台风眼区三个区域;铅直方向可以分为低空流入层(大约在1公里以下)、高空流出层(大致在10公里以上)和中间上升气流层(1公里到10公里附近)三个层次(图1台风结构示意图)。在台风外围的低层,有数支同台风区等压线的螺旋状气流卷入台风区,辐合上升,促使对流云系发展,形成台风外层区的外云带和内云带;相应云系有数条螺旋状雨带。卷入气流越向台风内部旋进,切向风速也越来越大,在离台风中心的一定距离处,气流不再旋进,于是大量的潮湿空气被迫强烈上升,形成环绕中心的高耸云墙,组成云墙的积雨云顶可高达19公里,这就是云墙区。台风中最大风速发生在云墙的内侧,最大暴雨发生在云墙区,所以云墙区是最容易形成灾害的狂风暴雨区。当云墙区的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后,由于气压梯度的减弱,大量空气被迫外抛,形成流出层,而小部分空气向内流入台风中心并下沉,造成晴朗的台风中心,即台风眼区。台风眼半径约在10~70公里之间,平均约25公里。云墙区的潜热释放增温和台风眼区的下沉增温,使台风成为一个暖心的低压系统。台风在低层主要是流向低压的流入气流。由于角动量平衡,在内区可产生很强的风速,在高层是反气旋的流出气流。上下层环流之间通过强上升运动联系起来,这是台风环流的主要特征。台风中最暖的温度是由下沉运动造成的,它出现在眼壁内边缘以内,这里有最强的下沉运动。在台风低层最大风速半径处,辐合最强,最大风速值半径的大小随高度变化甚小,并处于眼壁之中。台风结构的不对称性也是人们注意的特点。分析表明,无论是在台风内区和外区都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对于台风发展和动量及动能的输送等有重要的作用。天气尺度的台风是大气中很强的动能源,因而对大气环流的变化和维持应有重要的影响,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能量问题上还有人指出,角动量的水平涡旋输送在台风外区很重要;另外,在外区动量的产生和输送也很重要,它们在台风能量收支中不应加以忽略,这些都与台风的不对称性有关。台风中心叫台风眼,以其为同心圆由内向外分别是旋涡风雨区和外围大风区。台风眼的形台风眼成, 系由于台风内的风是反时针方向吹动,使中心空气发生旋转,而旋转时所造成之离心力,与向中心旋转吹入之风力互相平衡抵消,而使强风不能再向中心聚合, 因此形成台风中心数十公里范围内的无风现象,而且因为有空气下沉增温现象, 导致云消雨散而成为台风眼。人们对台风的命名始于20世纪初,据说,首次给台风命名的是20世纪早期的一个澳大利亚预报员,他把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借此,气象员就可以公开地戏称它。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为台风命名始于1945年,开始时只用女人名,以后据说因受到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从1979年开始,用一个男人名和一个女人名交替使用。直到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环循重复使用。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香港、日本、老挝、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等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这140个名字分成10组,每组的14个名字.按每个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按顺序循环使用,即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同时,保留原有热带气旋的编号。特点是:每个名字不超过9个字母;容易发音;在各成员语言中没有不好的意义;不会给各成员带来任何困难;不是商业机构的名字;选取的名字应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如有任何一成员反对,这个名称就不能用作台风命名。台风在危害人类的同时,也在保护人类。台风给人类送来了淡水资源,大大缓解了全球水荒。一次直径不算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30亿吨降水。另外,台风还使世界各地冷热保持相对均衡。赤道地区气候炎热,若不是台风驱散这些热量,热带会更热,寒带会更冷,温带也会从地球上消失。一句话,台风太大太多不行,没有也不行。浏览台风命名表,已很少用人名,大多使用了动物、植物、食品等的名字,还有一些名字是某些形容词或美丽的传说,如玉兔、悟空等。“杜鹃”这个名字是中国提供的。就是我们熟悉的杜鹃花;“科罗旺”是柬埔寨提供的,是一种树的名字:“莫拉克”是泰国提供的,意为绿宝石:“伊布都”是菲律宾提供的名字,意为烟囱或将雨水从屋顶排至水沟的水管。台风的实际命名使用工作由日本气象厅东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负责,当日本气象厅将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热带气旋确定为热带风暴强度时,即根据列表给予名称,并同时给予一个四位数字的编号。编号中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热带风暴在该年生成的顺序,例如,0704即2007年第4号热带风暴。根据规定,一个热带气旋在其整个生命过程中无论加强或减弱,始终保持名字不变。如0704号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其英文名均为“Man-Yi”,中文名为“万宜”。为避免一名多译造成的不必要的混乱,中国中央气象台和香港天文台、中国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经过协商,已确定了一套统一的中文译名。这些名字大都出自提供国和地区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等。中国提供的名字是:“龙王”、“玉兔”、“风神”、“杜鹃”、“海马”、“悟空”、“海燕”、“海神”、“电母”和“海棠”。一般情况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但遇到特殊情况,命名表也会做一些调整,如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台风命名一览表伤亡而声名狼藉,成为公众知名的台风后.为了防止它与其它的台风同名,台风委员会成员可申请将其使用的名称从命名表中删去,也就是将这个名称永远命名给这次热带气旋,其他热带气旋不再使用这一名称,比如说“海燕[4] ”。当某个台风的名称被从命名表中删除后,台风委员会将根据相关成员的提议,对热带气旋名称进行增补。[4] 从2000年1月1日起,中国中央气象台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除使用热带气旋编号外,还使用热带气旋名字。此前,我国一直采用热带气旋编号办法。
珍珍zero
康拉德,J.Joseph Conrad(1857~1924),英国小说家。真名特奥多·约瑟夫·康拉德·科尔泽尼奥夫斯基。原籍波兰。1857年12月3日生于一个乡绅家庭。父亲是贵族,具有爱国主义思想,1862年因参加波兰民族独立运动曾被沙俄政府流放。他在父母死去后由母舅抚养,自幼喜欢读法国文学作品,幻想摆脱社会的束缚,追求自由的冒险生活。1874年前往马赛学习航海,后在英国商船队担任水手、船长,在海上生活达20年。曾到过南美、非洲、东南亚等地。20岁时开始学习英语,以后又用英语进行创作。1884年加入英国籍。 1895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阿尔迈耶的愚蠢》出版,得到好评。这是根据他在马来地区的见闻写成,以后马来地区一直是他描写东方生活小说的背景。1894年之后,他因为健康等原因脱离海上生活,定居伦敦,成为专业作家。康拉德共发表了13部长篇小说,28篇短篇小说,2卷回忆录以及政论、书信等。有些评论家把他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认为从《阿尔迈耶的愚蠢》到《台风》(1902)是他的思想和艺术深入发展的时期,称为“深渊中的漫步”时期;从《诺斯特罗莫》(1904)到《胜利》(1915),他的思想和艺术已臻成熟,特别强调人的孤独与忧郁,称为“空虚的人”时期;从《阴影线》(1917)到《流浪者》(1923)是“回忆与总结”时期。 康拉德的代表作有《水仙号上的黑家伙》(1898)、《黑暗的中心》(1899)、《吉姆老爷》(1900)、《诺斯特罗莫》(1904)、《特务》(1907)、《在西方的眼睛下》(1911)等。 康拉德的创作兼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擅长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行文流畅,有时略带嘲讽。他曾说他要用文字使读者听到、感觉到,更重要的是看到他所表达的东西,读者将因此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鼓舞、安慰、恐惧、陶醉等,还将看到真理之所在。康拉德把福楼拜和莫泊桑的现实主义手法引入英国小说,又从英国小说那里继承了探索道德问题的传统。康拉德的散文写得丰富多彩,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1924年8月3日,康拉德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他死后声誉逐年提高。美国评论家门肯称他为“唯一的一位写过小说的艺术家”。中国作家老舍也曾给他以高度的评价,称他为“一个近代最伟大的境界与人格的创造者”。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被认为是个海洋作家。康拉德的笔下经常出现真正的男子汉形象,他们常常会面对无情的世界——在茫茫大海、狂风暴雨中,在利欲熏心的尘世中,他们面临着危险、恐惧、屈辱、欲望、责任感等多重选择。确实,在康拉德的笔下,海洋尊严、伟大、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一次次惊险的航程中又有着异国情调的点缀,浪漫气氛的渲染,读来令人神往,遐想不已。不过,康拉德更善于把大海作为一种独特的背景,揭示出他的人物——那些远离陆地上资产阶级社会的狭隘和束缚的人们,他们的内心世界中深藏的种种愿望和情感,在这个背景下得到了更加淋漓尽致的表现。《水仙号上的黑家伙》、《台风》等作品,都着重刻划了人们在惊涛骇浪中的心理状态。 《台风》的故事是从一艘运载着一群中国劳工的轮船在返回福州的途中开始的。他们遇到了台风,由于船很坚固,本身又有动力,可以正面与台风对抗,所以船并未翻覆。同时,船之所以最终渡过难关,更重要的是因为船长麦威沉着、冷静的指挥与船员们誓死捍卫轮船的拼搏精神。这便是康拉德笔下的“男子汉”形象。故事背后蕴藏更多的是对人性力量的挖掘与彰显。麦威船长的勇气不但让他在面对困难时临危不乱,同时还给船员们带来一种必胜的信念。
abcdeffggg
康拉德,J.Joseph Conrad(1857~1924),英国小说家。真名特奥多·约瑟夫·康拉德·科尔泽尼奥夫斯基。原籍波兰。1857年12月3日生于一个乡绅家庭。父亲是贵族,具有爱国主义思想,1862年因参加波兰民族独立运动曾被沙俄政府流放。他在父母死去后由母舅抚养,自幼喜欢读法国文学作品,幻想摆脱社会的束缚,追求自由的冒险生活。1874年前往马赛学习航海,后在英国商船队担任水手、船长,在海上生活达20年。曾到过南美、非洲、东南亚等地。20岁时开始学习英语,以后又用英语进行创作。1884年加入英国籍。 1895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阿尔迈耶的愚蠢》出版,得到好评。这是根据他在马来地区的见闻写成,以后马来地区一直是他描写东方生活小说的背景。1894年之后,他因为健康等原因脱离海上生活,定居伦敦,成为专业作家。康拉德共发表了13部长篇小说,28篇短篇小说,2卷回忆录以及政论、书信等。有些评论家把他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认为从《阿尔迈耶的愚蠢》到《台风》(1902)是他的思想和艺术深入发展的时期,称为“深渊中的漫步”时期;从《诺斯特罗莫》(1904)到《胜利》(1915),他的思想和艺术已臻成熟,特别强调人的孤独与忧郁,称为“空虚的人”时期;从《阴影线》(1917)到《流浪者》(1923)是“回忆与总结”时期。 康拉德的代表作有《水仙号上的黑家伙》(1898)、《黑暗的中心》(1899)、《吉姆老爷》(1900)、《诺斯特罗莫》(1904)、《特务》(1907)、《在西方的眼睛下》(1911)等。 康拉德的创作兼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擅长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行文流畅,有时略带嘲讽。他曾说他要用文字使读者听到、感觉到,更重要的是看到他所表达的东西,读者将因此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鼓舞、安慰、恐惧、陶醉等,还将看到真理之所在。康拉德把福楼拜和莫泊桑的现实主义手法引入英国小说,又从英国小说那里继承了探索道德问题的传统。康拉德的散文写得丰富多彩,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1924年8月3日,康拉德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他死后声誉逐年提高。美国评论家门肯称他为“唯一的一位写过小说的艺术家”。中国作家老舍也曾给他以高度的评价,称他为“一个近代最伟大的境界与人格的创造者”。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被认为是个海洋作家。康拉德的笔下经常出现真正的男子汉形象,他们常常会面对无情的世界——在茫茫大海、狂风暴雨中,在利欲熏心的尘世中,他们面临着危险、恐惧、屈辱、欲望、责任感等多重选择。确实,在康拉德的笔下,海洋尊严、伟大、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一次次惊险的航程中又有着异国情调的点缀,浪漫气氛的渲染,读来令人神往,遐想不已。不过,康拉德更善于把大海作为一种独特的背景,揭示出他的人物——那些远离陆地上资产阶级社会的狭隘和束缚的人们,他们的内心世界中深藏的种种愿望和情感,在这个背景下得到了更加淋漓尽致的表现。《水仙号上的黑家伙》、《台风》等作品,都着重刻划了人们在惊涛骇浪中的心理状态。《台风》的故事是从一艘运载着一群中国劳工的轮船在返回福州的途中开始的。他们遇到了台风,由于船很坚固,本身又有动力,可以正面与台风对抗,所以船并未翻覆。同时,船之所以最终渡过难关,更重要的是因为船长麦威沉着、冷静的指挥与船员们誓死捍卫轮船的拼搏精神。这便是康拉德笔下的“男子汉”形象。故事背后蕴藏更多的是对人性力量的挖掘与彰显。麦威船长的勇气不但让他在面对困难时临危不乱,同时还给船员们带来一种必胜的信念。
winnie222626
近日,今年的第10号台风“海神”(英文名称:HAISHEN;名字来源:中国;名称意义:神话中的大海之神)于9月1日晚上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据估计,“海神”将先以每小时1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动,然后逐渐向西北方向偏转,强度逐渐加强,最大强度可达超强台风级(55-60米/秒),未来将趋向日本九州岛。
那么,很多网友看到这则消息会不禁发问,台风的命名还真是霸气,那么这些命名规则是什么?台风又不会自己取名字,为什么中国取的名字会被世界公认呢?其实,这里面也有很大的学问。
其实,早在很多年前,国际上就与台风的频繁出现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让得到各个国家的共识,必须要给每次出现的强台风进行命名。但是,又为了避免台风名称的混乱,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有关国家和地区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并在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决定规范台风的命名,以达成统一共识。
按照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来命名,其命名方法是:必须事先制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照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地使用。据悉,该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其中“海神”是中国提供的10个名字之一,意为神话中的大海之神。
在第10号台风之前,今年的第9号台风“美莎克”也与9月2日,在东海北部海面,距离韩国济州岛大约315公里。没想到不久之后,第10号台风“海神”就突如其来,这两股超强台风的出现,成为了今年台风活动的第一个高峰。其中,最为受伤害的就是日韩,其次才是我国东北部地区。
不过,刚刚提到台风的命名规则不会变,台风命名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还有台风名退役原则,如果其中一个台风对所到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安全损失,从此这个台风名就只属于它,台风命名表将会被删除这个名字,空缺的名字由原提供的者或者其他地区提供。
这140个名字大多来自于个地区和国家广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或者某种特殊的形象等,名字一般不超过9个字不存在不好的含义,还要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中国提出的名字是海葵、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和海棠。
各位,经过这次介绍你们是不是觉得特别有意思,如此一来,你也可以预测到下一个台风的名字了,那就是杜鹃!
我是飞儿
10号台风海神是由中国提供的名字,台风命名表上的140个名字轮流使用得来的,也是中国提供的台风名字。
首先,台风命名法则一开始并不完善,在各个国家民族的共同努力下才得以完善。众所周知台风是每年非常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这是由于海面上气压不均匀造成的气流涡旋导致的,大多数台风形成于热带或者亚热带的广阔海面上,可以根据强度分成六个等级。国际上统一用热带气旋命名法给台风命名,也就是让热带气旋影响到的周边国家分别提供十个台风名字,然后制作成一个台风命名表,按照上面的顺序轮流使用,周而复始。提供名字的一共有14个国家,其中包括日本、朝鲜、老挝等国家,其中中国提供的名字有:龙王、玉兔、悟空、海棠、海马等,其中10号台风的名字——海神就是来自中国给出的台风名字。
其次,为什么人们会想到给台风命名呢?这就跟一个故事有关了,据说早在没有台风命名规则的时候,有个天气预报员随便给当时的台风命名了,暗讽当时政府的不作为,自此相关部门就开始筹备给台风命名了。我觉得这还是有很大好处的,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对于这样世界性的新闻报道,台风最好拥有一个唯一的姓名,防止不同国家不同名字导致的误会,而且夏季台风多发,很多时候会出现多个台风在不同地区同时发生的情况,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很容易混淆。
最后,我想说台风命名其实大有文章。台风给人们的影响大多是可怕、灾难,多年来台风不只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但是纵观各个国家给出的名字,我们在其中暗含了许多美好的意思,也是希望能够早日摆脱台风带来的灾难。
hsx1314520
2000年之后至今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命名工作由西北太平洋的区域专业气象中心(英文缩写:RSMC)——日本气象厅东京台风中心(以下简称“日本气象厅”)负责。
当日本气象厅将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热带气旋确定为热带风暴强度时,即根据列表给予名称,并同时给予一个四位数字的国际编号。
根据规定,一个热带气旋在其整个生命过程中无论加强或减弱,始终保持名字不变。如0704号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其英文名均为“Man-Yi”,中文名为“万宜”。
扩展资料
台风的命名,多用“温柔”的名字,以期待台风带来的伤害能小些,但是世界台风委员会有一个规定,一旦某个台风对于生命财产造成了特别大的损失或人员伤亡而声名狼藉。
或者是以名称本身因素而退役的,那么它就会永久占有这个名字,该名字就会从命名表中删除,其他热带气旋不再使用这一名称,也就是将这个名称永远命名给这次热带气旋,这就是除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
titilovesanny
台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气象学名词,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
我国把南海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按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风速)大小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统称为台风。
关于台风的名字起源,根据王存忠《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的记叙,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台风,只不过一般将其统称为飓风,直到明清时期开始才开始出现台风的称呼。
实际上台风和飓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名词,台风和飓风虽然都是一种热带气旋,但是因为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也不尽相同。
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称作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一带叫台风;如果在南半球,就叫作旋风。随着发生地点、时间和叫法不同。
台风的英文是“typhoon”,而这一单词可以表明汉语、阿拉伯语、东印度语和希腊语等多国语言背景,该词最早起源于希腊单词typhoon,既是风神的姓名又是意为“旋风,台风”的普通名词,后又被借入到阿拉伯语之中。
阿拉伯语传入印度之后,又变成了阿拉伯语的衍生单词,之后从印度语言进入英语(最早记载于1588年),并以如touffon和 tufan的形式出现于英语中,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风暴。
汉语单词的广东语形式toi fung同我们的阿拉伯语借用词相近,最早以tuffoon的形式于1699年载入英语,各种形式合并在一起最后变成了typh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