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92

光头强329
首页 > 英语培训 > 结构性优英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芳宝女郎

已采纳

中英文这两种不同语言的形态特点反映在句法结构上,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差异:

针对这四个方面的差异,现对英汉互译技巧分述如下: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一)表现特征

英语重形合,指的是英语讲究“结构美”,强调句法的完整性和合理性。英语句子常用词形变化、虚词(如冠词、介词、连接词)、非谓语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分词)、从句以及独立主格等来表现各种语法关系,结构紧凑严密,注重以形显义。因此,有人将英语的句法结构称作为“树型结构”,干上有枝,枝上有节,节外生枝。

汉语重意合,指的是汉语讲究“意境美”,几乎可以用任何语言单位表达思想,无拘无束,挥洒自如,语法不完整、不合理也无关紧要。汉语没有词形变化,没有非谓语动词、定语从句、独立主格和冠词,特别是在许多情况下省略虚词(尤其是连接词),它常用词组和短句逐次排列,虽然外形上互不相连,但内含逻辑关系,注重以神统形。因此,有人将汉语的这种结构称为“竹节结构”,像竹杆那样一节一节的,简练而明快。

对于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庄绎传教授还曾经打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方。他说:“我感觉汉语的句子结构好比一根竹子,一节一节地连下去;而英语的句子结构好比一串葡萄,主干可能很短,累累果实附着在上面。”请看以下例句:

例1:All the prayers said the same: There was a God Who sees, Who hears, Who takes pity on man, Who contains His wrath, Who forgives sin, Who wants men to repent, Who punishes evil deeds, Who rewards good deeds in this world and — what was even more — in the other.

译文:  所有的祷告词都说:有一个上帝,他明察秋毫,耳听八方,慈悲为怀,宽宏大量,原宥过失,容人悔改,惩恶赏善,现世现报——尤其是——掌管来世报应。

分析:原文用了八个“Who”引导的定语从句,可谓“果实累累”,而译文化成了八个四字格词语,简洁工整,音韵铿锵,充分发挥了汉语的优势。

例2: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译文:When a woman is unmarried, she is to live for her father; when married, she is to live for her husband; and, as a widow, she is to live for her children. (辜鸿铭译)

分析:原文为中国古代提倡的“三从”妇德,语言高度浓缩,可谓一字千金。译成英语,字数差不多是原文的三倍,加译了副词、连词、代词、介词等,尤其必须加译主语,就连标点符号也必须作变动。这里顺带一提,译文中尤为精妙的是将动词“从”译成了“live for”,生动地传达了中国古代妇女“为三种人而生活”——做好女儿、好妻子和好母亲——的自我牺牲精神。

(二)互译对策探讨

英译汉时,许多词可以用汉语的动词来转换;连接词在许多情况下省略不译,因为越是使用连接词少的句子越是符合汉语的习惯;介词短语、定语从句和独立主格在不少情况下都可以译为短语或分句。汉译英时,注意把汉语句子中内含的逻辑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用英语的连接词表达出来;注意把汉语的流水句译成相互照应的单句;把汉语的众多动词分清顺序或分清主次编排成英语的习惯表达,许多情况下一些表目的、原因、伴随等的动词译为非谓语动词或者名词、介词,等等。例如:

例3: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译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分析:许多英语初学者在翻译if从句时总离不开“如果”,或者见到when时总离不开“当”……译文省略了假设连词,但假设关系蕴含其中,体现出了汉语的“意境美”。

例4:This was an intelligently organized and fervent meeting in a packed Town Hall, with Mr. Strong in the chair.

译文:这是一次精心组织起来的会议。市政厅里来宾济济一堂,热情洋溢,主持会议的是斯特朗先生。

分析:形容词“fervent”和“packed”分别译成了短语“热情洋溢”和“济济一堂”;独立主格“with Mr. Strong in the chair”译成了一个分句。

例5:不知苦中苦,哪知甜中甜?

译文:If you have never tasted the bitterness of gall, how can you know the sweetness of honey?

分析:这句汉语虽然外形上没有假设连词,但却内含假设关系,译成英语时必须加连接词。

例6: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鲁迅:《祝福》)

译文:Early one winter, when my uncle’s family wanted a new maid, Old Mrs. Wei the go-between brought her along. She had a white mourning band round her hair and was wearing a black skirt, blue jacket, and pale green bodice. Her age was about twenty-six, and though her face was sallow her cheeks were red. (杨宪益译)

分析:原文只有一个句号,译文则分为了三句话。原文里前面两句的并列关系在译文里变成了主从关系,将“四叔家里要换女工”译成了由“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然后另起两句,先说祥林嫂的穿戴,再说她的容貌,但两句都是主谓完整,连词齐全,这是英语行文所需要的。这里要注意的是原文里写祥林嫂的穿戴时用的是无主句,这正好符合汉语中的内含逻辑关系,但译成英语时就必须加主语了。另外,译文里还加译了文化背景,将“白头绳”译成“a white mourning band”,我们中国读者当然知道“白头绳”表示祥林嫂正在戴孝,但如果译文不加译“mourning”的话,外国读者恐怕就难以抓住这一内含的文化信息了。

二、英语属演绎性思维,汉语属归纳性思维

(一)表现特征

英汉两种语言的逻辑性思维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为英语属演绎性思维,而汉语属归纳性思维。

英语的演绎性思维,指的是如果一个句子里既有叙述的部分,又有表态的部分,英语的表达习惯往往是“开门见山”,先表明结论,再进行论证或陈述事实,也可简单概括为“先果后因”,即重心在前。汉语的归纳性思维则刚好相反,即汉语习惯于“循序渐进”,往往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由事实到结论或由原因到结论进行论述,可以简单归纳为“先因后果”,即重心在后。

(二)互译对策探讨

在英汉互译时,我们要注意这种逻辑思维上的差异。具体来说,就是在正确理解原文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要按照译入语思维逻辑的表达方式来重新安排句子的语序。

例1:It may seem strange to put into the same packet an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wo political revolutions.

译文:将一次工业革命同两次政治革命相提并论,似乎有些奇怪。

分析:“It may seem strange”是表示主观评论的表达结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语序不同,英语中评论内容常常放在句首,而汉语中评论内容往往放在后面。在翻译时注意调整语序。

例2:I warmly welcome those reforms and that success.

译文:我对这些改革及其成功表示热烈欢迎。

分析:原文先表态,再陈述。译文将“warmly welcome”译为“表示热烈欢迎”放在句子的最后,符合汉语“重心在后”的特点。

例3:如今,能为他的这本散文集子作序,我觉得很荣幸。(冰心:《旧梦重温》)

译文:I find it a great honour to be asked to write a preface to this collection of his essays. (庄绎传译)

分析:原文叙事在前,表态在后,而译文刚好倒转了语序,以“it”作形式宾语,将原文中的叙事部分译成动词不定式作真正宾语,符合英语演绎性思维的表达方式。

例4:双方有不同的看法不足为奇。

译文:There is nothing surprising about the two sides having different opinions.

分析:原文中汉语叙事在前,表态在后。译文将表示评论性的“There is nothing surprise”放在句首,注意了句子重心的调整。

三、英语为主语显著语言,汉语为主题显著语言

(一)表现特征

英汉句子结构上另外一个显著的差异就是:英语句式中被动语态的使用要广泛得多。英语中绝大多数及物动词和相当于及物动词的短语都有被动式。凡是不必说明动作的执行者,无从说出动作的执行者,强调或侧重动作的承受者,出于行文需要等原因,一般都使用被动语态。这时,动作的承受者充当句子的主语,所以英语表现为主语显著语言。汉语属于主题显著语言,频繁使用主题——述题结构,多采用主动语态、人称表达法、无主句、主语省略句及无标记形式的被动句,这可能和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重视个人感受和“事在人为”有关。

(二)互译对策探讨

英译汉时,要尽量把英语的被动句翻译成汉语的主动句或无主句,可适当使用“叫、受、给、加以、经过”等形式来体现原文的被动含义,尤其还要注意采用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如“It is said that…”译为“据说……”,“It is believed that…”译为“有人认为……”,“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译为“人们普遍认为……”,等等。汉译英时,应设法将汉语里隐藏的被动句或无主句译成被动式。

例1:When the whale is killed, the blubber is stripped off and boiled down, either on board ship or on shore.

译文:鲸杀死后,把鲸脂剥下来熬油,这项工作有的是在船上进行,有的是在岸上进行的。

分析:原文有三处使用了被动式,译成汉语时都译成了主动式,但内含被动意义。

例2:Why should all the unpleasant jobs be pushed onto me?

译文:为什么总是把这些麻烦事都推给我呢?

分析:汉语译文采用无主句,很自然地表达了被动含义。

例3:It is suggested that we check the report again.

译文:有人建议我们再核对一下报告。

例4:发现了错误,一定要改正。

译文:Wrongs must be righted when they are discovered.

分析:原文两个分句都是无主句,暗含着被动意义,翻译时注意译成被动式,还要注意将原文两个分句之间的主从关系译出来。

四、英语语序灵活多变,汉语语序相对固定

(一)表现特征

语序能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习惯和思维模式的特点。汉语民族主张平衡和谐,“物我交融”,其基本思维顺序是:主体——行为标志——行为——行为客体。反映在语言模式上,表现为:主语+状语+谓语+宾语,定语一般必须前置。英语民族崇尚个体思维,“人物分立”,习惯的思维方式是:主体——行为——行为客体——行为标志。其语言表达的一般顺序是: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定语有前置,也有后置。且看下面例句:

例1:He has lived in the room whose window faces south since he was born.

译文:他打一生下来就住在这间窗户朝南的房子里。

分析:这两句话都是英汉语言里最常用的句式,同时又体现了如上所述的英汉语言句法结构在语序上的差异,即英语一般顺序是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而汉语通常为主语+状语+谓语+宾语。

总体说来,汉语语序比较固定,英语语序既相对固定,又有灵活变化。英汉语言在语序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状语和定语的位置,而尤其难以处理的就是定语从句。试比较下面例句:

例2:Nearly everyone knows the story of “the dog that worried the cat that caught the rat that ate the grain that lay in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译文:几乎人人都知道这个故事:“杰克盖了房,房里堆了粮,耗子把粮食吃光,猫把耗子抓伤,狗又把猫逼上了房。”

分析:原文中包含一长串由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每个关系代词that在从句中或充当主语,或充当宾语,每个从句的先行词又刚好在紧挨着它的前一个从句或短语里或作宾语,或作主语,层层向前,最终修饰第一个先行词the dog。我们如果采用传统的定语标志“的”字句式来译,恐怕是无法翻译得通顺的。译文将一连串的定语从句从整个句子中脱离出来,从最后一个定语从句开始往前译,一直倒推过去,完全颠倒了原文的顺序,将五个定语从句译成了五个并列分句。另外,译文的语言特点也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原文连用五个that,而译文里的五个分句连续押韵,足见译者在文字上真是做足了工夫。

(二)互译对策探讨

英汉互译时,状语(含状语从句)的位置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处理。也就是说,状语在译文中的位置可以根据行文需要放在主句前,也可以放在主句后,有时还可以插在句子中间。至于具体放在什么位置,汉译英时主要考虑句式是否平稳,英译汉时主要看译文是否比较流畅。例如:

例3:Take your umbrella, lest it should rain.

译文:带上你的伞,以防下雨。

译文:译文中状语位置与原文一致。

例4:Metals expand when heated and contract when cooled.

译文:金属热胀冷缩。

分析:尽管译文高度浓缩,仍可以看出原文中两个状语从句都提前做了处理。

例5:如果还有人记得他,那也不多了。

译文:There are few people, if any, who remember him.

分析:条件状语从句安插在句子中间。

下面我们着重就其中差异性最为突出、结构最为复杂、最难以处理的定语从句来进行讨论。

英语有定语从句,有的很短,有的很长,甚至里面还套着几个从句。从英译汉的角度来看,短的较好处理,因为汉语里有与之相对应的结构,只是位置不同,要把它放在所修饰的名词前面。翻译长而复杂的定语从句则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其根本原因是汉语的定语结构具有局限性,载荷能力较小,其身后必须有“的”和中心词,从而限制它不能像英语从句那样随意安排,更不能像英语从句那样自身还可携带状语、定语、名词性从句以及非谓语动词等语法成分。和汉语的并列分句、状语从句、谓语结构、宾语结构相比较,汉语的定语从句是汉语形式上最拘谨、语气上最短促的结构。所以,在翻译英语的定语从句特别是复杂的定语从句时,最基本的出路是把它从整个句子结构中解放出来,可以译成独立的语言单位,不必要译成汉语的对等结构。换言之,就是把原文的定语从句从其修饰地位分离出来,使其相对独立地叙述所要表达的信息。

相对来说,将汉语里的定语结构译成英语就好办多了,单个形容词修饰名词时一般可译为前置定语,较长的短语或词组修饰名词时可考虑译作后置定语从句。如果几个分句之间在逻辑上存在修饰关系,用定语从句能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且合乎英语表达习惯,则应该放手去译。

例6:Happiness is a butterfly, which, when pursued, is always just beyond your grasp, but which, if you will sit down quietly, may alight upon you.

译文:幸福就像一只蝴蝶,你要去追逐她,她总是在你前面不远的地方让你抓不到,但是如果你悄悄坐下来,也许她会落到你的身上。

分析:原文中有两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每个从句中又各有一个状语从句,显然不适宜于译作前置定语,因此将定语从句翻译成了并列分句,置于原来它所修饰词的后面。

例7:Einstein, who worked out the famous Theory of Relativity, won the Nobel Prize in 1921.

译文:爱因斯坦由于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于1921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分析:有些定语从句除了起限定修饰作用以外,有时还与主句之间在逻辑上有着明显的状语关系,说明时间、原因、条件、目的、结果或让步等。翻译时就应根据它们在意义上所起的语法作用来进行表达。如本例中,主从句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因果关系,因此将定语从句译成了原因状语从句。

例8:不到长城非好汉。

译文:He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分析:原文“不到长城”其实是“不到长城的人”的浓缩,隐含了一个内在的定语关系,因此译作He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要注意捕捉住原文的意义中心。类似的句型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则可译作:He who makes no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has no right to speak.

结构性优英文

285 评论(10)

狂睡不醒

职场中的结构化优势是指进入职场后在结构化的大背景下,人为了更好地适应竞争所具备的能力或精神。比如:1、自省自省,是在职场上应具备的三大宝贵优点之一。当我们很清楚自己的心情、思想、优点、缺点,就可以清楚知道自己要走的方向,像什么事应该继续做下去,哪些应该停止,或是哪方面需要进步。2、爱心所谓的“爱心”,包含了对他人的善意、怜悯心以及宽厚的胸襟。当你懂得关心别人,彼此之间的关系自然会变得和谐,职场气氛也会更加融洽。善待别人固然不是 为了回报,但别人往往也会回馈你的好意。比如,同事可能因为你一句真诚的赞美,而成为你的好朋友,在工作上帮助你。3、服务精神服务精神的意思,是达到别人的要求,对社会有贡献。这点对领导层特别重要。

202 评论(11)

长颈鹿之迷

结构性失业有多种成因,而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性别、学历、户籍、健康等各方面的歧视。根据《调查报告》显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政治面貌、身高长相、年龄有明确要求。甚至有4.97%的大学生,遇到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提出非同性恋的奇怪要求。而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用人单位效益优先考虑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303 评论(14)

yingyingwp

在职场中,想要成为钻石级人才,结构化就是王道。麦肯锡的第一位女性顾问芭芭拉·明托曾写过《金字塔原理》,风行40年而不衰,其实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核心要点就是两句话:汇报时候,先说结论,再说理由,最后说事实;解构问题,快速归纳,演绎推理,形成结论;当然,这本书褒贬不一,主要是阅读起来特别困难,所谓的结构化思维在这本书的写作中并没有看到,后来,也有人说明托是为了赚取稿酬或者宣传她的线下课程,所以故意刁难读者,增加字数而已。但其实真正的结构化思维来源于中华文化,冯唐在《老聃的金字塔原则》中写到,孔丘在春秋时代开了一家有三千个咨询顾问的管理咨询公司,帮助各个野心邪跳的诸侯通过加强基础管理而提升业绩。孔丘请教老聃如何培训新招的咨询顾问,老聃说,告诉他们,第一个要掌握的原则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数。所以,结构化思维真正的来源就是老子的《道德经》,商业社会的结构化思维就是“归纳分组,逻辑演绎”的思维方式!(下图分别指的是结构化思维的两种呈现形式---正向金字塔和倒向金字塔,正向就是指结论的逻辑演绎推理过程,倒向金字塔则指的是信息的层层归纳和筛选)。正向金字塔和倒向金字塔那结构化思维运用于哪些场景呢?文案编写:到了年底,不知道年终报告如何写才能够更出彩;汇报工作:给领导汇报工作,如何得到领导认可呢?计划编制:编制个人的新年的工作计划,不知道如何下手;经营战略:公司销售业绩下滑,该从什么方面提升呢?工作职责:作为新人,刚接手一项工作,除了打杂,不知道该干什么;……结构化思维应用的场景丰富,基本可以涵盖职场中的写作、汇报、呈现、表达、沟通、经营等各个方面,总结而言,学会结构化思维可以让我们能够识别和筛选信息,归纳和整理信息,通过信息得出结论,同时清晰表达信息!所以掌握结构化思维,才是职场高手的核心战术!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结构化思维的指导原则和3大核心方法:指导原则:MECE原则麦肯锡MECE原则这个原则来自于《金字塔原理》,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简单而言,就是在分类过程中,各要素之间要保证不能有交叉,也不能有遗漏,也就是不重不漏。举例来讲,把人分为男人和女人,就符合MECE法则,因为从人的生理结构上来说,人就只能分为男人和女人,但是如果把人分为男人和未婚女人,那就不符合原则了,因为遗漏了已婚女人,把人分为男人和已婚人士,二者又出现了重复,因为男人里面有已婚的,已婚里面有男人。在工作中,大家常常采用二分法,将某一个事情分为A和非A,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但是还有一部分工作汇报中会看到“其他”的字样,其实,“其他”的字样就是代表有些东西没有分类彻底,如果你也出现过“其他”的字样,下一次可以尝试看其中还有什么内容可以并列到前面的分类框架中的,慢慢修炼自身的结构化思维。说到这儿,大家可以尝试采用MECE原则来划分自己的工作职责,看看能不能做到“不重不漏”呢?以下是围绕MECE法则展开的三大核心方法:第一大核心方法:结构分解法结构分解法共有三个维度,分别是层次,类别和流程;结构分解法在做组织架构图的时候会有基层员工,管理层员工和经营层,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还会进行一级人才、二级人才、三级人才和四级人才的划分,这就是层级划分;类别则是常规的归纳和分解方法,比如品牌推广部的五大职责,日本的5S管理,营销的4P理论,人才招聘时候的招聘渠道可以划分为校园招聘、社会招聘,内部招聘,就是指的类别划分;流程也比较常见,比如在店面管理的销售技巧中,可以根据客户的动作划分为顾客进店、店内销售、送客离店等流程,然后在不同的流程阶段中进行销售的技巧培训;人力资源工作是对人才的输入和培养,也可以用流程划分为“选-训-考-用-留”五个步骤,即选拔人才,培训发展,绩效考核,职责分工,人才激励五个部分。举一个综合例子,一个朋友在刚刚需要编写某教育公司品牌活动部门的经营计划,采用结构分解法如下:首先,从层次上来看,自下而上分为项目、区域、事业部、股份总部。定位在事业部层面,厘清过去一年的项目完成情况,形成事业部品牌部门的定位---承接总部战略,有效指导区域品牌发展,经营计划应该偏向于标准制定和梳理,职责界定和划分,资源配置和整合,另外强化监督和考核;其次,类别上来看,工作职责又分为形象管理、传播管理、市场管理、活动发展、关系管理。从5个方面进行工作内容的复盘,厘清亮点、优势和不足,并且针对所有的不足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最后,从流程上来看,工作分为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和品牌的忠诚度。由于教育公司处于初创期,以打造知名度为主,因为下一年的经营策略确定为“进一步提升公司知名度,扩大覆盖面,初步提升美誉度和服务体验”;通过这样的方法,很快就理清了经营计划的编写思路。在解构工作难题或者汇报工作的时候,可以尝试应用结构分解法,将会有不一样的成效。第二大核心方法:数学公式法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中提到,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够通过自身的商业公式快速找到业务痛点和关键,从而实现业务的快速发展。在很多外企的面试中,常常会碰到类似的问题,“请你估算一下中国目前的汽车数量”、“请估算首都国际机场每天的客运量是多少”,其实考验的不是最终的结果,面试官考验的就是对于过程的逻辑推演能力,本质上就是考验你的结构化公式能力。我们举一个例子,“请估算北京市地铁每日的客运量有多少”?用以下一张PPT来概括:北京地铁日客运量的推演逻辑可以看到首先找到客运量的核心要素是地铁数和每个地铁能够承载的人数,然后再将两大要素进行层层分解就可以找到最终的商业公式。根据经验,我们可以假定北京地铁线数是16条,每条线同时运行的地铁数为10,每辆地铁每天运行次数为20,车厢数为30,车厢核定人数为50,上座率按照150%来算的话,北京地铁每日的客运量是960万,根据2018年10月份报道,北京地铁日客均量在1035万人次,虽然数量有偏差,但是控制在5-7%以内,已经算很小的差距了。这个案例的重点不在于结果,关键在于对于过程的推演和解读。前两天,有朋友说想要加盟胡桃里酒店,对于加盟后如何快速实现业绩增收的策略不清楚,试着采用数学公式法进行解构:营业额=消费者数 x 产品品类 x 消费单价 x满座率;根据公式就可以看出,要想快速提升营业额,在加盟模式的背景下,产品品类和消费者的消费单价基本确定不变,关键就是增加消费者数量和提升满座率;真功夫下在市场营销推广和内部运营管控上面,才是核心策略!生活中也有很多可以用数学公式法解构的案例,举例,如果你想做培训师,请问培训师的个人营收的公式是什么呢?如果你有答案,欢迎在评论区交流学习!第三大核心方法:矩阵法所谓矩阵,常用的就是2x2矩阵。常见的2x2矩阵通常在任务管理上,我们会把事情按照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进行划分,形成四个象限,从而判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然后不断增加重要不紧急的工作,才能有效建立工作节奏,快速提升工作效能!在DISC性格认知中,则会根据人们的主动/被动,关注事/关注人将性格划分为四类,形成“支配型、人际型、谨慎型和稳健型”共4类性格,这些都是常用的矩阵案例;接下来,给大家举一个很生活的案例,“如果一个同事向你借钱,你是借还是不借呢?”其实,自己借不借,只要自身气度还可以,关键就在于对方能不能及时还,还钱又可以按照意愿和能力分为四个象限,形成借钱的2x2矩阵,根据下图,很明显:借钱还钱的矩阵逻辑当有意愿有能力还钱的时候,当然会慷慨解囊,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要多少借多少;当有意愿没能力的时候,朋友一场,难得开口只能给了,给多少呢?给一个让你不心痛的数;当对方有能力却没意愿还钱的时候,为了确保还钱,需要提升他的意愿,就必须写下欠条或字据;最后,如果对方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的时候,演员就此诞生,你也要学会哭穷装孙子;这是生活当中的小案例,矩阵法却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做出决策!企业管理当中的领导力课程有一门课叫做《情境领导法》,就是根据2x2矩阵来分类的:当领导面对有意愿有能力的下属时,要学会授权;当面对有意愿没能力的下属时,要用心教导和培训;当面对有能力没意愿的下属时,要学会激励;当面对没有意愿没有能力的员工时,要能够有效控制,最快速的处理办法是介绍给竞争对手!总结一下,一共3点:1、结构化的本质就是老聃的金字塔原则,而结构化的呈现就是“归类分组,逻辑演绎”;2、结构化的核心指导原则是“MECE法则”,分类要做到“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即不重不漏;3、结构化的三大核心方法,结构分解法,数学公式法,矩阵法,可以应用在不同的场景;想要成为职场高手,掌握结构化思维和精髓是必经之路,日后在汇报、写作还是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强化结构化思维的刻意练习,终将受益匪浅!结构化思维,你掌握了么?F&Q:如果您有关于职场微管理相关的问题,可以在评论区或者简友圈进行交流!转载须知: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留言,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关注“三禾说”,你将持续收获到一线的职场分享,毫无保留的职场干货,不容错过!你轻轻点一个喜欢,我会开心好几天!打赏的话右下角有个自定义选项哦!作者:三禾说链接:来源:简书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254 评论(12)

年~you(yu)

职场中的结构化优势,就是根据每个人的工作能力以及所掌握的技能,特长,来进行系统的专业化分工,这样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不会再出现管理混乱,消极怠工的现象。从而为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215 评论(15)

默然回首千百度

所谓在职场中的结构化优势,那就是你自己所擅长的东西,别人不会别人会的东西你也不会,这就是结构性优势。

210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