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57

蓝色天机
首页 > 英语培训 > 英语散文语言特征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狮子女王

已采纳

谈从王佐良《论读书》的译文看英语散文的翻译 论文关键词:论读书语言结构特征语言的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祈使功能论文摘要:本文以王佐良先生《论读书》的译文为例,分析了在英语散文汉译时语言及结构特征的归化,以及对语言的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以及祈使功能的传达。 散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其选材范围广泛,结构自由灵活,表现手法多样,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在文体特征上,散文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但却往往又以其结构上潜在的层次感和语言的生动简洁来打动读者的心扉;在语言功能上,散文往往具备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以及祈使功能。 基于散文的以上特点,将英语散文译成汉语时,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的结构特点,达到与原文相似的功能,使译文的意义完整,语言流畅,地道。下文中,笔者将以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王佐良先生对英国哲学家培根的“Of Studies”的译文《论读书》为例,简要论述英语散文汉译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英语散文汉译时语言及结构特征的归化 总体而言,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与原文是句句对应,有的句子根据汉语语法特点汉语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另一些句子则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而相应调整了语序,从而使译文流畅自然。例如: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ability.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上述译文中,三个介词被译成了三个动词,三个并列的介词短语因此也成了三个动词短语。这样译文符合汉语的层层推进的叙事方法及多用动词的语言特征。又如: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to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is affection:to make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scholar.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原文前部分“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sloth”是用不定式做主语。译文照顾到汉语语言习惯,用“读书”作主语。这既忠实地表达了原文的意义,又符合散文的朴素风格和中文简练明快的特点,原文的后部分“is the humor ofa scholar”巧妙地运用“学究故态”将英语的静态特点转化成汉语的动态特点。 下面一句译文也十分精彩: They prefect nature,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pruning by study;and studies themselves,do give forth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exgept they be bounded inby experience.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原文中的冒号被译文中的逗号代替,原文中的总分结构也被汉语的连动结构代替。这样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表达的特点。译文又巧妙地将原文中的“except they be hounded in byexperience”译为主动语态,突出体现了汉语的语言特点。这里,我们不得不赞叹王佐良先生驾驭英汉两种语言的能力。 二、英语散文汉译时对原文语言功能的传达 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往往具备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及祈使功能等语言功能。因此,在英语散文汉译时,我们不仅要尽最大的努力保留原作所具有的语言特征,而且要尽力传达原作的各种语言功能。 1.译文对原文表情功能的传达 语言的表情功能体现在它能够改变接受者的情绪状态,能够激发人内心深处的各种情感。散文的表情功能就在于它往往能够以简洁易懂的语言引起读者的共鸣。在翻译中,语言的表情功能的传达致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译文的成败。培根的“OfStudies”是公认的劝学名篇,因此译文也应具有同样的功能,在这一点上,王佐良先生很好地完成了他作为译者的任务,使《论读书》成了中国所独特的劝学名篇。 2.译文对原文信息功能的传达 语言的信息功能即运用简练的语言,将自己的思想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散文翻译中,对于原文中晦涩或较难理解的句子,译文应在保持语言顺畅前提下,给予适当解释或说明,从而保证其对原文信息功能的'传达。如下面“Of Studies”中的句子: Abeut studia in mores.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原文比较难以理解,王佐良先生将其翻译成汉语推崇的四字结构,既保留了原文古雅的风格,同时也道明了句子潜在的意义,达到了对原文信息功能的传达。 3.译文对原文美感功能的传达 语言的美感功能就是通过精心构思的语言,给读者以美好的享受。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注定为读者而创作的。因此,经过再创作的译文也是为读者服务的,应该将读者的接纳、欣赏和评判作为其生存的依据和标准。散文的特殊性决定其翻译是目标取向策略(target-oriented strategy)。也就是说,译者在忠实地传达原作意图的基础上,应侧重译文的读者效应,除了考虑其所包含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更要注重其语用功能,即语言应能提示给予读者以美的享受。因此,翻译散文时,除应忠实传达原文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更应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如《论读书》中,以下句子的翻译,就完整地保留了原文的美感功能。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ability.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4.译文对原文祈使功能的传达 语言的祈使功能是指其对接受者行为的影响功能。这一功能可由命令或劝告来达成,但是通常更有效的途径是恰当的解释,有启发的玩笑,或者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提问,它的使用常常暗示某种权威。在翻译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对原文的这种语气,也即语言的祈使功能的保留。如在培根的“Of Studies”中,有如下句子: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nor to findaik and discourse;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王佐良先生的译文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原文的语气,由此可见,王王佐良先生的翻译功底是十分深厚的,其《论读书》也是“一名之立、旬月踟躇”的结果。 综上所述,王佐良先生的译文《论读书》以保持原作朴素风格为要,遣词造句通俗简洁,朴素无华,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原文信息,先后非常成功地再现了原文的信息功能,美感动能、表情功能和祈使功能,很好地传达了原文完整的意义。译文语言流畅地道,通俗简洁,堪称“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范例之作。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郭章:《翻译名家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4]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5]王佐良,《英 语文 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英语散文语言特征

129 评论(10)

吸管狂魔

任何文学形式在其起源与发展过程中,都会派生出各种不同种类,各种类间难免或相互抵毁或相护影响或相互结合。文学形式还受社会、政治、宗教和文学运动的影响。站在二十世纪这一有利地势回首,文学史学家领我们辨识,按叙述方式、语气和风格分类,散文的两大较为清晰的倾向,较为随意的文体(primarily informal)和较为正式的文体(primarily formal),都来自其原始起源——观察性评论(observations)。较为随意的文体包括个性散文(Personal Essay 或称 Familliar Essay),性格特写(Characters),描写散文(Descriptive Essay)。较为正式的文体包括批评散文(Critical Essay),科学散文(Scientific Essay),哲学或思辨散文(Philosophical Essay 或称 Reflective Essay)。 观察性评论 (Observations)是现代散文的雏形,它以谚语、格言、警句或日记和日志的形式,就人、物、事件、自然现象、书藉、艺术作品、个人经历、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作单纯的观察性评论;或.以某一个思想或情绪为主线,串联出一个相关的整体。 较为随意文体(primarily informal)随意文体之一的个性散文展示作家的个性魅力,作家以自己具体的经历表现感情、智慧和精神。 培根和艾迪生虽然也能算在个性散文的范畴之列,但他们的散文显然在精神、目的和风格上与兰姆和哈兹里特的散文炯然有异。培根基本上是“智慧型”作品的继续——对生活行为的格言式忠告。艾迪生的“报章散文”(Periodical Essay)(他与人合办《闲话报》和《观察家报》,并亲自为这两张报纸撰写了三百多篇散文),个性痕迹不深,他的众多作品,读者常常很难一眼读出作者。但读兰姆就如和一个熟识的老朋友在聊天,他以伊利亚为笔名给《伦敦杂志》撰写了许多散文,后结集《伊利亚随笔集》出版,文中称自己是伊利亚,姐姐玛丽为表姐布里奇特,但明眼的读者一眼便读出那是作者自己朴素寻常的生活,深刻的情感体验。 个性散文的亲近感并不完全始于兰姆,我们在一些十七世纪作家,如威廉?坦普尔(Sir William Temple )和塞缪尔?佩皮斯 (Samuel Pepys)的作品中已能找到它的基本特征,比如佩皮斯的“日记”,虽本不是写给读者,虽以不成形的日常条目写就,但它已较圆满地体现了个性散文的精神。 十八世纪的报章杂志,通过玛丽夫人(Lady Mary),沃特利?蒙塔古(Wortley Montagu),切斯特菲尔德爵士( Lord Chesterfield),霍勒斯?沃波尔( Horace Walpole) 等富有个性的书信促进了个性散文的精神,为散文的传播与繁荣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十九世纪兰姆、哈兹里特和史蒂文森的出现,使个性散文的发展达到了高潮。这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人主义时代的到来,比如杂志的流行需求更长、更个性化的文章,比如对蒙田兴趣的再度兴起,以及兰姆、哈兹里特这样的散文大家的出现,为大家提供了可资效仿的对象。兰姆的散文虽然在风格和方式上过于个性化,很难模仿,但他却是英国最受欢迎的散文家。蒙田之后整整一个世纪的哈兹里特,和蒙田一样,成了个性化散文的临摹对象,众多追随者和模仿者的楷模和灵感。 性格特写是描写某一人物类型的短文。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弟子泰弗拉斯托斯(Theophrastus)概述了人的28种德性,用典型的类型阐释了刻薄、贪婪、乡气、愚蠢等抽象概念。1592年一位学者将这些“性格特写”从希腊文译成当时人们较为熟悉的拉丁文后,它们逐渐成为十七世纪英国“性格特写”者竟相模仿的对象。这些“性格特写”描述的对象没名没姓没个性,只是代表各种不同的品质或不同类型。 在此之后的法国作家将这一概念深化和细化了,他们的人物有名有姓(虽然还带有希腊或拉丁名字的渊源,但已暗示出一些个性的东西),文中具体细节的描写,让人感觉这些人物即属于某一类型,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富有一定的个性色彩。“Les Caracteres”(1688)在英国开始流传,并于1699年译成英文。 十八世纪英国的报章杂志甚至给这类典型人物创造俱乐部,“性格特写”有了充分展示这些典型人物的空间。一开始这些俱乐部里的人物都很概念化,比如,参加《旁观者》(Spectator,斯梯尔和艾狄生在1711—1712年间出版的一种报纸)俱乐部的军官先特里上尉,商贾安德列?忽里波特爵士,乡绅罗杰?地?考夫来爵士,每一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性格、仪态和独特的言语风格。但这没维持多久,罗杰?地?考夫来爵士很快超出了给他预定的范围,成了文学中最可爱的人物之一。性格特写运动除散文之外,在小说、戏剧和部分诗歌中也得以继续。十八世纪的文学专注于人物类型描写,这些类型,很多因为塑造得形象深动而成了英语语言中最优秀的艺术创造,比如托比叔叔(Uncle Toby,十八世纪英国小说家L. 斯特恩的小说《项狄传》中人物),帕森?亚当斯(Parson Adams,H. 菲尔丁小说《约瑟夫?安德鲁斯》人物)和普里木罗斯博士(Dr. Primrose,O. 哥尔德斯密斯小说《威克菲尔德的牧师》中人物)。 描写散文(Descriptive Essay)指作家对外部世界精彩的个性化描写,它往往不仅仅是单纯的写景文字,它更融注了作者的个人情怀,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比如,艾迪生的《西敏寺漫游》、艾丽丝?梅内尔的《七月》。 较为正式文体(Primarily Formal) 正式文体一说似乎与散文这一形式自相矛盾,因为散文的基本特征就在它的随意与自由。 然而区别只是程度上的,不是类别上的,较为正式的散文不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作品,只是与个性化散文相比,少了一点主观,少了一点随意,多了一点更纯粹的阐释与说明。他对生活的批评性审视多于对生活的`个性反应。批评性散文通过仔细审读文学,传记与历史散文通过公正评价人物与事件, 科学散文通过呈现科学观察结果,哲学和思辨散文通过洞悉世事、呈现思想结晶,尽情展示这一文体的风采。 写较为正式文体的散文家也许会评价自己最喜欢的诗人, 他通常以较为谨慎的评家之态而非澎湃的狂热者身份发言。吴尔夫称自己收了很多这类散文的《普通读者》是“一本并非专业性的评论著作;只是从一个作家的角度,而非从一个学者或批评家的角度,来谈一谈自己偶然读到的某些人物传记和作品。作为一个小说家,我自然常常会对某一本书发生兴趣,但我也常常为了自娱而随意读一读、写一写,并不想建立什么理论体系。”早在《旁观者》和《漫谈者》( Rambler,塞缪尔?约翰逊在1750—52年间主编的一种杂志)里,比较复杂的批评性和哲学性散文就已开始出现。十九世纪的批评性评论使得这一文体得以充分发展。这是一个人们对宗教信仰开始质疑的时代,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 和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有关神学的作品对此尽有表述;这是一个科学发展的时期,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的散文让科学也充满了文彩;这是一个文学动荡、个性发扬的阶段,浪漫派反击正统派,倡导文学评价新标准;这是一个充满社会和经济变革的时代,政府、教育、社会制度、公共伦理,人们渴盼新理论新思想的出现。正式散文如鱼得水,尽情畅抒己见,表述究竟,它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人感受的交流,它开始关注大是大非问题的阐述和论战,比如马修?阿诺德的《英国民族的精神》,托马斯?亨利?赫胥黎的《开明教育》。 想了解文学的“现代”特征吗?你在众多作家的文学散文中一定能找到它的阐释。 和培根时代一样,现代散文关注人,关注人的外延行为与内省心灵,无论其风格上是随意的个性化还是正式的阐释式。

357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