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97

super船长
首页 > 英语培训 > 揉眉头英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520mengcheng

已采纳

是不是THE DAY YOU WENT AWAY

揉眉头英文

144 评论(10)

boneash2004

这个图片的特征可以套用很多形象上,更多的是表示一种装扮,所以应该不是一个具体的人HIPSTER翻译过来就是:嬉皮士。这个词指代的是一个群体。嬉皮士起初的角色其实是具有正面、积极意义的,只是宣传方式上很“特别”。嬉皮士(英语Hippie或Hippy的音意译)本来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时下政治的年轻人。Hipster的真实面目其实是怀念简单原始的群居生活,在乌托邦中寻找心灵的归属,在头上插上象征爱与和平的花朵,崇尚纯精神、热爱生命和大自然、与人为善的本性,所以当时他们也有“花童”的别称。1980年代发生了转折,如今,美国已经没有真正的嬉皮士;而国内,大人们永远不希望嬉皮士的出现。在各国政府的丑化下,吸毒者、同性恋者、特立独行者、社会败类成为常人对他们的形象判定。总结一下Hipster的一些特征吧:1、长发,大胡子。许多人觉得长发是一种冒犯,因为它代表不整洁或女性。2、色彩鲜艳的衣着或不寻常的衣饰。 3、听一定的音乐,比如杰米·亨得里克斯和杰菲逊飞艇的幻觉性的摇滚乐、詹妮斯·乔普林的布鲁斯、斯莱和斯通家族、ZZ顶级乐队、死之民乐队等的音乐。 4、偶尔自己演奏音乐,一般吉他,一般在家里与朋友一起,或在公共绿地上或节日上。自由恋爱,公社式的生活。求采纳

319 评论(10)

我们的季节e

1.这人叫Walter White,是《Breaking Bad》(绝命毒师)这部美剧主角。《Breaking Bad》讲了一位普通的高中化学老师(Walter White)在得知自己身患肺癌之后,为了给家人留下财产,而利用自己的化学知识制造毒品,历经跌宕坎坷成为世界顶级毒王的故事。Walter White由美国演员Bryan Cranston饰演。2.这幅图也可能是一类非主流,另类的人,代表了反主流这一意识。与中国的“非主流”完全不一样的,他们反对的是主流文化,主流媒体和主流思想。20世纪40年代时,美国在物质资料发展至相当程度出现了现代文明第一个反主流的亚文化。这个文化的追随者被官方冠名为hipster。再之后的语言发展中, “ hip“正式成为了现代英语中的一个前缀,代表“潮流“,被应用于诸多新文化的冠名,譬如hippie,hip hop。从1940年开始,hipster被广泛的用来形容各个时代的先锋文化的引领者,也可以说是一种潮流。但是这里的潮流并不是赶时髦,因为Hipster的潮流永远和大众流行文化永远是脱节的,并且有意地保持一种对立的关系。随着流行文化的不断演变,hipster也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比如20世纪40年代Swing Jazz盛行之时,最早的hipster开始追求improvisation,开启了爵士乐发展自由化的大门。

225 评论(8)

葳蕤9999

摘自《hipster 究竟是指什么样的一群人》Hipster代表的是一个政治运动,而不是单纯的一类人。 1960年代、1970年代:嬉皮士起初的角色其实是具有正面、积极意义的,只是宣传方式上很“特别”。嬉皮士(英语Hippie或Hippy的音意译)本来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时下政治的年轻人。嬉皮士这个名称通过《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嬉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领导人物。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他们批评政府对公民的权益的限制、大公司的贪婪、传统道德的狭窄和战争的无人道性。他们将他们反对的机构和组织称为“陈府”:the establishment)。 嬉皮士们认为:美国是一个被惯例和陈规所充斥的世界,它已经成为压制人的个性,迫害个人自由生活的陈规陋习的总和,只有逃离这个社会,摆脱与现实社会和现实文化模式的种种联系,才能使个人和美国社会免于走进死胡同。他们崇尚无为而治的简朴社会,简单生活,认为这样才能保证公民个人的尊严和自由。因此,他们从生活做起,掀起“生活的革命”,来反抗主流的、精英的、技术的、物质的社会。 越南战争最终成为嬉皮运动全面爆发的导火索。战争中数以万计的美国青年被派往前线冲锋、杀戮、流血、死去……违反民意的越南战争,在年青人当中引起了极大的反思。在全美校园里,一浪又一浪的反战游行示威此起彼伏。此后不久发生的多宗国民警卫队枪杀游行学生的事件无疑再火上浇油。嬉皮运动最终全面升级。在1967年那个有个被称作summer of love(爱之夏)的夏天里,“Make Love Not War”(要爱情、不要战争),(这里不要想歪了!)成为了最有号召力的嬉皮口号。 Hipster的真实面目其实是怀念简单原始的群居生活,在乌托邦中寻找心灵的归属,在头上插上象征爱与和平的花朵,崇尚纯精神、热爱生命和大自然、与人为善的本性,所以当时他们也有“花童”的别称。 1980年代,转折点: 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政府不允许嬉皮士得到正面的评价;为了传统秩序的荣光,宗教信徒宁愿嬉皮士世世代代被唾骂;为了金钱利益,军火商希望不再有反战游行!于是他们抓住嬉皮士的任何一点问题,将之无限夸大—一群吸毒者、同性恋者、独立特行者、社会败类。(这里不深入讨论) 现今: 如今,美国已经没有真正的嬉皮士;而国内,大人们永远不希望嬉皮士的出现。在各国政府的丑化下,吸毒者、同性恋者、特立独行者、社会败类成为常人对他们的形象判定。 总结下Hipster的特征: 长发,大胡子。许多人觉得长发是一种冒犯,因为它代表不整洁或女性。  色彩鲜艳的衣着或不寻常的衣饰。 听一定的音乐,比如杰米·亨得里克斯和杰菲逊飞艇的幻觉性的摇滚乐、詹妮斯·乔普林的布鲁斯、斯莱和斯通家族、ZZ顶级乐队、死之民乐队等的音乐。 偶尔自己演奏音乐,一般吉他,一般在家里与朋友一起,或在公共绿地上或节日上。自由恋爱,公社式的生活

335 评论(12)

小肚巨肥

Kina Grannis 的 <>情人 歌词:Love, it's a special day爱,这是个特别的日子We should celebrate and appreciate我们应该庆祝和感激That you and me found something pretty neat你我都找到了如此美好的感情And I know some say this day is arbitrary我知道有些人说这节日太过轻浮随意But it's a good excuse, put our love to use不过它却是个好借口,让我们去感受爱Baby, I know what to do亲爱的,我知道该怎么做Baby, I...亲爱的,我……I will love you我会爱你I'll love you, I'll love you我会爱你,爱你Love, I don't need those things爱,我不需要那些证明I don't need no ring不需要戒指I don't need anything不需要任何东西But you with me只要你陪着我'Cause in your company只因有你做伴I feel happy, oh so happy and complete我觉得快乐,是那么的幸福而完整But it's a good excuse, put our love to use不过它却是个好借口,让我们去感受爱Baby, I know what to do blabzo trans亲爱的,我知道该怎么做Baby, I...亲爱的,我……I will love you我会爱你I'll love you, I'll love you我会爱你,爱你Yeah, it's a good excuse,是,这确实是个好借口put our love to use Baby, I know what to do Baby,让我们感受爱情亲爱的,我知道该怎么做blabzo transI... I will love you I'll love you,我会爱你,爱你I'll love you So won't you be my honey bee?我会好好爱你,你是否愿意做我的情人?Giving me kisses all the time Be mine,吻我,成为我的be my Valentine我的情人吧So won't you be my honey bee?你愿意做我的情人吗?Giving sweet kisses all the time Be mine,甜蜜的亲吻,成为我的be my Valentine我的情人吧~Oh~~~be my Valentine 当我的情人吧

93 评论(12)

哈哈超man

Hipster究竟是指什么样的一群人? 想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看具体是哪个阶段,其代表的意义都是不同的。记住,Hipster代表的是一个政治运动,而不是单纯的一类人。1960年代、1970年代:嬉皮士起初的角色其实是具有正面、积极意义的,只是宣传方式上很“特别”。嬉皮士(英语Hippie或Hippy的音意译)本来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时下政治的年轻人。嬉皮士这个名称通过《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嬉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领导人物。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他们批评政府对公民的权益的限制、大公司的贪婪、传统道德的狭窄和战争的无人道性。他们将他们反对的机构和组织称为“陈府”:the establishment)。嬉皮士们认为:美国是一个被惯例和陈规所充斥的世界,它已经成为压制人的个性,迫害个人自由生活的陈规陋习的总和,只有逃离这个社会,摆脱与现实社会和现实文化模式的种种联系,才能使个人和美国社会免于走进死胡同。他们崇尚无为而治的简朴社会,简单生活,认为这样才能保证公民个人的尊严和自由。因此,他们从生活做起,掀起“生活的革命”,来反抗主流的、精英的、技术的、物质的社会。越南战争最终成为嬉皮运动全面爆发的导火索。战争中数以万计的美国青年被派往前线冲锋、杀戮、流血、死去……违反民意的越南战争,在年青人当中引起了极大的反思。在全美校园里,一浪又一浪的反战游行示威此起彼伏。此后不久发生的多宗国民警卫队枪杀游行学生的事件无疑再火上浇油。嬉皮运动最终全面升级。在1967年那个有个被称作summer of love(爱之夏)的夏天里,“Make Love Not War”(要爱情、不要战争),(这里不要想歪了!)成为了最有号召力的嬉皮口号。Hipster的真实面目其实是怀念简单原始的群居生活,在乌托邦中寻找心灵的归属,在头上插上象征爱与和平的花朵,崇尚纯精神、热爱生命和大自然、与人为善的本性,所以当时他们也有“花童”的别称。1980年代,转折点: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政府不允许嬉皮士得到正面的评价;为了传统秩序的荣光,宗教信徒宁愿嬉皮士世世代代被唾骂;为了金钱利益,军火商希望不再有反战游行!于是他们抓住嬉皮士的任何一点问题,将之无限夸大—一群吸毒者、同性恋者、独立特行者、社会败类。(这里不深入讨论)现今:如今,美国已经没有真正的嬉皮士;而国内,大人们永远不希望嬉皮士的出现。在各国政府的丑化下,吸毒者、同性恋者、特立独行者、社会败类成为常人对他们的形象判定

304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