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63

Cciiiiiiiiiiiiiiiiii
首页 > 英语培训 > 教英语就是教文化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Krystaldxe

已采纳

大家都知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而在人教新目标英语教材中,其教学内容设计,充分展示了丰富的英美文化,扩展了中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在这一阶段,使用现有教材仍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充分挖掘教材,潜移默化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使语言技能的教学和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同步进行。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了解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发展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鉴于此,我将在本文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思考,简要地做一些分析和探究。 中国论文网 一、英语学科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渗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来看,传统文化对于培育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能、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的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而在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中西两种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对比,可以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识,避免对西方文化盲目接受的行为,使中西文化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吸收中实现融合,从而树立一种进步的、创新的、正确的文化价值观。(2)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现在的青年学生们对英美文化津津乐道,但对中华传统文化却只字不提。在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青年学生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有助于加强他们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对于一个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的青年学生来说,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能力,更要教会他们用英语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中华文化意识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通过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对比,还可以激发青年学生对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成就感与责任心,并指明中华文化对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这是英语教学的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多年的东方文明历史,对西方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所以作为新生代的21世纪的青年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3)通过渗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学习英语是为了交流,这种交流不但包括普通的日常交际,而且包括信息和文化的双向沟通。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其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的知识灌输为主,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双边教学的体现不明显。而在现代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其教学模式采用更适合于学生的多样化的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在我们的日常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适时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我们教学的有效性。在以上的内容中,我们简单地分析和探讨了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我们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呢?二、英语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1)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潜移默化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一线的初中英语教师们来说,我们除了必须完成课标要求的知识传授任务以外,还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也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们在备课环节就应特别注意设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问题。因为只有不断地熏陶、不断地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和精深,从而达到一种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使我们所教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就能润物无声地继承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并通过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从而实现中西优秀文化的融合。(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前提是我们教师自身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及专业素养,不断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由此看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教师必须先要以身作则,只有教师重视了,才能无形中给予学生影响和熏陶,从而让学生能认识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需要新时代的新人类去继承和发扬,也才能让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学习更多的中华文化。(3)在英语学科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们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即指能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和发展。因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摒弃旧思想、旧文化以及传播的旧途径,即传播传统文化必须要体现进取性、时代性、开放性和创新性。(4)在英语学科教学方法上,我们要寓教于乐,突出学科特色。在人教新目标英语的每个单元里,我们都可以找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题材,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前动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预先准备。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只有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才能更有兴趣的去接触、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总之,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注意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英语教学寓教于乐,突出本学科的特色。综上所述,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认真学习英美文化,掌握必要的英语基本知识,形成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外,还应让学生更多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圣人为友,与经典同行,继承、发扬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懂得自尊自立,不断提高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使命感。

教英语就是教文化

244 评论(11)

闹闹美食家

当学英语的热潮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风时,人们蓦然回首,对国人热衷学习英语的现象进行一番反思并由此而引发出一场热烈的讨论。有一君在网上撰文大悔自己四年的光阴在背诵英语单词中度过并因此而荒废了自己所学的专业;更有人怀着民族主义的激情,从语言文化的高度对学习英语进行了反思,认为英语文化的风靡大大侵蚀和削弱了汉语文化的地位(相关评论见人民网)。此番言论似乎是在告诫国人:我们是否有必要将学习英语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 为什么要学习英语?笔者也常常扪心自问。是为了赶时髦还是为了装饰门面?都不是!理性地分析,学习英语的必要性源自现实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不断深化,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某种文化的符号的语言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了解一个国家的语言,才有可能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才能为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对话的平台。当然,也许有人会问,我们需要学习的为什么是英语,而不是俄语、法语或是其它?这是因为,历史发展到这一阶段,英语国家在主导着世界经济,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因此,我们需要尊重现实、顺应时代潮流。诚然,这种状况可能会随着历史的进程而发生流变。 从功能上讲,语言的更大意义上是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我们也无需过分夸大语言的价值。关键是,在现阶段,掌握了一门语言(英语)就意味着你获得了一把金钥匙或者说一块敲门砖。对于一个学者来说,他可以直接阅读外文资料,从中获取养分;对于一个商人来说,他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外界信息,从中捕捉商机;对于一个求职者来说,掌握了一门外语无疑增加了胜算的筹码;对于一个小商贩来说,能用外语同外宾进行交流能为他带来额外的利润,等等。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掌握了英语这门语言就等于拥有了一笔可观的资源,这一资源能为你带来机遇、增加财富,因为这一资源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反观国人学习英语的现状,笔者认为需要反思的问题不是应不应当学习英语,而是如何学好英语!众所周知,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重读写、轻听说的弊端由来已久并培养了大量的“哑巴英语”者。试问,在众多的大学毕业生、四六级英语通过者中,有几个能用英语进行面对面地交流?许多人苦读英语十几年,背诵英语单词过万条,到头来却连最简单的日常对话都困难!这才是国人学英语的悲哀!语言的功能在于实现交流,如果学习语言偏离了这一基本目标,那么就葬送了语言的价值。与东南亚许多国家相比较,国人英语水平普遍不高,这一结论来自笔者的亲身感受,在出差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地时,令笔者感到颇为惊讶的是,在街头一个普通店铺的营业员或是一个司机都能用英语同你交流,尽管口音不是很纯正。而在中国,能说英语的仅仅是少数,要使英语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至于那种学习英语会对汉语造成冲击的担心更是杞人忧天,回想林语堂、辜鸿铭、钱钟书等前辈,他们在海外留学数载,通数国语言,可谓学贯中西,但他们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忘掉国语,相反,每位都是赫赫有名的国学大师。事实上,一个人如果学不好英语,他的国语也不会好到那里去。

170 评论(9)

TTTTTTTT醬

文化教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分析论文

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英语教学中重语言形式、轻文化因素现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相当普遍,从而使相当多的老师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注重的只是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掌握是否正确或语言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意学生跨文化条件下语用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学很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要想做到英语运用得体、恰当,就必须通晓英语相关的文化。重视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使语言教学同文化教学相融合,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从而达到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目的。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庞大的范畴,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总和。一门语言文化的衡量标准不是要看对于这门语言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对这门语言运用熟练能力与实际应用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还是以应试背诵为主,这些学习英语的学生不停地背诵单词、短语,每天坐在座位上不停地做题,而不是在生活去运用英语。观察外国人的日常生活,扩展学生对生活的积累和认识。帮助他们积累生活,从而在无形中积累了他们的语言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使学生们感受目的语文化中特有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标准以及在此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语言习惯,了解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为他们在与外界的交流中更好地驾驭外语,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准确、恰当、得体地使用外语创造条件。语言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之中产生的。语言是学习文化的重要工具,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文化素养。外语教学的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而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语言应用能力是获取跟多文化知识的基础和手段,反之,有了一定语言知识及运用能力后,获得更多得文化知识又是更进一步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前提。我们知道,学习一门外语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获取进一步学习该国文化的能力,所以在学习英语这门语言过程中,应当将英语文化内容导入到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学习英语,只有了解和掌握国家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理解并得体运用语言。向学生介绍外国的风土人情和语言表达习惯,介绍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境中得体地运用语言,达到运用英语交际的目的。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世界文化及相关的英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风土人情等,并找出中西方在这些方面的异同点。而每种语言的文化背景都是不同的,这样不但传授学生知识,还能逐步培养学生对两种文化的敏感性和识别能力。因此,在外语教学中,使学生越深刻细致地了解目的语所属的文化,就越有助于他们准确理解与掌握该语言。

二、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

我们认为外语教学的目标有二:一是培养学生具有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西利(Seelye)在《教授文化:外语教育家的策略》一书中指出:“文化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在目的语社会中得体地行事并与其人民交际所需的文化理解力、态度和交际技能。”每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是相当广泛的。从外语教学的目标出发,从语言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功能角度来看,文化背景知识包括两种: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所谓知识文化,是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它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法律、教育、哲学、文学、艺术等。交际能力是一个人运用各种可能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语言知识,交际能力涉及到语言、社会文化、心理等诸方面的因素。交际所使用的语言不仅帮助人类交流思想,沟通情感,进行有声思维,而且能换起各种想象。在交际过程中,我们不但应当知道语言的意义,还应该知道社会文化意义,是任何一个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面对蕴涵极为丰富的文化,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使他们避免讲汉英词汇一一对等。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他们通过几年的英语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等语言知识,但实际上对于这些知识背后的`文化内涵则知之甚少。例如,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学生们大多是联系汉语翻译进行“对应”记忆,这样,他们潜意识就会认为汉英词语的意义是对等的,对于词的感情色彩、文化内涵则不予注意和了解。而实际上,词的感情色彩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态度。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英语民族和汉民族对同一事物的感受或感情不尽相同,这种不同必然在语言上有所反映。因此,英汉语对应词字面意义相当,但很多情况下,深层意义却不完全对等,褒贬色彩也不尽相同。其次,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介绍英语国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风土人情、宗教民俗,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加强对所学语言的透彻理解。中英文化的差异可能体现在方方面面,但根本差异来源于社会习俗、传统生活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反映该民族的信仰与情感。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我们只有充分认识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才能有意识地冲破文化樊篱,走向更和谐的交流。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该语言文化的过程。而大学英语教学是个多层次的综合过程,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涉及文化因素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和准确使用目的语,因为语言与文化本来就是生而不可分的。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文化概念和思维方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仅要把文化教学当作外语教学中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而且要把文化教学贯穿于外语教学的全过程。

作者:崔桂花 单位: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

122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