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shannon
别名四不象,属于偶蹄目鹿科,拉丁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英文名Milu,Pere David's deer。 体长约150cm,肩高115cm左右,尾长约50cm,体重150~200kg。尾特别长,尾端有长毛。角形特殊,主干在前,无眉叉。冬季灰棕色,夏季赤褐色。 栖息于平原的沼泽草地或芦苇地。集群活动,以青草和水生植物为食。繁殖 6~8月发情,妊娠期250~270天,次年4~5月产仔。每胎1或2仔,2~3年性成熟。饲养寿命20年左右。 原产于中国东部沿海平原地区的野生种群已绝灭。圈养在北京及江苏大丰县麋鹿保护区内的种群,已由1985年的38头发展到90年代中期的数百头。1994年开始散养在湖北石首市1.02平方公里的天鹅洲的种群,至1996年种群也已增至107头。
甜心派儿596
麋鹿的英文名:Elaphurus davidianus。
麋鹿(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又名“四不像”,是世界珍稀动物,属于鹿科。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像。体长170-217厘米,尾长60-75厘米。
雄性肩高122-137厘米,雌性70-75米厘米,体形比雄性略小。一般麋鹿体重120-180千克,成年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初生仔12千克左右。角较长,每年12月份脱角一次。
扩展资料:
麋鹿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在10000年-3000年以前相当繁盛,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分布西从山西省北到黑龙江省,在朝鲜和日本也发现过麋鹿化石。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的猎杀,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元朝时,蒙古士兵将残余的麋鹿捕捉运到北方以供游猎。在自然界已经灭绝。
到19世纪时,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约200-300头。1866年,被法国传教士大卫神甫发现并命名拉丁种名,各国公使用贿赂、偷盗等手段,为自己国家动物园搞到几只。1894年永定河泛滥,冲毁皇家猎苑围墙,残存的麋鹿逃出,被饥民和后来的八国联军猎杀抢劫,从此在中国消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麋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