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虹阳光
加拿大心理学家斯坦诺维奇说过:我们似乎生活在“有时”和“偶尔”的世界里,却希望与“始终”和“一直”为伴。这句话暗含着一个重要的道理,这道理往往被我们忽略,即 我们生活在一个概率性的世界里。很多时候我们相信能自己做出选择,但其实,是概率性主导着我们做出选择。 在一个工作日的早晨,你起床发现窗外下着大雨,于是你下楼时随手抓起了一把伞。为什么你要带伞?因为你觉得大雨会持续下去,不带伞的话上班路上会淋湿。但其实并不一定,当你走出公寓大楼时,雨很有可能已经停了。 只不过在潜意识中,你认为持续下雨的可能性,比雨突然停止的概率要大,因此你决定带伞 。概率指导了你做出了看见下雨就带伞的决定,而且看上去没有经过任何思考。 一样的道理,当你过马路时,为什么不横冲直撞,而是要老老实实看清楚红绿灯?并不是因为胡来一定会出事,不胡来一定不会出事,而是胡来出事故的概率比不胡来出事故的大而已。人在不寻死的情况下绝对不会跳楼,这不是因为跳楼一定会死,而是死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房屋发生火灾的情况下,决定跳楼的人会比较多,因为此时待在房间里的死亡概率已经比跳楼的概率大多了。 在选择面前,人会在潜意识中算好概率而选择有利性概率大的一方面。 以上是人们几乎没有意识到的概率现象。至于考试能得几分,上大学会分配到什么专业,生男还是生女,面试能不能通过等等这些事情也全是概率所引导那就更不用说了。 概率主导着我们的生活,理解这点对于我们十分重要。在一些事情上看破了概率的阴谋,人会淡然许多。 赌徒谬论就是概率陷阱,玩过骰子的人或许都有类似的感受,骰子点数小了好几盘之后会觉得下盘一定是大点数,于是就把重注下在大点数上。其实不然,每盘都是相互独立的,出现大点数的概率和出现小点数的概率永远是一样的,并不会因为好几盘的小点数连续而使这盘出现大点数的概率变大。知道了概率相同之后,也许人就不会那么冲动,对赌博的欲望可能就会小很多。 当我们弄错概率大小的情况下也会闹笑话。比如,我们送朋友去机场时往往会对朋友说,一路顺风。这句话表明了我们对朋友乘坐的飞机是否会出事而担忧。但其实飞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朋友飞机出事故的概率比你坐车从机场乘车回家途中发生事故的概率要小得多。 所以,要说一帆风顺还是朋友和你说才对。 有些人可能比较不幸,自己或者家人朋友遭遇了疾病、事故而无法过上正常的生活。如果发生了这些无奈的事情,最先要做的就是面对现实,因为现实已无可更改。再要做的就是不要自责,不要自卑。 告诉自己这些事情自己没有责任,这些纯属是概率导致,自己根本无法完全阻止它的发生。 桑德伯格是facebook年轻的女高管,然而不幸却降临到她身上,与她同样年轻的丈夫因病在健身房突然离世。在丈夫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桑德伯格一度自责,自责自己没有发现丈夫的病症。后来她终于走出悲伤,她说,丈夫在世时经常做体检,但连医生都没有发现他有冠心病,学经济学的她又怎么能发现呢? 每个人都有一个患病的几率,这实在不是自己能轻易掌握和改变的。有些不幸既然发生了,就接受它,并告诉自己,这是概率,不是你的错。这样,你可能会走出阴影。 既然我们的生活由概率所主导,我们就要利用这个规律,采取措施,减少失败的概率性,增加成功的概率性。 对网购大家并不陌生,网购时我们都可以发现,卖家都把产品页面做得很好。为什么呢?难道好看详细的页面就一定能使买家下单吗?并不是,但好看详细的页面能增加买家下单的几率。 表象有时比本质更重要,因为表象会影响别人对其本质的判断。 在网购时,买家只能通过页面了解商品,因此,页面这个表象的情况直接会影响到买家对商品的判断,如果页面吸引了买家,那么这个商品就吸引了买家,下单的概率自然就增加。 同理,想要获得成功,我们就要做一些事情增加成功的概率。 如果想减肥,那么就去锻炼,锻炼虽然不能保证减肥成功,却可以增加减肥成功的概率,一天天坚持锻炼,减肥成功的几率也一天天增加。想要找工作,就去考证书。证书虽然不代表能力,也不能保证能找到好工作,但可以增加面试通过的概率。量的积累虽然不一定能引起质变,但可以增加质变的概率。 虽然概率统治着我们的生活,但生活不该是无奈的,我们的能动性在于,尽已之能增加幸福实现的概率。
笨鸟肥肥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 trap),用来形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成长到一定阶段后的特别困境。其原理简述如下:贫穷国家或曰欠发达国家虽然处境艰难,但因为贫穷,它们却可能天然拥有某些经济学考量上的“比较优势”,比如低工资。这样,出于减低成本,提高效率以更大回报股东的原因,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那些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主动或被迫迁移到适合企业生存发展的贫穷国家,为自己拿到更高的利润率与资本回报率,效果上也为贫穷国家创造了就业机会,缴交了税金,并激发了当地人市场意识与相应实践...于是,贫穷国家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发展经济,脱贫兴业,而逐步成长为典型的 '中等收入国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民众收入的增加,该国家原有的产业比较优势可能风光不再,随着低端产业的利润增收也进入瓶颈,国民收入也进入胶着阶段。更高端、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与服务不仅仅要求更多的投资与更高水准的人力资源(工资也相应高),更要求丰富、持续的独有创新与变革,以及训练有素的认识更专业的管理,以及可能更重要的,整个发展模式的变革。这些,对于一个仅仅是实现脱贫的社会来讲,难度非常高。多数发展中国家(典型的如马来西亚)就徘徊在这一水平,难以提高。而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词本身,就是《时代周刊》亚洲商务记者Michael Schuman在他一篇近文《逃出中等收入陷阱》(Escaping the middle-income trap)一文中首先使用的。韩国,是全球经济体中被这位记者看作最成功逃出陷阱的一例。尽管如此,我前些日子读一个欧洲国家制订的世界经济发展排名,在大类中还是把韩国列入发展中国家,这样的情况大约不是主流了,但还是有。中国这样的资源相对贫瘠大国,能够养活13亿人,实属不易,可以想象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概率极高,跳出很难。但即便如此,显然太值得想方设法跳讲出来 -- 诚心希望教育深化改革,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的种种弊端,开辟更多创新空间,鼓励更大程度社会横向纵向流动和多样性人才成长。教育在中国国民心中的地位非常之重,在西方主流学者眼中,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是中华民族跳离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惟愿这一代两代的朝野有识之士,应当鼎力扛起改革教育,挑战陷阱的使命,则这个国族展开的表现,应当不在韩国人之下。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