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95

木易洛洛
首页 > 英语培训 > 一二六指示信英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吃不胖的妩媚

已采纳

1933年8月,李兆麟到达哈尔滨。日本人占领哈尔滨后,把它变成了残害爱国抗日志士,统治北满的中心。中共满洲省委也在这座城市中指挥东北的抗日战争。李兆麟和党组织接上关系后,即被指定为满洲省委军委负责人。他先后到北满的巴彦、海伦巡视工作,传达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即《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的精神,贯彻省委决议,帮助当地群众组织和建立抗日游击队。9月,满洲省委又派李兆麟到珠河(今尚志县)巡视工作,向正准备建立抗日游击队的赵尚志、李启东二人传达了中央指示信后,李兆麟又同越尚志、李启东等人共同研究制定了建立游击队的计划。

一二六指示信英文

274 评论(14)

penny900627

李兆麟将军出生于1910年,是辽宁省辽阳县铧子乡小荣官屯人,李兆麟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也是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百位英雄模范之一,为了振兴中华,李兆麟于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李兆麟将军便开始跟其他抗联将领一起抵抗日本侵略者,在抗日战争顺利结束之后,李兆麟将军又为了建立和平、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全心全意奋斗;直到1946年,李兆麟将军被国民党特务政治谋杀,生命永远停留在36岁,李兆麟将军生前曾经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代理政治部主任、第三军政治部主任以及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等职。

李兆麟将军的一生都致力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他为解放哈尔滨作出了突出贡献,虽然李兆麟将军的生命停留在1946年,但是李兆麟将军的红色革命精神永远留存在后人心中,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

105 评论(12)

于丽波55

Zhou Enlai (Chou En-lai), the son of wealthy parents, was born in Jiangsu, China, in 1898. He was educated in a missionary college in Tianjin before studying at a university in Japan. He moved to France in 1920 where he helped to form the overseas branch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e also lived in Britain and Germany before returning to China in 1924.As memb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Mao Zedong, Zhu De and Zhou Enlai adapted the ideas of Lenin who had successfully achieved a revolution in Russia in 1917. They argued that in Asia it was important to concentrate on the countryside rather than the towns, in order to create a revolutionary elite.Zhou Enlai also worked closely with the Kuomintang and was appointed deputy director of the political department of the Whampoa Military Academy. With the help of advisers from the Soviet Union the Kuomintang gradually increased its power in China. Its leader, Sun Yat-sen died on 12th March 1925. Chiang Kai-Shek emerg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figure in the organization. He now carried out a purge that eliminated the communists from the organization. Those communists who survived managed to established the Jiangxi Soviet.The nationalists now imposed a blockade and Mao Zedong decided to evacuate the area and establish a new stronghold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 In October 1934 Mao, Zhou Enlai, Lin Biao, Zhu De, and some 100,000 men and their dependents headed west through mountainous areas.The marchers experienced terrible hardships. The most notable passages included the crossing of the suspension bridge over a deep gorge at Luting (May, 1935), travelling over the Tahsueh Shan mountains (August, 1935) and the swampland of Sikang (September, 1935).The marchers covered about fifty miles a day and reached Shensi on 20th October 1935. It is estimated that only around 30,000 survived the 8,000-mile Long March.When the Japanese Army invaded the heartland of China in 1937, Chiang Kai-Shek was forced to move his capital from Nanking to Chungking. He lost control of the coastal regions and most of the major cities to Japan. In an effort to beat the Japanese he agreed to collaborate with Mao Zedong and his communist army.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communist guerrilla forces were well led by Zhu De and Lin Biao. As soon as the Japanese surrendered, Communist forces began a war against the Nationalists led by Chaing Kai-Shek. The communists gradually gained control of the country and on 1st October, 1949, Mao Zedong announced the establishment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Zhou Enlai became prime minister and foreign minister. In 1954 he headed the Chinese delegation to the Geneva Conference. The following year he advocated Third World unity at the Bandung Conference.As a result of the failure on the Great Leap Forward, Mao retired from the post of chairma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is place as head of state was taken by Liu Shaoqi. Mao remained important in determining overall policy. In the early 1960s Mao became highly critical of the foreign policy of the Soviet Union. He was for example appalled by the way Nikita Khrushchev backed down over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Mao Zedong became openly involved in politics in 1966 when with Lin Biao he initiate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On 3rd September, 1966, Lin Biao made a speech where he urged pupils in schools and colleges to criticize those party officials who had been influenced by the ideas of Nikita Khrushchev.Mao was concerned by those party leaders such as Liu Shaoqi, who favoured the introduction of piecework, greater wage differentials and measures that sought to undermine collective farms and factories. In an attempt to dislodge those in power who favoured the Soviet model of communism, Mao galvanized students and young workers as his Red Guards to attack revisionists in the party. Mao told them the revolution was in danger and that they must do all they could to stop the emergence of a privileged class in China. He argued this is what had happened in the Soviet Union under Joseph Stalin and Nikita Khrushchev.Zhou Enlai at first gave his support to the campaign but became concerned when fighting broke out between the Red Guards and the revisionists. In order to achieve peace at the end of 1966 he called for an end to these attacks on party officials. Mao remained in control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army was able to oust the revisionists.Although he continued to be attacked by the Red Guards Zhou Enlai survived in power and was the main architect of the Détente policy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met Richard Nixon in China in February 1972. Zhou Enlai died in Beijing on 8th January 1976.1898年3月5日生,字翔宇。小名,大鸾。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由张申府等人介绍),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对早期的建党、建团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1924年8月从巴黎回国,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部长,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1925年2月、10月,领导进行了第一、二次东征,为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1926年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军事课程,同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胜利;8月领导了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起义中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同月在中共“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28年出席党的六大,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的报告。后在上海坚持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曾发表《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和《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1931年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仍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任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蒋介石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并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长期在驻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进行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1945年8月和毛泽东去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双十协定》签订后,率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转战在陕北,同年8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建国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中共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1年,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在“文革”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费尽心血,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114 评论(8)

正版TJ状妈

1933年1月17日红军共同对日作战三条件1933年1月17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十二次全会精神和中共代表团讨论的意见,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项英、张国焘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名义起草的宣言正式发表,首次提出中国工农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同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这三个条件是:(一)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二)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集会、结社、言论、罢工、出版之自由等);(三)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以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的完整。1月2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又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出《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论满洲的状况和我们党的任务》(即“一二六指示信”)。信中指出:日本侵占东北后,“不仅满洲的工人农民苦力小资产阶级(小手工业者,学生,城市贫民)对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表示极端敌视,而且有一部分的有产阶级直到现在对侵略者抱敌视态度”。因此,要“尽可能的造成全民族的(计算到特殊的环境)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虽然是不可靠的动摇的力量,共同的与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指示信在说明对各种游击队的政策时,除继续强调建立下层统一战线外,也提出“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或能实行上层的统一战线”,“与民族资产阶级的某一部分实行统一战线”。5月15日,中共满洲省委扩大会议作出关于接受中央“一二六指示信”的决议,明确指出应“联合一切反日力量,开展反日反帝斗争与反日游击运动”,并建立抗日联合军指挥部,以实现抗日武装的统一战线。

305 评论(15)

背信弃翊

周恩 来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无 产 阶 级 革 命 家、 政 治 家、 军 事 家 和 外 交 家, 中 国 共 产 党、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主 要 领 导 人 之 一,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创 建 人 之 一,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总理 (1949 ~ 1976)。 原 籍 浙 江 绍 兴, 出 生 于 江 苏 淮 安。 1917 年 在 天 津 南 开 学 校 毕 业后 赴 日 本 求 学。 1919 年 回 国, 9 月 入 南 开 大 学, 在 五 四 运 动 中 成 为 天 津 学 生 界 的 领导 人, 并 与 运 动 中 的 其 他 活 动 分 子 共 同 组 织 进 步 团 体 觉 悟 社。 1920 年 去 法 国 勤 工 俭学。 1921 年 参 加 中 国 共 产 党, 1922 年 和 赵 世 炎 (后 来 是 党 的 前 期 重 要 领 导 人 之 一)等 组 织 旅 欧 中 国 少 年 共 产 党 (翌 年 改 名 为 中 国 社 会 主 义 青 年 团 旅 欧 支 部)。 后 任 中 国社 会 主 义 青 年 团 旅 欧 支 部 书 记、 中 共 旅 欧 支 部 领 导 人。 1924 年 秋 回 国 后, 曾 任 广 东 黄 埔 军 校 政 治 部 主 任、 国 民 革 命 军 第 一 军 政 治 部 主 任、第 一 军 副 党 代 表 等 职, 并 先 后 任 中 共 广 东 区 委 员 会 委 员 长、 常 委 兼 军 事 部 长。 1927 年 3 月 在 北 伐 的 国 民 革 命 军 临 近 上海 的 情 况 下, 领 导 上海 工 人 第 三 次 武 装 起 义, 赶 走了 驻 守 上海 的 北 洋 军 阀 部 队。 5 月 在 中 共 第 五 次 全 国 代 表 大 会 上 当 选 为 中 央 委 员, 在五 届 一 中 全 会 上 当 选 为 中 央 政 治 局 委 员。 7 月 任 中 共 中 央 政 治 局 临 时 常 务 委 员 会 委员 (共 5 人)。 国 共 全 面 分 裂 后, 他 同 贺 龙、 叶 挺、 朱 德、 刘 伯 承 等 一 起 于 8 月 1 日 在 江西 南 昌 领 导 武 装 起 义 (见 南 昌 起 义), 任 中 共 前 敌 委 员 会 书 记。 1928 年 在 中 共 六 届 一中 全 会 上 当 选 为 政 治 局 常 委, 后 任 中 央 组 织 部 长、 中 央 军 委 书 记。 当 时 中 共 中 央 在 上海 处 于 秘 密 状 态 下 工 作。 他 为 保 证 中 共 中 央 的 安 全, 为 联 系 和 指 导 各 地 区 共 产 党 领导 的 武 装 斗 争, 为 发 展 在 国 民 党 统 治 区 的 革 命 工 作 起 到 了 重 要 作 用。 在 这 一 阶 段 的大 部 分 时 间 内, 他 实 际 上 是 中 共 中 央 的 主 要 主 持 者。 1931 年 后, 历 任 中 共 苏 区 中 央 局 书 记、 中 国 工 农 红 军 总 政 治 委 员 兼 第 一 方 面 军 总 政治 委 员、 中 央 革 命 军 事 委 员 会 副 主 席。 1933 年 春 和 朱 德 一 起 领 导 和 指 挥 红 军 战 胜 了国 民 党 军 队 对 中 央 革 命 根 据 地 的 第 四 次 “围 剿”。 1934 年 10 月 参 加 长 征。 1935 年 1 月 在 贵 州 省 遵 义 县 城 举 行 的 中 共 中 央 政 治 局 扩 大 会 议 (即 遵 义 会 议) 上, 支 持 毛 泽 东的 正 确 主 张, 继 续 被 选 为 中 央 主 要 军 事 领 导 人 之 一。 1936 年 12 月, 当 时 驻 在 陕 西 西安 的 爱 国 将 领 张 学 良 和 杨 虎 城, 由 于 反 对 蒋 介 石 拒 绝 抵 抗 日 本 侵 略 而 集 中 全 力 反 共,发 动 了 武 力 拘 禁 蒋 介 石 的 西 安 事 变。 周 恩 来 任 中 共 全 权 代 表 与 秦 邦 宪、 叶 剑 英 等 去西 安 同 蒋 介 石 谈 判, 和 张、 杨 一 起 迫 使 蒋 介 石 接 受 “停 止 内 战, 一 致 抗 日” 的 主 张, 促使 团 结 抗 日 局 面 在 中 国 出 现。

183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