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12

朶蕾咪灬
首页 > 英语培训 > 群体极化英语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杭椒牛柳

已采纳

心理学考研书籍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心理学专业从2007年改为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命题。考试科目为:政治、英语、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三门科目。虽然由教育部统一命题,但教育部并没有指定心理学考研书籍,现在考研市场上有很多心理学考研书籍,鱼龙混杂,让很多考生很难选择。 如何选择一套与心理学考研大纲贴近、权威的心理学考研书籍成为很多考生备考的第一步。博仁心理学考研辅导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结合考试大纲,以及历年真题命题特点,特向广大考生推荐以下心理学考研教材:1、心理学导论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侯玉波主编:《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①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教育心理学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心理统计与测量 ①心理统计学 张厚粲主编:《心理与教育统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心理测量学 郑日昌等著:《心理测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戴海崎等主编:《心理与教育测量》,暨南大学出版社4、实验心理学 杨治良著:《实验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I考查目标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普通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 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 试卷内容结构普通心理学约100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约70分实验心理学约60分心理统计与测量约70分四、 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多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综合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III考查范围普通心理学[考查目标]1. 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2. 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一、 心理学概述(一)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观察法2. 实验法3. 测验法4. 调查法5. 个案法(三) 主要的心理学流派1. 构造主义心理学2. 机能主义心理学3. 行为主义心理学4. 格式塔心理学5. 精神分析6. 人本主义心理学7. 认知心理学二、 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一)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 神经元2. 突触3. 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二) 大脑皮层及其机能1. 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2. 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3. 大脑皮层言语区及其机能4. 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三) 脑机能学说1. 定位说2. 整体说3. 机能系统说4. 机能模块说三、 意识和注意(一) 意识与无意识1. 意识的含义2. 意识的各类3. 意识的功能4. 睡眠与梦(二) 注意概述1. 注意的含义2. 注意的功能3. 注意的种类(三) 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1. 注意的生理机制2. 注意的外部表现(四) 注意的品质1. 注意广度2. 注意稳定性3. 注意分配4. 注意转移(五) 注意的认知理论1. 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2. 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四、 感觉(一) 感觉概述1. 感觉的含义2. 感觉的种类3. 感觉测量4. 感觉现象(二) 视觉1. 视觉的含义2. 视觉现象3. 视觉的生理基础4. 视觉理论(三) 听觉1. 听觉的含义2. 听觉现象3. 听觉的生理基础4. 听觉理论(四) 其他感觉1. 嗅觉2. 味觉3. 触觉4. 动觉5. 内脏感觉五、 知觉(一) 知觉概述1. 知觉的含义2. 知觉的组织原则(二) 知觉的特性1. 知觉理解性2. 知觉整体性3. 知觉选择性4. 知觉恒常性(三) 空间知觉1. 形状知觉2. 大小知觉3. 深度知觉4. 方位知觉(四) 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1. 时间知觉2. 运动知觉(五) 知觉的信息加工1. 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2. 模式识别理论(六) 错觉1. 错觉的含义2. 错觉的种类3. 错觉产生的原因六、 记忆(一) 记忆概述1. 记忆的含义2. 记忆的过程3. 记忆的种类4.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二) 感觉记忆1. 感觉记忆的含义2. 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3. 感觉记忆的特征(三) 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1. 短时记忆的含义2. 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3. 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与提取4. 短时记忆的特征5. 工作记忆(四) 长时记忆1. 长时记忆的含义2. 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3. 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与提取4. 长时记忆的特征(五) 遗忘1. 遗忘的含义2. 遗忘曲线3. 遗忘理论4. 影响遗忘的因素七、 思维(一) 思维概述1. 思维的含义2. 思维的特征3. 思维的种类4. 思维的过程(二) 概念1. 概念的含义2. 概念的种类3. 概念的形成4. 概念的掌握(三) 推理1. 推理的含义2. 推理的种类(四) 问题解决1. 问题解决的含义2.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3. 问题解决的策略4.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五) 创造性思维1. 创造性思维的含义2.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3.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4.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六) 表象1. 表象的含义2. 表象的特征3. 表象的种类4. 表象理论(七) 想象1. 想象的含义2. 想象的种类3. 想象的功能八、 言语(一) 言语概述1. 言语的含义2. 言语的功能3. 言语的种类(二)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1. 言语运动中枢2. 言语听觉中枢3. 言语视觉中枢(三) 言语感知和理解1. 言语感知2. 言语理解3. 句子理解4. 语篇理解5. 影响言语理解的因素九、 情绪和情感(一) 情绪和情感的概述1. 情绪和情感的含义2.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3.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二)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1. 情绪的种类2. 情感的种类(三) 表情1. 表情的含义2. 表情的种类(四)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五) 情绪理论1. 早期的情绪理论2. 情绪的认知理论十、 动机、需要与意志(一) 动机概述1. 动机的含义2. 动机的功能3. 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4. 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5. 动机的理论(二) 需要1. 需要的含义2. 需要的种类3. 需要的层次理论(三) 意志1. 意志的含义2. 意志的特征3. 意志行动过程4.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5. 意志的品质十一、能力(一) 能力概述1. 能力的含义2. 能力、才能和天才3.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二) 能力的种类和结构1. 能力的种类2. 能力的结构(三) 智力理论1. 智力因素说2. 智力结构理论3. 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四) 智力发展的差异1. 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2. 智力发展的差异性3. 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十二、人格(一) 人格概述1. 人格的含义2. 人格的特征(二) 人格理论1. 人格特质理论2. 人格类型理论3. 人格大五理论4.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三) 气质1. 气质的含义2. 气质的类型3. 气质的理论(四) 性格1. 性格的含义2. 性格的特征3. 性格的类型4.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5. 认知风格(五)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十三、社会心理(一) 社会化1. 社会化的含义2.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3. 社会化的理论(二) 社会认识1. 自我2. 归因3. 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4. 社会态度5. 内隐社会认知(三) 社会关系1. 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2. 亲密关系3. 偏见与歧视4. 利他行为5. 侵犯行为(四) 社会影响1. 说服2. 从众与服从3. 去个体化4.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5. 群体极化与群众思维6. 合作、竞争与冲突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查目标]1. 理解和掌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2. 理解和掌握认知、语言、社会性等领域发展的年龄特征、相关理论及其经典实验研究。3. 能够运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个体发展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与相关问题。发展心理学一、 发展心理学概述(一)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三) 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 横断研究2. 纵向研究3. 聚合交叉研究4. 双生子研究(四) 发展心理学的历史1. 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2. 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发展研究二、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一)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1. 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2.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3.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4.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5. 生态系统理论(二)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1. 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2. 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 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4.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三、 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一) 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1. 染色体、DNA和基因2.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3. 有丝分裂和细胞增殖4. 显性和隐性基因5. 遗传疾病(二) 胎儿的发展与先天素质1. 胎儿的发育过程2. 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四、 婴儿心理发展(一) 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1. 婴儿大脑结构的发展2. 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二) 婴儿动作和活动的发展1. 动作发展的规律2. 动作发展的阶段3. 动作发展的训练(三) 婴儿言语的发展(四) 婴儿心理过程的发展1. 婴儿感觉的发展2. 婴儿知觉的发展(五) 婴儿气质的发展1. 婴儿气质类型学说2. 气质稳定性与可变性(六) 婴儿社会性的发展1. 婴儿的情绪发展2. 婴儿的依恋3. 早期同伴交往五、 幼儿心理发展(一)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1. 幼儿大脑结构的发展2. 幼儿大脑机能的发展(二) 幼儿的游戏1. 游戏理论2. 游戏种类及其发展(三) 幼儿言语的发展1. 词汇的发展2. 句子的发展3.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四) 幼儿认知的发展1. 记忆的发展2. 思维的发展(五) 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1. 心理理论2. 幼儿道德认知发展3. 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4.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5. 同伴关系六、 童年期心理发展(一) 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二) 童年期儿童的学习(三) 童年期儿童言语的发展1. 书面言语的发展2. 内部言语的发展(四) 童年期儿童认知的发展1. 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2. 元认知及其发展(五) 童年期儿童的个性、社会性发展1. 自我意识发展2. 社会认知与交往技能3. 品德发展七、 青少年心理发展(一) 生理发育1. 生理变化的主要表现2. 第二性征与性成熟(二) 认知发展1. 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2. 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三) 自我发展1. 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2.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四) 社会性发展1. 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2. 反社会行为(五) 情绪1. 青少年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2. 常见情绪困扰八、 成年期心理发展(一) 成人期发展任务理论(二) 认知发展1. 成人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2. 认知老化的主要理论(三) 人格发展1. 自我发展理论2. 稳定性与可变性(四) 临终心理教育心理学一、 教育心理学概述(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三)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2.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二、 学习与心理发展(一) 学习的含义与作用1. 学习的含义2. 学习的作用(二) 学习的分类1. 学习主体分类2. 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3. 奥苏伯尔的学习性质分类4. 学习结果分类(三) 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1. 学习与个体心理发展2.学习准备与发展性教学(四) 学习风格与教育1. 学习风格的含义及其特点2. 学习风格的差异与教育三、 学习的主要理论(一) 学习的联结理论1. 经典性条件作用说2. 操作性条件作用说3. 社会学习理论(二) 学习的认知理论1. 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2.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3.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4.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三) 学习的建构理论1.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3. 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4.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四) 学习的人本理论1. 罗杰斯的学习与教学观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四、 学习动机(一) 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1. 学习动机的含义2. 学习动机的类型3. 学习动机的作用(二) 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1.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2. 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3. 学习动机的社会认知理论(三)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 学习动机的培养2. 学习动机的激发五、 知识的学习(一) 知识的表征与类型1. 知识的表征2. 知识的类型(二)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1. 概念原理的理解与保持2. 错误概念的转变(三)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1. 心智技能的形成2. 认知策略的学习3. 动作技能的学习(四) 学习的迁移实验心理学[考查目标]1. 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过程。2. 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技术与方法。3. 具备实验设计和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一、 实验心理学概述(一) 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二) 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1. 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2. 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3. 实验设计与实施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5. 研究报告的撰写(三)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伦理二、 心理学实验的变量与设计(一) 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二) 心理学实验与理论1.实验范式2.实验逻辑3.实验与理论的关系(三) 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1. 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2. 因变量的种类与控制3. 额外变量及其控制(四) 实验设计1. 实验设计及评价标准2. 前实验设计与事后设计3. 准实验设计4. 真实验设计(五) 实验研究的效度1. 内部效度2. 外部效度3. 构思效度4. 统计结论效度三、 反应时法(一) 反应时概述1. 反应时的含义2. 反应时的种类(二) 反应时的影响因素1. 外部因素2. 机体因素(三) 反应时技术1. 减法反应时技术2. 加法反应时技术3. 开窗技术4. 内隐联想测验四、 心理物理学方法(一) 阈限的测量1. 极限法2. 平均差误法3. 恒定刺激法及其变式(二) 心理量表法1. 量表的类型2. 感觉比例法与数量估计法3. 感觉等距法与差别阈限法4. 对偶比较法与等级排列法(三) 信号检测论1. 信号检测论的由来2. 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3. 辨别力指数d'及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4. 信号检测论的应用五、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一) 听觉实验1. 听觉现象的测定声音的心理特性;声音的掩蔽;听觉疲劳与适应。2. 声音的空间定位实验声音方向定位线索;听觉空间方向定位的实验方法。3. 语音知觉实验语音及其声学特点;语音知觉的声学线索和语音知觉的范畴性。(二) 视觉实验1. 基本视觉现象的测定明适应和暗适应的研究;视敏度的测定;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测定。2. 颜色视觉视觉的颜色现象实验;颜色的知觉现象实验。(三) 知觉实验1. 知觉组织的实验研究2. 知觉恒常性的实验研究经验和知觉恒常性实验;大小恒常性实验;形状恒常性实验。3. 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空间知觉实验;运动知觉实验。4. 知觉与觉察实验无觉察知觉的测定;盲视的实验。(四) 学习实验1. 条件性学习实验2. 认知性学习实验(五) 记忆实验1. 感觉记忆的实验2. 短时记忆的实验3. 长时记忆的实验4. 工作记忆的实验5. 内隐记忆的实验6. 前瞻记忆的实验7. 错误记忆的实验8. 定向遗忘实验9. 提取诱发遗忘实验(六) 情绪实验1. 情绪的生理指标测量2. 面部表情的测量3. 情绪的主观体验测量(七) 注意实验1. 过滤器模型及其双耳分听实验2. 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其实验3. 双加工理论及其实验4. 注意的促进和抑制及其正负启动实验5. 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6. 刺激反应一致性理论及其冲突效应实验(八)常用心理实验技术 1. 眼动技术2.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3.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心理统计与测量[考查目标]1. 正确理解心理统计与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掌握心理统计与心理测量的基本方法。2. 掌握有关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能正确解释统计分析结果。3. 掌握各种测量理论和各种测量指标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各种测验,并对其结构进行解释。一、 描述统计(一) 统计图表1. 统计图2. 统计表(二) 集中量数1. 算术平均数2. 中数3. 众数(三) 差异量数1. 离差与平均差2. 方差与标准差3. 变异系数(四) 相对量数1. 百分位数2. 百分等级3. 标准分数(五) 相关量数1. 积差相关2. 等级相关3. 肯德尔等级相关4. 点二列相关与二列相关5. Φ相关二、 推断统计(一) 推断统计的数学基础1. 概率2. 正态分布3. 二项分布4. 抽样原理与抽样方法5. 抽样分布(二) 参数估计1. 点估计、区间估计与标准误2. 总体平均数的估计3. 标准差与方差的区间估计(三) 假设检验1. 假设检验的原理2. 样本与总体平均数差异的检验3. 两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检验4. 方差齐性的检验5. 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四) 方差分析1. 方差分析的原理与基本过程2. 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3. 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4. 两因素方差分析5. 事后检验(五) 统计功效与效果量(六) 回归分析1.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2.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检验3.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应用(七) 卡方检验1. 拟合度检验2. 独立性检验(八) 非参数检验1. 独立样本均值差异的非参数检验2. 相关样本均值差异的非参数检验(九)多元统计分析初步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2. 主成分分析3. 因素分析三、 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一) 心理测量的理论基础1. 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2. 心理测量的特征与分类3. 经典测量理论及其模型(二) 测量的信度与效度1. 测量的信度信度的定义;信度系数的估计;信度的影响因素与改进。2. 测量的效度效度的定义;效度的估计;效度的影响因素与改进。3. 信度和效度的关系(三) 心理测量的误差1. 测量误差的定义2. 测量的随机误差来源及控制3. 测量的系统误差来源及控制4. 测量误差的估计(四) 心理测验的项目分析1. 题目的难度2. 题目的区分度3. 题目的综合分析和筛选(五) 心理测验的编制技术1. 心理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2. 测验目标与命题双向细目表3. 题目编制技术(六) 心理测验的施测1. 测验的设计2. 施测的程序和步骤(七) 测验常模1. 常模与常模团体2. 分数转换与合成3. 常模的编制4. 几种常用的常模(八) 标准参照测验1. 标准参照测验的定义与作用2. 标准参照测验的题目分析3. 标准参照测验的信度与效度4. 标准参照测验的分数解释(九) 心理测量理论的新发展1. 经典测量理论的局限2. 项目反应理论3. 概化理论4. 测验等值四、 心理测验及其应用(一) 成就测验1. 成就测验的定义2. 成就测验的编制3. 成就测验的标准化(二) 智力测验1. 智力测验的定义2. 个体智力测验3. 团体智力测验(三) 能力测验1. 能力倾向测验2. 特殊能力测验3. 创造力测验(四) 人格测验1. 人格测验的定义2. 自陈测验3. 投射测验4. 情景测验(五) 其他常用的心理测验1. 心理健康测验2. 态度测验3. 兴趣测验(六)心理测验的应用关于心理学导论部分增加的社会心理一章,对此博仁推荐的参考书目为《社会心理学》(第二版)

群体极化英语

112 评论(14)

草莓天天见

近来又屡屡看到有人倡言复兴汉服,甚至成立了不少互相链接的专门网站——这倒又一次证实了网络虚拟串联的群体极化特征。和历史上几乎所有“复兴”事件一样,这一尝试实际上是以复兴的名义对传统的一次重新创造,它并非返回原典,而是在发明原典。在我看来,它成功的几率是极低的,但更重要的是:它是徒劳的,因为它并不具备声称的那些意义。 复兴汉服多少被认为是一种民族主义冲动,然而正如民族主义本身一样,其思想根源却只能追溯到西方。欧洲的许多所谓“传统”,实际上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古老,而是19世纪末的重新发明,因为它们“是如此缺乏先例,以至于连历史连续性也需要被发明”。作为民族标识的苏格兰褶裙,“名字及裙子本身——在18 世纪之前都未被听闻”(《传统的发明》);的确,它与风笛曾以一种残留的形式存在,但却被大多数苏格兰人视为野蛮的标志。这种追溯性的发明,“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对英格兰的一种抗议”。 提倡汉服的人无疑也赋予了服饰本身这样一种政治抗议的色彩。在一个前现代社会,服饰往往是种族和文化的标志,中国史上的确也一向重视“衣冠”,但将之视为一种抵抗和坚守的象征,则几乎无一例外都发生在政治变动剧烈的时代。理由很简单,作为一种民族自觉的象征,关键正如梁启超所言,在于“对他而自觉为我”,如果不存在一个使自身感到强大压迫感的他者,则这种抵抗本身的意义也就自然地消解了。 所谓“汉服复兴”的吊诡逻辑在于:汉服即使复兴,那也实际意味着它的衰落。中国历代服饰变迁,并不存在一个标准模式的“汉服”,因为当它作为一个主宰性的主体力量时,汉族是不需要自身的区别性标志的。有意识的民族自觉,代表着承认自身与他者的平等、甚至低人一等,因此关键在此:现在作为象征物被捍卫的汉服,看似满足我们的自尊,是对传统的致敬,其实质却是在衰落前提下的退而求其次。这相当于承认放弃自己的普遍性而强调相对特殊性,就好象在西医入侵之前,只有“医术”而没有所谓“中医”。金岳霖曾精辟地指出,现代哲学史家研究道学,首先“是把欧洲哲学的问题当作普通的哲学问题”,其次才是将道学“当作发现于中国的哲学”。这其中的逻辑是一样的:我们现在强调的中国特性(Chineseness),已经不再是普遍性,这本身就是一种屈服和后撤。 因此,谴责汉族缺乏尊重传统,乃是一个伪问题。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人并不构成一个民族,它不是世界的一部分,它本身就是世界,它是“天下”——作为一个普遍性的存在,区别性的标志是荒谬和无意义的,其道理正如人类无须时刻声明自己是人类,因为这一身份首先意味着针对某一对象而发。一项心理调查表明,美国95%的黑人青少年在回答“我是谁”时,提到自己是黑人;但白人青少年却极少把“白人”作为自己主要的身份识别,而会答“学生”等社会性身份,因为弱势群体才会“把少数看成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1]。1964年,美国第一次出现了“白人新教徒”一词,“这个词竟然会被人使用,这就足以表明美国传统上层人士的影响力已遭到巨大削弱,因为这暗示他们也不过是另外一个民族群体而已”[2]。美式英语中曾有不少专门针对黑人的骂辞,其后黑人也发明了不少专骂白人的词汇,这一变迁也寓示着白人地位的相对下降。Carlos Fuentes说:“当你们在加州接到议案,要投票决定把英语当作加州的官方语言时,只说明了一件事:英语已不再是加州的官方语言。” 晚清之前,中国也没有国旗,“它所知道的仅有的国旗是臣仆国家的使节们在进贡时所用的;帝国本身却不需要区别它自己的国徽”[3]。它本身不属于“ 被分类”之中,而在其外。正如日本皇室也没有姓氏,因为没有这一必要:作为一个普遍性的存在,它无须区别于其他家族。在西方入侵之前,“中国学”的存在也是不可能的,正如在一个“东方学”大会定期召开的世界里,召开“西方学”大会也是不可能的。各族早期的经典如《圣经》、《尚书》等,或地名、族名,也有很多都是通名,因为它们是唯一的存在物,只有范围扩大到一定程度,才有必要强调各事物的个别的特殊性。某种程度上,这一被激发的自尊与缺乏自信是硬币的两面而已,一如Thomas Friedman曾说的:“作为领袖人物一旦丧失了实际权力,他就会对所有那些象征性的东西,如代表其职位的服饰、人身侮辱等斤斤计较,竭力维护,因为他除了这些东西外已一无所有了”。 将汉族不重视“汉服”传统视为一种耻辱和缺憾,正是一种现时观念的错误:因为它并未意识到,这种缺失并非民族衰微的体现,恰恰却是早先民族过于强大的体现。正如美国白人也不必强调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或“白人音乐”一样。这种民族主义意识通常倒是一种对危机的因应,如近代之前的土耳其帝国,其居民通常从不自认其身份是“土耳其人”——那对一个君士坦丁堡的上等人“无异是一种侮辱”,接受这一思想乃是该国的一次主要革命,代表的不是重塑传统,倒是与传统的断然而急剧的决裂[4]。 对传统进行再发明,本身是一种现代思想,其背景则是相互冲突加剧的民族主义国家集团。突出和捍卫本共同体的象征性标志,正是这种思想紧绷的产物,因为捍卫的必要性正在于感到需要捍卫的东西受到了侵犯。吉鸿昌在美国佩带“我是中国人”胸卡的故事常被视为爱国故事,但反过来说,假若不是遭受歧视,则这一抵抗姿态就丧失了意义:例如在一个满是中国人的大街上,有人高呼“我是中国人!”——这一幕如果不是荒谬的,那也是令人莫名其妙的。 民族自觉是好的,但自觉又导致对象征物本身的质疑:穿汉服的目的是什么?在真正的汉服时代,穿它的目的就是穿戴本身,不为什么;到一个有意识倡议的时代,倡导本身就是其衰落的可靠标志。就像在儒家思想的全盛时期,它是唯一的原典,而今日倡导新儒学的,无论如何也不能避免这一处境:即儒学不过是可供选择的诸多思想之一罢了。它不再构成一个世界,而仅仅是一个残余的、被小心保存的文物;不再是生活的全部,而仅仅是被客体化对待的某一物品——无论是以什么态度来对待它。 许多“传统”本身也是舶来品。例如旗袍向为满族女子所穿,民国以后忽然成了一般汉族女子的常服,而长袍马褂则成为国定的男子礼服。日本的所谓“和服 ”本身也是唐时传入的吴服——真正日本的传统服饰,大概是《三国志》里所描写的“贯头衣”吧。按照这方面的原教旨趣主义逻辑,实际上没有哪个民族的传统完全是出自它本身的,幸好,它也无暇细究,而只不过将此作为“想象的共同体”的一种社会动员手段罢了。 这种把“传统复兴”客体化和工具化的努力,在一个前现代社会基本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我们人人使用母语,但却讲不清楚母语的语法一样。“汉服复兴”运动号召人们缅怀那个过往的中国,但却明白无误地讲出了真相:正是由于中国本身传统国际秩序的崩溃,“天下”变成了国家,才使这一运动成为可能。一如列文森说的,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大部分时期,是一个使“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5]。这一运动不过是该过程最末节的又一小小涟漪罢了。 最后,“强迫人们从内心崇拜传统,甚至强迫人们怀旧,会使人们逐渐产生这样一种疑问:即传统是否存在自我吹嘘的优点呢?”[5]当然,这一点也许并非那么重要,因为复兴传统仅仅是加强认同而进行社会动员的一个工具。在所有这类事件中,“衰微和复兴令人惊奇地相互混合了,因为往往那些抱怨衰微的人就是带来复兴的人”[6]。活动的活跃组织者通常也是一些内心异常敏感的人,因为只有他们最快最深地意识到一种内心的挤压感和自我认同的必要性。 我同情他们的努力,但拒绝为他们的事业欢呼。不仅因为在我看来这一运动本身逻辑上的漏洞,还有其无望的前景。在一个身份与服饰脱节化的时代,服饰不再是一个人文化、种族的象征,用斯宾格勒的话说,民族不是别的,而是一个“心灵单位”,外在标志物的意义不是在增强,而是将消减。

282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