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471468543
背景:龙凤四年(1358年)十一月,朱元璋又攻婺源,却"久拒不下",听三军总管、大将邓愈说,这里有个隐士朱升,是个有学问、有影响的人,相当于诸葛亮。朱元璋微服从连岭出石门,亲临其室访问大计,朱升一开始呈交三个计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从战略上提出创基立国的策略,朱元璋所以在龙凤十年之前,称吴国公,直至打败陈友谅后,才改称吴王,就是采纳了朱升的建议。在朱元璋攻打徽州、骛州、处州和鄱阳湖大战及和陈友谅、张士诚多次的交战中,朱升在军事上提供了大量的谋略,为消灭元朝,统一中原,建立明王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筑墙是指,建立一个强大而巩固的根据地;广积粮,当时虽然朱元璋占据的江淮之地是富庶之地,但当时自然灾害严重,更重要的是,所谓“粮草先行”,战争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储备;缓称王,元朝末年,各地烽烟四起,缓称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单独面对元朝的镇压,同时,利用小明王的声势,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支持。
绿萝丝藤
这句话的意思是储备充足的粮草,加强根据地建设,不要急于称王称帝。这句话不是朱元璋说的,是朱元璋征求学士朱升对他平定天下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所提出的意见。
元末天下混乱,农民起义四起,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多如牛毛。朱元璋作为众多割据势力的一支,实力还不是特别强大。
“高筑墙”就是加强根据地建设,提高军事实力,以保卫自己的地盘;“广积粮”就是要储备充足的粮草,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毕竟经济是一切的基础。
“缓称王”则是不要急于称王称帝,因为在自身实力并不突出的情况下贸然称王称帝,只会有树大招风的效果,使自己成为其他割据势力攻打的对象。这句话的核心精神就是不当出头鸟,闷头发展自己的实力,待时机成熟的时候,也就什么都有了。
扩展资料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提出的背景:
公元1356年,元朝的水军在采石矶被朱元璋歼灭,集庆城里元军投降,朱元璋胜利进入集庆。他将集庆改名应天府,从此有了一块比较稳定的有发展前途的根据地。
朱元璋感到自己力量还不够强大,所以尽管此时占据浙江、四川、湖广的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已纷纷称王称帝,朱元璋还只默默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在太平,仅设立太平兴国翼元帅府,在金陵,仅仅称吴国公而已。
他还非常清楚粮食等物资对支持他的政权与军事活动的重要性。尽管军务繁忙,他每到一地,总要关心当地农业生产,鼓励种田养蚕。他安排军队耕种粮食,称为屯田。任命专管官员,负责修筑堤防,兴修水利,保证军粮的供应。
在徽州,朱元璋征求学士朱升对他今后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实际总结了朱元璋一贯实行的方针,他非常地高兴。朱元璋正是在这一方针下,一步步完成统一中国的帝业的。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