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尼郭娃
《爱之链》作者是美国作家杰尼•巴尼特罗依•李, 选作课文时文字有所改动。课文背景这篇课文改编自一首英文歌《The chain of love》,作者是Rory Lee Feek和Jonnie Barnett,演唱者是乡村歌手Clay Walker,发行于2000年1月。以上信息来自于维基。[1]编辑本段杰尼·巴尼特电影制作公司“Vertigo娱乐公司”成立于2001年,仅有6名职员。目前在好莱坞,该公司的名称和创始人“罗依·李(Roy Lee)”的名字已耳熟能详。因为,对好莱坞制作人而言,通过具有亚洲人感受和人缘的他,才能找到可以翻拍的亚洲电影。在好莱坞,他的绰号是“翻拍王”。这次他凭借翻拍香港电影《无间道》的《无间岛风云》而成为热点人物,但他本来是资深制作人。甚至可以说亚洲恐怖电影基本上都是经过他翻拍后走进了美国。日本恐怖电影的代表作《午夜凶铃》、《咒怨》都是通过他的翻拍而获得影评家的好评和票房成功。罗依·李最喜欢的电影是《驱魔人》,最喜欢的电视剧是《双峰》,他是一个恐怖电影爱好者。被誉为“经典恐怖电影”的《姊魅情深》也被罗依·李看中,将于年内完成翻拍制作。在好莱坞《触不到的恋人》(原片《时越爱》)是他首次翻拍韩国电影的作品,这也是罗依-李制作的。翻拍李炳宪和李美妍主演的《中毒》的《Addicted》也将按照原著进入制作阶段。女主角由莎拉-米歇尔-盖拉担任。《我的野蛮女友》、《我的老婆是大佬》也通过他的推荐分别介绍到DreamWorks和Miramax制作公司,现在正在进行制作。编辑本段罗依-李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教师,他毕业于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系和美国大学法律学院,此后他担任过律师。但他并未成为“纽约律师”,而是成为了“好莱坞制片人”。罗依·李,现在我们也该记住他的名字了,他计划到明年完成14部翻拍作品 。
憨丶小包
[lún dūn]
伦敦 (英国首都) 编辑
伦敦(London),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英国)首都,欧洲最大的城市。与美国纽约并列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与美国纽约、中国香港并称为“纽伦港”[1] 。
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16世纪后,随着大英帝国的快速崛起,伦敦的规模也高速扩大。
伦敦是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和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有数量众多的名胜景点与博物馆。伦敦是多元化的大都市,居民来自世界各地,一座种族、宗教与文化的大熔炉城市,使用的语言超过300多种,是全球化的典范[1] 。
中文名称 伦敦 外文名称 London 别 名雾都 行政区类别首都 所属地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格兰 下辖地区 伦敦城,威斯敏斯特市等 政府驻地 伦敦市政厅 电话区号 0044 地理位置 英格兰东南部 面 积 1,577.3平方公里 人 口 800万(2010年) 方 言 英式英语、考克尼口音 气候条件 温带海洋性气候 著名景点伊丽莎白塔、白金汉宫、大英博物馆、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 机 场 希思罗国际机场、盖特威克机场、斯坦斯特德机场等 火车站 尤斯顿站、国王十字站、圣潘可拉斯站、维多利亚站、滑铁卢站等 官方语言英语 地理坐标 北纬51.5°,西经0.1° 现任市长萨迪克·汗 驾车规则 靠左行驶 足球俱乐部 阿森纳,切尔西 国际组织国际海事组织 GDP 5535亿美元(2013)
目录
1 简介
2 地理
▪ 气候
▪ “雾都”
▪ 位置
▪ 方位
3 概况
▪ 建立
▪ 政府
▪ 选区
▪ 面积
▪ 海拔
▪ 人口
▪ 种族
▪ 时间
▪ 邮政编码
4 历史沿革
▪ 诞生(公元50年)
▪ 荣辱兴衰(公元2世纪)
▪ 收复(公元886年)
▪ 争夺之地(11世纪)
▪ 中古时代(12世纪)
▪ 天灾人祸(14-17世纪上半叶)
▪ 再度复兴(17世纪下半叶-19世纪)
▪ 大战破坏(20世纪上半叶)
▪ 强盛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今)
5 行政区划
▪ 市
▪ 自治市
6 政治
7 经济
8 人口
9 交通
▪ 综述
▪ 铁路
▪ 航空
▪ 公路
▪ 水路
10 文教
▪ 大学
▪ 体育
▪ 演出
▪ 音乐
▪ 戏剧
▪ 博物馆
▪ 传媒
▪ 时尚
11 旅游
▪ 导视
▪ 文物
▪ 名胜
▪ 指南
▪ 购物
▪ 美食
12 对外交流
13 其他含义
▪ 俱乐部
▪ 城市和地区
▪ 人物
简介编辑
伦敦(英文:London,读音: /ˈlʌndən/)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首都及欧洲第一大城和最大经济金融中心。两千多年前,罗马人建立了这座都市。伦敦近几百年来一直在世界上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城市的核心地区伦敦市,仍保持着自中世纪起就划分的界限
伦敦街区
伦敦街区
。然而,最晚自19世纪起,“伦敦”这个名称同时也代表围绕着伦敦市开发的周围地区。这些卫星城市构成了伦敦的都会区和大伦敦。
伦敦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大都市,其居民来自世界各地,具有多元的种族、宗教和文化;城市中使用的语言超过300种。同时,伦敦还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拥有数量众多的名胜景点与博物馆等。
伦敦是四大世界级城市之一,与美国纽约、日本东京、法国巴黎并列。从1801年到20世纪初,作为世界性帝国——大英帝国的首都,伦敦因在其于政治、经济、人文文化、科技发明等领域上的卓越成就,而成为当时全世界最大的都市。
伦敦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中心。金融业是伦敦最重要的经济支柱。
地理编辑
气候
伦敦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影响,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差小,夏季凉爽,冬季温暖,空气湿润,多雨雾,秋冬尤甚。
伦敦夏季(6-8月)的气温在18°C左右,有时也会达到30°C或更
高。在春季(3月底-5月)和秋季(9-10月),气温则维持在11-15°C左右。在冬季(11月-3月中旬),气温波动在6°C左右。在伦敦冬季有罕见结冰的情况,但潮湿和阴冷的空气会使人一个冬天内得2-3次感冒。
伦敦全年都可以旅游,但在冬季一些观光景点会关闭或缩短开放时间。一般天气好的时候都会开放。7-8月是伦敦的观光旅游旺季,但这几个月中除了有不确定的阳光外,还有拥挤的人群和被抬高的价格。
因空气湿润,多雨雾,所以伦敦市区常常充满着潮湿的雾气,因此有个叫“雾都”的别名。
Greenwich (1971-2000)气候平均数据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
高温
°C/°F
7.9
46.2
8.2
46.8
10.9
51.6
13.3
55.9
17.2
63
20.2
68.4
22.8
73
22.6
72.7
19.3
66.7
15.2
59.4
10.9
51.6
8.8
47.8
平均
低温
°C/°F
2.4
36.3
2.2
36
3.8
38.8
5.2
41.4
8.0
46.4
11.1
52
13.6
56.5
13.3
55.9
10.9
51.6
8.0
46.4
4.8
40.6
3.3
37.9
降水量
mm
(英寸)
51.9
2.043
34.0
1.339
42.0
1.654
45.2
1.78
47.2
1.858
53.0
2.087
38.3
1.508
47.3
1.862
56.9
2.24
61.5
2.421
52.3
2.059
54.0
2.126
日照时数
45.9
66.1
103.2
147.0
185.4
180.6
190.3
194.4
139.2
109.7
60.6
37.8
全年总计
平均高温(°C/°F)
平均低温(°C/°F)
降水量(mm/英寸)
日照时数
14.8/58.6
7.2/45
583.6/22.976
1461.0
“雾都”
20世纪初,伦敦人大部分都使用煤作为家居燃料,产生大量烟雾。这些烟雾再加上伦敦气候,造成了伦敦“远近驰名”的烟霞,英语称为London Fog(伦敦雾)。因此,英语有时会把伦敦称作“大烟”(The Smoke),伦敦并由此得名“雾都”。1952年12月5日至9日期间,伦敦烟雾事件令4000人死亡,政府因而于1956年推行了《空气清净法案》,于伦敦部分地区禁止使用产生浓烟的燃料。时至今日,伦敦的空气质量已经得到明显改观。
位置
虽然“伦敦”这个名字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但是,究竟这个称呼所代表的是哪一个地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
总的来说,如果大家谈到的是“大伦敦”地区(Greater London),所指的就是包括32个伦敦地方行政区以及伦敦金融城——“伦敦市”(City of London)在内的一大片地区,总面积约为1千5百平方公里,大约是M25环城公路所包围的地区。这个概念有多大?如上海市市区面积是1600平方公里。而狭义来说,“伦敦”两字所指的就是这个城市的中心地区,所包括的就是伦敦金融城和威斯敏斯特自治市(City of Westminster)这两个部分。
方位
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两岸,距河口88公里,海轮可直达。由“伦敦市”和32个自治市组成“大伦敦”,面积1,605平方公里。在伦敦城周围的12个市,相当于市区,称“内伦敦”,面积303平方公里。气候冬暖夏凉,偶尔下雨,且持续时间不长。一般来说,6月份气候就逐渐好转,天空晴朗,阳光温和;7、8月进入真正的夏天,艳阳高照,但温度在20度左右,白昼特别长。9、10月份秋高气爽,11月下旬慢慢进入冬天,12月到来年的2、3月气温在10度以下,但下雪的机会也不是很多。4、5月回暖,但还是保持在15摄式度以下的低温。伦敦年降水量为1100毫米左右。
概况编辑
建立
公元50年(罗马帝国)。当时伦敦被称为伦底纽姆(Londinium,另被译为伦丁尼)。1801年伦敦成为世界最大都市。
政府
总部:伦敦市政厅(City Hall)
区域政府:大伦敦政府(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区域议会:伦敦议会(London Assembly)
市政府:伦敦市政府
市长:萨迪克·汗(Sadiq Khan)[2]
选区
英国国会:74选区
伦敦议会:14选区
欧洲议会:伦敦选区
面积
1,605平方公里(大伦敦)
海拔
全市平均海拔24米(79英尺)。
人口
伦敦都会区是欧洲最大的都会区。大伦敦人口7,556,900(2007年)。人口密度4,761人/平方公里。都会区人口827.83万。通勤范围人口约1,200至1,400万。伦敦是欧洲第三大都市。
伦敦
伦敦
种族
据2001年人口普查,伦敦市及其自治市(镇)(约610平方英里)拥有7,172,036人口。在英国里,伦敦是民族多样性最高的地方(莱斯特第2),其中布伦特区、纽汉区的指数分别达0.85(最高为“1”)、0.83。
时间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GMT)。UTC0;
夏时制为英国夏令时(BST)。UTC+1。
自2010年3月28日国时间)起,英国调整为夏令时间,和中国的时差改为7个小时。
邮政编码
伦敦各行政区有各自的邮政编码。
历史沿革编辑
1949年的皮卡迪里广场
1949年的皮卡迪里广场
伦敦作为一个交通枢纽和重要城市已经有差不多两千年的历史。伦敦最早的起源在历史上并没有确切记载。不少人认为伦敦是罗马人建立的。不过,考古研究显示,在罗马人到这个地方之前,这里已经有人类耕作、生活、埋葬死者等活动的痕迹。
至公元一世纪,罗马人在皇帝克劳狄(Claudius)的领导下正式在公元43年征服了这个后来成为英国的地方。他们在泰晤士河畔建筑了一个聚居点,取名为“伦底纽姆”(Londinium)。后来,罗马人在此修筑城墙,并且在城墙包围的地区逐步建立一个具规模的城市。
虽然Londinium看来像是拉丁文的名字,但有学者认为,此字源于本来在这个地方生活的凯尔特人(Celts)所用的语言,意思可能是荒野地方,或者河流流经的地方。
诞生(公元50年)
在《罗马书》中有关伦敦的记载是从公元50年,伦敦(London)这一名字是来自凯尔特语的Londinium。凯尔特人在公元43年入侵英国,之后他们修建了一座跨越泰晤士河的桥梁,此后他们发现这里有利的地理位置又修建了一座港口。公元50年前后,罗马商人又在桥边兴建了一个城镇,伦敦由此而诞生。
公元61年,布迪卡女王(Boudicca)带领民众反抗罗马人的统治,她所领导的军队进军到伦敦。伦敦在战火中被毁,战乱后伦敦又被布迪卡女王重建。城中的富人们用石头和砖瓦来建造房屋,而大多数的穷人们只能住木屋。
荣辱兴衰(公元2世纪)
2世纪后叶,在伦敦修建了6米高的环伦敦石城墙,此时的伦敦人口已经增长到英国当时最大的城镇。公元407年,随着最后一批罗马军队撤离了英国,伦敦城镇也开始衰落。大批居民离城而走,住在城墙内的居民也仅剩少数的渔民和农民。伦敦也失去了城市的功能。但不久伦敦就又重新发展起来,在伦敦文特哥登的城墙外科出现了一座新城。新城不大,人口也仅有10,000人左右。
597名来自罗马的修道士来到伦敦,他们是从撒克逊人转教的基督教徒。604年,一名主教被派往伦敦。640年伦敦开始铸造银币。
842年和851年,丹麦人两次入侵英国,抢劫和烧毁了大多数的城镇。侵略军占领了包括伦敦在内英国北部和东部领土。
收复(公元886年)
878年,丹麦人被阿尔弗烈德大帝所击败,英国的国土被分为两部分,丹麦人拿走了英格兰的东部领土,包括伦敦。而阿尔弗烈德大帝则保持住了南部和西部地区的土地。通过和平谈判,阿尔弗烈德大帝于886年重新收复伦敦,他重新修整了破败的旧罗马城的城墙。为了得到保护,居住在罗马城以外的伦敦人在阿尔弗烈德大帝统治时期又从新搬回到城里来居住。994年,伦敦人击退了丹麦人并迫使他们撤离此地。
争夺之地(11世纪)
继盎格鲁撒克逊人之后,在英国历史上留下深深印记的是来自法国西北部的诺曼人(Normans)。他们的领袖威廉声称因血缘关系有权继承盎格鲁撒克逊人王帝爱德华(Edward the Confessor)的王位而大举发动进攻。公元1066年,威廉军事行动成功,成为英格兰的君主威廉一世,号称“征服者威廉”。
虽然此时英格兰的首都设于伦敦西南部的温彻斯特(Winchester),但是威廉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在伦敦东部修筑了坚固的伦敦塔以防御反抗者的进犯,这也作为宣示自己权威的一种手段。
在诺曼人的统治下,伦敦终于在公元12世纪成为了英格兰的首都。
中古时代(12世纪)
学者一般认为,在诺曼人的统治开始之后,英国步入了所谓的“中古时代”。
这段时期的特点包括王权逐步的巩固,以及基督教会的权力的扩大。伦敦也在这个时候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两个城合组为一个伦敦市的模式。在东面,在古罗马人的古伦敦城的基础上建立起伦敦市(City of London)。这个地方后来发展成为伦敦金融城。在西面,威斯敏斯特市(City of Westminster)成为了王室和政府的所在地。
在这个时期,王室陆续在伦敦建筑王宫,而教会也修建了不少教堂和修道院。伦敦市方面,其市长的权力也越来越稳固,商业发展迅速。
伦敦不少著名建筑物的前身就是在这个时期兴建的,其中包括著名的伦敦桥(London Bridge)。它是在公元1176年开始建筑,到1209年完工,其后屡经拆建。
王宫方面,著名的宫就是修筑在这个时期。后来由于大火,王宫大部分建筑被毁。英国议会就是建筑在威斯敏斯特宫的遗址上的。古代的王宫只余下仍可见到的威斯敏斯特大堂(Westminster Hall)以及在议会大楼对面,王宫旁边的珠宝塔(Jewel Tower)。
教会在这个时候的发展也留下了足迹。在这个时代兴建的著名教堂计有前身为修道院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圣巴塞洛缪(Great St Bartholomew)等。此外,不少修道院也在这个时期建筑起来,其中著名的例子是加图先修会(Carthusian Order)的切特豪斯修院(Charterhouse)。
天灾人祸(14-17世纪上半叶)
伦敦在第14到17世纪之间和欧洲大陆一样的受到瘟疫之侵袭。致命的黑死病瘟疫大流行让伦敦的人口急剧减少。据估计,只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存活。
1642年,英国议会党人与保皇党人之间的战争开始。1643年保皇党人试图攻占伦敦,但双方的军队在圣保罗大教堂以西10公里处相遇,议会党人的军队的战斗力要强于对方,所以保皇党人的军队被击退。
1666年,伦敦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场大火——伦敦大火(Great Fire of London)。大约13,200座房屋被大火所毁,其中就包括了圣保罗大教堂。大约80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国王命令海军帮助城市中露宿的灾民搭建帐篷,为防止此类情况的再发生,国王下令所有今后在伦敦建造的房屋一律使用石头和砖瓦为建筑材料,而不再使用木材。这次据称是人为错误造成的大火几乎烧掉伦敦全部建筑,但是都市建设却因此有机会重新开始。
再度复兴(17世纪下半叶-19世纪)
17世纪下半叶,一些时尚设计风格的房屋开始在伦敦的布鲁斯伯里区(Bloomsbury)和去往骑士桥的路上兴建,在这些区域内百年中还兴建了几家医院:包括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1720年)、盖伊(Guys,1724年)、圣乔治(St. Georges,1733年)、伦敦(London,1740年)和米德尔塞克斯郡(Middlesex,1745年)。
伦敦在第18和19世纪急速发展,随着工业革命和商业繁荣,伦敦的人口也不断增加。1834年,国会大厦被大火烧毁,后又重新兴建。新建的国会大厦还包括一个大钟,就是我们所称的“大本钟”(Big Ben)。从1859-1875年因霍乱的爆发而使得下水道系统的诞生。从此以后,因传染性疾病而死亡的病死率大为降低。
19世纪,伦敦有一批新的博物馆建成,包括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Victoria & Albert,1852年)、科学博物馆(Science Museum,1857年)和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1881年)。新苏格兰场(New Scotland Yard)则建造于1891年。
大英帝国的发展为英国带来了庞大的商机。为了方便产品的输出,以及所需的原料和外来产品的入口,伦敦东部陆续修建了多个大型的船坞。航运业的发展非常蓬勃。
到了20世纪初,伦敦人口已经有660万,是全世界最大的都市,而今天的伦敦仍然是欧洲的最大都市。
大战破坏(20世纪上半叶)
伦敦市民逃入地铁口下避难
伦敦市民逃入地铁口下避难
在20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伦敦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其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受到的破坏仍然有部分可以在今天看到。
1940年代初,纳粹德国空军飞机对包括伦敦在内的英国城市进行了密集轰炸,造成了财产和人命方面的严重损失。
就伦敦而言,该市东部地区受破坏最为严重,部分原因是因为当地为船坞区,是伦敦其中一条物资供应线的开端。不少在伦敦居住的人被迫疏散到英国其他地方。
在德国空军的轰炸下,估计有大约3万5千名伦敦市民丧生,大约5万人受重伤,受损或被摧毁的建筑物数以万计,其中包括圣保罗大教堂、伦敦金融城内的多家教堂。
虽然在大战之后修复工作不断进行,但是,到今日仍然可以看到不少战争破坏留下的痕迹。即便如此,不少新的建筑物也在废墟之中兴建起来。款式新颖的建筑夹杂在古旧的房屋之中,也为伦敦的市容增添了一些有趣的地方。
消防队员在扑灭爆炸地点的火焰
消防队员在扑灭爆炸地点的火焰
强盛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4年,由于伦敦人口的急剧膨胀,权威人士提议并计划在距离伦敦城20-30英里的周边地区地方建立卫星城并吸引熟练工人从伦敦来到卫星城工作,从而减轻伦敦城市人口过多的压力。
20世纪50年代开始,伦敦进入繁荣时代,汽车和飞机制造业发展的很快。码头也非常繁忙,从业人员已经达到30,000人。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因大英帝国的逐渐瓦解而受到影响。
尽管从1945年以来移民到伦敦的外来人口已经明显的减少,但在20世纪后几年中人口又在迅速的增长。
泰晤士河穿过伦敦,将城市划分为南、北两部分。自罗马人定居于此后,河上逐渐建起了一座座的桥梁,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伦敦塔桥。
行政区划编辑
伦敦的行政区划分为伦敦城和32个市区,伦敦城外的12个市区称为内伦敦,其它20个市区称为外伦敦。伦敦城、内伦敦、外伦敦构成大伦敦市。大伦敦市又可分为伦敦城、西伦敦、东伦敦、南区和港口。伦敦城是金融资本和贸易中心,西伦敦是英国王宫、首相官邸、议会和政府各部所在地,东伦敦是工业区和工人住宅区,南区是工商业和住宅混合区,港口指伦敦塔桥至泰晤士河河口之间的地区。整个大伦敦面积1580平方公里。
市
1.伦敦市(City of London)
自治市
1.威斯敏斯特市(City of Westminster)
2.肯辛顿-切尔西(Kensington and Chelsea)
3.哈默尔史密斯-富勒姆(Hammersmith and Fulham)
4.旺兹沃思(Wandsworth)
5.兰贝斯(Lambeth)
6.萨瑟克(Southwark)
7.陶尔哈姆莱茨(Tower Hamlets)
8.哈克尼(Hackney)
9.伊斯灵顿(Islington)
10.卡姆登(Camden)
11.布伦特(Brent)
12.伊令(Ealing)
13.豪恩斯洛(Hounslow)
14.里士满(Richmond)
15.金斯敦(Kingston)
16.默顿(Merton)
17.萨顿(Sutton)
18.克罗伊登(Croydon)
19.布罗姆利(Bromley)
20、刘易舍姆(Lewisham)
21.格林威治(Greenwich)
22.贝克斯利(Bexley)
23.黑弗灵(Havering)
24.巴金-达格南(Barking and Dagenham)
25.雷德布里奇(Redbridge)
26.纽汉(Newham)
27.沃尔瑟姆福雷斯特(Waltham Forest)
28.哈林盖(Haringey)
29.恩菲尔德(Enfield)
30.巴尼特(Barnet)
31.哈罗(Harrow)
32.希灵登(Hillingdon)
伦敦市(City of London)拥有独立的行政与立法权限,位阶较高;而威斯敏斯特市(City of Westminster)虽称为市,但仍属于伦敦自治市之一。伦敦市和众自治市属于标准一级行政区——单一管理区(Unitary Authority Region)之一。而这33个行政区中,以内伦敦教育局(Inner London Education Authority)的定义来说,靠近中心的12个被合称为内伦敦(Inner London),外围的20个合称为外伦敦(Outer London),共33个区域。
政治编辑
伦敦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是英国王室、政府、议会以及各政党总部的所在地。威斯敏斯特宫是英国议会上、下两院的活动场所,故又称为议会大厅。议会广场南边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1065年建成后一直是英国国王或女王加冕及王室成员举行婚礼的地方。内有20多个英国国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以及牛顿、达尔文、狄更斯、哈代等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墓地。
白金汉宫是英国王宫,坐落在西伦敦的中心区域,东接圣詹姆斯公园,西接海德公园,是英国王室成员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是英国重大国事活动的场所。
白厅是英国政府机关所在地,首相办公室、枢密院、内政部、外交部、财政部、国防部等主要政府机构都设在这里。白厅的核心是设在唐宁街10号的首相府,它是英国历代首相的官邸。
伦敦不仅是英国的政治中心,还是许多国际组织总部的所在地,其中包括国际海事组织、国际合作社联盟、国际笔会、国际妇女同盟、社会党国际、大赦国际等。
湘剑狠皖
Babbitt['b�bit]((s.))巴比特(白璧德)Babington['b�bi�t�n]((s.))巴宾顿Bach(e)[beit�]((s.))贝奇Bacon['beik�n]((s.))培根Bader['ba:d�]((s.))巴德Bailey['beili]((s.&m.))贝利Bain[bein]((s.))贝恩Baker['beik�]((s.))贝克Baldwin['b�:ldwin]((s.))鲍德温Balfour['b�lfu�]((s.))巴尔弗(鲍尔弗,巴尔福)Ball[b�:l]((s.))鲍尔Bancroft['b�nkr�ft]((s.))班克罗夫特Banks[b��ks]((s.))班克斯Barbara['ba:b�r�]((f.))巴巴拉Barber['ba:b�]((s.))巴伯Barclay['ba:kli]((s.&m.))巴克利Barham['b�r�m]((s.))巴勒姆Barkley['ba:kli]((s.))巴克利Barnard['ba:n�d]((s.&m.))巴纳德Barnes[ba:nz]((s.))巴恩斯Barnet(t)['ba:nit]((s.&m.))巴尼特Barney['ba:ni]((m.))巴尼[Bernard的昵称]Barrett['b�r�t,'b�rit]((s.&m.))巴雷特Barrie['b�ri]((s.&m.))巴里(巴蕾)Barry['b�ri]((m.))巴里Barrymore['b�rim�:]((s.))巴里莫尔Bart[ba:t]((m.))巴特[Bartholomew的昵称]Bartholomew[ba:'��l�mju:]((m.))巴塞洛缪Bartlett['ba:tlit]((s.))巴特利特Barton['ba:tn]((s.&m.))巴顿Baruch[b�'ru:k]((s.))巴鲁克Basham['b���m]((s.))巴沙姆Basil['b�zl]((m.))巴兹尔Basker['ba:sk�]((s.))巴斯克Bates[beits]((s.))贝茨Bauer['bau�]((s.))鲍尔(拜耳,鲍威尔)Baxter['b�kst�]((s.))巴克斯特Bayard['beia:d]((s.))贝阿德Beadle['bi:dl]((s.))比德尔Beard[bi�d]((s.))比尔德Beardsley['bi�dzli]((s.))比尔兹利Beatrice['bi�tris]((f.))比阿特丽斯Beatrix['bi�triks]((f.))比阿特丽克斯Beaufort['b�uf�t]((s.))博福特(蒲福)Beaumont['b�um�nt]((s.))博蒙特Beaverbrook['bi:v�bruk]((s.))比弗布鲁克Becher['bi:t��]((s.))比彻Beck[bek]((f.))贝克[Rebecca的昵称]Becket(t)['bekit]((s.))贝克特Becky['beki]((f.))贝基[Rebecca的昵称]Bede[bi:d]((s.))比德Bedford['bedf�d]((s.))贝德福德Beebe(e)['bi:bi]((s.))毕比Beecham['bi:t��m]((s.))比彻姆Beecher['bi:t��]((s.))比彻Beerbohm['bi�b�um]((s.))比尔博姆Behrman['be�m�n]((s.))贝尔曼Belinda[bi'lind�]((f.))比琳达Bell[bel]((s.))贝尔(贝耳)Bellamy['bel�mi]((s.))贝拉米Bellman['belm�n]((s.))贝尔曼Belloc['bel�k]((s.))贝洛克Bellow(s)['bel�u(z)]((s.))贝洛(斯)Ben[ben]((m.))本[Benjamin的昵称]Benchley['bent�li]((s.))本奇利Benedict['benidikt]((s.&m.))本尼迪克特Benet[be'nei]((s.))贝内Benge[bend�]((s.))本奇Benjamin['bend��min]((m.))本杰明Bennett['benit]((s.&m.))贝内特(本涅特)[Benedict的异体]Benny(或Bennie)['beni]((m.))本尼[Benjamin的昵称]Benson['bensn]((s.))本森Bentham['bent�m,'ben��m]((s.))本瑟姆(边沁)Benton['bent�n]((s.&m.))本顿Berger['b�:d��]((s.))伯杰Berkeley['ba:kli,'b�:kli]((s.))伯克利(贝克莱)Bernadette[�b�:n�'det]((f.))伯纳黛特Bernadine['b�:n�di:n]((f.))伯纳迪恩Bernal['b�:n�l]((s.))伯纳尔(贝尔纳)Bernard[b�:'na:d,'b�:n�d]((s.))伯纳德Bernard['b�:n�d]((m.))伯纳德Bernice['b�:nis,b�:'ni:s]((s.))伯尼斯Bernice['b�:nis]((f.))伯妮斯Bernie['b�:ni]((m.))伯尼[Bernard的昵称]Bernstein['b�:nstain]((s.))伯恩斯坦Bert(或Burt)[b�:t]((m.))伯特Bertha['b�:��]((f.))伯莎Bertie['ba:ti,'b�:ti]((s.))伯蒂Bertie['b�:ti]((f.))伯蒂Bertram['b�:tr�m]((m.))伯特伦Beryl['beril]((f.))贝丽尔Bess[bes]((f.))贝斯[Elizabeth的昵称]Bessemer['besim�]((s.))贝西默Bessie['besi]((f.))贝西[Elizabeth的昵称]Beth[be�]((f.))贝思[Elizabeth的昵称]Bethune['bi:tn,be'�ju:n]((s.))比顿(贝休恩,白求恩)Bets(e)y['betsi]((f.))贝特西[Elizabeth的昵称]Betty['beti]((f.))贝蒂[Elizabeth的昵称]Beulah['bju:l�]((f.))比尤拉Bevan['bev�n]((s.))贝文(比万)Beveridge['bev�rid�]((s.))贝弗里奇Beverl(e)y['bev�li]((f.))贝弗莉Bevin['bevin]((s.))贝文Biddle['bidl]((s.))比德尔Bill[bil]((m.))比尔[William的昵称]Billie['bili]((f.))比莉Billy(或Billie)['bili]((m.))比利[William的昵称]Bird[b�:d]((s.))伯德Birkbeck['b�:kbek]((s.))伯克贝克Birrell['bir�l]((s.))比勒尔Bispham['bisf�m]((s.))比斯法姆Black[bl�k]((s.))布莱克Blackett['bl�kit]((s.))布莱克特Blackmore['bl�km�:]((s.))布莱克默Blackwood['bl�kwud]((s.))布莱克伍德Blaine[blein]((s.&m.))布莱恩Blair[ble�]((s.&m.))布莱尔Blake[bleik]((s.))布莱克Blanche[bla:nt�]((f.))布兰奇Bligh[blai]((s.))布莱Bliss[blis]((s.))布利斯Blom[bl�m]((s.))布洛姆Bloomer['blu:m�]((s.))布卢默Bloomfield['blu:mfi:ld]((s.))布卢姆菲尔德(布龙菲尔德)Bloor[bl�:,bl��]((s.))布卢尔Blume[blu:m]((s.))布卢姆Boas['b�u�z,'b�u�z]((s.))博厄斯Bob[b�b]((m.))鲍勃[Robert的昵称]Bobbie['b�bi]((f.))博比[Roberta的昵称]Bobby['b�bi]((m.))博比[Robert的昵称]Bodley['b�dli]((s.))博德利Boleyn['bulin]((s.))博林Bolingbroke['b�li�bruk]((s.))博林布鲁克Bolivar[b�'li:va:]((s.))博利瓦Bolsover['b�ls�v�]((s.))博尔索弗Boniface['b�nifeis]((s.))博尼费斯Bonita[b�'ni:t�]((f.))伯妮塔Bonner['b�n�]((s.))邦纳Bonnie['b�ni]((f.))邦妮Boon(e)[bu:n]((s.))布恩Booth[bu:�]((s.))布思Boris['b�ris]((m.))鲍里斯Borrow['b�r�u]((s.))博罗Bosanquet['b�uznkit]((s.))鲍赞克特Boswell['b�sw�l]((s.))博斯韦尔(包斯威尔)Bottome[b�'t�um]((s.))伯托姆(博顿)Bovey['bu:vi]((s.))博维Bowater['b�u�w�:t�]((s.))鲍沃特Bowen['b�uin]((s.))鲍恩Bowles[b�ulz]((s.))鲍尔斯Bowman['b�um�n]((s.))鲍曼Boyd[b�id]((s.&m.))博伊德Boyle[b�il]((s.))博伊尔(波义耳)Bradbury['br�db�ri]((s.))布拉德伯里(布雷德伯里)Bradford['br�df�d]((s.&m.))布拉德福(布雷德福)Bradley['br�dli]((s.&m.))布拉德利(布雷德利)Bragg[br�g]((s.))布拉格Brattain['br�t�n]((s.))布拉顿(布雷格)Braun[br�:n]((s.))布朗Bray[brei]((s.))布雷Brazier['brei��]((s.))布雷热Breasted['brestid]((s.))布雷斯特德Brenda['brend�]((f.))布伦达Brennan['bren�n]((s.))布伦南Brent[brent]((s.&m.))布伦特Brewer['bru:�]((m.))布鲁尔Brewster['bru:st�]((s.))布鲁斯特Brian['brai�n]((s.&m.))布赖恩Brice[brais]((s.&m.))布赖斯Bridges['brid�iz]((s.))布里奇斯Bridget['brid�it]((f.))布丽奇特Bridgman['brid�m�n]((s.))布里奇曼Briggs[brigz]((s.))布里格斯Bright[brait]((s.))布赖特Brigitte['brid�it]((f.))布丽奇特[Bridget的异体]Broad[br�:d]((s.))布罗德Brome[bru:m]((s.))布罗姆Bromfield['br�mfi:ld]((s.))布罗姆菲尔德Bronte['br�nti]((s.))布朗蒂(勃朗特)Brook(e)[bruk]((s.))布鲁克Brooks[bruks]((s.&m.))布鲁克斯Brown(e)[br�un]((s.))布朗Browning['br�uni�]((s.))布朗宁(勃朗宁)Bruce[bru:s]((s.&m.))布鲁斯Bruno['bru:n�u]((m.))布鲁诺Bryan['brai�n]((s.&m.))布赖恩Bryant['brai�nt]((s.))布赖恩特Bryce[brais]((s.&m.))布赖斯Buck[b�k]((s.))巴克(布克)Buckle['b�kl]((s.))巴克尔Buddy['b�di]((m.))巴迪Buford['bju:f�d]((s.&m.))布福德Bulwer['bulw�]((s.))布尔沃Bunch(e)[b�nt�]((s.))本奇Bunker['b��k�]((s.))邦克Bunyan['b�nj�n]((s.))布尼安(班扬)Burbage['b�:bid�]((s.))伯比奇Burbank['b�:b��k]((s.))伯班克Burgess['b�:d�iz]((s.))伯吉斯Burghley['b�:li]((s.))伯利Burk(e)[b�:k]((s.&m.))伯克(柏克)Burlingame['b�:li�geim]((s.))伯林格姆Burne-Jones['b�:n'd��unz]((s.))伯恩-琼斯Burnett[b�:'net,'b�:nit]((s.))伯内特Burney['b�:ni]((s.))伯尼Burns[b�:nz]((s.))伯恩斯(彭斯)Burnside['b�:nsaid]((s.))伯恩赛德Burr[b�:]((s.))伯尔Burrough(s)['b�r�u(z)]((s.))巴勒(斯)Burton['b�:tn]((s.&m.))伯顿Bury['bju�ri,'beri]((s.))伯里Bush[bu�]((s.))布什Butler['b�tl�]((s.))巴特勒(勃特勒)Byrd[b�:d]((s.))伯德Byrne(s)[b�:n(z)]((s.))伯恩(斯)Byron['bai�r�n]((s.&m.))拜伦自己去挑吧 这可是真正的英文名哦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