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3

aprileatapple
首页 > 英语培训 > 来华留学英语师资培训计划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王玉娜大王

已采纳
要看哪方面的,是为考雅思还是只要口语提升?

来华留学英语师资培训计划

131 评论(9)

奔向八年

1  教育互联互通合作得到强化  在加强政策沟通方面,先后与4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其中,“一带一路”国家24个,包括中东欧8国(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东南亚5国(泰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亚5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亚美尼亚);独联体3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南亚1国(斯里兰卡);东亚1国(蒙古);北非1国(埃及)。  在助力教育合作渠道畅通方面,根据中央部署,教育部和中央外办等部门合作起草并由中办、国办转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广大教学科研人员扩大和深化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政策支持,得到了广泛欢迎和肯定。  在促进沿线国家语言互通方面,教育部国际司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支持该校通过引进国外师资、公派留学、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等多种方式,使该校开设的外国语言专业在2018年达到94种,实现外语专业设置全覆盖。  在推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方面,重点组织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全面加强对沿线国家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了解和理解,为推进民心相通提供智力支撑。一是设立专项课题,共发布了141项研究课题,其中70项涉及“一带一路”的46个沿线国家。二是形成系列智库报告,设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智库报告课题,系列报告覆盖66个沿线国家,一国一本,共计66本。  在推动学历学位认证标准连通方面,推动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承认高等教育资历公约》,协调世界银行编写了《关于国际教育趋势及经验的政策建议》,由我国牵头组织制定了《亚太经合组织教育战略》《中国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  2  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得以深化  在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方面,实施《留学行动计划》,2016年共选拔226名国别区域研究人才赴34个国家,选派908名涉及37门的非通用语种人才出国培训进修。 “留学中国”品牌逐步形成。注重来华留学高端人才培养,设立卓越奖学金项目,培养发展中国家青年精英和未来领导者;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每年向沿线国家额外提供总数不少于3000个奖学金新生名额。优化来华留学政策法规环境,构建完整的来华留学政策链条,新出台了《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规定》等文件、大幅提升政府奖学金学历生比例(已达90%)、加强来华留学质量建设、建立质量标准体制和质量保障机制,推动品牌专业和品牌课程建设不断升级。推动高校加强来华留学品牌课程、专业建设,评选出第二期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50门。  在实施“丝绸之路”合作办学推进计划方面,一是中外合作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已进入“提质增效、服务大局、增强能力”阶段。截至目前,经审批的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共有2539个。其中,本科以上层次项目和机构1248个,高职高专层次项目和机构928个。推动了一批示范性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包括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浙江大学爱丁堡联合学院等15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57个合作办学项目。二是境外办学稳妥推进。截至2016年,我国高校已在境外举办了4个机构和98个办学项目,分布在14个国家和地区,大部分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4个机构分别是老挝苏州大学(2011年批复设立)、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2013年批复设立)、云南财经大学曼谷商学院(2013年批复设立)、北京语言大学东京学院(2014年批复设立)。开设专业包括中国语言文学、中医药、中医针灸、中国传统武术、体育教育学、工商管理、法律、教育学、金融与投融资管理、哲学、法律、学前及特殊教育、航海技术、烹饪工艺与营养、新闻及传播学等。  3  共建丝路合作机制得以推进  在加强“丝绸之路”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方面,2016年,人文交流蓬勃发展,各项活动举办水平达到了新高度,刘延东副总理用“非常顺利、非常成功、非常满意”给予了高度评价。2016年通过包括中俄、中印尼在内的六大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共签署86项合作协议,取得400余项成果,共有10万多名中外来宾与会参加相关活动,为我国外交健康发展进一步夯实了社会与民意基础,教育国际合作在人文交流机制平台上得到实质性推进,如中国-东盟启动实施“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千名中小学教师交流计划”等。今年将新拓展中德和中南非高级别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  在实施“丝绸之路”教育援助计划方面,开展了“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教育援外行动,在中非各选择20所高校开展一对一长期稳定合作,鼓励合作双方在各自优势学科、特色学科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与交流,包括合作科研、教师培训、学术交流、师生互访、共同开发课程、联合培养研究生等。2016年针对“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开发了网上申报系统,共有北京大学等18家高校申报了25个项目。

340 评论(11)

清砖淡瓦

湖北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简介   湖北大学作为省部共建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国际教育历史悠久,国际交流层次多样,中外合作办学格局规范,资源充足,特色鲜明。以下是我整理的湖北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简介,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招生   国际教育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均经教育部审批,依托湖北大学优势学科办学。学校于2000年获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国际教育学院负责合作办学和留学管理。   来华留学教育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现为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任务院校,具备完善的来华国际学生培养层次,拥有湖北省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在校本、硕、博等各类国际学生两百余人。在南美和北美开办有两所孔子学院,在波兰建有孔子课堂。   学校拥有全国仅36家的“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和国内较早成立的“湖北省教育自费留学服务中心”,拥有全国最大的雅思考点,能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外语培训、涉外教育服务和专业的出国留学咨询服务。   合作办学优势   *合作高校正规大学   *学生学位国际认可   *双方高校学分互认   *缩短国外学习年限   *引进英文原版教材   *中外教师共同授课   *实行小班英语教学   *培养专业应用能力   *共享国际优质教育   *引领学生走向世界   专业介绍   环境工程   招收理工类   简介   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是湖北大学首个获教育部批准(教外综函【2011】49号)的全日制本科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前已连续招生5届。该项目由湖北大学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Deakin University)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双方采用互派教师交流授课、互相承认学分的方式联合办学。学生可选择在湖北大学或迪肯大学完成部分或全部学业。达到湖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条件者,授湖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中途赴澳学习者,澳方迪肯大学承认学生在湖北大学所修专业课学分,达到迪肯大学毕业学分要求者,授迪肯大学学士学位。该项目采用双班主任管理、实行责任教授负责制;核心专业课采用英语或中英双语强化教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环境工程与管理高层次人才。2012年招收的首届学生就业率为100%。   迪肯大学在泰晤士报教育增刊、QS、ARWU世界大学排名中均位列全球前2%,2017-2018年度QS排名将迪肯大学评为五星级大学,位列全球293位。   主要课程   自然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水文与水资源管理、环境生态学、环境废物处理、环境规划与评价、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毒理学、环境数据分析、无机及分析化学、环境化学、工程制图、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招收文史类   简介   湖北大学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合作举办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经教育部(教外综函【2012】49号)批准,旨在培养学生拥有留学经历,熟练掌握英语及第二外国语,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政治、经济、法律和管理知识,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良好的品德修养、扎实的人文基础和中外文化底蕴、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成为具备参加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学生可选择在湖北大学或堪培拉大学完成部分或全部学业。达到湖北大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毕业条件者,授湖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中途赴澳学习者,澳方堪培拉大学承认学生在湖北大学所修专业课学分,达到堪培拉大学毕业学分要求者,授堪培拉大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   国际事务、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外交学、国际组织、国际组织行为学、国际管理、国际传播、国家安全、全球化、区域与国别研究、政治学原理、比较政治学、传播学、跨文化传播、批判性思维、领导学、第二外国语(非通用语种)。   材料化学   招收理工类   简介   材料化学本科专业是经教育部(教外办学函【2015】10号)批准,由湖北大学与英国博尔顿大学合作举办的本科教育项目。旨在培养具备熟练的英汉双语能力,系统掌握材料化学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在材料科学与化学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管理和经营等方面工作,具有开拓型、前瞻性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该项目已连续招生两届。意愿出国学习的同学,若雅思成绩达到6分,并符合外方大学入学条件,可申请出国继续后续学业,修业完成后可同时申请外方大学和湖北大学的学士学位;学生也可选择在湖北大学完成四年本科课程学习,符合毕业及授予学位条件即可获得湖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   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科学研究方法、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工原理、材料加工与成型实验、分子材料及应用、涂料及应用、生物化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纳米材料及应用、表面活性剂及应用、材料结构表征等。 ;

117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