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大丸子子
《蜜蜂的寓言》([荷] 伯纳德·曼德维尔(Bernard Mandeville))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蜜蜂的寓言
作者:[荷] 伯纳德·曼德维尔(Bernard Mandeville)
译者:肖聿
豆瓣评分:8.5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2-1
页数:525
内容简介:
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上,曼德维尔是一位少有的颇具争议的深刻思想家。其声名狼藉和知名度,就在于他的《蜜蜂的寓言》。该书18世纪初在英国出版后,就曾引起过轩然大波,并引致了欧洲思想界和社会各界对它的批判,曼德维尔本人也遭到了人身许多攻击,被称为“品行极坏的人”。1723年,当《蜜蜂的寓言》出第三版时,英国一个郡的地方法院还专门为此书立案,判定此书是“在扰乱社会秩序”,是一种“公害”。尽管如此,这部书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影响却经久不衰。它不仅影响了无数的普通学人,而且影响到休谟、亚当·斯密和哈耶克这些思想大师。
《蜜蜂的寓言》核心是道出了西方思想史上著名的曼德维尔悖论:“私人恶德即公共利益。”从人是自私自利的这一基本认识出发,曼德维尔坚持认为,在美德和商业社会的动力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张力。因此,曼德维尔主张,如果想以道德说教为手段并以“公共精神”为基础来建立一个充满美德的繁荣社会,那纯粹是一种“浪漫的奇想”。遵循着这一思路,曼德维尔差不多最早提出了社会秩序的自发生成说:不是人之美德和良善而是制度性规则使品德不良的恶人也能为社会的福祉服务;而制约人们自私的恶行的绝大多数制度规则,则是在充满罪恶和欺骗的商业行为的人类实践中生成的。从曼德维尔悖论中,我们会看到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萌芽,也会看到休谟的那种人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促进美德之力量的情感伦理学的影子。这里更不用说哈耶克在20世纪公开承认他的“自发社会秩序理论”曾受曼德维尔思想的影响了。
英国一位学者克拉布·鲁滨逊曾说,曼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是一部“用英国语言写出的最邪恶、最聪明的书”。这一评论很到位,《蜜蜂的寓言》是带有英国和欧洲时代印迹的一部古典著作。从现代伦理学和思辨的道德哲学视角来看,也许有人会认为,曼德维尔当时出版这部书,抑或是为了哗众取宠,抑或只是看到了社会的表面现象。至少现在看来,曼德维尔没有看到非道德现象中的道德。因此,如果曼德维尔的著作对今天的社会还留有什么理论意义的话,也许只有两句话:制度规则是重要的;制度是自发生成的。
小喵呜777
现代所流行的教科书经济学是新古典经济学。该经济学的初级版往往用文字和图表表达,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从经济人的个人主义方法论与物品和服务的稀缺性开始讲起,然后是消费者消费理论、供给者供给理论,接着是局部均衡和一般竞争均衡理论、垄断理论、外部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最终则是宏观经济学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高级版的经济学与初级版的经济学相比,其逻辑基本一致,数学表达更多一些,逻辑上的表述更精致,但靠文字和图表更能表达的价值和事实部分,却被大大简化了。
但我们看到还有一种经济学,它是一种真实的经济学,它基本上都是用浅显的文字表达的经济学。它好像是专门为普罗大众准备的,而不是为熟知数学的高级经济学学生和经济学家准备的。虽然这样的书被认为是经济学入门级的书,但其实其作者都是公认的经济学大家,而且其所揭示经济学的价值、事实与逻辑的丰富性和真实性,是教科书经济学完全无法比拟的。
对此,传统的学者显然会认为,是人的美德成就了人类的文明。在此基础上,人们的政策选择在逻辑上也是一以贯之的,这就是颂扬美德,谴责恶德。因此而形成的道德秩序,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这一秩序排斥自利,排斥企业家,排斥因交易而得利,其结果就是市场秩序没有任何道德空间,而历史上的经济增长也就无从谈起。
但有一些学者却并不这样认为。他们发现,公益心和道德感的善之花,都将结出贫困和伪善之果,而私欲的“恶之花”,却结出了公共利益的善果。这就是“曼德维尔悖论”。曼德维尔悖论对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有很大的影响。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都试图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
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清楚增进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和个人的利益,但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就会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达到另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他追逐个人的利益,他经常促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效益时所得到的效果更大。”
这就是亚当·斯密的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出处,也是继曼德维尔的“恶之花”之后,再一次有人阐述了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不在于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美德,而是实实在在的个人的自利。自此,市场秩序就有了道德的空间,人类社会也开始逐步步入市场经济时代,经济增长也因此在这些地方开始出现,一直到现在,世界各地都享受着现代市场秩序的文明成果。
如果说曼德维尔悖论是曼德维尔的书和其他学者的书之间的悖论,那么亚当·斯密的悖论则是他自己的书之间的悖论,因为他还有一本书,即《道德情操论》,这本书阐述了道德情操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曼德维尔和亚当·斯密都肯定了自利,但他们肯定的角度其实还是以悖论的形式出现的,即用好结果来证明自利是美德,而不是恶德。所以,他们对于自利的认可,其实在逻辑上并不彻底。实际上,他们的表述表明,他们还是认为,自私自利本身显然是“不道德”的,或者说是“恶德”,他们只是从经验观察上发现,自私自利的后果是好的,因为它导致了经济的繁荣。
这一不彻底的传统,也为现代教科书经济学家所认可。后来的教科书经济学家,从技术上做了处理,把自利变成了一个经济学逻辑的假设出发点,也就是经济人的理性自利假设。在现代教科书经济学中,经济人的自利不仅会带来好的结果,而且还被认为是理性的。这显然是一个更有力的肯定。但从根本上说,无论是理性的经济人,还是个人主义的假设,其实还是回避了自利是否道德的问题,因为这些经济学家的主张依然只是把个人主义理性经济人作为一个经济学逻辑的假设前提,或者说只是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
回避了市场经济核心的道德价值问题,现代教科书经济学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数学上的逻辑推导体系。在这里,合理自利不再是一个价值问题,而是一个经济学逻辑的起点问题。而且,这些经济学家的进一步推导认为,个人是竞争市场的接受者,而不是市场过程的参与者和决定者,是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而不是一个个个人的智慧和行为在配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