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xbaby168
民族一般用nationality 民族例:the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of China中国的各个民族-------race 是种族---------------------关于中国56个民族请参见我的博客: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官方的统计资料是由 56 个民族组成,按照人口数量的降序排列,依次为: 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僳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兹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基诺。 Han (汉族 : Hàn Zú) Zhuang (壮族 : Zhuàng Zú) Manchu (满族 : Mǎn Zú) Hui (回族 : Huí Zú) Miao (苗族 : Miáo Zú) (Hmong) Uyghur (维吾尔族 : Wéiwúěr Zú) Yi (彝族 : Yí Zú) Tujia (土家族 : Tǔjiā Zú) Mongol (蒙古族 : Měnggǔ Zú) Tibetan (藏族 : Zàng Zú) Buyei (布依族 : Bùyī Zú) Dong (侗族 : Dòng Zú) Yao (瑶族 : Yáo Zú) Korean (朝鲜族 : Cháoxiǎn Zú) Bai (白族 : Bái Zú) Hani (哈尼族 : Hāní Zú) Li (黎族 : Lí Zú) Kazak (哈萨克族 : Hāsàkè Zú) Dai (傣族 : Dǎi Zú, also called Dai Lue, one of the Tai ethnic groups) She (畲族 : Shē Zú) Lisu (僳僳族 : Lìsù Zú) Gelao (仡佬族 : Gēlǎo Zú) Lahu (拉祜族 : Lāhù Zú) Dongxiang (东乡族 : Dōngxiāng Zú) Va (佤族 : Wǎ Zú) (Va) Sui (水族 : Shuǐ Zú) Naxi (纳西族 : Nàxī Zú) (includes the Mosuo (摩梭 : Mósuō)) Qiang (羌族 : Qiāng Zú) Tu (土族 : Tǔ Zú) Xibe (锡伯族 : Xíbó Zú) Mulao (仫佬族 : Mùlǎo Zú) Kirgiz (柯尔克孜族 : Kēěrkèzī Zú) Daur (达斡尔族 : Dáwòěr Zú) Jingpo (景颇族 : Jǐngpō Zú) Salar (撒拉族 : Sǎlá Zú) Blang (布朗族 : Bùlǎng Zú) Maonan (毛南族 : Màonán Zú) Tajik (塔吉克族 : Tǎjíkè Zú) Pumi (普米族 : Pǔmǐ Zú) Achang (阿昌族 : Āchāng Zú) Nu (怒族 : Nù Zú) Ewenki (鄂温克族 : Èwēnkè Zú) Gin (京族 : Jīng Zú), meaning Vietnamese or Kinh people. Jino (基诺族 : Jīnuò Zú) De'ang (德昂族 : Déáng Zú) Uzbek (乌孜别克族 : Wūzībiékè Zú) Russians (俄罗斯族 : Éluōsī Zú) Yugur (裕固族 : Yùgù Zú) Bonan (保安族 : Bǎoān Zú) Monba (门巴族 : Ménbā Zú) oroqen (鄂伦春族 : Èlúnchūn Zú) Derung (独龙族 : Dúlóng Zú) Tatar (塔塔尔族 : Tǎtǎěr Zú) Hezhen (赫哲族 : Hèzhé Zú) Lhoba (珞巴族 : Luòbā Zú) Gaoshan (高山族 : Gāoshān Zú), meaning Taiwanese aborigines ---------这里无法复制太多,更详细的文章及英文资料,参见我博客
qianshuijun
中国各民族在地区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汉族人口遍布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在边疆地区,汉族多与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的边疆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独具特色,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彩。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人口约为1,231,261,000 (2005年)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分布于全国各地。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人口1700余万(2005年)。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人口达982.11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人口480.6849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青海、河南、新疆、云南、河北、安徽、辽宁、吉林、山东等省及北京、天津等城市。人口860.297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居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第三位。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人口459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人口721万(1995年)。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739. 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彝族现有人口657万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省的部分地区。人口二百五十四万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湖南的新晃、靖县、通道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宜恩一带及四川省。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地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等县。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塔城地区以及木垒、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及乌鲁木齐等地,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其余散居在新平、元江等三十余县。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江、宦县等地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僳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畲族是中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自称“山哈”,“哈”是客人的意思,意为住在山里的客人,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现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霞浦、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了布农人、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赛夏人等十多个族群。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测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现主要聚居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其余分部在独山、荔波、都匀、榕江等县和广西北部地区的融安、南丹、环江等地。东乡族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和临夏县。甘肃的兰州、定西地区和新疆、宁夏也有分布。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又分别称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称“景颇”、“载瓦”、“喇期”、“浪峨”,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古浪、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乌什、阿克苏、莎东、英吉沙、塔什库尔干等地。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其余散居在罗城附近的宜山、柳坡、都安等地。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外还有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都江堰市、绵阳市北川县以及贵州少部分地区有居住羌族人。布朗族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县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思矛地区的澜沧、墨江等县。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其余分布在广西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等县。其余分布在盈江、龙陵等县。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塔吉克族虽然属于欧罗巴人种,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克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车、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福贡县、贡山独龙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僳僳族自治县等地。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塔城、喀什、莎东、叶城、乌鲁木齐等地。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乌鲁木齐等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聚居于云南省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散居在德宏、保山、临沧和思茅地区。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内大河家、列集一带。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其余分布在谭吉、红坎、恒望及钦县。塔塔尔族(鞑靼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洛”、“曲洛”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鄂伦春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呼玛、逊克、爱辉、嘉阴等县。赫哲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沿岸。少数散居于桦川、依兰、富锦三县和佳木斯市。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洛渝地区,少数聚居于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一带。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叶烨夜夜
56个民族:56 ethnic groups 。
一、中华民族包括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
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鲜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共56个民族。
二、After ethnic identification, the current Chinese nation includes Han, Manchu, Mongolian, Hui, Tibetan, Uygur, Miao, Yi, Zhuang, Buyi, Dong, Yao, Bai, Tujia, Hani, Kazak, Dai, Li, Lisu, WA, she, Gaoshan, Lahu, Shui, Dongxiang, Naxi, Jingpo, Kirgiz Tu,
Daur, Mulao, Qiang, Bulang, Sala, Maonan, Gelao, Xibo, Achang, Pumi, Korean, Tajik, Nu, Uzbek, Russian, Ewenki, De'ang, Bao'an, Yugur, Jing, Tatar, Dulong, Elunchun, Hezhe, Menba, Luoba, Jinuo There are 56 nationalities in total。
扩展资料:
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经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和科学研究,这一阶段首先认定了(包括历来公认的)蒙古、回、藏、满、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羌、撒拉、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鄂伦春、保安、裕固、塔塔尔等38个少数民族。
第二阶段:从1954年至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在第一阶段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把民族识别工作引向深入。本阶段对上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所剩族体名称(183个)进行逐一研究,新确定了15个少数民族,即土家、畲、达斡尔、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名为德昂)、独龙、京、毛难(后改名为毛南)、门巴;同时,将普查中自报的74个族体分别归并到已确定的53个少数民族中。
第三阶段:从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这一阶段中,1965年认定了西藏珞瑜地区的珞巴族,1979年认定了云南基诺山的基诺族。至此,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增加到56个。
第四阶段: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本阶段的民族识别工作除继续为一小部分族体的认定进行调查研究外,主要进行民族成份的恢复、更改和某些族体的归并工作。据统计,自1982年以来,全国恢复、更改民族成份的人数在1200万人以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民族
北京大妞轩儿
56个少数民族:56 ethnic minorities,阿昌族、白族、保安族、布朗族、布依族、朝鲜族、达斡尔族、傣族、德昂族、侗族、东乡族、独龙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高山族、仡佬族、哈尼族、哈萨克族、赫哲族、回族、基诺族、京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拉祜族、黎族、僳僳族、珞巴族、满族、毛南族、门巴族、蒙古族、苗族、仫佬族、纳西族、怒族、普米族、羌族、撒拉族、畲族、水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土族、土家族、佤族、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锡伯族、瑶族、彝族、裕固族、藏族、壮族。: AChangZu, bai, BaoAnZu, cloth light clan, BuYiZu, Korean, daur, dai, DeAngZu, dong, republic, DuLongZu, olunchun, Russia, GaoShanZu, GeLaoZu, ewenki, hani national minority, kazak, hui, the hezhen nationality, JiNuoZu, jing, jingpo, kirgiz, governments, li, Su Su clan, LuoBaZu, manchu, maonan, monba minority nationality, MuLaoZu, miao, naxi, clan, qiang, salar, primi, minority, aquatic animals, tajik, family, tatar, tu, tujia, wa, uygur, uzbek, xibe nationality, yao, yi, yugur, Tibetan, zhuang.
cheese酸奶
比如说中南民族大学就会说South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the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of China 中国的各个少数民族所以民族正式的说法就是NationalitiesNational habits and customs 就是指民族风俗和习惯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