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嵊红木
红旗渠在河南省林州市,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
林州市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
扩展资料:
红旗渠总干渠下分为一、二、三干渠。
第一干渠自分水岭沿林虑山东侧向南,经水河、黑龙庙、田家沟、黄华、桃园、北小庄、温家掌等村到合涧镇西与英雄渠汇流,全长39.7公里。
第二干渠自分水岭起,沿姚村镇东北部猫儿岭,经申家岗、焦家屯、马家山、庞村、皇墓、杨伯山屯、张家井、乔家屯等村,至马店村东,全长47.6公里。
第三干渠从总干渠尾(分水岭)上游560米处的右侧分出,伸向东北,经仙岩村到下燕科村南穿越卢寨岭3898米长的曙光洞后,到东卢寨村东,全长10.9公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红旗渠
二月的小桃子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位于林县任村镇卢家拐村西,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纵坡为1/5000,设计流量23秒立米,挖石方19400立米,总投工13万余个。 红旗渠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该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当年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因难,上级决定红旗渠停工,农民生产自救,总干渠被迫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提出“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并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背着领导坚持继续施工,当领导来检查时,他们就躲起来,领导走了继续施工。当时每人每天只有六两粮食,为了填饱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他们创造了“连环炮”、“三角炮”“瓦缸窑炮”等爆破方法,使挖山日进O.3米提高到2米多。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终于1961年7月15日将洞凿通,完成了红旗渠建设的关键工程。 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为此工程亲笔题写了洞名。
微微的辣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林州市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 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林县人民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竣工于1969年7月。 在严重自然灾害时期,修渠民工每人每天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在艰难的施工条件下,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总干渠长70.6公里,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共1500多公里,人们形容该工程是“劈开太行山”,建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的骄傲。 从红旗渠开始施工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有人在红旗渠景区见到一位1955年出生的中年妇女,问她是否记得修红旗渠的情况,她说:“只记得民工住在家里,吹号上工和躲炮。我爷爷和爸爸都修过红旗渠。”她现在和女儿一起在青年洞景区开了一家商店经营食品。在人们的记忆里,修红旗渠好像已成为久远的历史。 现在红旗渠已成为人们参观游览的地方,人们到这里来,不仅是要看那条渠。红旗渠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的精,那个年代的许多事情人们可能都忘记了,但是看到了红旗渠就会使人们重新回忆起那个时代,回忆起那个时代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鼓舞人们的斗志。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