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40

fionazhang77
首页 > 英语培训 > 武城街英文怎么说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秀之美--艳梅

已采纳

现在应该是胜利路 红旗楼到南口 这一段

武城街英文怎么说

239 评论(13)

沙土花生

胜利北路,大型商厦有帝达购物广场,其次有围绕帝达购物广场的南区、北区商业街,再往北有很多品牌店。这条街的商品质优,同时,价格较高,性价比还是很高的。武城街,张家口老商业街,店铺林立,价格便宜,但商品质量一般,毕竟价格低,是工薪阶层的首选。明德北街,大型商厦有帝达购物中心(帝达购物广场、帝达购物中心是张家口最大,也是信誉最好的两个综合性商厦)。还有很多品牌店。

209 评论(13)

油墩子2016

张家口有三个较繁华的商业街1,武城街,张家口老商业街,店铺林立,价格便宜,但商品质量一般,毕竟价格低,是工薪阶层的首选。武城街不仅是张家口市区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而且更是全国著名的古老商业街之一2,胜利北路,大型商厦有帝达购物广场,其次有围绕帝达购物广场的南区、北区商业街,再往北有很多品牌店。这条街的商品质优,同时,价格较高,性价比还是很高的。3,明德北街,大型商厦有帝达购物中心(帝达购物广场、帝达购物中心是张家口最大,也是信誉最好的两个综合性商厦)。还有很多品牌店。以下知识可能对您有所帮助:1,张家口十大购物中心:张家口时代金茂购物中心,时代金茂购物中心项目位于张家口市经开区,与老城区(桥东区、桥西区)无缝接壤,紧邻进入张家口市区的主干道——迎宾路,东邻张家口市烟草专卖局,西靠张家口北方学院。 经开区属于张家口城市经济建设的重点区域,是本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区域内集中了大量的政府机关、商务、金融、文化、教育、服务机构以及酒店、公寓、写字楼等配套设施和大量的居民住宅小区,具备完善便捷的交通、信息、通讯、医疗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地理环境,便于开展大规模的商务活动。2、张家口尚峰购物广场,张家口尚峰购物广场项目位于张家口市中心板块至善街旧城综合改造区域,南起至善街,西接明德南路,东到长青路,南面紧邻全市最为繁华的武城街商圈。将建造成为张家口市第一个豪布斯卡(HOPSCA)国际建筑综合体,集休闲、娱乐、餐饮、购物、办公、居住、社交、文化、商务于一体。项目拟建规模约24万_,总投资6亿多元,其中商业部分规划为体量10 万_的现代商业集群,汇聚张家口市第一个精品购物中心、张家口市中心区域第一个1万_超市、张家口市第一大规模家电数码城、张家口市第一个最大的休闲娱乐广场、张家口市第一建筑高度等五大“第一”,成就都市中央第一建筑形象。3、张家口万悦广场,万悦广场项目规划占地近80亩,总规划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集零售、餐饮、娱乐、休闲、商务、酒店、办公等诸多功能全业态于一体。总投资21亿元,将是京西怀来目前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商业建筑群。怀来万悦广场项目包括SHOPPINGMAIL、专业商品市场、国际风情商业街、婚庆广场、星级影院、美食城、酒店、写字楼等。整个项目集中体现了一流的都市化、现代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设计理念。

128 评论(10)

贝贝塔11

高新区的荣庆街最繁华。尤其晚上。

151 评论(14)

依然泛泛

个人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3.孔子读《易》 季一举 孔子自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自鲁赴卫开始了他周游列国之行。目的是推行他“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由于不合时代潮流终致失败,于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返回故土鲁国。在外历时十四年之久,时年孔子已六十八岁矣。此时孔子在鲁国除了继续教书育人外,在对《五经》进行编纂和整理工作的同时,开始了他对《周易》深入研读。后人形容他对“易经”精读之勤,有“韦编三绝”之说。就是指他经常翻动书简,致伎把贯穿书简的皮带弄断了多次。 由于他的苦心钻研,而结下了丰硕的成果。写出了“彖辞上下”;“象辞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十篇读“易”心得。后人称作易经的“十翼”从而对《易经》的内涵作了全面的解析和评论,把原本纯占卜记事的书,飞跃至人文学说地位,最终成了一本极具哲理的巨著,并冠以《六经》之首。 如“文言传”和“系辞上下”充满了哲理,表现出他那洞察时事、人生的睿智。如:“文言”中乾卦九五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该爻辞潜在的含意是:有刚健中正的伟人,其事业如日中天并具统治地位,为了恩泽万物,普济大众,应有选贤任能的职责,而有作为的人也应予以辅佐,以造福万民。而孔子对这一爻辞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本乎天者向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就是说:同类声调会产生共鸣(鸡叫只能唤起群鸡共鸣,绝不会引起驴叫),同类气息相互吸引(公狗只会找母狗,决不会求爱于猪),水往低湿处流淌,火往干燥处蔓延……依赖天空(如阳光、空气)的向上发展,依赖大地的向下扎根,是万物各依其类别,相互聚合的自然规律,揭示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这是孔子智慧的结晶,流传千古。 又如“否爻”九五卦辞的“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其本意是:要警惕危难的产生,王公贵人要时刻放在心上,才会吉利,危险啊,危险,国家的命运好像系在柔弱苞草、桑枝上一样,随时都可能堕亡! 孔子对这一卦辞则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他写道:“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国可保也。”这就明白向后人警示:“安于其位的人而失去警觉,危险就会产生;保存自己而措施不当,就会埋下祸根,安享太平而思想麻木,社会动乱就会接踵而来。为了避免上述的恶果,就得倒过来,要求君子在安稳时不要忘记危险,在安全时不要忘记危亡,在安定时不要忘记动乱,这样,自身才能安稳,国家才能保全。” 孔子在这里给予子孙后代留下了“居安思危”这一千古颠扑不破的真理。 仅以上举例便可窥见,孔子读《易》读出的心得确是伟大创新。 主要弟子 言偃 (前506~前443)春秋时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22岁时离乡北上,拜孔子为师,为其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之一。谦虚好学,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用礼乐教化民众,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深得孔子赞赏。后学成南归,从游弟子无数,被誉为传播东南文化第一人。唐代起先后被封为吴侯、吴公、吴国公及先贤言子等。清康熙间特设五经博士一员,由其后裔世袭。言偃对吴地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 颜回(前521~前490)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孔子弟子。以德行见称。勤奋好学,笃信孔子学说,并“闻一知十”,领会深刻。为人平易谦逊,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在行动上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成为孔子最忠实、最得意的学生。孔子屡称他品格高尚,说 他“三月不违仁”,“不迁怒,不贰过”。33岁时去世。今曲阜城北陋巷街有颜庙,亦称复圣庙。今曲阜城东11公里防山之南程庄村东北角有颜子林,为颜回及其家族的墓地。 曾参(约前505~前435) 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 (今平邑)人。人们尊称为曾子。孔子弟子。乐道养亲,曾仕为小吏,以孝著称。认为"忠恕"是孔子" 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主张"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矢志不懈地实践孔 子学说。相传著有《孝经》和《大学》。在孔门中被视为道统的继承者,被后代统治者尊为 “宗圣”。《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18篇,已残,今存《大戴礼记》中,自《立事 》至《天圆》凡10篇。清阮元有《曾子注释》。今嘉祥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有曾庙,又称宗圣庙。 仲由(前542-前480) 春秋末鲁国卞(今泗水东)人。字子路,通称季路。孔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原为鄙野粗人,孔子设礼相诱,收之为徒。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 冉求(前522-前489)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通称冉有。孔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闵损(前536-?)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骞。孔子弟子。以德行见称。相传遭后母虐待,但为了爱护异母弟而自甘受苦,谏阻父亲驱逐后母,孔子曾特别表 彰他的孝行,后人将他列入"二十四孝"之中。为人谦和、清高,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季氏令其担任费宰,逃亡齐国力辞。宰予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我,通称宰我。孔子弟子。以言语见称。利口辩辞,颇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独到的见解,孟子称赞他“智足以知圣人”,但与孔子有较多的思想分歧。反对为父母服丧3年的礼制,主张改为1年,被孔子斥为不仁。曾在白天睡觉,孔子把他比作"朽木"和"粪土之墙"。一说后来到齐任临淄大夫,因与田常作乱被杀。其墓在今曲阜城东3公里古城村南约500米处。 子思(前483-前402) 战国初思想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孔鲤之子。相传是曾子的学生。早年一度居卫,游学齐国,曾困于宋。晚年返鲁,甚受鲁穆公尊礼。继承、发挥孔子的中庸思想,以“中庸”为自己学说的核心。把儒家的道德观念“诚”说成是世界的本源,认为“诚者,物之终始”,强调“不诚无物”。孟子曾受业于 他的门人,将其学说加以继承和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后被封建统治者尊为"述圣"。《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23篇,已残。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相传均为其著作。墓在今曲阜孔林中孔子墓偏东。孔子思想定位孔子思想由原先的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成了后来中国两千多年皇权专制社会的正统思想,这也是因孔子思想与皇权思想的某种互需性所致,经过历代皇权的极力推崇,以致将原先孔子思想上升至神圣的地位,同时打压其它与孔子思想不相符的思想观点,造成社会思想单一与僵化,最终对后来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障碍,形成了思想僵化乃至腐朽与落后中国社会现实。 终于在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新文化的先驱们,冲破重重旧思想的束缚,通过与世界的了解,打破了旧文化、旧思想的束缚,提倡新文化、新思想;尤其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开创者们,在中华民族的思想创新方面可谓是继孔子以来新文化、新思想主将,被称为中华民族的魂。 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孔子从被打倒在地,现今又开始重新认识孔子,可谓是认识上的回归,先将神坛上的孔子推倒,再将孔子拉回人们中间,而不是又将其高高供奉,这才是真正的孔子所被希望的。 孔子和鲁迅,既有分歧,也有一些精神上的相通。鲁迅和孔子都是中国一代一代的,不断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即使找不到还得继续找的知识分子的代表。因为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总是把孔子和鲁迅绝对对立起来。捧鲁迅时,像“文革”时期,就用鲁迅打孔子;现在,孔子地位高了,就用孔子打鲁迅。当年就是鲁迅把孔子赶跑了,现在正要把孔子请回来。但孔子和鲁迅真的是决然对立,水火不容,有孔无鲁,有鲁无孔吗?他们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 毫无疑问,鲁迅和五四那一代人对孔子有很多批判,这样的批判是有两个层面的。首先,他们批判的锋芒,是指向将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神圣化、宗教化的“中华中心主义”的,在当时的中国,正是这样的中华中心主义妨碍着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吸取,而在五四先驱者看来,打开思想的闸门,向世界开放,正是当务之急,因此,在思想文化界就需要破除将传统文化绝对化的文化神话。他们的批判锋芒又同时指向独尊儒学的文化专制主义,其实,在晚清以来,儒学的垄断地位已经发生动摇,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诸子百家有更多的关注,五四时期只不过是把这样的打破垄断、独尊的努力,推向自觉。 因此,我们可以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包括鲁迅在内的先驱所做的,其实也是“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的工作,他们所批的正是被意识形态化、道德化、宗教化的“人造孔子”,“大家把孔子从圣人的地位请下来,让他与诸子百家平起平坐,有什么不好?无形中,这等于恢复了孔子的本来面目”。 当然,鲁迅和孔子之间是有分歧的,甚至是重大分歧,原则分歧,从这一层面,鲁迅也批孔子。孔子是一个“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因此,他想当“国师”。而鲁迅,连“导师”都不想当(他的理由是:我自己都找不到路,如何为年轻人指路?),更不用说当“国师”。更重要的是,鲁迅对统治者没有幻想,他曾经说过,统治者遇到危机,车子要倒了,你别去扶,让它自己倒。孔子却拼命要扶,不让扶也要扶。他们对于统治者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不一样,就有批评,说批判也行,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就是现在,有不同选择的知识分子之间也经常有争论,相互批判。但并不妨碍彼此在别的方面有相同之处。孔子也是“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当然,他是力图在体制内批判,鲁迅则是自觉地进行体制外的批判,这确有不同,但在批判权贵这一点上,也自有相同,所谓“同中之不同,不同中之同”。我们不必掩饰分歧,也不必夸大分歧。 鲁迅和孔子,尽管道路的选择有不同,但那样的不屈不挠地追求探索,以及在追求、探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勇气,浩然正气、韧性精神、理性实践精神,都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最可贵的精神。《论语》中最难做到的两条:“匹夫不可夺志”,“视富贵如浮云”,都是孔子精神的精髓,而在现代知识分子中,最能体现这样的精神的,就是鲁迅。 我们可以说,从孔子到鲁迅,实际上是构成了一个传统的。我们民族,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孔子,有了一个鲁迅,这都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宝贵遗产,理应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但我们从一种变态的文化心理出发,总把他们对立起来,作非此即彼的选择,让他们一个损害一个,这不仅是愚蠢,更是犯罪。它对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对待中国文化传统,从孔子到鲁迅的传统”,是大有启示意义的。我们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当时好像没有学藉管理制度,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名谁早不可考,至于配享了孔庙的这七十二个高徒,也鲜有人能说得详尽。今日得个空闲,将他们开列造册,整理出来,以飨诸友。浪费时间心力做这件事,无益时用,迹近无聊,只图能博一二朋友一观一笑。倘竟能为有心于孔学者进行考证研究添毫发之助,则就喜出望外了。 然而这些先生们都是上古人物,我们隔着几千年历史遥遥望去,只仿佛仙霭里头看神仙,影影绰绰只能看个大概,没法子毕见其纤毫。而我们上古的出版业又实在落后得惊人,一切文献,全靠用刀来刻,诸般辛苦之中,难免出现错别,以至以讹传讹;更有班爱牵强附会的所谓高人,将错就错,胡乱解释一通,竟就解释出无穷深意来,甚至被当作了不可改易之经典。于是三豕己亥,荒唐可笑。倘若不幸,有两个甚或多个高人,各自拿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则事情就更大了,非要彼此争个头破血流不可。所以上古的东西,明明是同一事物,我们却能看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称谓和说法。比如这孔门七十二圣人的尊姓大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与《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都算得上是权威资料,可是竟也出入颇大,比如子声在《史记》上叫乐咳,在《家语》上却叫乐欣;子徒在《史记》中叫郑国,在《家语》中却改叫薛邦了。再比如很受孔子抬举,将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子容,在《论语》叫南宫适,在《史记》叫南宫括,在《家语》里,又叫南宫韬了。等等等等,参差处极多。这些一人多名现象,差不多都是拜传刻错误所赐。而且《史记》与《家语》所开列的,都并不是不多不少七十二人整,史记列了七十七个,还煞有介事引用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做开头。谁知道孔子到底说没说过这句话。《家语》更是荒唐,题目明明写着《七十二弟子解》,里头开列的,却足足七十六人,最后还又总结说:“以上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睁着大眼说瞎话,难道连个数都不会数?司马迁说“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孔子”,可这孔门弟子花名册,却不知该折中于谁。今较其两者,以《史记》去孔丘时代相对较近,且以实史闻名;而《孔子家语》虽以“孔子家语”名书,却历来被视为伪书,当作三国时王肃因袭前人书简加以修补编定,相对之下,似不如《史记》足凭。两者相权,取其最接近于真实者。所以,俺决定以《史记》为基础,与《家语》相杂较。司马迁所列这七十七人中,说不得有五个是编外人员,至于是哪五个,俺就不得而知了,在这里还请博物君子垂教。'

187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