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殿下
在了解具体启蒙方法之前,有必要先考虑孩子学习英文的目标。父母设置的目标和采取的启蒙方法有绝对关系。
如果父母只想让孩子接触一下英文,上小学学习英文的时候不吃力,那么英文启蒙的方法很简单,也不需要花费太大力气。如果家长期望孩子今后能够真正掌握这门语言,流利阅读,顺畅与老外对话,甚至能够通过英文这个工具,学习各科知识。那么英文启蒙就要讲究方法,就要加大输入量。
儿童英语启蒙做到下面两点,启蒙就成功了一半。
一、打通孩子的耳朵。有家长在给孩子启蒙的时候建议给孩子“磨耳朵“,把儿歌,动画片当背景音乐,孩子玩耍的时候放着,小孩听不懂也没有关系,这样不断熏陶,可以让孩子熟悉声音。我个人不赞成这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非常低效。找到和孩子接受能力相当,孩子感兴趣的动画片和音频,才是有效的输入,这样才是高效的。
二、选择适合孩子的原版绘本,分级读物。绘本可以选择有趣的。卡尔爷爷的书都非常适合启蒙,比如:好饿好饿的毛毛虫
也可以选择韵律节奏感非常强的图画书,如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
yuki不乖
一、启蒙时间 3岁是比较理想的起点。 0~3岁是儿童母语发展黄金期,到3岁基本可以做到说的内容让陌生人听懂。 3岁之前进行双语活动,对父母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孩子的母语相对同龄孩子发育可能迟缓些。 二、启蒙目标 如果坚持8、9年,到上小学的年龄,与美国同龄儿童保持同步,同级美国小朋友读什么书,我们就读什么书; 同级可通过FCE考试; 通过英语获得知识; 情感目标:有趣、快乐、享受 英语启蒙到此告一段落,英语真正成为获取知识,得到快乐的阶段。 三、英语习得要有计划有步骤 儿童在家习得语言,大概要经过以下四个时期: 1、启蒙阶段:3~5岁(先听说) 启蒙阶段最重要的是 听,听多了再说,即“文盲”阶段 多接触 多听 建立 英语语音和实物图像 之间的关系,建立 英语思维 目标: 让孩子基本听懂简单的生活用语、指令,不断扩充听力词汇 方式: 互动--日常用语 游戏 原版动画片 flash卡片 分级读物 放录音,看图画听书 要求: 注意理解“意义”,建立 英语声音与图像关联 ,不要求认识单词 兴趣第一,大量输入 儿童沉默期一般是6个月到1年,听到一定程度孩子就可以有一些简单输出。 孩子天生有很强的语言吸收能力,不管是哪种语言,只要家长能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孩子多接触、多听,建立声音与图像关联,孩子会以惊人的速度习得一门语言。 我在就读北京大学时,给我上课的赵老师曾分享她自己陪伴孩子双语育儿的一些趣事。 又一次,孩子很小的时候抱着她出去玩,指着一处喷泉说这是fountain,孩子一年后故地重游,竟然能自己说出来。还有一次孩子放学回家,充满好奇的问妈妈:“我为什么会说英语?”因为孩子发现班上的其他小朋友竟然还要学习英语。这都是赵老师平时对孩子持续有效输入英语的自然结果。 2、扫盲阶段:4~6岁(自然拼读) 在孩子能听懂绝大部分生活用语、简单的英语故事,词汇量 3000 左右时,找一些简单的、练习拼读的分级读物让孩子读,掌握最常用的第一批单词的 认读。 在训练阅读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听说能力,继续看动画片、读绘本,开始 裸听 有声书,保证听力的 输入量,陪孩子练习口语。 目标: 能阅读简单的图画书和分级读物,掌握一批最常用的单词,听说能力相应提高。 3、全面发展阶段:7~9岁(阅读、拼写、语法、写作) 这个阶段较自然习得 学 的比例逐渐增加 目标: 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重点: 提高孩子的阅读难度和阅读量,广泛接触各个方面的英语,大量阅读分级读物和初级章节书、中级章节书。同时,坚持听的输入,听的内容以儿童文学为主,听的内容难度高于阅读的内容。 4、提高阶段:10~12岁(学科英语、学术英语) 学习和习得两手都要抓 目标: 学习高级别的读、写技能,并向学术英语发展,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沟通能力。 重点: 提高阅读量、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扩大阅读深度和广度,接触各方面的英语资源,包括社科、科普和文学各领域。把英语学习从单纯的语言学习逐步过渡到将英语作为工具运用上。 继续大量听,听的内容扩展到较复杂的小说、科普节目、演说、历史、地理、社会知识,看有一定内涵的电影。 四、家长在各个阶段的角色和作用 1、启蒙阶段,家长参与的多一些,越大越放手 家长身体力行,对英语要有 热情 ,在生活情境中跟孩子多用英语互动,绘声绘色地给孩子读分级读物。家长英语不好也不要气馁,用动画片、音频、教学软件、学习网站等,给孩子创建良好的听的环境。 家长陪孩子一起学、一起唱,夸赞、鼓励孩子的进步,铺垫前1000个日常词汇。 父母的作用就是点燃孩子对学英语的兴趣,把孩子领进门。 启蒙阶段所进行的任何活动,都要围绕孩子的兴趣,全方位地调动孩子的各种器官,让孩子觉得英语很有趣。 2、扫盲阶段,家长仍要高度参与,陪伴孩子一本一本地大声朗读自然读物,通过练习掌握拼读规律, 转化听力词汇为阅读词汇 。 3、全面发展阶段 家长要做资源的提供者,广泛发掘视听和阅读资源帮助孩子进入系统的学习。 美国最大的教辅出版社之一Scholastic.com上有分级,比如: 当然,也不用严格按照级别,可以有一定的灵活度,如果孩子对某套领域的书感兴趣,家长可以顺着孩子的兴趣点找更多类似的书。窍门:系列小说,少则几本,多则40~50本,通常难度递增,比如Geronimo(《老鼠记者》)系列等。家长还可以找网站,难度大些的动画片,有声书等。 4、提高阶段 小学高年级阶段,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好应试的准备。帮助孩子熟悉考试,继续更高水平的教材,向 学科英语和学术英语 过渡。 总之,家长最应该做的,就是懂得英语教学,并源源不断地向孩子提供符合每一个语言学习阶段所需要的输入,保证所有的资源都符合孩子的心智发展和接受能力。 五、英语怎么磨耳朵? 磨耳朵并不是只要一直放着英语音频就行,就像一直给我们放阿拉伯语我们也不可能听懂一样,违背了 “可理解性输入” 原则,那是无效的。语言的使用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之后自然形成的。 语言学习者要接触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要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即: i+1 公式,i代表习得者现有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克拉申认为单纯地主张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的是“可理解输入”,只有当习得者获得比他现有语言水平略高一点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对内容的理解而不是形式时,语言学习才能产生效果。 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特点: 输入是可理解的:可理解性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输入对习得者毫无意义; 输入是有趣或相关的:语言材料有趣、和学习者有关联,学习者就会不知不觉习得语言; 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如果目的是“习得”而非“学得”,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不必要且不可取; 输入必须有足够的数量:习得新语言需要连续不断地广泛阅读和大量会话才能有效。 六、听的重要 在二语习得理论中,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s a key to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written composition.(听力理解是阅读理解和写作的关键。) 上图关于思想技能的金字塔图示表明:听力是一切的基础。 世界上大部分的语言文字,都是通过字母符号来“代表声音”,尽管我们的汉字是“表形表意”的,我们的孩子也是先掌握听说才开始学汉字的,听力仍然是汉语学习的基础。 那对于表音的英语来说,“音”就更重要了。“音”和“字”密切相关,掌握了解码的本领,就会读,会认“字”了。 重要的是:先有“音”,再有单词拼写,单词拼写是为音服务的。 此外,语言的能力本质是“思维声音的交流”,无论你是在说话、默想,或是写文章,当你在构思的时候,脑力里都有一种声音一直在“叨咕”,而不是在过单词拼写的“电影”,所以我们可以说 思维是声音 。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最关键的是学习这种语言的声音。 七、精读与泛读 精读:篇幅短,生词较多,有一定的语法教学、语篇教学。目的:学习 泛读:内容量大,生词少,学生可以自主阅读,实现快速阅读。目的:习得 家长可以把精读交给老师,自己来陪伴孩子大量泛读。 有研究表明:一个词汇,学习者在不同的语篇(context)中看到5~16次,才能真正记住这个词。“二语习得理论”认为,泛读要贯彻的原则是自由自主阅读(free voluntary reading),持续默读(sustained silence reading)。 材料要大量、有趣、可理解,每页不能超过5个生词,不用查字典。 学习者自己选择材料,按自己的速度阅读,读后不提问,不考试,没有压力。 根据“习得”>“学习”的原则,精度:泛读比例=20%:80%最好。 八、跟读 根据二语习得理论,孩子学英语有沉默期,在学英语初期,要求孩子跟读不太合适,初期最重要的是大量听,多听少说。通常在孩子听了半年之后,有一定量的输入,才开始说一些英语,这个“说”,是在实际交流中的互动,也不是跟读。 如果在孩子刚接触英语时,就不断要求孩子跟读,模仿语音语调,将孩子的精力集中在模仿语音而不是对语言的整体理解上,是不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 儿童学习英语,相对于成年人的优势之一是母语还没有那么强大,概念的建立可以不通过母语,直接输入大脑的“”语言区,将来可以快速地调用。积累一定时间后,就可以用英语思考了,即建立了英语的思维。 在孩子小的时候,教英语不要通过汉语,要发挥孩子的年龄优势。 九、低龄学英语的黄金优势 如果把孩子分为: 小孩(学龄前——3年级) 大孩(4年级——6年级) 从幼儿阶段开始学英语,相比长大成“大孩”后开始学,有4个优势: 1、语言敏感期,中文词汇还不丰富,中文思维还没有那么强势,不容易形成中文拐杖现象。父母多让孩子接触英语,能够在孩子的大脑里直接建立英语思维、英语的程序化记忆,帮助孩子成为“双语者”。 2、小孩对语音语调的掌握比大孩纯正地道。4~7岁是学习语音的关键期,过了8岁,稍差一些,过了青春期,基本不可能。所以说: 语音是童子功 。 3、“没脸没皮”,小孩学外语比大孩顾虑少。小孩通常对另一种语言持积极、开放、愉快的态度,不怕被人笑话,大了就麻烦一些。 4、认知水平与原版书在年龄上同步。习得靠的是大量的高质量的输入,原版书是输入的主力。借助这些资源,孩子的语言能力能达到接近母语的二语水平。 知识拓展: 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D. Krashen),著名美国语言教育家,1941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现为美国南加州大学荣休教授,毕生致力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除了“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理论”,克拉申还提出情感过滤理论、监控理论、习得理论和木桶理论,揭示了儿童语言学习的重要时期! 情感过滤理论 实现语言习得需要人脑向输入“开放”,使之顺利达到人脑习得语言的部位——“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 大脑中存在着一个“情感过滤器”(affective filter),它就如阀门一样控制着语言输入,完全受情感因素操纵。当处于 放松、自信的积极精神状态 时,可理解性输入便可顺利到达LAD,从而习得新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它们对语言输入有着过滤作用,从而决定着学习者接收输入的多少。 克拉申认为影响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主要有: 动机和态度: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反之,则收效甚微; 性格因素:自信、开朗、自我感觉良好的语言学习者进步较快; 情感状态:主要指焦虑和放松:焦虑感较强者,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少;反之,则易得到更多的输入。 因此,在孩子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一个愉悦的、快乐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小朋友的身心真正放松下来,才能最大化的接受可理解性的知识输入,减少不愉快的情感因素所造成的情感过滤器的作用,这就是托马斯教育懂得如何让孩子们达到最强学习效果的基本理念。 监控理论 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知识在头脑中起监控语言的作用,监控是学习者用来编辑其语言行为的机制。监控过程可于话语产生前或后发生,并且是非强制性的。它体现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得”的内在关系和根本的区别。 习得理论 发展第二语言能力有两个独立的途径: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和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 “习得”是潜意识(subconscious)过程,注重意义的自然交际结果,正如儿童母语习得过程。它要求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的、自然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所关注的是交流活动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 “学习”(learning)是有意识(conscious)的过程,正式教育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其结果是学习者能获得一些有意识的和语言相关的知识。 学得不能转换成习得 例如,使用母语者尽管不懂语法规则,却可以正确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而语言学得者虽然有完备的语法知识,却很难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自如。因此,对第二语言学习来讲,自然的语言环境比有意识的学习更为有效。 木桶理论 语言学习的积累过程需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解是交流的前提,对语言的理解先于语言输出。 第二阶段:要有足够量的语言信息输入。 第三阶段:沉默期,语言学习一段后孩子会进入表达上的沉默期,这是孩子在对之前的语言信息进行吸收、理解。在这个阶段,家长要有耐心、理解,不强迫其说话,同时继续加大输入。 第四阶段:孩子分阶段进行语言输出,表达不完整。 经过这四个阶段的积累,孩子的语言表达就灌满水的木桶自然溢出水来一样,顺利进入语言表达的爆发期。
bigsunsun001
关于早期英语启蒙多重要,你们没听烦,C妈说都说烦了。
都说0-3岁时语言启蒙最黄金的时期。 但要命的是,这个阶段,娃还上不了课外班。
一般都是3岁+,3岁前黄金期,想要输入,只能靠父母。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从听开始。
这和学汉语一样,前期一定是一个不断输入、积累的过程。
从宝宝刚出生一个字都不会说也听不懂,一直成长到3岁时可以说出完整的话。
这是宝宝语言能力发展的最快阶段,所以这个阶段可以各种形式的输入。
任何语言(不管是母语还是外语),我们都是大量的听之后,才开始说,并在实际生活中去总结、验证,然后才习得。
这也是为什么在语言启蒙中, 我们从不强求宝宝开口说的早晚,但一定要保证给他足够的输入 ,持续并准确地帮助孩子累积语言的认知。
这就需要大家在启蒙的过程中,摒弃功利心,别把它当做任务而是看做是一件日常的亲子活动(就像绘本)。
它看的是长远目标,并不是眼前孩子能不能听懂、会不会蹦几个单词。
说到这我想起了DD会说的第一个英文单词—NO。
这还是DD6个月左右刚开始咿呀学语的时候,我们听SSS儿歌中的《If You’re Happy》中里面有一句If you’re scared scared scared say oh no。
DD听到这句随口就学了一句oh no。
虽然当时并不懂什么意思,但这就是一个不断输入的结果。
再到后来听《One Little Finger》这首歌时,唱到Put it on your legarmchin时,DD都会跟着发出类似legarmchin的发音,并同时指向相应部位。
包括我们互动时,如脱衣服我会说:“raise your arm”并做出歌曲中相应的动作,DD也会很开心地一起做。
其实,初期英语启蒙就是这样,不需要多么专业系统,只需要保证每天都有一定的时间去给到孩子足够的输入就好。
怎么输入最有效?
这些年给CC和DD英语启蒙实操经验全在这里了,手把手教给大家。
如果本身非英语专业,基础又不够好,怎么给娃输出呢?说错了咋办?
C妈之前给大家分享英语启蒙的三大法宝:儿歌、绘本、动画片。
利用好这几个资源,英语启蒙其实很简单。
资源本身不难理解,难的是,资源那么多,怎么选?
最基础的阶段,要保证词与实物、动作、场景建立联系。
其实英语启蒙跟汉语启蒙殊途同归。想想咱们教孩子说汉语,也是先从基础认知、基础对话、与孩子生活有相关性的部分开始吧?
所以,儿歌、绘本动画片的选择,也是如此。
选对资源,你就成功了一半。
1、儿歌:
来看看现阶段我给DD选的儿歌,几乎都是基础认知,与日常息息相关。
比如《One little finger 》:
One little finger
One little finger
One little finger
Tap tap tap!
Point your finger up!
Point your finger down!
Put it on your head.
Head!
.......
里面包含了finger、head、nose、arm、leg、chin,完全可以一边唱一边做动作。
孩子天生都是爱模仿的,他们在模仿动作的同时就记住了单词的意思。
哼唱的时候,脑海中也会回放相对应的动作。这就是将声音和实物、动作或情景建立联系。
比如《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
Head an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
Knees and toes.
Head an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
Knees and toes.
......
里面包含了head、shoulder、knee、toe每天跟着歌曲跳几遍,孩子很容易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完全不需要二次翻译。
再比如《walking、walking 》:
Walking Walking Walking, Walking,
Hop Hop Hop.
Hop Hop Hop.
Running Running Running.
Running Running Running.
Now we stop!
Now we stop!
......
里面包含了walking、runing、jump、swimming等,音乐一起,孩子也会自然跟着动画动起来,都不用你解释,娃自然就明白了歌词的意思。
悄悄告诉大家,每次给DD磨耳朵前,我都是自己先偷师,把歌听几遍、视频看几遍,意思、动作也就了然于心了。
而且儿歌在精,不在多,贪多嚼不烂。
孩子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听,磨耳朵才有意义,否则,那叫背景音乐!
建议挑选几首经典的、孩子喜欢的重复播放,期间配合动作表情帮助孩子理解。
等孩子大一些理解能力强后则建议一首吃透后,再循环听下一首。
推荐儿歌专辑:
SSS儿歌
Little Baby Bum英文儿歌
2、绘本:
现阶段我给DD选的绘本:
有基础认知类:
比如《字母A》:A hug apple
配上图片和夸张的大大的手势,孩子不难理解“一个巨大的苹果”。
比如《字母B》:Blow balloons
是不是我不说,你也知道在吹气球。
不需要我们解释,孩子根据绘本内容立马就能明白其中意思。
所以,前期选绘本很重要,尽量贴近生活。
大家家中的英文读物基本上也遵循不主动为孩子解释翻译这个原则哦,让孩子自己去直接理解绘本中的内容。
与生活相关类:
比如《字母C》吃饭:
Do you like cookies?
《字母T》穿衣:
Put on your T shirt.
我转手就是一个现学现卖啊!
有运动认知类:
《字母F》这本以动物们的运动方式为切入点:
The fox can run.
The frog can jump.
The fish can swim!
先把绘本跟实物对应:
让孩子秒懂什么是foxfishfrog.
然后跟儿歌一样,边讲边做动作,孩子又能秒懂run、jump、swim。
还可以来个梦幻联动 ,想想那首儿歌——walking、walking,running、running,swiming、 swimming !
娃想听不懂都难啊!
基础启蒙阶段,其实知识点都很简单。
就跟咱们汉语启蒙一样, 不是生活常识、就是基础认知 ,而且你会发现很多绘本、儿歌、与生活中的场景都是呼应的,十分方便复习和联动。
这也是家庭在英语启蒙中的优势,你最明白孩子需要听什么,可以说什么。
就像孩子学说话一样,听到了,会说了,再理解了才算真的会了。
甚至不需要解释,不需要汉译英,只要坚持重复下去。只要你的日常输入足够,宝宝开口只是时间问题。
3、动画片:
DD现在1岁7个月,我还没开始让他接触动画,一般2岁之后,动画片也是一个很棒的启蒙资源,动画片的选择也跟上述儿歌、绘本一个道理,选对匹配孩子年龄的资源,才能事半功倍。
要贴近生活,保证孩子能懂。
CC小时候很喜欢的:
Cocomelon
Yakka Dee开口说英语:
小鼠波波maisy
嗨道奇hey duggee
小P优优 pocoyo
蓝色小考拉penelope
小猪佩奇
我就不再细说啦。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要善于利用 “工具”,但绝不是把工具扔给孩子,而是要陪着孩子一起用工具来提升自己。
只有你自己先重视起来,行动起来,孩子才会跟着学起来。
英语启蒙并不难,真正难的就是坚持。
初期英语启蒙最最重要的就是输入和积累,把英语启蒙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不必有压力,也不必急于让孩子开口,输入足够的时候,孩子自然而然会开口哒。
CD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医生;C妈-报社 育儿 主编,《家长好脾气 才有好教育》作者。
兔几小兔几
为了给孩子启蒙,我查阅了很多跟幼儿英语启蒙的相关书籍,还看了很多以幼儿英语为定位的公众号的文章,搜集了很多适合英语启蒙的英文绘本。以下是我总结的心得:
首先,英语启蒙越早越好。
掌管人类语言中枢的右脑,在孩子6岁前基本发育成型(约80%),所以6岁之前是孩子学语言的黄金期。孩子越小,他的辨音能力越强,且他们的大脑会分区去储存这些语音信号,不会混淆。就像我们用电脑时,会建立不同的文件夹归类不同的内容。
其次,家长英语发音不标准怎么办?
英语启蒙重点在于孩子培养孩子的英语语感。发音不准的家长可以先从原汁原味的英文儿歌开始,多给孩子听地道的英语音频,培养孩子标准的英语发音。
最后,英语启蒙到底该如何开始呢?
1.磨耳朵
在孩子一出生,我们就可以给听简单、轻快的英文儿歌。当然,你从现在开始给孩子也不晚。磨耳朵的时间很长,可能需要1年甚至更长。但是,只要你坚持,你就会有惊喜的发现。
2.学自然拼读(Phonics)
英语启蒙除了培养孩子的语感外,还要培养孩子自然拼读(Phonics)的能力,这对孩子以后学英语有很大的好处。现在跟英语自然拼读的书籍材料很多,但我还是觉得让孩子从玩切入,效果会跟好。有个网址starfall.com,儿童Phonics入门免费网站,用来启蒙Phonics最适合不过了。里面的内容有:关于ABC发音的动画,还有一些简单的数字游戏等。还有相对应的APP(搜索starfall abcs),孩子学起来非常方便,让孩子在玩的同时学会Phonics。
3.培养孩子的英语阅读能力
在孩子的输入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家长们就可以引导孩子看英文绘本,引导孩子进行英语阅读。刚开始可以是一个单词、一句话,慢慢增加阅读词汇量。通过输入(磨耳朵)和输出(英语阅读)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巩固孩子英语能力。
当然,不管是磨耳朵、学自然拼读(Phonics)还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家长们都要有足够的耐心,至少需要3-5年的时候,家长们一定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
其实,做法很简单,下面是我儿子每天的计划:
英语启蒙儿歌:听半个小时
starfall abcs:玩半个小时
我每天只要完成这两项,然后静待花开。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