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14

龙龙1004
首页 > 英语培训 > 华尔街英语南宁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隐形冠军

已采纳

近年,合肥大学生英语培训行业竞争愈发激烈,面临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充斥在铺天盖地的广告中,往往不知如何选择。其实每家机构都有不同的理念与特色,只有充分了解,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今天就为大家分析一下合肥英语培训机构排名中比较有特色的几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英孚教育 作为合肥较早的英语培训机构,成立于2001年,成为第一批拥有国家外国专家局和合肥市教育局颁发的“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单位资格认可证书”的语言机构之一。师资力量强大,教学经验丰富。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培训师着重语音语调培养,致力于学员更快有效的掌握纯正英语。 二.博尔外语 浙江省知名的外交品牌,2006年成立于合肥,经过十年的时间,已发展成为在浙江省各大区域范围内颇具影响力的教育培训机构。引进国际优质的教育资源,汲取国际先进理念,同时又结合中国本土化教育的特点,广泛开展更适合中国的更科学的教育。 三.爱秀国际英语 简称:在大学生英语培训领域,爱秀国际英语专注大学生英语口语10余年,研发了具有特色的LISI(听+模仿+表演+浸泡)教学体系,打造纯英文学习浸泡环境,线上线下相结合,中教外教相结合,累计帮助超过10万学员提高英语口语水平。截至目前,爱秀国际英语已在全国10个省11个城市开设了15个大学生英语教学中心,覆盖长沙、衡阳、昆明、贵阳、福州、合肥、合肥、重庆、合肥、上海和南宁等城市。

华尔街英语南宁

224 评论(13)

海上花的故事

山东威海,威海旅游资源丰富,有海岛海岸、城市园林、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等十多种类型。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处,文物保护单位51处,省级旅游度假区4处,游览景区(点)80多处。境内千公里海岸线上,有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的诞生地刘公岛、秦始皇东巡过的东方好望角天尽头、中国道教全真派发祥地圣经山、凝聚中、日、韩三国人民友谊的赤山法华院、亚洲最大的天鹅栖息地天鹅湖、大东胜境——铁槎山、天下第一滩——银滩等名胜景观。全市形成了“一线(千公里海岸线)、六区(中心城市、海滨生态、渔家风情、温泉疗养、传统文化、休闲度假)”的旅游格局。

188 评论(14)

往昔岁月

合肥新东方学校!新东方的口碑相当好,我也在新东方上课学英语,效果很好!不知道离你家远不远~~~~新东方的大课是他们安排好时间的,但是如果你时间上有问题就可以上VIP课程,价格稍贵一点儿,不过成绩签约,而且时间由你做主!

289 评论(8)

四叶细辛

西街,阳朔西街介绍 广西桂林的阳朔县城有条老街—— 西街, 始建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阳朔建县时,此街长不过200米,宽不到4米,因处县城西面,故名“西街”。 西街东头是漓江的重要口岸——漓江码头,旅客游完漓江后均从此处上岸。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曾漫步这条小街,街上亦留下近百位世界各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的足迹。 上世纪80年代初,便有被当地人称为“背包老外”的外国自助旅游者陆续来到阳朔。他们逗留的时间短则三五天,长则一年半载,一般住三五个星期。 住的时间最长的是荷兰的麦克先生,他1991年来到阳朔,除了办签证以外,一直住在这里写作。美国的杰米先生5年间来过8次,同是美国人的特里先生则一家4口住了10个星期。他们到居民家租房住,自己买菜做饭,学做中国菜、学习中文,回国时还带走了全套的中国炊具、餐具,说是要经常做中餐。美国人雷达先生说,阳朔风景优美、空气新鲜,又具城乡结合的特点,人们朴实友好,物价低廉,且当地会说英语的人很多,使我们这些“老外”在这里生活没有异域感。雷达先生也一下住了半年。 近些年,来阳朔旅游的“背包老外”迅速增加,每年都在6万人之多。他们大都是学生、学者或打工族,多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游人的增加刺激了阳朔旅游服务、旅游工艺业的繁荣,特别是西街、滨江路,仿西方旅游餐馆的旅店、咖啡馆、西餐馆就有几十家,专卖旅游工艺品的店铺、摊点近千家。西街成了在阳朔逗留的西方自助旅游者们的主要活动区域,街上的洋人甚至比当地的人还多,“洋人街”由此成名。 要和洋人做生意,就得与洋人有语言交流,学外语就成为阳朔人的热点。据统计,阳朔全县懂外语的生意人就有几千人。县里办的两所旅游职业学校和一些社会办的外语学校大受人们的欢迎,一些居民、老人甚至农民也通过各种形式学习外语。 “背包老外”多了,住的时间长了,也就衍生出一些爱情故事。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就有七八十个“背包老外”与阳朔青年男女成婚。一个小小的县城有如此多的异国情缘,在广西是少有。 每当夜幕降临,“洋人街”上的西餐馆、咖啡馆及街道两旁一张张小桌边,都围坐着老外们,或三五成群,或两人对坐,或放单独处,悠悠饮着啤酒,细声闲谈,享受一份宁静 “不逛洋人街,等于没到阳朔来。”“不住地球村,游人兴趣减三分。”—如今的阳朔西街已经不是一条单纯意义上的旅游街,而是一个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品牌,别小看这长1180米,宽仅8米的街道,它的名气并不亚于纽约的华尔街、伦敦的唐宁街、巴黎的香榭里舍大街,或者是北京的东西长安街、王府井大街,以其独特的风情、无穷魅 力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宾客。 在西街,每时每刻都会看到不同国籍不同肤色、操着不同语音的老外,或携手挽臂,或背着背包,比肩接踵,款款而来。他们无拘无束,谈笑风生。在酒吧饮啤酒,在网吧找信息,在街头亲切交谈,在小商店讨价还价买中意的中国货。所有酒吧、餐厅、旅店的格局几乎都各不相同,充满异域情调。许多洋人是来“留学”的,向阳朔人学中文;有的是来休闲度假的,一住就是十天半月或半年;还有的是来“打工”的,帮老板做事,学做中式饭菜。每年数十万老外来来往往,在西街观光、生活、工作、学习,这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没有的。所以,人们把中国独一无二的西街叫作“洋人街”。 西街 作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在此融合、交流、珠联璧合。这里是中国人学外语,外国人学中文的理想课堂。西街有几十家外语学校、培训中心、口语训练营及电脑培训班。那些临街的酒吧、餐厅提供的不单单是餐饮,更大的作用在于让中外友人互教互学,交流信息,切磋中西文化。只要你会说“Hello”“Good morning”“Good night”或汉语的礼貌用语,就会很快找到知音。人云阳朔是“中国英语第一县”“地球英语角”,名副其实。

195 评论(15)

Bubble0104

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是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 生而为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血脉相承的关系就注定了父母对自己一生不可比拟的影响力。

作为长辈,也作为人生探路的先锋者,父亲常常是对子女影响深远却又不善言表的那一位,每个人心中对于父亲都有难以言喻的信任和依赖。

父亲不同于母亲,他的爱表现得不多、可从未缺席。然而,父子之间的矛盾总是爆发得尖锐和突然,要么沉积已久,要么触及底线。

在民国时期,著名的抗日将军李宗仁,一生驰骋疆场、守卫国家领土,在家庭和子女的照顾上面,却仍旧避免不了查漏。

他的长子李幼邻,被父亲寄予希望,一生却独爱生母,母亲百岁生日宴上回忆往事,痛哭流涕。

拥有儿子李幼邻的时候,李宗仁还不是叱咤一方的大人物,李宗仁家境普通,仅有小学文凭,毕业时刚满十五岁。

为了生计,李宗仁在一家纺织厂里当了一年有余的学徒。

1908年,国内开始大范围征兵,19岁的李宗仁一腔热血,报名参加了陆军学堂,三年后学成毕业。

他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虽然没有多少文化,可对于兵家的谋略却是信手拈来,能从陆军学堂里拔得头筹的人都不是池中之物。

1913年秋天,金风玉露,李宗仁从广西赶往南宁,在将校讲习担任少尉。他的起点虽然低,可胜在一路扶摇直上,可谓气冲霄汉、大智大勇。

直到1920年,李宗仁已然成为护国军中第六军林虎部的连长,统领着百余号将士。也是在那时候,小有成就的李宗仁迎来了自己的爱子——李幼邻。

李幼邻的生母名叫李秀文,和李宗仁是同乡,年纪相仿,且门当户对,和李宗仁之间的姻缘全靠八字吻合,是大吉的象征。

所以李宗仁与李秀文的开端,无非是极具农村封建色彩的包办联姻,根本没有爱情的交杂。

李秀文与李宗仁的婚后生活谈不上多少甜蜜,李宗仁处于事业的上升期,且他又是个争强好胜有野心的人物,新婚不久便奔赴征战场。

所以夫妻俩聚少离多,见面的次数少之甚少,那些贴心话也轮不到李秀文去耳鬓厮磨。 倒是1919年,李宗仁调任广东新会县担任县长的那一年,加快了两人的感情升温。

那一年里,李秀文被接来李宗仁的身边,他担任县长,不必再枪林弹雨的冒险,处理完政务就能空闲下来,和妻子的交谈和相处自然而然多了起来。

1920年,李幼邻出生,李宗仁高兴不已,从根本意义上讲,李宗仁也是男主主义极强的人,在听闻产婆说生下的是儿子时,他连旁人的阻止都不在意,大步流星走进产房慰顾受累的李秀文。

李幼邻的降生,意味着李家后续有人、香火传承,也意味着李宗仁打下的江山有了接班人。 所以李宗仁可不高兴不已吗?

他给儿子取名"幼邻"也是基于自己字"德邻",希望他以后能够如同自己一般在军事上面取得成就,举世瞩目。

李幼邻到来,为这个家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李秀文曾说过 :民国八年二月,我在新会,生下幼邻,他是我与李宗仁唯一的儿子。

几乎每一个母亲都把孩子当作自己全部的事业和希望,李秀文也不例外,如同她所说,李秀文这一辈子只有李幼邻一个孩子,她的全部心思和精力也都灌输在了李幼邻身上。

只是虽有父母宠爱的李幼邻,自小身体却十分孱弱, 他没有遗传到李宗仁的身强力壮,也不像李宗仁那样热爱战场,与其相反,李幼邻厌恶武力,喜爱文学。

李幼邻小时候有顽疾在身,基本上时隔不久就要复发扁桃炎症,十分折磨人。夜夜不能熟睡的李幼邻得在李秀文的怀抱里才能感知安稳,这也是他日后十分依赖和感恩李秀文的一大原因。

李友邻是李宗仁的爱子,独得李宗仁的宠爱,可李秀文却不是李宗仁惊鸿一瞥、情有独钟的那一个。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漂亮的女子多得是,婚姻也不是强制之法,李幼邻出生不久,因为战事吃紧,李宗仁再次赶赴军中,幸福的一家三口一下子又聚少离多。

丈夫不在身边,李秀文便把生活的全部重心压在了李幼邻身上,那时候的她还不知道,李宗仁在军中早就软玉在怀、另爱她人!

1925年,李宗仁三十五岁,他新娶的妻子名叫郭德洁,是个肤白貌美、明眸皓齿的年轻女子,与常年生活在乡下的李秀文截然不同。

郭德洁的突然出现,让大家意识到,这或许是李宗仁和李秀文的一大婚姻危机。

为避免李宗仁有了新欢忘了旧爱,李秀文的公婆和父母都要求李宗仁赶紧将李秀文母女接去军中生活,不能乱了位分。

对于这样的建议,李宗仁不好推辞,毕竟郭德洁也是一直生活在军中的,而且他已经错失了李幼邻的成长,趁此还能弥补心中愧疚。

就这样李幼邻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活,和父亲一起"征战四方"。

原以为这是举家团圆、皆大欢喜,可是这样的聚合却也多有"暗箭",伤了李幼邻和李秀文的心。

刚来军中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好玩,特别是能和思念已久的父亲见面,李幼邻觉得此番来军中是最正确的决定。

父亲傍晚练兵回到营中,不管多劳累都愿意和李幼邻玩耍,那些幼稚不堪的捉迷藏、荡秋千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个三大五粗的中年男人,陪着小孩玩 游戏 ,画面是又滑稽又温馨,李宗仁对于这样的亲密父子互动简直就是乐此不疲。

并且,李宗仁从来忘记过自己的寄托,那时候的他任军长,又带领了参加了北伐战争,名声大噪,想来,培养李幼邻的军事能力好继承大业也是时候了。

他结合每天的 游戏 ,把《孙子兵法》中的"声东击西"、"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等策略潜移默化的教给李幼邻。

虽然是因材施教、幽默又风趣,可是不知道李幼邻到底对此感兴趣否?

每当看见李宗仁和李幼邻玩着这些重复百次的 游戏 时,总能看见两个脸色天壤之别的女人,一个是满脸洋溢着幸福的李秀文,一个是藏不住嘲讽和鄙夷的郭德洁。

郭德洁顶着"平妻"的帽子,就算再得宠爱也比不上身为原配的李秀文,这是她心中最大的遗憾和愤恨,并且她膝下无子,每当想要讨好李幼邻又不受待见。

李幼邻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姨娘"郭德洁总是哄着自己叫她,可是李幼邻不情愿,宁可抛开或者别过脸去也开不了口。

若是郭德洁强行想要抱自己,那他肯定老早就跑很远了!

别看当年的李幼邻年纪尚小,大人之间的暗潮汹涌他还是看得明白的,父亲不爱母亲,只爱这个"姨娘",每天晚上李宗仁都去"姨娘"房中歇息,留母亲一个人伤悲。

作为李秀文的忠实拥护者,李幼邻能够感同身受的明白李秀文的委屈与哀伤。

可是面对这样的困境,李幼邻没有破解的方法,更没有说教和阻止的余地。他是眼睁睁看着母亲李秀文一日一日消沉下去的。

这样的日子久了,李幼邻开始觉得,军中不是个好玩的地方、打仗也不是热闹的炮火。

李秀文在李幼邻的眼中就是完美的人妻和人母角色,不管是对长辈、对丈夫还是对子女,李秀文都在尽全力的孝顺、忠贞和抚养。

可是她用尽半生的付出,在新欢面前都变得不堪一击,被李宗仁视作理所应当。

李幼邻算是明白过来,想要让母亲往后不再委屈,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唯一能够依靠的便是自己了。

他虽不爱军事,可是好学勤勉,那时起他发誓,自己一定出人头地,干出一番事业。

1927年,李宗仁事务繁忙,已经是无暇顾及他们娘俩的生活了,在李宗仁的安排之下,李幼邻和母亲去往香港,就读于西南小学。

后来李宗仁的事业一波三折,李幼邻母子又从香港回到广州,在那里生活了有六年时间,李幼邻也完成了自己的中学学业。

关于父亲李宗仁的事迹李幼邻是知道的,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可显然李幼邻是个早熟的孩子,他看的出当时国内的形势紧张,也看得出父子关系的紧张。

1937年,日本军的轰炸下,广州几乎沦陷,战事的逼迫让李幼邻不得不选择出国留学,他去了美国檀香山,也去了芝加哥,虽然都是名流大学,可在其中李幼邻也是吃尽了苦头。

在这些大学里面就读的学子都是人中龙凤,纵使从小排名优异的李幼邻在其中也显得平平无奇。尤其是刚出国时的语言问题,很是困扰李幼邻。

原本在广州念中学的李幼邻英语成绩名列前茅,可到底这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操实干的践行,所以在面对外国人流畅的英语时,李幼邻显得十分无措和心力交瘁。

当一个人的痛苦达到顶峰时,那么这便是他觉醒的时刻。

正因为在国外生活的艰难,李幼邻的第二次学习启蒙被开启了,他理解到了学习的作用、学习的不可替代,要想成为那浪里淘金的金子,就得有独一无二的光芒。

他开始更加发奋的念书,不论是清晨还是傍晚,总能在校园的草地上看见李幼邻静坐的身影。 不知多少个日夜,也不知多少星月,陪伴李幼邻度过了那段无法复制的时光。

当然,在自己坚持不下的时刻,李幼邻的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的都是自己母亲李秀文的模样,他告诫自己必须撑过去,必须带着荣誉回国。

四年以后,李幼邻大学毕业,彼时,因为成绩优异、 体育 拔尖,李幼邻已经成为大学里的风云人物,是带着旁人羡慕的眼光毕业的。

除此以外,李幼邻还是个极有耐心的人,1942年大学毕业时,李宗仁在国内早就战功显赫、位高权重,只要李幼邻学成回国,那么大权是少不了的。

可是李幼邻并没有选择回国,而是继续在芝加哥读了两年的人事管理硕士学位,继而又攻读博士。 可以说整个青春,李幼邻都在和学习作伴。

同时,1942年大学毕业的李幼邻还找到了自己深爱的另一半——中国和波兰的混血儿珍妮。

珍妮与李幼邻的相识如梦如幻,仅仅是余光的一瞥就足够让李幼邻整个人沦陷。 自从在朋友家对珍妮一见钟情以后,李幼邻便开始主动追求美丽的珍妮,同时珍妮也拜倒在李幼邻的才识与气质之下。

20岁出头的年纪,两个人就共入婚姻的殿堂,开启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在芝加哥,没有战争,也没有家庭的烦恼,珍妮和李幼邻的生活基本上无忧无虑,

婚后第二年,他们的大女儿出生,妻子勤俭持家、丈夫勤勉工作、女儿活泼可爱,李幼邻眼前的生活就如同世外桃源,可遇不可求。

只是,李幼邻心中仍旧挂念自己的母亲。

1947年,李幼邻博士毕业,李宗仁计算着儿子已经离家十年载,于是写信告诉他,是时候回来看看了。

这和李幼邻本来的计划撞上了,他原本就是打算回国看望亲人的。

1947年5月,那个暑气刚来、暖气未散的季节,李幼邻携妻女登上了海轮。船只停靠在上海黄浦江港口时,熟悉的家乡的味道扑面而来,李幼邻知道,这就是落叶归根的安全感。

李秀文知道儿子今日抵达,早早的等在港口,如同心有灵犀一般,两个隔着老远距离的人,一眼便看到彼此。

仿佛没有时间的间隙,李幼邻和李秀文相见之时,一如往日的亲密,李幼邻将珍妮和自己的女儿介绍给李秀文认识,随后一大家子在上海好好的旅玩了一番。

在中国的日子转瞬即逝,且当时是内战的紧要关头,四处都不太平,回到上海居住的李幼邻一家开始打算回美国去。

这件事情的起始还是源于珍妮。珍妮自小在美国生活,刚来中国的一段日子虽然开心,但是自从回国以后李幼邻没有工作,他们的生活都仰仗李宗仁,就连住所也是李宗仁安排,珍妮并不想继续这样的仰人鼻息的日子。

于是1948年,他们带着三个女儿一同回到了美国去。

靠着积蓄,李幼邻在美国纽约郊外购置了一栋别墅,和珍妮生活在这栋小别墅里,两个人带着女儿也算刚刚合适,可是两个人的矛盾却开始突发了。

李幼邻曾说过,他和珍妮之后会分手是源于志趣相异、观点不同,对于中国的看法也大相径庭。

虽然两个人都在努力维持这个家的运营,但这些细小的摩擦也都在每日积累。

1958年,李秀文获得入境准可,来到美国纽约和儿子团聚,一家三代人又过了一段幸福和谐的日子。可是不久之后,珍妮还是不愿意继续这段婚姻,和李幼邻正式分居了。

和珍妮接近20年的婚姻生活在每天的分居生活中黯淡下去,李幼邻当时忙于经商,他不通军事,在商业上面却是大展拳脚。

虽然有过跌入深渊的失败,后也有一鸣惊人的传奇。

1965年,原本创业濒临破产的李幼邻一举创造了商业传奇,生活富裕,李秀文跟在他身边衣食无忧、安享晚年。

他当了华尔街的大老板,也彻底让李宗仁明白,自己儿子当年不从自己意愿的决定是正确的,否则怎能获得今日的安逸生活呢?

可是李宗仁这认可终究还是来晚了,在75岁时,李宗仁再娶第三任妻子胡友松,这是一段惊天骇俗的婚姻,因为当时的胡友松才二十七岁的年纪!

父亲李宗仁的再娶令李幼邻心中无比膈应,他想起自己的母亲,一个夫妻生活如同守活寡的可怜女人。

据讲,因为李秀文和郭德洁曾经在祖母的祠堂中发生冲突,惹了李宗仁的不高兴,从此以后,李秀文就不受李宗仁待见,备受冷落。

也是从那时候起,李秀文在李家的生活就像在守活寡,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每当想起母亲近70年来的委屈和无助,李幼邻都心中苦楚。

李秀文虽然婚姻算不得幸福,可她还是个有福气的人,有一个孝顺的儿子,有一个安逸的晚年,1990年,李秀文年满百岁。

在她的百岁宴席上,李幼邻却情不自禁的痛哭流涕,那时候他和珍妮分开,他也体会了单身的孤独,于是更加感触。

他说到: 我的母亲已经活了一百岁,可她守了活寡整整70年啊!

在场的宾朋看李幼邻泪流满脸,但是每一人露出嘲讽的眼神,他们明白,这是李幼邻积压一辈子的心魔,是他的心结。

1992年,李秀文102岁仙龄去世,对此李幼邻万分悲切,他虽然有了新的携手的伴侣,可是母亲在他心中仍旧不可替代。

李秀文走后,李幼邻整日沉浸在丧母的痛苦中,身体每况愈下,一年后便也撒手人寰,享年七十三岁。

从李幼邻的故事可见,长辈的感情生活对于后人有着不能低估的影响力,很多大人都以为只要子女生活好,那么自己苦一点也是可以忍受的。

但其实在血浓于水的亲情中,不仅幸福是相互的,就连痛苦也是相互的,看着父母受累,自己也要顶着莫大的压力和痛心。

李幼邻这一生,做了一个后人歌颂的大孝子,也做了不愧感情的大丈夫,同时还做了不负青春的大老板。

那些年少的愿望和梦想,李幼邻都逐一实现,唯独母亲李秀文委屈的那七十年光阴,李幼邻没办法帮忙讨回,这是他终身遗憾的关键!

360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