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xe留恋不往
当前中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将英语移出必修课。原因有以下几点:
1、英语学习需要耗费很多时间
在小学和学前阶段,英语占用了大量儿童生长、生活的时间,远不止10%。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对农村学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过早开设、过高要求的英语成为一个“拦路虎”,使多少学生成为失败者而被淘汰。
即便城市学生,也有多少人因为英语成绩落后而失去上大学和读研的机会,哪怕他是专业英才,例如当年陈丹青在清华美院招生的经历。有多少优秀教师、优秀专业人才因为英语成绩而失去职称评定、专业发展的机会。有一位三本院校的校长告诉我,在他们学校,学生几乎是花80%的时间学习英语,为了一张四级证书。
多年来,从学前到研究生毕业,英语教育耗时巨大,耗费居多,但成效甚微。从珍视青春、珍惜生命的角度,特别值得反省。关键就在于学用脱离,英语交流在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是永远用不着的。
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过上健康、幸福和有意义的生活,是要发展人的个性、培养人的创造力,我们就必须回答学科教育的目标究竟如何制定。面向未来,一个学生究竟应当学什么、学多少,以及应当学多早?
今天的课改必须适应时代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从源头开始做减法,才有可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2、英语对于一些资源困难的地区学习有障碍
并不是要取消英语,而是使它成为如同化学、地理、生物那样一门正常的学科。它可以选择性地成为必考或选考科目,作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应当达到合格。
在师资非常缺乏、完全没有语言环境和交流需求的民族地区,应当重视和恢复本民族语言的传承教育,尤其是在学前和小学低年级,应当以母语为主,小学中高年级实行母语和汉语的双语教育,将民族地区小学的教学从“三语”(母语、汉语、英语)的困境中解放出来。
在广大农村地区,可视当地的教育资源、开放程度,确定英语教学的位置和考试的权重,将英语设为必修或选修,设置等级化的评价标准,不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学生,达到“合格”即可。
3、英语在实际生活中不太实用
完全可以不用高考来评价英语学习。因为英语采用各种类型的等级化测试和机考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拿来即可。学校和用人单位可以指定所需的考试类型和等级(如同托福、雅思那样),高考和中学的英语考试也可采取在校外、多次机考的方式。
从实用的角度,新一代翻译机,已经可以满足通讯、出国、会议翻译等实际需要。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许学会使用这些电子设备,是学校教育的新内容。
从高考的角度,已有研究证明,语数外三门主科中两门为语言类,有利于女生而不利于男生,也是一种性别不公平。
小结:
有人质疑降低英语在考试中的权重,并不会导致对母语的重视,科目减少了,反而会加剧应试竞争。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只是告诉我们:没有一个措施能够解决所有问题,问题只能一个个解决。重要的是启动实质性、整体性的教育改革,扩大学校的办学、招生自主权,通过评价和选择的多样化去接近理想。
哆啦瞄瞄
不应该移出义务教育。
从大环境来讲,经济全球化已经显而易见,英文作为一种通用的语言,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我们中国孩子不会英文,岂不是成为了世界上的聋子和哑巴?有人争论很多孩子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接受的英文教育不足以让他们成为一个可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的英文人才,我承认,绝对部分都不可能。但是,这点应该改变的是提升教育质量,不是取消这门课程。美国人也没有因为自己的数学基础教育水平不好,教出来的孩子不会做二元一次方程就取消数学课啊。
英文的重要性体现在方方面面,怀有不出国英文无用论的人,居心叵测,医院评职称,大学老师评教授都要看英文论文发表数量,这个跟出国不出国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在一个学科,看不懂英文,无法知道世界最先进的研究成果。
我们现在的科学圈,其实是西方世界制定的游戏规则。联合国的通用语言是英文,英文的科学刊物比我们中国本土的要多的多,具体数据忘了,好像是多少倍,不只是数量,而且更加权威。学习好英文,等于给孩子们未来成为世界性人才打开了一个门,建立了一个平台。是英文已经重要了,我们才鼓励孩子们去英文。
掌握这个语言的目的是和世界沟通。诚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世界性人才,更多的人自我定义为本土化人才,但是多一门语言对本土化人才也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其次,因为英文的重要性,中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是花了大量的资金培养自己的孩子。所以就算取消了英文义务教育,那么最终收益的其实是各种正规或者不正规的英文机构。
因为生源进一步得到扩展。最倒霉的是农民和无产阶级,没有足够的资金让孩子得到英文教育,这些孩子将来工作后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金钱来补充英文上的基础知识。
echorabbit123
当前中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将英语移出必修课。原因有以下几点:1、英语学习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在小学和学前阶段,英语占用了大量儿童生长、生活的时间,远不止10%。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对农村学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过早开设、过高要求的英语成为一个“拦路虎”,使多少学生成为失败者而被淘汰。即便城市学生,也有多少人因为英语成绩落后而失去上大学和读研的机会,哪怕他是专业英才,例如当年陈丹青在清华美院招生的经历。有多少优秀教师、优秀专业人才因为英语成绩而失去职称评定、专业发展的机会。有一位三本院校的校长告诉我,在他们学校,学生几乎是花80%的时间学习英语,为了一张四级证书。多年来,从学前到研究生毕业,英语教育耗时巨大,耗费居多,但成效甚微。从珍视青春、珍惜生命的角度,特别值得反省。关键就在于学用脱离,英语交流在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是永远用不着的。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过上健康、幸福和有意义的生活,是要发展人的个性、培养人的创造力,我们就必须回答学科教育的目标究竟如何制定。面向未来,一个学生究竟应当学什么、学多少,以及应当学多早?今天的课改必须适应时代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从源头开始做减法,才有可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2、英语对于一些资源困难的地区学习有障碍并不是要取消英语,而是使它成为如同化学、地理、生物那样一门正常的学科。它可以选择性地成为必考或选考科目,作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应当达到合格。在师资非常缺乏、完全没有语言环境和交流需求的民族地区,应当重视和恢复本民族语言的传承教育,尤其是在学前和小学低年级,应当以母语为主,小学中高年级实行母语和汉语的双语教育,将民族地区小学的教学从“三语”(母语、汉语、英语)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在广大农村地区,可视当地的教育资源、开放程度,确定英语教学的位置和考试的权重,将英语设为必修或选修,设置等级化的评价标准,不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学生,达到“合格”即可。3、英语在实际生活中不太实用完全可以不用高考来评价英语学习。因为英语采用各种类型的等级化测试和机考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拿来即可。学校和用人单位可以指定所需的考试类型和等级(如同托福、雅思那样),高考和中学的英语考试也可采取在校外、多次机考的方式。从实用的角度,新一代翻译机,已经可以满足通讯、出国、会议翻译等实际需要。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许学会使用这些电子设备,是学校教育的新内容。从高考的角度,已有研究证明,语数外三门主科中两门为语言类,有利于女生而不利于男生,也是一种性别不公平。小结:有人质疑降低英语在考试中的权重,并不会导致对母语的重视,科目减少了,反而会加剧应试竞争。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只是告诉我们:没有一个措施能够解决所有问题,问题只能一个个解决。重要的是启动实质性、整体性的教育改革,扩大学校的办学、招生自主权,通过评价和选择的多样化去接近理想。
千针坊丶
近日,新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正式颁布,此次课标修订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对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建设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在新的形势下,作为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载体,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无疑会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教育评价起到重要的作用。 近日,王蔷教授在《全面和准确把握英语课程内容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前提》一文中就新版义教课标中课程内容的选取、教研和师训等建议的要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对广大教师学习新课标、实践新理念提供了拨云睹日般的启示和强而有力的帮助。通过其解读,我们也可以捕捉到新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四大变动”。 一 变动之一 改变“义教课标2011版”课程目标突出学科本位、忽略整体育人功能的问题,将课程目标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向了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目标,突出体现了全新的育人价值观。强调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在发展学生国际视野和一定程度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中华文化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其初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价值意识,发展核心素养。二 变动之二 改变“义教课标2011版”中提出的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五个方面构成的课程内容,从彼此间缺乏关联性的五项内容转向了以服务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六要素(即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整合的课程内容。围绕这些要素,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全程中的持续发展。这六个要素紧密关联,不再是一盘散沙。主题具有联结和统领其他内容要素的作用,为语言学习和课程育人提供语境范畴;语篇承载表达主题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文体素材;语言知识为语篇的构成和意义的表达提供语言要素;文化知识为学生奠定人文底蕴、培养科学精神、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提供内容资源;语言技能为学生获取信息、建构知识、表达思想、交流情感提供途径;学习策略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提供具体方式方法。重构的课程内容突出了以主题为引领,聚焦生活、社会、科学、自然等与学生成长关联紧密的主题,以语篇为依托,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多种类型的文体和场景,以学习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为核心内容。教师可通过挖掘语篇蕴含的育人价值,围绕主题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形成知识结构,为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转化为素养奠定基础。为避免碎片化教学,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新课标”要求课程内容以单元的形式呈现,以发挥单元教学的综合育人功能。教师要将课程理念和要求落实到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中,改变传统的以孤立记忆和操练语言点为主的知识导向教学,从浅表性、碎片化和应试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指向素养培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实践。因为只有通过单元整体教学持续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才能落实好学科育人的课程目标。因此,整体规划单元育人蓝图,开展育人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将成为新时期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方向。三 变动之三 改变脱离语境的碎片化、表层化、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提倡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英语学习活动观倡导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理念,强调语言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以素养发展为目标,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意义,依托语篇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强调英语课程的学习要通过精心设计,体现语言、文化、思维和学习能力融合发展的学习活动与内容六要素的有机互动和融合,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具体而言,学生通过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活动,获取信息,学习语言和文化知识,发展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形成知识结构;通过应用实践活动,内化所学语言和知识结构,理解语言背后的深层次含义;通过迁移创新类活动,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和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比较、批判评价,开阔文化视野,形成是非观念,发展思维品质;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观点、策略和方法等在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体现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一变化强调了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关联互动是持续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四 变动之四 改变以测验和考试为主、忽视课堂评价的单一评价方式,构建一个素养导向、主体多元、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形式多样的评价体系。日常教学要坚持“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确保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课堂评价的高度一致性。教师要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活动设计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实现整体统筹规划。其中,评价设计:既应包括课堂上对学生学习表现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也包括课后作业的设计和评价;既包括单元学习过程中的持续性评价,也包括单元学习完成后的结果性评价;既包括阶段检测,也包括期末考核;从形式上,既要有教师评价,也应有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而不论采用什么评价方式,其重点都应体现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业成就表现上,关注学生在文化意识、思维品质、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综合表现。
小夕玲儿
个人认为要移出必修课,即使不移出也要英语在学科中的比重降低。只有半殖民地的国家才会着重学习殖民国的语言,要有民族自信,我们国家不需要把英语变成我们的第二语言。再说现在孩子和家长把英语看的太过重要,外面也是很多的英语辅导报培训班,家长不惜花重金去培养孩子英语成绩,原因就是英语在主课中分数比重较大,再看语文,几乎没有家长让孩子去补习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以前形容人:玉树临风,芝兰玉树,文质彬彬,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现在只会说“帅”。以前遇到美食:佳肴美馔,海错江瑶,齿颊生香,五味俱全……,现在吃到好吃的:一句“绝绝子”代表所有。降低英语比重,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与学习,只有深入了解才能发展创新的更好,否则就是文化的遗失。虽然要学习英语,但是也不用全民学习,不止英语,就和其他语言一样,专业人做专业事,毕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