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喱鱼蛋89
实际答案可能出乎所有人意料:网络语“沙雕"最早出处不是雕刻艺术,而是起源80年代网络游戏“传奇"以前的传奇非常流行,土城沙漠中有一小怪名叫沙雕,谐音就是连云港家话中的“傻屌”在网络中流行:目前LOL的流行,用沙雕来形容西门剑姬再合适不过,而且带有调侃意思。所以很多人一听沙雕就会联想到西门。
为萍伤心航
虽然同在一个中国,但由于大陆与台湾地域文化的不同,给翻译带来的差异可不小。同样的作品,大陆与台湾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翻译,而台湾有些翻译在大陆人民看来却是忍俊不禁。 今天我就对一些大陆台湾两地翻译的 游戏 译名进行一番盘点,看看存在哪些有意思的地方吧! 首先有一些台湾 游戏 译名是在大家的理解范围内的,在我们看来,这就是文化差异的正常形态。 比如大陆的《古墓丽影》,在台湾被翻译成了《古墓奇兵》。 游戏 的英文原名是《Tomb Raider》,直译起来意思是“古墓入侵者”。大陆的翻译明显重点在于主角小姐姐劳拉。而台湾的“奇兵”,是因为当年台湾正流行一个“XX奇兵”的译名模板,类似于像皮克斯动画的“XX总动员”。符合了当时台湾的 游戏 文化背景。其次一类台湾 游戏 译名,与大陆的差异在于对“朦胧美”的追求。 作为经典沙盒 游戏 ,《Minecraft》的 游戏 名字是个合成词。因此在翻译的时候需要意译。大陆的译者以两个单词mine(我的)和craft(手工制作)为基础,结合 游戏 内容翻译为《我的世界》,而台湾的翻译则是《当个创世神》,虽说很符合 游戏 内容,但未免简单粗暴了些。在《守望先锋》中,国服的狂鼠Junkrat,在台服直译为“炸弹鼠”。狂鼠的CP路霸,在台服则是“拦路猪”。 《ザ?キング?オブ?ファイターズ》(THE KING OF FIGHTERS),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拳皇》,台湾译为《格斗天王》再有一类就比较一言难尽了,属于台湾译者放飞自我的操作。 2014年暴雪嘉年华上,暴雪公布了名为Goblins vs Gnomes的扩张包,国服版本译为“地精大战侏儒”。但是台服表示自己不甘平庸,力图展现哥布林和地精间的兄弟情,起了一个“哥哥打地地”的名字…… 还有一款休闲益智小 游戏 ,《Cut the Rope》,大陆选择直译,叫《割绳子》。这款 游戏 操作简单,只需要玩家滑动手指,切切绳子,但台湾译者偏要加戏,起名为《我的蛙蛙哪有那么爱吃糖》。当然,台湾比大陆优秀的翻译也不少,像《合金装备》,英文名为Metal Gear,日文名メタルギア,大陆的翻译不够威猛,而台湾起名为《特攻神谍》,可以说是用了心思的。 还有电影《速度与激情》,大陆是直译,台湾则叫《玩命关头》,听起来就很热血刺激。 总之,盘点翻译的不同并不是为了展现大陆的优越感,有时候,差异是一种了解对方的入口,我们可以感受到台湾人在同一时期,与大陆的文化、时代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从中学会互相理解和沟通。
Miko米粒
1、最近几年,“逼”字家族成员越来越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程度也越来越深。比起前几年的流行的牛逼、傻逼,最新涌现起的一个热门成员是“撕逼”,用以表达两种不同意见的辩驳。只要经常混网络,不说微博知乎,即使比较封闭生态的微信上,也都已经泛滥,你很难不受到任何影响。这个话题起因也不新鲜,我看到这样一个问题,金庸小说里你认为最有逼格的一句话。对于“逼字家族”,现在的人在使用上好像已经百无禁忌,并且丝毫没有感觉到任何不妥。但是我个人在看到后还是会有些抵触,并有意保持些许距离感,也许是因为平常会写作,对文字使用比较敏感。现在这好像更接近一个总体趋势,从提问方式就能看出来,语言越来越极端,情感色彩越来越激烈,观点表达非此即彼。我们日常语言的使用上,也趋近于这样的趋势,语言阀值越来越高,所以普通的骂人话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就连表达观点对立,都要用上“撕逼”这样的词。所以说,“网络书面语”对口头语的影响也越来越深,侵袭也越来越严重。网络上的语言使用,总体的划分,还是更倾向于书面语,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网络书面语。逼字家族,及其衍生、发展,同样属于网络书面语。在开始之初,他们是截然分开的,但是现在,尤其是现在在一些直播,电影视频解读这样的栏目当中,你能越来越明显地感到他们的存在,不独“逼字家族”,现在很多比如233333,6666666,打call,“为XXX打电话”,即使这样说起来非常地不伦不类,很尴尬,但你还能越来越普遍地看到他们。网络流行语对口头语的侵袭,如果不加注意,自身毫无防范,发展到后来,你以后上台发个言,也是满嘴的6666这些文字,网络流行语,网络书面语,我把它叫做“坏的文字”。它会不自觉侵袭进你的文字系统,网络用语、口头聊天无妨,但当你真正用习惯了,有要求要写正经文章时,你会发现除了“牛逼”“逼格”“打电话”之外,其他可替代的形容词倒一时想不起来了。不会用了。虽然在正经文章里用这样的词,不太好,但时日已久,你词汇已经枯竭了。2、逼,作为形容词的最高级所谓“逼”字是什么,究根来说,还是詈语,是带有生殖器色彩的詈语。现在引申义类似形容词的最高级,就像英语的后缀,-est。牛逼,最牛的人傻逼,最傻的人美逼,最美的人丑逼,最丑的人所形容的词语,后缀加了“逼”字,类似形容词的最高级,但是又有所超越,感情色彩远比“最”,还要强烈得多。再来,还有:逼格,指格调格局气势境界(我觉得我这个解释都不一定罩得住)装逼,???装得很高大上很厉害的样子,所以逼,在这里具体指什么呢撕逼,???表达观点对立吗,但是更多了些情绪,某种隐晦的色情、污秽劲儿(从逼字的某个词源学做考究),所以他后劲儿大,劲道足,语言阀值高,因为加带了生殖器色彩。谈到这里,你会发现还有一点,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流行,类似英语。很多人为什么要中英混用,不是“装逼”的需要,(我现在真的也无法完全避免这种用语的侵袭,要我换个类似的词语替换装逼,一时还真想不到),而是英语的选用,能准确表达出他所要表达的那个含义甚至情绪,我们背过英语单词都懂,一个英语单词往往对应好几个相似含义的中文词汇。而网络用语的选用,也类似中英混用,变成网络用语和传统口语/书面语的混用,因为这样能更准确地表达出他所要表达的那个意思,以及情绪。3、再谈“逼”字儿,究竟是什么,细考它的词源——逼,其实是对“屄”字的美化,只是同音字。就像,操,艹,是对“肏”字的美化。卧槽,是对“我操”的美化(这是二层转化了)沙比,撒币,是对“傻逼”的转化修饰。(撒币好像还有点小可爱?即使有所美化修饰,表达的含义根底上还是相同的。偶尔在朋友圈曾看到一个女生在她朋友自拍下面夸她,“美逼”,我们都懂她本意是夸,可这就有些微妙了。这样的词不忍细想。再说“撕逼”这样的词,尤其第一次看到的时候,你们体会一下,说惯了还倒罢了,但第一次,你从一种陌生化的角度看——逼,通“屄”,指女性下阴。你撕逼是撕什么呢。画面太美,就不敢细想……但是现在这样的词汇满大街都是,尤其是十几二十几岁的漂亮姑娘,满口的“撕逼”……除了“逼”字,与之相对的还有“屌”。屌,是男性生殖器,形容很厉害的样子。有时我们会美化为叼、吊、雕、掉。他们还会混用,比如“屌得一逼”,形容超级厉害。你这个男性生殖器和女性生殖器都混用了,能不厉害吗?当然掉的一笔。逼,从这里看,又会美化成批,比,笔,常常与“一”字连用,比如帅的一逼(笔),稳得一批,牛的一批,等等。感情色彩上,这就是又再更上一层的强烈了。“屌”字在使用上,远没有“逼”流行,普及,含义丰富,逼字现在进化得更加适应人类社会,拥有更广泛的含义,也更加隐晦,生存方式也更加多样。他们有时也可以通用。比如,傻逼,傻屌(沙雕),都是形容非常傻的人,通用,但是傻逼流传更广一些。而更多是不可通用的。比如,就没有人说牛屌,只会说牛逼。没有人说装屌,屌格,只会说装逼,逼格。所以逼字(女性生殖器)在使用范围上,要比屌字(男性生殖器)广得多。说到这里,中国的这个詈语形容比起外国来,就显得不那么政治正确。外国一般是统称为fuck,似乎更显得男女平等一些,男性可以fuck女性,女性也可以fuck男性,只是一个中性的动作词汇,不存在性征上的区别。是吧而中文语境下,与之对应的“肏”或者说“操”,就没有进化成fuck这样的词,反而是偏向一端的表示女性生殖器的“逼”字更为流行。所以写到这里真的会发现,逼这个词,含义之广,形容之深,几乎前所未见。只有英语里的Fuck可以与之一战。说到这里,其实全世界都差不多,外语也没好到哪儿去,语言学终究归根人性,我们用的是“逼”,他们用的是fuck。都有生殖器、性的隐晦含义,以此表示强烈的赞叹、咒骂、惊奇等语言效果和感情色彩。即使没去过国外,你看昆汀的电影,其实就能很明显地感觉到了,略觉几个例子:Fuck!you are goddamn rightYou are fucking geniusYou little bastard!Motherfucker!前面两个都是夸,表示强烈的赞叹,夸奖,后面一个则是骂了。语言表达为什么这么污了,为了尽可能表达人类最为强烈的感情色彩,中外其实也差不多。4、标签化再说网络流行语,还有一种,是带有标签化的词汇,比如女权婊,直男癌,精日,这种我形容就是,极度糟糕的词汇,上面的逼字和这种标签化符号,相比之下,我都觉得可爱很多了。这个就更倾向于于无脑黑。它是杠精的常用语言攻击手段。你要用得多的话,日常生活里也会不经意使用出来,威力太大,是会非常伤人的。这种词汇,往往伴随着不经思考,不辨逻辑,直接论人不论事,是一言不合,是直接从人格上否定一个人。也就是“诛心”。我劝大家尽量弃用这样的标签化文字符号。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江寒园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