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花花花
一个人如果长期被打击和否定,则可能将这种PUA的模式内化,不需要别人出手就会“自动”打击和否定自己,陷入“自我PUA”的泥淖。社会上流行的一些成功学理念,如“人就是要对自己狠一点”“永远不能对自己满意”,也会助长“自我PUA”的产生。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姜思思介绍,PUA并不是一个专业术语。“亲密关系中的PUA”可以视为一种“伴侣间的胁迫控制”,是指伴侣中的一方通过多种方式建立起对另一方系统性支配的行为策略。控制者所使用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辱骂、恐吓、孤立、身体/性暴力、威胁、惩罚、微观管理、跟踪和经济控制。这种“胁迫控制”使得受害者被囚禁在施暴者所创造的虚幻世界中,陷入混乱、矛盾和恐惧的境地。
PUA不仅发生在亲密关系中,还广泛用于各种关系里,在职场、校园、家庭中,PUA都时有发生,姜思思指出,当我们说“职场PUA”“校园PUA”时,其含义可能更接近于“霸凌”。根据美国心理学会官网的定义,霸凌是一种攻击行为,指一个人故意且反复地对另一个人造成伤害或让他不适,其本质是一种支配行为,通过压制他人来获取对被霸凌者的掌控。“霸凌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权力之下的欺凌与压迫,长期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霸凌既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地对性的谈论,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姜思思说。
“打击式教育”——父母对子女的PUA
在互联网上,人们有时会把“打击式教育”称为“亲子关系中的PUA”。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在中国并不少见。
传统观念认为,严厉的教育才能使子女成才。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其推崇的正是打击式的教育方式。在这种教育理念下长大的父母,也会认同其合理性,认为爱孩子就应该对孩子严格要求,这样才是“对孩子好”。有些父母喜欢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用“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点去和自己孩子的缺点进行比较,让自己的孩子去跟“别人家的孩子”学习。甚至,一些父母心里明明对自己的孩子很认同,在外人面前也常以孩子为骄傲,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却一句认可也没有,永远只有打击。
PUA如同“裹了糖衣的炮弹”,具有隐蔽性.
亲密关系中,既然被PUA的一方会受到伤害,为什么他/她又允许自己长期处于这样的关系中呢?
姜思思认为,亲密关系中的PUA通常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导致当事人尽管身在其中,却经常很难识别。“亲密关系中的PUA通常通过语言等方式实施,而非身体上的暴力。如果伴侣打你,你很容易意识到,这个伴侣有问题,因为大部分人都有一种共识:打人是不对的。然而,言语伤害就要隐蔽得多,有时候你被伤害了还不自知,反而会认为自己有问题。”
姜思思进一步解释说,很多时候,亲密关系中的PUA表现为一方制定标准和规则,从而占据关系中的主动权和决定权,对另一方施加影响,如“穿短裙是错的”“化妆是不好的”“女人应该温柔”“男人不能小气”等等。在亲密关系中,PUA就像是“裹了糖衣的炮弹”——一方在对另一方进行精神打击时,常常会打着“我是为了你好”“我因为爱你才会跟你说这些”“我这样是在帮助你”的名义,让被PUA的一方感到非常迷惑:明明感觉不舒服,却又说不出哪里不对劲。加之PUA的施加者通常很了解对方,对方的话很可能从某个角度看是部分成立的,这就使被害者更加难以分辨。
姜思思还观察到,很多情况下,PUA受害者在一段关系中并不总是受损,也会有所获得,这也增加了识别PUA的难度。“比如,一个在自我价值方面经常打击你的伴侣,可能在生活中非常照顾你;又或者他非常帅气和有才华,非常吸引你。”亲子关系中的PUA也是如此:施加伤害的父母同时也是子女的养育者,对子女的爱也是真实的。
PUA是英文“搭讪艺术家”的缩写,原指一方(通常是男性)为了发展恋情,去学习如何提升情商和互动技巧以吸引对方,直至发生亲密接触。PUA提出者的初衷也许是帮助那些害羞的人学会自我展示,掌握与异性沟通的社交技巧。
然而,在当今的互联网语境下,PUA的应用场景和范围与其最早的含义已相去甚远,逐渐演变为恋爱关系中的一方通过精神打压等方式,对另一方进行情感控制的代名词。有观点认为,PUA的核心是通过刻意扭曲事实,采用持续打击、否认、误导和欺骗等方式,使被操纵者怀疑自己的价值,从而不得不对操纵者百依百顺。
亲密关系中的PUA通常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导致当事人尽管身在其中,却经常很难识别。“亲密关系中的PUA通常通过语言等方式实施,而非身体上的暴力。如果伴侣打你,你很容易意识到,这个伴侣有问题,因为大部分人都有一种共识:打人是不对的。然而,言语伤害就要隐蔽得多,有时候你被伤害了还不自知,反而会认为自己有问题。”
PUA对一个人的身心伤害是很大的这是一种精神控制,可能会让你时常去否定自己,而且对于未来和感情几乎看不到什么希望,完全听从于对方的要求,所以说女孩子如果因为一段感情越来越自卑就要冷静下来想想自己是否正在面临PUA。
spicyqiezi
为什么中国父母都喜欢打击式教育?奉行“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打击式教育,故意漠视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却时不时的把孩子的缺点拎出来数落一番。这是家庭教育的硬伤,普遍存在。
超级能吃的兔兔
一位女星在节目里说:“我过年得时候,我真的在认真地减肥,我在那儿跳绳,然后我男朋友也在。我爸过来跟我讲了一句话,他说‘哎,你的大腿是不是比你男朋友的粗啊?’我眼泪就在眼眶里,我说爸爸,你知道为什么我成为不了谷爱凌吗?因为谷爱凌的妈妈从来不会指着自己女儿的大腿,跟她说你是不是比一个男的粗,我好难过。我爸就说‘哟,那谷爱凌什么时候讲的?’我说谷爱凌在采访里这么说的,她妈妈因为给足了她的自信。我爸说‘那谷爱凌妈妈讲谷爱凌不好的时候,谷爱凌会在采访里说吗?’” 有网友在下面评论说:“彷佛那一代父母特别喜欢打击式教育,总怕娃飘了,然而事实是,孩子们在他们不断的打击否定中自卑又敏感,希望以后我的孩子不会再受这样的教育。” 很幸运也很遗憾地说,我就是在打击式教育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不,现在是独立工作、独立生活的大人了。 说到教育,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学校,但教育真的不是只关乎学校,只关乎教师,更重要的教育来源于家庭。家庭教育在塑造孩子人格、三观方面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小的时候去逛超市,姨姨家的妹妹嚷嚷着买这吃买那吃,姨姨问问我吃不吃,我抬头瞥一眼妈妈,摇了摇头,说不吃。妈妈给我买了一个鸡腿,半路上遇到表哥家的嫂子,妈妈哄着我说,就一个鸡腿,嫂嫂年龄还小,给嫂嫂吃吧,我点点头。去买衣服,店员说出高昂的价钱时,我瞥一眼妈妈,摇摇头说不喜欢这件衣服。 简单的摇头、点头,形成了我现在迁就人、什么都先为别人着想的性格。 时间再回到小学,我小学就被送到寄宿学校的我一周回家一次,学校是不提倡学生买零食的,班主任管理的也尤为严格,想要吃上想吃的零食,就只能在体育课上拿钱去小卖部偷偷在自由活动的时候吃。看着大家都吃的挺开心的,我也想吃,回到家问妈妈要一块钱,想买当时特别想吃的面包时,妈妈说,学校不让吃零食,再说咱们家很有钱吗? 听到这话,我知道了,我和同学不一样,因为穷,我吃不起一块钱一个的面包。我只能等妈妈发善心,哪天送我去学校的时候想起来时塞给我一块钱,这样我就能吃到那个夹着葡萄干的面包了。 从此以后,我形成了自卑、敏感、抠抠索索的性格,直至上高中时,喝的奶茶都是闺蜜请的,我请闺蜜的次数少之又少,因为兜里没钱,也不会开口问家长要。 小学时有过光辉的时刻,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小骄傲,那就是参加了一个校外英语培训机构举办的英语演讲比赛。喜欢英语的我和班里的班长等喜欢英语的小伙伴报名参加了比赛。初试时,照着课本读的我和脱稿背诵的班长形成了明显差距。妈妈说,别想了,班长都背出来了,你还能进到下一场? 我嘴上附和着妈妈说,嗯,是啊。但是我内心的想法是,我还是想进入决赛的,万一呢? 结果出来时,电话打到家里,我接的电话,对方老师说我进入决赛时,我开心地跳了起来,当听说班长竟然没有进到决赛时,心里竟有些洋洋自得。当我把消息告诉我妈时,我妈只是轻轻哼了一下。 决赛完毕,我得到了一个小鸭子水杯,直到现在我都记得它的模样。 我是藏不住事情的人,一有开心的消息都会告诉父母,从小学到现在,没有变过。当学期末得了优秀学生奖状,那个时候可不是人人都能拿到奖状的,所以开心的不得了。我记得放假那天下大雪,爸爸坐同事的车来接我,同事的女儿和我同在一个学校,当我炫耀地拿出奖状给爸爸看时,爸爸的同事狠狠夸了我一顿。我正沾沾自喜时,爸爸说,三好学生奖状才是最好的,啥时候拿到三好学生奖状才是最好的。 我嗓子里瞬间卡住了一股子想要呐喊的劲儿,那股劲儿就像想要冲出渔网的鱼。当时我看着手里发了的语文试卷,恨恨地看着阅读理解上一个被我做错的反义词的题,那道题我现在还记得,熟悉的反义词是什么?看到答案,我就有些嫌弃自己,是陌生啊笨蛋!是不是这道题我没有做错,我就可以拿到三好学生奖状了?眼泪可以用手擦掉,那扎在心上的刀子呢? 父母现在还念叨着谁家那小谁考上研了,在北京。但是我也好羡慕谁家那小谁啊,她的妈妈从来都是轻声细语笑盈盈的。 “你都没有给我浇过水,怎么好意思怪我开不出花。” 受到打击式教育的孩子在做任何事情时都是没有底气的,因为他/她就像是漂泊在海里没有港湾的舟,用来遮风挡雨的只是那一片自己撑起来的帆,而不是哪一盏永远为他/她亮起的温暖的灯。 喜欢打击孩子,并不是真的为孩子好。不打击孩子,孩子可能会骄傲,但是打击孩子,孩子一定会自卑。 家庭教育的不足我可以用学校教育来弥补,我读更多的书,与书里更多的人对话。我真的是很幸运的,能够做到自救。但是更多受到打击教育的孩子呢?他们更加敏感,不敢与人来往,做什么事情心里没底。 多夸一夸自己的孩子吧,夸一夸自己的孩子很难吗?还是在别人面前夸一夸自己的孩子很丢人呢? 我还没有为人父母,我也怕我会成为这样的父母。但是,我会做到的是,让他/她知道有一个可以在风雨飘摇的世界里撑不住时可以用来为他/她遮风挡雨的地方,有一盏永远为他/她亮起来的灯。 孩子,无论将来的你是喜欢芭蕾还是街舞,无论你优不优秀,瞩目不瞩目,你,永远是我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