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来雨
目前中国共有45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1项,世界自然遗产10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遗产总数仅次于意大利,局世界第二。世界文化遗产(30项)1.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 ;沈阳故宫(辽宁),2004.7】2.秦始皇陵(陕西,1987.12)3.敦煌莫高窟(甘肃,1987.12)4.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北京,1987.12)5.长城【北京,1987.12;辽宁九门口长城(水上长城)2002.11】6.武当山古建筑群(湖北,1994.12)7.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西藏,1994.12;大昭寺,2000.11;罗布林卡,2001.12)8.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河北,1994.12)9.曲阜孔府、孔庙、孔林 (山东,1994.12)10.庐山国家公园 (江西,1996.12)11.平遥古城(山西,1997.12)12.苏州古典园林(江苏,拙政园、网师园、留园和环秀山庄,1997.12;艺圃、藕园、沧浪亭、狮子林和退思园,2000.11)13.丽江古城(云南,1997.12)14.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 (北京,1998.11)15.北京皇家祭坛--天坛(北京,1998.11)16.大足石刻 (重庆,1999.12)17.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安徽,2000.11)18.明清皇家陵寝 【明显陵(湖北)、清东陵(河北)、清西陵(河北),2000.11 ;明孝陵(江苏)、十三陵(北京),2003.7 ;盛京三陵(辽宁),2004.7】19.龙门石窟(河南,2000.11)20.青城山和都江堰(四川,2000.11)21.云冈石窟 (山西,2001.12)22.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吉林,辽宁;2004.7.1)23.澳门历史城区(澳门,2005)24.殷墟(河南,2006.7.13)25.开平碉楼与村落(广东,2007.6.28)26.福建土楼(福建,2008.7.7)27.五台山(山西,2009.6.26)28.登封“天地中心”历史建筑群(河南,2010.8.2)29.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浙江,2011.6.29)30.元上都遗址 Site of Xanadu (内蒙古,2012.7.6)世界自然遗产(9项)1.黄龙风景名胜区(四川,1992.12)2.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四川,1992.12) 3.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湖南,1992.12)4.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云南,2003.7)5.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卧龙、四姑娘山和夹金山(四川,2006.7)6.中国南方喀斯特 (云南、贵州、重庆,2007.6.28)7.三清山国家公园(江西,2008.7.7)8.中国丹霞(贵州、福建、湖南、广东、江西、浙江,2010.8)9.澄江化石遗址(云南,2012.7.6)10.天山(新疆,2013.7)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4项)1.泰山(山东,1987.12)2.黄山(安徽,1990.12)3.峨眉山风景区及乐山大佛风景区 (四川,1996.12)4.武夷山(福建,1999.12)
王道之战约定
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 ●中文名称:苏州古典园林 ●英文名称: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批准时间:1997年12月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苏州园林中的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和网师园,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V)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沧浪亭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四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6~18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概况: 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根据记载,苏州城内有大小园林将近200处。苏州园林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园林建筑与景观又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远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洁(拙政园“香洲”),有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漂荡怡然自得的(怡园“画舫斋”),还有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四园生活的(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充满着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揉和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徜徉其中,可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60~1278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网师园也颇负盛名。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南宋初年(公元12世纪初)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衬映。 狮子林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始建于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亩,林内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错落有致,主要建筑有燕誉堂、见山楼、飞瀑亭、问梅阁等。狮子林主题明确,景深丰富,个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独具,一草一木别有风韵。 留园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始建于明代。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后改为“留园”。留园占地约50亩,中部以山水为主,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处。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 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也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明代正德四年(1509),官场失意还乡的朝廷御史王献臣建造此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名“拙政园”。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几度分合,或为“私人”宅园,或做“金屋”藏娇,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许多诱人探寻的遗迹和典故。 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分。中部山水明秀,厅榭典雅,花木繁茂,是全园的精华所在。西部水廊逶迤,楼台倒影,清幽恬静。东部平岗草地,竹坞曲水,空间开阔。 盆景园与雅石斋是镶嵌在拙政园中的二颗璀璨的明珠。拙政园西部一片清影摇曳的竹篱墙内,集萃着苏派盆景的精品,它被称为“名园瑰宝”,拥有50余个品种,近万盆盆景。雅石斋位于中部,一个池水、游廊萦绕的幽静的小院,里面陈列着室内清供佳品“奇石”,千姿百态的多种奇石配以红木座架供奉于案桌、条几,越显钟灵毓秀。 网师园位于苏州城东南部。始建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当时称为“渔隐”。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重建,取“渔隐”旧意,改名为“网师园”。网师园占地约半公顷,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座。园内主要建筑有丛桂轩、濯缨水阁、看松读画轩、殿春簃等。网师园的亭台楼榭无不临水,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各种建筑配合得当,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 苏州园林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独特的造园艺术,将湖光山色与亭台楼阁融为一体,把生意盎然的自然美和创造性的艺术美融为一体,令人不出城市便可感受到山林的自然之美。此外,苏州园林还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它所反映出的造园艺术,建筑特色以及文人骚客门留下的诗画墨迹,无不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内涵。 ●文化遗产价值: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 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 完美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初)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 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沧浪亭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内,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为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诗人苏舜钦(字子美)所筑,南宋初年曾为名将韩世忠宅。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见一泓绿水绕于园外,漫步过桥,始得入内。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隆然高耸。山上幽竹纤纤、古木森森,山顶上便是翼然凌空的沧浪石亭。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廊中砌有花窗漏阁,穿行廊上,可见山水隐隐迢迢。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与明道堂东西相对的是五百名贤祠。园中最南部的是建在假山洞屋之上的看山楼,看山楼北面是“翠玲珑馆”,再折而向北到“仰止亭”,出“仰止亭”可到“御碑亭”。 沧浪亭清幽古朴,适意自然,如清水芙蓉,洗尽铅华,无一丝脂粉气息。 狮子林 狮子林位于苏州潘儒巷内,东靠园林路,元至正二年(1342年)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和尚而建。因中峰原住在浙江天目山狮子岩,而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 狮子林平面成长方形,面积约15亩,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墙峻宇,气象森严。狮子林的湖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洞穴岩壑,奇巧盘旋、迂回反复。园内建筑,以燕誉堂为主,堂后为小方厅,有立雪堂。向西可到“指柏轩”,为二层阁楼,四周有庑,高爽玲珑。指柏轩之西是古五松园。西南角为见山楼。由见山楼往西,可到荷花厅。厅西北傍池建真趣亭,亭内藻饰精美,人物花卉栩栩如生。亭旁有两层石舫。石舫备岸为“暗香疏影楼”,由此循走廊转弯向南可达飞瀑亭,是为全园最高处。园西景物中心是“问梅阁”,阁前为“双仙香馆”。双香仙馆南行折东,西南角有扇子亭,亭后辟有小院,清新雅致。狮子林主题明确,景深丰富,个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独运,一草一木别具神韵。 留园 留园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原为明代徐时泰的东园,清代归刘蓉峰所有,改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清光绪二年又为盛旭人所据,始称留园。留园占地约50亩,全园大致分为中、东、西、北四部分,中部以山水为主,为原留园所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西、北部为清光绪年间增修。入园后经两重小院,即可达中部。中部又分东、西两区,西区以山水见长,东区以建筑为主。西区南北为山,中央为池,东南为建筑。主厅为涵碧山房,由此往东是明瑟楼,向南为绿荫轩。远翠阁位于中部东北角,闻木樨香处在中部西北隅。另外还有可亭、小蓬莱、濠濮亭、曲溪楼、清风池馆等处。东部的中心是五峰仙馆,因梁柱为楠木,也称楠木厅。五峰仙馆四周环绕着还我读书处、揖峰轩、汲古得绠处。揖峰轩以东的林泉耆硕之馆设计精妙、陈设富丽。北面是冠云沼、冠云亭、冠云楼以及著名的冠云、岫云和端云。三峰为明代旧物,冠云峰高约9米,玲珑剔透,有“江南园林峰石之冠”的美誉。周围有贮云庵,佳晴喜雨快雪之亭。留园建筑数量较多,其空间处理之突出,居苏州诸园之冠,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 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的东北街,占地62亩,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也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明正德年间(1506-1521),御史王献臣所建。后屡易其主,多次改建。现存园貌多为清末时所形成。 拙政园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全园分东、中、西三个部分,中园是其主体和精华所在。远香堂是中园的主体建筑,其他一切景点均围绕远香堂而建。堂南筑有黄石假山,山上配植林木。堂北临水,水池中以土石垒成东西两山,两山之间,连以溪桥。西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东山上有“待霜亭”,形成对景。由“雪香云蔚亭”下山,可到园西南部的“荷风四面亭”,由此亭经柳荫路曲西去,可以北登见山楼,往南可至倚玉轩,向西则入别有洞天。远香堂东有绿漪堂、梧竹幽居、绣绮亭、枇杷园、海棠春坞、玲珑馆等处。堂西则有小飞虹、小沧浪等处。小沧浪北是旱船香洲,香洲西南乃玉兰堂。进入“别有洞天门”即可到达西园。西园的主体建筑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和卅六鸳鸯馆。两馆共一厅,内部一分为二,北厅原是园主宴会、听戏、顾曲之处,在笙萧管弦之中观鸳鸯戏水,是以“鸳鸯馆”名之,南厅植有观宝朱山茶花,即曼陀罗花,故称之以“曼陀罗花馆”。馆之东有六角形“宜两亭”、南有八角形塔影亭。塔影亭往北可到留听阁。西园北半部还有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倒影楼等景点。拙政园东部原为“归去来堂”,后废弃。拙政园布局以水为主,忽而疏阔、忽而幽曲,山径水廊起伏曲折,处处流通顺畅。风格明朗清雅、朴素自然。 网师园 网师园位于苏州城东南十全街。占地约半公顷,是苏州最小的园林。原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所在,称“渔隐”。清乾隆年间宋宗元重建,取“渔隐”旧意,改名“网师园”。此后几经易主,乾隆十六年归瞿远村,加以改建,遂成今日规模。 西楼小山丛桂轩为网师园主厅,轩的南、西为两个小院,幽曲深闭,桂香满庭。轩北有用黄石叠成的“云岗”。从轩西向北,可至蹈和馆和濯缨水阁。水阁悬于池上,倚栏照水,但见波光潋滟,柳暗花明。中部为主园,有池水一泓,清澈如镜。环池建廊、轩、亭、榭,夹岸有叠石曲桥,疏密有致,配合得当。池角为园内最小的石拱桥――引静桥。桥面长仅212厘米,宽29.5厘米。西部为内园,占地一亩,自成庭园。园中有屋宇、亭廊、泉石、花草,体现了苏州庭园布置的精萃。濯缨水阁和看松读画轩隔池相望,是读书作画的所在;月到风来亭和射鸭廊遥遥相对,是观鱼和欣赏水中倒影的佳处。殿春簃自成院落,是主人读书修身之处,环境幽静,具有典型的明朝风格。网师园的亭台楼榭无不面水,全园处处有水可倚,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 环秀山庄 环秀山庄位于景德路262号,原为五代钱氏金谷园故址,几经易手,多次扩建,清道光始称环秀山庄,又名颐园。环秀山庄面积不大,占地仅一亩许,且又无外景可借,造园家移天缩地,叠石造山,成就这一方名园。 环秀山庄园景以山为主,池水辅之,建筑不多。园虽小,却极有气势。特别是乾隆年间叠石名家戈裕良所叠假山,堪称一绝,占地不过半亩,然咫尺之间,千岩万壑,环山而视,步移景易。主峰突兀于东南,次峰拱揖于西北,池水缭绕,绿树掩映。山有危径、洞穴、幽谷、石崖、飞梁、绝壁,境界多变,一如天然。主峰高7.2米,涧谷长12米,山径长60余米,盘旋上下,如高路入云,气象万千。戈氏叠山运用“大斧劈法”,简练遒劲,结构严谨,错落有致,浑若天成,有“独步江南”之誉。 环秀山庄大厅四周都种植有青松、翠柏、紫薇、玉兰。万树城碧,花气袭人,为山池、建筑平添几分生机意趣。 退思园 退思园位于吴江同里镇东溪街,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由落职官员任兰生出资白银十万两建造。因寓有“退则思过”之意,故名“退思园”。全园简朴淡雅,水面过半,建筑皆紧贴水面修筑,园如浮于水上,是全国唯一一处贴水园建筑,体现了晚清江南园林建筑的风格。 退思园总面积为九亩八分。此园一改以往园林的纵向结构,而变为横向建造,左为宅,中为庭,右为园。全园格局紧凑自然,结合植物点缀,呈现出四时景色,给人以清朗、幽静之感。 退思园集清代园林建筑之长,园内的每一处建筑既可独自成景,又与另一景观相对应,具有步移景异之妙,堪称江南古典园林中的经典之作。 艺圃 艺圃位于苏州市阊门内天库前文衙弄5号,始建于明代,曾名“醉颖堂”、“药圃”、“敬亭山房”,清初改称为“艺圃”。园内景致宜人、风格质朴,较好地保存了建园初期的格局,具有其很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鵼鵼小舞
颐和园北京では、秦の军队佣西安临潼出土、万里の长城北京で100に歩いて、八达岭、大足の石刻は大足、九寨沟名所区は九寨沟、四川靑城山四川省、山东省済南大明湖、済南、山东、江蘇省蘇州沧浪亭は江蘇省蘇州
我的猫叫毛毛
【中华人民共和国の文化遗产】(全):万里の长城(1987年)北京と渖阳の明・清王朝皇宫(1987年、2004年拡大)莫高窟(1987年)秦始皇帝陵(1987年)周口店の北京原人遗迹(1987年)承徳避暑山荘と外八庙(1994年)曲阜の孔庙、孔林、孔府(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1994年)ラサのポタラ宫の歴史的遗迹群(1994年、2000年・2001年拡大)庐山(1996年)丽江古城(1997年)平遥古城(1997年)蘇州古典园林(1997年、2000年拡大)颐和园(1998年)天坛(1998年)大足石刻(1999年)青城山と都江堰(2000年)安徽南部の古村落—西逓と宏村(2000年)龙门石窟(2000年)明・清王朝の皇帝墓群(2000年、2003年・2004年拡大)云岗石窟(2001年)高句丽前期の都城と古坟(2004年)マカオ歴史地区(2005年)殷墟(2006年)开平楼阁と村落(2007年)福建土楼(2008年)五台山(2009年)「天地の中央」にある登封の史迹群(2010年)杭州西湖の文化的景観(2011年)上都遗迹(2012年)红河哈尼棚田群の文化的景観(2013年) 【自然遗产】九寨沟(1992年)黄龙风景区(1992年)武陵源(1992年)三江并流(2003年)四川省のジャイアントパンダ保护区(2006年)中国南方カルスト(2007年)三清山(2008年)中国丹霞(2010年)澄江の化石出土地域(2012年)新疆天山(2013年) 【复合遗产】泰山(1987年)黄山(1990年)峨眉山と楽山大仏(1996年)武夷山(1999年) 【地域别】吉林省:高句丽前期の都城と古坟 - 丸都山城、国内城辽宁省:高句丽前期の都城と古坟 - 五女山城、明・清王朝の皇帝墓群 - 永陵、福陵、昭陵、北京と渖阳の明・清王朝皇宫 - 渖阳故宫内モンゴル自治区:上都遗迹河北省:万里の长城 - 山海関、承徳避暑山荘と外八庙、明・清王朝の皇帝墓群 - 清东陵、清西陵北京市:万里の长城 - 八达岭长城、明・清王朝の皇帝墓群 - 明の十三陵、颐和园、北京と渖阳の明・清王朝皇宫 - 北京故宫(紫禁城)、天坛、周口店の北京原人遗迹山西省:云岗石窟、五台山、平遥古城山东省:泰山、曲阜の孔庙、孔林、孔府江蘇省:明・清王朝の皇帝墓群 - 明孝陵、蘇州古典园林安徽省:黄山、安徽南部の古村落—西逓村と宏村浙江省:杭州西湖の文化的景観、中国丹霞 - 江郎山江西省:庐山、三清山、中国丹霞 - 竜虎山福建省:武夷山、中国丹霞 - 泰宁、福建土楼河南省:殷墟、「天地の中央」にある登封の史迹群、龙门石窟湖北省:武当山古建筑、明・清王朝の皇帝墓群 - 明顕陵湖南省:武陵源、中国丹霞 - 崀山広东省:开平望楼と村落マカオ特别行政区:マカオ歴史地区陕西省:秦始皇帝陵甘粛省:万里の长城 - 嘉峪関、莫高窟重庆市:中国南方カルスト - 武隆、大足石刻四川省:九寨沟、黄龙风景区、青城山と都江堰、四川省のジャイアントパンダ保护区、峨眉山と楽山大仏贵州省:中国丹霞 - 赤水、中国南方カルスト - 茘波云南省:中国南方カルスト - 石林、澄江の化石出土地域丽江古城:三江并流、红河哈尼棚田群の文化的景観チベット自治区:ラサのポタラ宫の歴史的遗迹群新疆ウイグル自治区:新疆天山 内容太多没法标注平假名了,请对需要的世界遗产搜索,都能找到平假名的。请参考。
金语佳诚
本页位置: 光明日报 吉林双辽后太平遗址群发现2800年前陶器 发布时间: 2007-04-17 01:4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长春4月16日电(通讯员王占武 记者曾毅)一批2800年前的陶器日前在吉林省双辽市的后太平遗址群中被发现。
专家认定,这批青铜器时期的陶器,对研究东北地区古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考古界公认的三大文明起源之一的西辽河流域文明,提供新的考古学依据。 此次出土的大量陶器,均 分布在双辽市东辽河北岸五个乡镇境内的东岗子遗址、盘山遗址、七棵树遗址、打靶场遗址、后太平遗址及后太平墓地遗址,陶器全部为春秋早期的“白金堡文化”类型,距今2800年左右,被发现的陶器多为古人的陪葬品。
目前,专家正在对文物出土地区进行勘探,并将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五国头城遗址 位于依兰县城北的松花江南岸。
西濒牡丹江,东磅倭肯河。拉哈府山(俗称西山)和倭肯哈达山(俗称东山)东西屏障,素有“松花江门户”之称。
公元10世纪,分布在依兰以下松花江和黑龙江沿岸的“生女真人”,形成著名的五大部族,即“剖阿里、盆奴里、奥里米、越里笃和越里吉”,(《辽史》卷三十三)通称五国部。 越里吉部的驻地位最西,又为五国部盟城,故又称五国城头城。
城址呈长方形,周长2210米,城垣夯筑,残垣高3米。据《辽史·地理志》记载,五国部于辽圣宗时来附,“命居本土,以镇东北境,属黄龙府署司”、当时,辽朝除任命各部的“酋帅”负责管理本部事务外,另派节度使一员,驻守其地。
辽重熙六年(103年)辽据越里吉部人的控告,“罢三国酋帅”,任命契丹人为节度使,进行直接的统治。五国头城成为辽代“以镇东北境”的军事重镇。
金天会五年(112年)金军攻占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市),徽、钦二帝被掳,初押至金上京城(今黑龙江阿城市白城),后囚禁于此。 1135年和1155年,徽、钦两帝相继病死。
可爱的盘锦 盘锦市地处辽宁省西南部,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
西北邻锦州,东界鞍山,南临辽东湾,市中心距省城沈阳150公里。全市辖双台子、兴隆台两区和盘山、大洼两县。
区域面积3959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20万。盘锦的地域优势独特。
它位于辽宁中部城市群与京津唐城市群之间的联结带,地处辽东半岛开发区与辽西经济开发区的结合部,置身于东北经济区与华北经济区的融汇处,居于东北亚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交叉点。这种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为盘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空间。
盘锦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井盐等矿产。现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5亿吨、天燃气储量1500亿立方米。
我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就坐落在这里,这里还是全国最大、世界第4大特种油生产基地。地下还蕴藏着盐卤水16亿立方米,可为发展盐化工业提供丰富的原料。
境内土地资源充足。现有耕地13万公顷,其中水田11万公倾,年产粮食8.5亿公斤,是辽宁省重要商品粮基地和优质大米出口基地;有苇田8万公顷,年产芦苇40万吨,是世界最大的造纸原料和建材原料基地,占辽宁省造纸原料一半以上。
还有广阔的草场,适合发展畜牧业。载畜能力可达2.7万头混合牛。
草质优良,当年 *** 主席访问苏联回国后,就将斯大林赠送的50匹良种马“落户”到境内西部的石山种畜场。 境内有118公里海岸线,沿海滩涂3.9万公顷,适宜虾、贝类繁殖,具有发展水产养殖业的良好条件。
涨潮为海,落潮为陆的二界沟蛤 蜊岗,被誉为“渤海金滩”,盛产被乾隆皇帝称作“天下第一鲜”的文蛤,是辽宁省著名的文蛤出口基地。盘锦内陆,地势低洼平坦,沟渠纵横,有辽河、绕阳河等大、中、小河流21条,坑塘星罗棋布,适宜淡水养殖的水面达7万公顷,发展淡水养殖条件优越。
中华绒螫蟹的产量居全国之首。稻田养蟹独具特色,也是全国大型河蟹苗种基地,提供的优质蟹种占全国总供应量的 70%。
加工成的“盘锦醉蟹”畅销国内外市场,被誉为“天下美味”。 盘锦的自然景观独特、绮丽、优美。
辽河下游的双台子河口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8万公顷,是国际最重要的湿地之一。区内芦苇繁茂、滩涂辽阔、人烟稀少,是野生动物栖息与繁衍的良好环境。
区内栖息的鸟类有236种,其中有丹顶鹤、黑嘴鸥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31种。保护区内已建成观鹤台、芦园、水禽园、放鹤亭等景观,每年接待大批中外游客,成为旅游、观鸟、享受大自然美的胜地。
沿境内海岸线可看到的天下奇观--“红海滩”,现已列为辽宁“五十佳景”之一,并被省旅游部门列为对外整体推出的国际旅游路线。 盘锦地灵人杰,孕育了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他的祖茔就在盘锦市大洼县境内,他当年亲手创办的新民小学遗址仍在该县东风镇。
睹物思人,可生万千感慨。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景观,使盘锦这块宝地成为辽河的“金三角”。
盘锦市是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省辖市。是一座以盛产水稻和以石油化工为主导产品的新兴沿海开放城市。
盘锦的开发建设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业开发。
从五十年代开始,国家在这里组建国有农场群,使昔日“东北的南大荒”,变成了“北国江南”的鱼米之乡。第二阶段是工业开发。
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石油大军开赴盘锦,进行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油田的开发建设,带动盘锦经济结构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现代化工业开始在盘锦起步和振兴。
第三阶段是综合开发。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建市以后,盘锦努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进入全面建设新型石油化工城市的新的历史时期。
建市后,全市上下不断深化了对市情的认识,根据全市在油气、水田、滩涂水面、芦苇和草地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市委、市 *** 提出了发展“油水经济”,“油”就是发展油气资源的加工和深加工;“水”就是抓水的综合治理、开发和利用,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根据这样一个思路,农业上提出了建设“五色农业工程”,即以水稻、芦苇为主的绿色工程,以水产养殖为主的蓝色工程,以大棚菜为主的白色工程和以黄牛饲养为主的黄色工程,以水果栽培为主的红色工程。
工业上提出了加快形成“油气头、化工身、轻纺尾”的工业格局。 盘锦建市前,工业基础薄弱,年产值只有1O7O万元。
直到六十年代后期,由于辽河油田的建立,使盘锦的工业从此获得了飞速发展。相继建设了沥青厂、热电厂、化肥厂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形成独具特色、门类比较齐全的石化工业体系,为盘锦建成新型的石油化工城奠定了基础。
自1984年建市至今,已初步建成了天河、渤海、兴隆三个工业区。石化工业企业发展到100余家。
在全国500家最大企业中,盘锦已有辽河油田、辽河化工集团2户大型石油化工企业跻身其中。在抓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大力度调整产品结构。
新开发了聚乙烯、聚丙烯、苯乙烯、聚苯乙烯、甲醛、混合甲胺等新产品250余种。 全市工业总产值1998年实现166亿多元。
石化工业成为全市工业的主导产业。盘锦的县以上化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仅次于大连市,列全省第二位。
在农业方面,形成产业化格局。新中国成立后,确立。
1929年,东北易帜,奉天省改称辽宁省,本境属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翌年,伪满州国改辽宁省为奉天省,辖本境;1934年,伪锦州省成立,辖盘山县。 1937年12月,大辽河以西的海城县第六区、营口县第七区划归盘山县管辖。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是年10月盘山县民主 *** 成立,属辽西地委;是年12月, *** 盘山县 *** 成立,盘山县民主 *** 转田庄台。本境处国共两党拉锯状态。
1948年2月,全境解放,盘山县属辽宁省。1949年4月,成立辽西省,盘山县归其辖。
1982年,由辽宁省、营口市联合组成的文物普查队在本域内的盘山县沙岭镇、高升镇及双台子区城效乡的梁屯等地发现7处新石器时期遗址。
先后出土石斧、细石器及红山文化的典型代表——彩陶片等文物。经1983年复查及碳十四测定,5000年前境内就有人类在此刀耕火种。
据史料记载和专家考证,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在域内设置房县,西晋撤销。南北朝时期,属北魏的营州,后为高句骊侵占。
唐平定高句骊后,归渤海国显德府。辽代,本境属显州奉先军。
金、元、明、清各朝代,本境分别属广宁府、路、卫、县。其中,清顺治元年(1644年),设海城县,境内的南部区域归海城县辖;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设置新民厅,现境内的东北部分地域归新民厅管辖。
清开国后,在域内北部设放牧官马场,后在盘蛇驿设总管衙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对牧场进行勘丈,划恭、宽、信、敏、惠五段。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境内设置盘山厅。1913年设盘山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月,盘山县民主 *** 成立,先后隶属辽宁省第五专区、第二专区管辖。同年8月,盘山县划归辽宁省直接领导。
1949年4月盘山县隶属辽西省。同年在大洼县境内成立盘山农场,隶属东北行政委员会农林部,1950年盘山农场改为辽西省盘山第一稻田农场。
1953年2月,盘山第一稻田农场改为盘山机械农场,1955年改为辽宁省盘锦国营农场管理局。1956年2月,盘山县划归辽阳专署领导。
1956年11月,盘锦地区国营农场管理局改为盘锦农垦局,直属农垦部。1961年4月,在盘锦农垦局管辖地区设置盘锦区人民委员会,归营口市领导。
1962年4月,辽滨苇场所属的大辽河东岸苇田划给营口县和海城县。1966年1月,盘山县与盘锦农垦局合并为盘锦垦区,试行政场合一制,直属辽宁省。
1968年8月,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营口市曙光人民公社(营口市河北街)划归盘锦垦区;将辽宁省石山种畜场划归盘锦垦区。10月,东郭、羊圈子苇场划归盘锦垦区。
12月,将台安县划归盘锦垦区。同月,盘锦垦区辽滨苇场所属西炮台苇田作业区(包括海水养殖)划给营口市;营口市西市区所属曙光人民公社、河北小学、河北苇席厂、西市苇席社河北生产点、河北苗圃划归盘锦垦区;营口市的公司(总厂)所属的田庄台造纸厂、田庄台煤炭经理部、河北商店、河北粮店、河北旅社、河北大车店、河北饭店、中医院河北门诊部、河北渡口划归盘锦垦区。
1970年1月,在盘锦垦区内分设盘山区和大洼区(县级)。同年7月15日,将盘锦垦区改为盘锦地区,辖盘山区和大洼区,直属辽宁省。
1975年11月,盘锦地区与营口市合并。原地区所辖盘山区、大洼区改为盘山县、大洼县,均属营口市辖。
同时将台安县划归鞍山市。1978年,将原营口市河北街从辽滨苇场划出,归营口市西市区管辖。
1984年6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盘山县,设立盘锦市(地级),直属辽宁省。1984年7月27日,辽宁省人民 *** 以辽政发〔1984〕116号文件,向营口市人民 *** 转发《国务院关于辽宁省设立盘锦市的批复》的通知,委托营口市人民 *** 协助筹建盘锦市。
同年9月,成立盘锦市筹备领导小组。1985年3月,石山种畜场划归盘锦市。
1986年11月,以辽政发〔1986〕120号文件批示盘锦市人民 *** 关于恢复盘山县建制和盘山区更名的请示:(一)撤销盘锦市郊区,恢复盘山县,以原盘锦市郊区的行政区域为盘山县的行政区域。(二)将盘锦市盘山区更名为双台子区。
至此,盘锦市辖两个区、两个县,即:双台子区、兴隆台区、盘山县、大洼县。
元上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大一统的正统王朝的首都,由成吉思帝之孙、元世祖忽必烈大帝初建,城址在今北京市正北滦河上游。
由我国北方骑马民族创立的这座草原都城,被认定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奇妙结合的产物,史学家称誉它可与意大利古城庞贝媲美。1251年蒙哥即帝位后,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同漠北和林南下驻帐金莲川,征天下名士,建立著名的金莲川慕府。
金莲川幕府的建立,对忽必烈治理汉地乃至统一全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在此 地选址建城,初名开平府。
1259年城郭建成。1260年3月,忽必烈在此登上大蒙古帝国皇帝之位,为元开国皇帝元世祖。
世祖将开平府作为首都。1264年5月,世祖始建大都(今北京),诏开平府上升上都,以取代漠北和林,改燕京为中都,后又称大都,并确立了两都巡幸制度,上都为夏都,与元大都共同构成了元朝的两大首都。
今北京与上都两都之间有三路交通线路。每年4月,元朝皇帝便来上都,9月秋凉返回大都,皇帝在上都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
皇帝在上都期间, *** 诸司都分司相从,以处理重要政务。除此之外,皇帝要狩猎行乐,还要举行蒙古诸王贵族的朝会和传统的祭祀活动。
据记载,元上都曾拥有11万人口,城垣周长8公里多。 城内有官署约60所,各种寺庙堂观160余处,驿道四通八达,为漠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
全城由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城墙组成。宫城在皇城的中部偏北。
宫城是全城的核心,有东华、西华、御天三门,城墙用砖包镶,其中南边的御天门最为重要,它与皇城南门明德门在一条中轴线上,是出入的主道。 皇帝所下达的诏旨,都要在御天门上发布,再送住大都,然后转发全国各行省。
主要宫殿楼阁和官署、宫学建在宫城内。宫城建有水晶、大明、鸿禧等殿,大安、延春等阁,华严、乾元等寺庙。
宫城内还有泉池穿涌其间,园林特色十分明显。大安阁是宫城内最主要的建筑,也是上都城的象征。
它是元世祖移取汴梁(开封)的金朝南京熙春阁的材料所筑成,建于1266年。皇城在全城的东南角,城墙外砌砖石,寺庙、国学和部分大型建筑在皇城内。
外城北部是皇家苑囿和金顶大帐“棕毛殿”的建筑所在。城外东、南、西有关厢,其范围很大,建筑遗迹甚多,百姓民居和商肆店铺工匠仓库主要集中在关厢地带。
每年春夏秋三季,上都城的城外比城内更繁华,流动人口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之多,城区方圆数十公里。城西还有离宫西内,周围十里,建筑以行宫和营帐为主。
还有一处方圆25公里的大御花园,北郊则有很多寺庙、宫观等建筑。1358年农民起义之红巾军攻克上都,焚毁宫阙,自是未得恢复。
元上都最辉煌的时候刚好100年。迄今,上都遗址保存完好,对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顶] 盘锦历史 1982年,由辽宁省、营口市联合组成的文物普查队在盘山县沙岭、高升及城郊乡的梁屯等地发现新石器时期遗址7处。
出土文物有石斧、细石器及红山文化的典型代表——彩陶片。 经1983年复查及碳十四测定,其结论是尽管盘锦地域西南部成陆较晚,但东北部5000年前便有人类在这里刀耕火种了。
传说时代神州大地分九州即:冀、兖、清、徐、荆、扬、梁、雍州。《舜典》载:舜继位后,分医巫之地为幽州。
本境属幽州。若按《禹贡》记载,禹继位以后,夏九州,“海、岱为表州”。
本境复属青州。“《中国通史》”(四卷本143页)载:战国时燕将秦开破东胡,领土扩大到今辽宁大部,以大凌河为界,设辽西郡、辽东郡,本境属辽东郡。
秦及汉时仍属辽东郡。 《大清一统志》载:东汉置辽东属国,别领昌黎、宾徒、徒河、无虑、险渎、房县六城。
盖房县与险渎皆为辽水西滨海之地。按幽州刺史部图所示,房县当在本境,治所尚未考定。
三国及晋时,本境属昌黎郡。南北朝时,属北魏之营州,后为高句骊侵占。
唐平定高句骊后,复营州。后归渤海国显德府。
辽时,本境属显州奉先军。金、元、明、清各时代,本境分别属广宁府、路、卫、县。
其中,清顺治元年(1644年),设海城县,本境南部归其辖;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置新民厅,本境东北部分地域为其辖。 清开国后,便辟本境入牧放官马之场。
清同治二年(1863年),奉天将军驻锦州副都统恩合奏准丈放东北自莽涨湖(今黑山县四家子乡南),到湖嘴子(今大洼县新立镇前胡村)之地,并在盘蛇驿设总管衙门。是为本地土地首次丈放。
因土地碱薄,垦殖不多。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奉天将军增祺奏准对牧场进行勘丈,委在籍道元蔺祖荣为垦务总办,驻沟帮子,划恭、宽、信、敏、惠五段。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分锦县东部、广宁西南、新民西南各一部分设新治,隶锦州府。下辖16区,618村。
以信字区康家段为治所(今盘山县胡家镇城基屯),因款绌未建,治所驻盘蛇驿,因此地乃原盘山驿旧址,遂改称盘山厅。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盘山厅治所由盘蛇驿迁至双台子。
清光绪三十五年(1909年),设营口直隶厅,田庄台、二界沟地区归其辖。 民国二年(1913年),厅改县,盘山厅改称盘山县,列三等县。
1929年,东北易帜,奉天省改称辽宁省,本境属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翌年,伪满州国改辽宁省为奉天省,辖本境;1934年,伪锦州省成立,辖盘山县。
1937年12月,大辽河以西的海城县第六区、营口县第七区划归盘山县管辖。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是年10月盘山县民主 *** 成立,属辽西地委;是年12月, *** 盘山县 *** 成立,盘山县民主 *** 转田庄台。
本境处国共两党拉锯状态。 1948年2月,全境解放,盘山县属辽宁省。
1949年4月,成立辽西省,盘山县归其辖。 1954年5月,辽西省人民 *** 决定盘山县第四区的盘蛇驿等村划归北镇县。
是年8月,辽东、辽西合并为辽宁省,辖本境。 1956年2月,盘山县归辽阳专署辖;1959年1月,撤专署,行市辖县,盘山县隶属营口市。
1961年4月,辽宁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在盘锦农垦局管辖内设营口市盘锦区。 1966年1月,盘山县与盘锦农垦局合并,成立盘锦垦区(地级)。
1968年12月,台安县归盘锦垦区辖。 1970年1月,在盘锦垦区内分设盘山区、大洼区。
是年7月,改盘锦垦区为盘锦地区。 1975年11月,盘锦地区与营口市合并。
盘山区、大洼区改称盘山县、大洼县,属营口市辖。台安县划归鞍山市。
1984年6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盘锦市。
西炮台遗址简介: 西炮台始建于1882年,1888年建成,是近代东北地 区最重要的海防设施。
它的遗址坐落在营口市西郊辽河入海口东岸。 该炮台系用沙土、白灰、黄土夯筑而成,整个建筑包括:炮台、护台濠沟、护台城墙、城门、影壁城、蓄水池、水洞、吊桥、军械库和营房等。
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布局设计合理,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这座炮台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清将乔干臣率清军在此阻击日本侵略军,给日寇以沉重打击。
1963年西炮台遗址被列为辽宁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基尔瓦遗址和松戈马拉遗址 英文名称:Ruins of Kilwa Kisiwani and Ruins of Songo Mnara 编号:425-002 相关联接: 1981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在海岸边的两个小岛上,保存着两个被早期欧洲探险家所称颂的伟大的东非港口。
从十三世纪到十六世纪,基尔瓦的商人从事黄金、白银、珍珠、香水、 *** 陶器、波斯土陶以及中国瓷器的贸易,许多印度洋上的贸易是由他们经手的。 简介: 基尔瓦遗址和松戈马拉遗址位于坦桑尼亚林迪地区的基尔瓦·基西瓦尼和松果岛。
基尔瓦·基西瓦尼岛紧靠非洲大陆海岸,公元13~14世纪,是印度洋沿岸城市与非洲海岸各地区之间联系的枢纽。 基尔瓦·基西瓦尼一直到16世纪还是印度洋沿岸的交易活动中心,商人们在这里交换金、银、珍珠、香料和瓷器。
作为繁荣的商贸中心,这里有很多建筑。大 *** 寺是最著名的一座,始建于公元12世纪,是当时东非海岸地区最大的 *** 寺。
基尔瓦遗址因发掘出过大批古建筑物遗址和中国的古瓷器而闻名于世。 这些古代瓷器品种繁多、色彩各异,其中包括烧制于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浙江青瓷,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瓷、青白瓷,河北的白釉赫花瓷和福建的白瓷等,这些瓷器中有碗、盘、钵、瓶、罐等生活器皿。
实际上有三个基尔瓦:历史最悠久的海岛基尔瓦,坐落在距海岸2公里的一个小岛上,这里有中世纪基尔瓦城遗址,一度被认为是所罗门王的藏宝地;森林中的基尔瓦是19世纪主要奴隶贸易中心;基尔瓦商城则是地区首府。 基尔瓦地区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美不胜收的景色。
12世纪时该地区的发展达到了鼎盛,并一直保持到19世纪。其繁荣景象随奴隶贸易的废除而终结,权利外移。
不久,基尔瓦昔日的辉煌只剩下了海边的巨大废墟。 海边的基尔瓦城美丽如昔。
森林基尔瓦过去是以尼亚萨湖为起点的南方商路的终点。 19世纪60年代每年从这里向海外贩运20000多奴隶。
这里还是德国殖民者的南方行政中心。基尔瓦商城的广场上每天都有丰富多彩的集市。
白衣男人和黑衣女人们聚集在芒果树下出售新鲜的土产和各种商品。 海岛基尔瓦保存有壮观的遗迹,极为精美、完好如初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 *** 建筑蜚声海外。
这些遗迹和岛上几公里以南的石城遗迹,及渺无人烟的长方型房屋,使得这一地区成为南方历史中心。海岸边散布着小渔村,这个国家其他地区进行发展的时候,这里没有丝毫变化。
海岛基尔瓦的大 *** 寺建于14世纪。当地的曼丁哥人和松海人信仰祖先崇拜。
当地文化坚信,某一地区的祖宗神灵可以保护当地和那里的居民免遭魔鬼和灾难侵袭。 空间上,这种神灵被描绘在成堆的圆锥形陶器和/或石柱上,整个热带草原随处可见。
拉贝尔·普鲁森在有关 *** 和非洲文化的著作中指出,随着 *** 教在这些地区的传播,这些石柱上的内涵通过 *** 寺的尖塔表现出来之后,呈现出多种意义。 林迪城因发达的渔业和细软的沙滩而闻名。
南部的主要港口姆特瓦拉是游泳和潜水的好去处。米金达尼村是古老的 *** 港口。
狭窄蜿蜒的街道布,满了小商店和 *** 寺。 基尔瓦、林迪和姆特瓦拉设有旅馆。
基尔瓦商城是游览整个基尔瓦的最佳起点。向北走到海边,有好几处游客喜欢的地方,大多数景点对短途游客来说路途不长,这一地区的最大城市是坦加。
位于松果岛北部的松戈马拉遗址,建于14世纪末。曾一度是繁华的商贸中心,控制着沿印度洋地区的大部分贸易活动。
至今还完好的保存着5座 *** 寺及多处用矮护墙围起来的民居。遗址西南部是一座宫殿,它由一座大院及环绕大院四周的房屋组成。
大部分房屋内部都用蓝色的陶瓷来装饰,并且带有穹顶。 。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