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annekaka
Trick-or-Treat不给糖,就捣蛋。Happy Halloween万圣节快乐。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万圣节。而万圣节前夜的10月31日是这个节日最热闹的时刻,在中文里,常常把万圣节前夜(Halloween)译为万圣节(All Saints' Day)。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
在中国人眼中,鬼是很可怕的,中国也有鬼节,但都是关门闭户,尤其不让小孩子出门。但是,在西方国家,万圣节可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是他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在孩子眼中,万圣节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
万圣节前夕,孩子们会提着南瓜灯,穿着各式各样的稀奇古怪的服装,挨家挨户地去索要糖果,不停地说:“trick or treat”(意思是:不给糖就捣乱)。
不给糖就捣乱,这一习俗据说起源于爱尔兰。古西欧时候的爱尔兰异教徒们,相信在万圣节前夜鬼魂会群集于居家附近,并接受设宴款待。因而,在“宴会”结束后,村民们就自己扮成鬼魂精灵,游走村外,引导鬼魂离开,避邪免灾。
于此同时,村民们也都注意在屋前院后摆布些水果及其他食品,喂足鬼魂而不至于让它们伤害人类和动物或者掠夺其他收成。后来这习俗一直延续下来,就成了孩子们取笑不慷慨之家的玩笑。
减肥的小新
英文翻译:Trick or treat.
"不给糖就捣乱"(Trick-or-treating,又称Trick-or-treat)是万圣夜的主要活动。小孩装扮成各种恐怖样子,逐门逐户按响邻居的门铃,索要糖果。活动来源有多种说,流传较广的两个版本为:
1、古时凯尔特人小孩们会为大型的公共篝火挨家挨户地收集柴火。
2、中世纪时期,万圣节的"慰灵"风俗,孩子们要挨家挨户讨"灵魂之饼"。
万圣节又叫诸圣节,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而万圣节前夜的10月31日是这个节日最热闹的时刻。在中文里,常常把万圣节前夜(Halloween)讹译为万圣节(All Saints' Day)。
为庆祝万圣节的来临,小孩会装扮成各种可爱的鬼怪向逐家逐户地敲门,要求获得糖果,否则就会捣蛋。而同时传说这一晚,各种鬼怪也会装扮成小孩混入群众之中一起庆祝万圣节的来临,而人类为了让鬼怪更融洽才装扮成各种鬼怪。
小吃货圈圈y
英文翻译:Trick or treat.
trick
n. 诡计;恶作剧;窍门;花招;骗局;欺诈
adj. 特技的;欺诈的;有决窍的
vt. 欺骗;哄骗;装饰;打扮
vi. 哄骗;戏弄
这里的trick是捣蛋的意思。
treat
n. 请客;款待
vi. 探讨;请客;协商
vt. 治疗;对待;探讨;视为
stand treat 作东,请客
Treat depression 正视抑郁,治疗抑郁症,抑郁症治疗
这里的treat是招待的意思。
"不给糖就捣乱"(Trick-or-treating,又称Trick-or-treat)是万圣夜的主要活动。小孩装扮成各种恐怖样子,逐门逐户按响邻居的门铃,索要糖果。
活动来源有多种说,流传较广的两个版本为:
一、古时凯尔特人小孩们会为大型的公共篝火挨家挨户地收集柴火。
二、中世纪时期,万圣节的"慰灵"风俗,孩子们要挨家挨户讨"灵魂之饼"。
可乐狗DOGS
英语最早起源于居尔特语, 从公元450年-1100年间的西日尔曼语才真正是英语的起源。现代英语中70%以上的词汇来源于拉丁语和法语。 关于你的补充问题,现在英语是世界广泛应用的交际语言(说的人数最多的仍然是汉语), 中国人学习它才能更好地接触外国人的技术,并且掌握很多科学技术资料,并且把自己研究的东西参与国际竞争. 第一部分: 关于你的问题(模拟对话): 老师:今天咱们要来探讨英语的起源。你知道著名的环状石柱群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吗? 那时距今大约4000年前。当时住在英国的人,从几千年前直到公元元年左右,一直都使用居尔特语。你知道现在英语里有多少居尔特语词汇吗?事实上,英语中几乎已经找不到居尔特语的痕迹了。 学生:也就是说英语起源于居尔特语,而最初的居尔特语却在英语中消失了? 先生:本来修建环状石柱群的人是居尔特人,英语也该属於居尔特语,但事实上英语却隶属于日尔曼语。分类比较复杂,可以参照下列年表。根据分类,从公元450年-1100年间的西日尔曼语才真正是英语的起源。 年代 语言 公元前 居尔特语(几千年) 公元~450年 罗马人统治 450年~1100年 Old English(古英语)、西日尔曼语 1100年~1500年 Middle English(中世纪英语) 1066年 The Norman Conquest 以后 1500年~现代 Modern English(现代英语) 最初的英语里,只有2万的十分之一左右,也就是2000左右的词汇。这里所说的最初的英语,是指上表中德西日尔曼语。现代英语中70%以上的词汇来源于拉丁语和法语。你知道为什么英语不属於拉丁语系却隶属于日尔曼语系吗? 学生:如果从英语中派生词的数量来看,英语应该属於拉丁语系(古意大利语派) 才对呀。 老师:与印欧语系相关的语派包括以下四类。日尔曼语的代表语言是德语,拉丁语则是古意大利语派中的一支。而现代居尔特语则只是零星分布在以爱尔兰为中心的部分地区。 希腊语派:希腊语 古意大利语派:拉丁语、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 日尔曼语派的北日尔曼语:挪威语、丹麦语、瑞典语等、日尔曼语派的西日尔曼语:德语、荷兰语、英语等 居尔特语派:爱尔兰语、苏格兰语、威尔士语 学生:哇,原来英语是日尔曼语啊。 老师:明白为什么英语是日尔曼语了吗。那时因为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基本词汇都是日尔曼语系的缘故。 学生:基本词汇究竟是怎样的词汇呢。 老师:中学学的词汇大都是日尔曼语词汇。例如,以下6个基本动词,get、give、make、have、take、do,可以说只要熟练掌握这这几个词的用法便可学会英语对话的基本动词。你可以查查这几个词的词源,应该都是OE词汇,也就是古英语,是450年到1100年之间只用的日尔曼语词汇。 学生:原来如此,我终於明白字典上OE的意思了。我以前还以为是中世纪英语的意思呢。 老师:日常会话中反复出现的基本词1000词中,六、七成都是日尔曼语词汇。如果牢牢掌握了基本词汇,英语词汇的学习也就能显著进步。但日尔曼语在2万英语词汇中仅占十分之一。 学生:那是不是说要学好基本词汇,就要掌握灵活区分日尔曼语和拉丁语区别的词汇学习方法呢?通过关注词源来背英语单词真的很难啊。老翻字典又觉得麻烦。 老师:其实只要日常英语会话或写电子邮件时,熟练掌握以日尔曼语动词为主的基本词,便可学会地道的英语。如果要提高阅读听力的能力,在掌握日尔曼语动词的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还需要熟练掌握拉丁语(古意大利语派)词汇和主语、宾语等。咱们今天也就是为了打好基础,才学习英语的历史的。 学生:公元450年以后,日尔曼人入侵英国,是不是把居尔特人都消灭了? 老师:据说是如此。所以,没有被西日尔曼人政府的苏格兰和威尔士人,至今仍仇视英格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足球。即便现在提到England(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人不认为和自己有关。如果不提UK(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便不代表日本所说的英国全国。由於日尔曼人(学术上定义为英国人)的统治,居尔特语被日尔曼语取代并终於从英语中消失了。这是公元450年到1066年之间发生的事情。1066年发生了使英语发生巨大变化的大事,这就是Norman Conquest(诺尔曼征服)。咱们下次继续讲。 居尔特语言现在所剩无几。石柱群时代生活在英国的人被称为不列颠人。居尔特人使用的是居尔特语,如果从4000年的历史来看,英语最早的起源应该是居尔特语。据说威尔士、苏格兰的居尔特语,经过历史的变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歌星恩娅唱的歌就是爱尔兰语,不少人认为那最完整地保留了居尔特语的风格。 学生:我最喜欢恩娅的歌了。明白了历史的渊源,我对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的看法也改变了。回家以后,我要马上重听一次恩娅的歌曲。 老师:我也准备重听一次噢。 第二部分:中国人为什么需要学英语? 学习英语决心的大小与对英语用途的认识有关。如果认为“不 出国用什么英语”、“中文资料都看不过来,哪里还有时间看英语资 料”和“周围的人大都不会英语,自己不会无所谓”等等,就不可能 重视英语学习,学生有了这种思想,就会勉强应付,以通过考试作 为学习目标,考试结束,英语学习也随之结束;在职人员有了这种 思想,虽然在形势影响下也可能学习英语,但碰到一点困难,就会 停止或放弃。如果认识到英语是我们了解世界和让世界了解中国 必不可少的工具,就会下决心一定要学会英语。 1.对外交流需要英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问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人出国和 外国人来中国正逐步成为平常事。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 轨,这种交往还会急剧增加。国际交往中使用得最多的是英语,飞 速发展的国际交往与比较低的外语水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正 是在这种形势的推动下,人们正在以极大的热情学习英语。 例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来华旅游的外国人越来越多, 他们需要与普通的中国人进行接触与交流。正如有的来华旅游者 反映的“中国地大物博,风景秀丽,是旅游者最有话与本地人说的 一个国家,可是又是最找不到人(普通老百姓)说话的一个国家。” 他们的这个说法难道不是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英语是很有用的吗? 各行各业的普通老百姓从实践中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学习英 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旅馆服务员在学,出租汽车司机在学,个体 商贩也在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普通老百姓出国旅游必将越来越多,届 时人们对于英语重要性的认识还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不出国也需要英话 说到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人们往往容易与出国联系起来。出 国需要英语是不言而喻的。需要说清的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国 内也同样需要英语。如果只是从出国需要英语去动员别人学习英 语,效果不一定好,因为在目前条件下,毕竟不是大多数人都有出 国的机会的。下面是一位曾经出过国的大学老师动员同学重视英 语学习时的对话: 老师:“你们要好好学习英语,以后出国时有用。” 同学:“我们出国的可能性很小,学不学无所谓。” 老师:“即使是百分之一的可能性,你也要努力学,万一这个百 分之一落在你的头上时你就有准备了。 这位老师对于英语重要性的认识是基于他出国时的体验而发 的,并且认为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也要做好准备。这样的动 员似乎是很积极的,但是同学们听了他的话,学习英语的劲头并没 有提高,因为老师的论据仍然是建筑在一出国才需要学习英语”的 基础上的。 随着近年来世界范围的信息高速公路的高速发展,世界进入 了信息社会和网络世界(1997年世界经济论坛会议语),地球显得 越来越小,国内和国外的界限变得不大清楚了。从一定意义上讲, 可以说国内就是国外。例如随着Internet网上多媒体(文字、声音 和图像)的World Wide Web(即www)的出现,各种虚拟(virtu al)事物层出不穷。只要有一台电脑和相应的软件,加入网上的虚 拟大学(virtual university),用不着出国就可以上国外的大学并获 得学位;在网上进行虚拟旅游(virtual tourism),足不出户就可以 周游世界。由于电脑空间(cyberspace)里信息极其丰富和详细,在 电脑上进行虚拟旅游后对于世界名胜古迹的了解和印象可能比实 地到过的人还要深刻和全面,真是“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立知 天下事”。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英语,因为网上百之九十以上的信 息是英语。Internet网上各种信息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网点配置 错综复杂,犹如一个信息迷宫。面对电脑键盘,用什么指令进入这 个迷宫,在不断变化的屏幕英语显示面前,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 去,都要在动态搜索过程中实时做出判断。很显然,要做到这一点, 没有比较高的英语水平是不行的。英语水平不高的人进入1nte卜 net网,在纷繁的英语屏幕提示面前,边查词典边分析语法,刚开 始时也许还能勉强进行几步,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胡乱击键,搜索 到那儿算那儿,在资料的大海里随波逐流,听天由命。其结果不是 找到需要的信息,而是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他们对于In。 ternet的热情也就随之减退。此外还有一个费用问题。1nternet网 的资料检索是联机在线进行的,占用一分钟要交一分钟的费用(即 使所检索的资料免费,占用的通信线路的费用总是要交的)。所以 只有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面对屏幕上的英语提示,一看就懂,才 能在最短的时间,花最少的费用就能到达合适的网点,找到的合适 资料,尽情享受高科技带给我们的乐趣。 3.不搞高科技也需要英语 不少人认为只有在国内搞高科技的人才需要查阅国外的英语 资料,从事一般科技工作的人就不一定需要了。其实这是一个极大 的误解。 一般说来,我们中国不仅仅在尖端科技方面落后于外国,在一 般科技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外国。任何从事非尖端科技工作的人要 想在自己的专业方面有长进,也必须懂得英语,以便及时了解国外 的动态,吸取其先进经验。就拿各个专业科研工作必然要碰到的技 仁体制和应用标准来说吧,由于长期落后,我1〔J4\叨能在丰富试验 和实践的基础上逐项确定体制和标准,而往往是实行“拿来主义”, 把国外行之有效的体制和标准翻译过来,根据已有的经验稍加修 改就在国内推行了。国外制定这些体制和标准是有一个过程的,每 冲体制、每项标准,甚至每一个技术术语的背后都有丰富生动的背 录材料。我们在“拿来”这些体制、标准和术语时,往往是60年代、 70年代和80年代的没有吃透,90年代的又来了,真是“拿不胜 拿\哪里还来得及把与这些体制、标准和术语有关的丰富生动的 背景材料也一并介绍到中国来呢?所以要想真正搞清楚每一种体 韧、标准和术语的来龙去脉,只有去看那些没有翻译成中文的外文 背景材料,舍此没有其他途径。在实行这些从国外引进的体制、标 准过程中,一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又需要参考英语资 料,看看外国人在实施这些体制与标准过程中有没有碰到类似的 问题,如何解决等等。 国外制定各种体制和标准的人也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工 作中也会有疏忽和差错;随着科技的发展,体制与标准也需要随之 更新。所以我们在实行各种“拿来”的体制与标准的时候,尤其是在 碰到各种问题对其准确性发生怀疑时,除了积极地在实践中进行 探索外,最好是详细阅读与之有关的各种外国资料,看看是不是 “拿来”的某种体制或标准本来就有误。笔者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 多次碰到过此种问题,无一不是在详细地阅读了英语资料以后,对 “拿来”的体制或标准加以改造,使之适合中国情况以后才得到圆 满解决的。对外开放以后,有机会询问那些体制和标准的制定者并 告之我们对其进行改造的情况,他们也都承认原体制或标准有误, 改得对,改得好;对他们也是启发。所有这一切,离开英语是根本办 不到的。
小狼雪子
英语跟汉语一样,是一种语言,并不能具体说是谁发明的!英语当然是英国人首先使用,现在很多国家都使用英语,包括世界第一强国——美国至于第二个问题,回答如下——如果我国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一半,全世界就要学汉语 。
小白胖了
英文字母起源 每天,你可在大大小小的标识牌和广告牌,形形色色的包装袋,千千万万本书籍与杂志之间看到它。其实,你现在正读着它呢——它就是世界上影响最深远,传播最广泛的拉丁字母。字体设计(Typography)是一项较近的发明,而要追溯字母起源,需倒回得更远,应倒回至(农业)文明出现的时代。 罗伯特·布林赫斯特(Robert Bringhurst)曾写道,文字“固化语言,是语言的沉淀”。然而,文字远非如此,其起源、发展以及今昔展现与文明交织在一起,跨越了大约5000年,娓娓道来一个既真实又精彩的故事。我们将穿越时空,拜见一代帝王,遇见一个聪明的约克郡人,相识一位名叫耶洗别(Jezebel)的腓尼基公主,还会结识一个“紫色民族”。我们将穿越贫瘠的沙漠,跨过肥沃的平原,在广阔无边的大海里乘风破浪。我们将从文明之始说起,中间会漫谈中世纪,提及文艺复兴,循序渐进,一环环考证字母起源,其发展始末以及为什么,打个比方,A是A这个样子。 苏美尔 楔形文字 大约公元前四千年,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大致是今天的伊拉克),苏美尔人就开始尝试创造文字。和大多数文字一样,起初,楔形文字只是胡乱涂鸦,不久被刻于陶土之上,这便开创了一套象形文字体系,即用图形来表达。举个例子,表示“鸟”的这个字,其雏形是一个鸟的简笔画。下图展示这一抽象或者理性化过程。最后,表示事物的图形具有了既代物,又表音的功能。显然,比起一种仅仅具备表物或表意功能的语言符号,兼具表音功能的体系会使用更少的符号。我们使用26个字母(拉丁语仅使用23个字母就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文学巨库),而像汉语,就得学会几千个汉字才能进行表达,就连早期的锲形文字也要有大约1500个图形。以图形或图素代表事物或意思的语言有其自身优势:人们可以说不同的语言,但会写同一种文字。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一些南方省市的人们说自己的方言,北京人完全听不懂,但是写出来就懂了。 1.1 楔形文字的象形起源 图1.2所示为我们所知的最早文字之一,原始楔形文字。它介于前期全图形形式与后期部分抽象形式之间。另外,由于没有固定书写方向,通常会根据书写习惯而旋转调整这些符号——转了360º,鸟还是鸟。然而,公元前两千年左右之后,苏美尔语口语销声匿迹,但是它的文字(楔形文字)仍流传至今。苏美尔语几乎都被入侵者阿卡德人(Akkadian)的语言代替掉,而后者却沿用了苏美尔语的楔形文字。直到公元5世纪才停止使用这种文字。图1.3是塞勒斯圆筒(Cyrus Cylinder)。它记录了从公元前539年巴比伦的衰落(旧约——但以理书第五章)至塞勒斯王统治的波斯帝国兴起。1.3 塞勒斯圆筒(阿卡德楔形文字),公元前6世纪。展位:大英博物馆 55室。 埃及 神的文字 埃及人发展了我们熟知的一种类似的象形文字体系。与楔形文字相似,古埃及象形文字(Hieroglyphic,字面意思为神圣的铭刻)始于图形,而后同样的图形同时表音。观察一下埃及象形文字不同字体形状,我们便能更好地理解如何将这些表物的文字一步步抽象出来。你可能熟悉铭文雕刻(lapidary inscriptions)上的埃及象形文字。然而,书写方法,书写目的和书写对象等因素影响了象形文字,使之发展了不同的字体。2.1 埃及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有一种字体多现连笔,称为僧侣体(hieratic)。该类字体会让执笔者运笔自如,下笔如风,行云流水。2.2 僧侣体,第十二王朝 。 不久之后,代表埃及象形文字最抽象的字体——世俗体问世。尽管该体大多用于草纸笔墨书写,但是黑色玄武石碑“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 公元前196年)却使之闻名于世。据说,1799年拿破仑远征埃及,随行学者发现了它,为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带来了关键性资料。石碑上镌刻着两种语言,三种字体:两种埃及字体(僧侣体与世俗体)和古希腊文。2.3.世俗体,公元前三世纪。 公元前两千年,字母的故事在埃及继续,但是埃及文字并不是字母始祖。 第一个字母表 恐怖峡谷(Wadi el-Hol) 直到1999年在埃及恐怖峡谷内发现了两种字体铭刻,人们认为字母表应当始于公元前1600年至1500年间,由居住在今黎巴嫩和以色列海岸的 经商民族——腓尼基人发明。然而,1999年的发现表明,早期闪米特语并不是在其故乡叙利亚-巴勒斯坦,而是在埃及(当时居住的闪米特语民族)发展起来。这支持了一种假说,认为埃及文字与受其影响的早期闪米特字母或原始西奈字母关系密切。此外,这还使字母起源时间向前推至公元前1900年到1800年间。 下图是恐怖峡谷铭刻1号,红色强调部分(鼠标在图上停留一下可见 译者注:原文该图可见,但本译文图片为复制图片,不具备原文突显功能)是个牛角(’aleph),是拉丁字母A的最初形式。早期苏美尔楔形文字也是用牛角作为符号,可见其历史颇久。3.1 恐怖峡谷铭刻1号。书写方向从右至左。 至约公元前1600年,在当时两种盛行的文字体系——楔形文字和埃及象形文字——地区,我们还看到其它比较系统的文字,比如乌加里特文字(公元前14世纪)。乌加里特文字在今日的叙利亚发展起来,采用30个简化的楔形符号。这就开始了我们今日的字母表。原始西奈字母 在夭折的乌加里特字母(楔形文字的改写字母)一度发展的同时,另一种受到埃及象形文字影响的字母系统慢慢浮现。虽然这种辅音音素字母属于象形文字,但是其只表音,不指物也不表意。正是这种原始西奈字母开创了今日无数的字母表,比如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希腊语和拉丁语字母表。4.1 原始西奈字母,公元前1500年 注意恐怖峡谷铭刻1号符号(图3.1)与原始西奈字母(图4.1)的不同之处。后者更加抽象。特别注意A(aleph),后者更加连贯流畅。另外注意下象征人类祈福的人物线条画。倘若切掉躯干和头部,再旋转一下,你就会看到原始的拉丁字母E了:4.2 E的进化(另参照图4.1) 但是这种象形文字字母为什么以及怎样进化成一系列抽象符号呢?在《字母之谜》(Mysteries of the Alphabet)一书中,马克-亚勒文·瓦克南(Mark-Alain Ouaknin)认为应当在多神论到一神论的转变中寻找答案: 《摩西十诫》第二条:‘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译者注:严格来说,这是第一条的内容。)。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这种禁止偶像的戒令迫使仍然书写象形文字的闪米特人摆脱自己的偶像。 我不大赞成。苏美尔楔形文字与古埃及象形文字都是有图形发展而来,逐步形成更加抽象的符号。在转型期间,二者都处于多神论文明中。因此我认为,一神论和禁止雕刻偶像并不能促成原始西奈字母进化成原始希伯来字母和原始腓尼基(也成原始迦南)字母。事实上,反过来想想或许是对的:使用抽象字母可能促使形成一个抽象的上帝,他禁止人们雕刻偶像,但是允许他们以抽象的符号出现。 腓尼基人 紫色民族 文字本身的发明进步离不开一个高度建构甚至集权的国家支持,然而现代字母的出现却是另外一回事情。书写楔形文字,我们体验到吉尔伽美什(Gilgamesh译者注:传说中的苏美尔国王)与他同伴恩奇都(Enkidu)各种奇妙冒险的经历,但是来自于农业城邦国家大多数泥板文献上却赫然世俗:清单,税收和买卖。6.1 腓尼基文字,公元前11世纪末。 很有可能,发展腓尼基字母便于商人在地中海沿岸生意途中迅速且容易地读这些记录。人们熟知古腓尼基人崇拜令人战栗的巴力太阳神(Baal),那时无数的儿童被投入巨大的火炉中以祭祀巴力。但是这个故事是19世纪的创作,在福楼拜的《萨朗波》中,腓尼基人一身火辣,欲念重重。在经商的一路,有非洲,有西班牙,还有西西里岛,这群腓尼基商人建立起松散的城邦帝国。最有名的聚居地可能要数迦太基了。他们的发家要归功于一种今日在黎巴嫩仍可见的蜗牛,当它们在阳光之下慢慢腐烂,就可以用作紫色的染料。因此希腊文从代表紫色或深红的phoiniki这个词中创造了紫色民族或腓尼基人的说法。 直到今日,并非所有的字母表都有字母代表元音。希伯来和阿拉伯字母就是最好的例证。 尽管象形文字最后的一点痕迹也被拭去,但是这种简单精巧的辅音字母表确实是商人的有用工具:便于学习、书写和改变。我们一般熟悉它是如何被各种文化改变的:除了奠定了现代西方文明基石的希腊罗马社会,还有鲜为人知的托斯卡纳。6.2 腓尼基字母表 第一个降临人间的可怕魔王摩洛, 以人为牲,全身沾满了人血和亲人的眼泪, 孩子在狰狞恐怖的恶魔手中的哭喊声, 淹没在大鼓、小鼓的嚣声中。 ——弥尔顿《失乐园》(朱维之译) 希腊字母 元音融入 虽然现存最早的希腊铭文可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公元前776年举行),但是学者认为希腊人在三个世纪以前就接受了西闪米特字母(腓尼基辅音字母表)。很久以来(至少直到公元前4世纪艾奥尼亚字体普及),书写希腊字母不必遵循固定方向,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或左右交错。(布莱叶盲文点字是右行左行交互书写。) 左右交互书写(Boustrophedon)来源于希腊语βουστροφηδόν,意思是“转动的牛“,即转动文本就像牛在犁地,这是一种双向文本。既不像现代英语从左到右书写,也不是像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从右到左书写,而是左右交互书写,之后要按反方向进行阅读。7.1 希腊 Papyrus of Artemisia,公元前3世纪。在希腊字体中,我们发现为了抽象线性的形式,象形文字的一些被遗弃掉的符号又重新浮现。基于对后期腓尼基字母与古希腊字母(和希腊传统字母。例如:希罗多德)比较之后,人们发现希腊文不仅采用大多数腓尼基符号,还添加了腓尼基所弃掉的元音。7.2 锡拉的希腊铭文,公元前8世纪。 伊特鲁里亚语 伊特鲁里亚人从小亚细亚(今土耳其)迁到了意大利。约公元前750年,北至那不勒斯的希腊人也定居在意大利。除了希腊黑暗的来世和可怕的阴间,这些人对希腊的一切都无比热爱。他们是仿制希腊古瓮的第一代人,常常会在上面临摹希腊铭文。 会说伊特鲁里亚语的最后传人是博学的克劳狄大帝,他写过一本字典,但不幸遗失。古时候,伊特鲁里亚语创作了文献巨库,可是未能流芳百世,今天没有人能够解释伊特鲁里亚语了。 伊特鲁里亚人不仅吸收了希腊的艺术与宗教礼节,更重要的是采用了希腊字母。虽然罗马不是伊特鲁里亚城,但是罗马皇帝却都是伊特鲁里亚人。公元前524年,在遭遇一次致命袭击之后,希腊最古殖民地库买(Cumae 风景优美。它坐落于海岸线高岗上,在那不勒斯北部10英里处)失守了。罗马人进了城,赶走了伊特鲁里亚王,塔克文(Tarquinius)高度文明渐渐衰落。不过几个世纪,罗马民主在意大利做主,也完全吸收了伊特鲁里亚。8.1 马萨马里斯入门书,伊特鲁里亚。公元前700年。 然而,他们的字母留了下来,还借着大罗马帝国称霸世界的东风,吹向了全球。 拉丁文 更迭与字母Z的故事 我们现在使用的拉丁字母由希腊的伊特鲁里亚人与罗马人共同创造的。整个字母表只有23个字母:J、U、和W不在其中。J由I代替,U与V写法相同,W没有用处。而Z的故事特别有趣。 添加了新字母G(从C发展而来)。字母Z首先是从希腊字母中借鉴过来,之后用处不大,又被拉丁字母去掉,G就把Z原来的位置补上。后来罗马人决定他们需要Z(希腊文学流行起来,罗马人开始引进很多希腊文献),就又把它加进来。因为之前的位置被G占了,所以Z只好排在了后面,就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字母表的尾巴了。9.1 Trajan体细节。公元114年。 RUSTIC 大写字体 在图拉真凯旋柱(Trajan’s Column 公元114年)底座上仍然保存着the square Roman capitals字体的文字。我们看到形式更自由,而又相对紧凑的Rustic capitals字体发展起来。10.1 Rustic Capitals字体,4世纪。 安色尔体和半安色尔体 小写字母登上舞台 当然,多数文字随意且迅速地写在了莎草纸和墙上。玛尔斯(Martialis)夜晚背诵的佳句用连体字写下,读给他的朋友们。芦杆笔蘸下墨水,就可以迅速写下这种字。‘旧’连笔体不好读,而4世纪以来发展的‘新’体与我们今天使用的相似,随后衍生出加洛林体(Carolingian minuscule)。第二个伟大发明——抄本也在同时期出现。罗马人将莎草纸卷起来使用,而在4世纪,有人想到把羊皮纸切成长方形,然后缝起来——这就非常偶然地创造了便携的书本,与易读的文字一起,被列为最伟大发明之一。11.1 安色尔体,法国,7世纪。11.2 左:Insular体,英国,8世纪。右:Visigothic体,西班牙,法国,9世纪。 法国梅罗文加字体;伊比利亚半岛 Visigothic 体(图11.2);意大利南部Beneventan 体(表现出半安色尔体和后期罗马连笔体特点);英国和爱尔兰Insular 体(图11.2)。11.3 Beneventan体,1100年。 从加洛林体到哥特体 一个王,一个民 Carmen de carolo Magno 一书的无名作者称查理曼大帝是“欧洲可敬的领袖”,是“欧洲之父”。虽然这多少有些夸张,但是查理曼大帝确实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他的影响广泛持久,在罗马帝国之后第一次统一大部分西欧。为了在他不断扩张的土地上建立良好秩序,他几乎在每个领域都进行改革。至于涉及到本篇的故事,他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对文字的改革。尽管工作已经开始,但是他后来还是交给一个约克郡叫做阿尔昆的人去做。后者致力于文字的简化与统一。在查尔曼大帝和教堂支持下,这些努力最终成就了加洛林体。 袖珍书装帧精致,好读易懂;长长的上升和下降的笔划,让线线之间明明暗暗,使字母圆润饱满。初期,加洛林体具有罗马半安色尔体的特点:有上升笔划的字母b、d、h、和l的上衬线都有个梅花形挑头,至11世纪被换成三角形,很像我们看到的初期(15世纪后半叶)罗马字体。 圆形字母a为了符合早期罗马安色尔体而变成水滴形;在手稿中,看到字母r有个下降的小尾巴也十分常见。 有查理曼大帝和教堂支持,加洛林体迅速在欧洲传播开来,取代了地方各不相同的字体。至10世纪后半叶,加洛林体在英国取代了Insular 体;在西班牙取代Visigothic体。 12世纪,加洛林体被哥特体取代。后者以字体粗紧,有棱有角,张弛有加,闭合自如见长,被认为是德洛雷(Delorez)所说的“历史未解之谜之一”。 讨论加洛林体变成先哥特体,或哥特化的加洛林体的原因持续很久,但始终没有达成统一。——德洛雷 也许可以在横扫欧洲的新哥特体美学中寻找答案。12.1 左:后加洛林体,1033年—1053年。中:先哥特体,12世纪中期。右:哥特体,1304年—1321年。 当然,由于哥特体常用于正式的书本发行中,所以之后也成为古腾堡42行《圣经》的首选。12.2 左:Tironian 14世纪手抄本中 “et” ,Textualis Formata (加洛林)体。第一行为例:Arbres et fleurs et ce que orne。右:古腾堡42行《圣经》。注意左图最后一行的“et”。 12世纪初起,tironian中“et”(今爱尔兰仍用)取代了连笔的“et”或&。直到古典体时代才又被后者替换回来。 罗马体 印刷体 印刷与15世纪的人文主义关系密切。自从人文主义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字面意思“爱语言之人”即他们热爱经典拉丁文)重新提出古典拉丁文是他们的语言,最先使用23个罗马字母印刷也就不足为奇。字母J是后加进来的。可能J第一次出现在印刷中是在16世纪初的意大利。手写体首次出现在中世纪法国和荷兰。拉丁文中没有字母W,但是在西方方言中频频出现,17世纪就定型为VV,但是你也会看到将两个V合二为一,变成W。13.1 左:早期罗马体Sweynheim & Pannartz,罗马,1469年。右:Jenson,威尼斯,1472年。 我们不妨站在17世纪,5000年前苏美尔人用铁笔在粘土上刻下了文字。现在我们使用的26个字母有大写和小写两套写法。纵观字母历史,其发展之路曲折蜿蜒。达尔文的进化论,适者生存的道理不能进行解释。前面谈到的种种字体并行发展,有些消失了而又复现,有些也出现在像约克郡那个人的心中。我们也无法预料,如果汉尼拔在取胜坎尼之后不是懈怠,而是径直奔向罗马,结局又会变成怎样。 整理总结 很多原因促成文字与字母的发展。我们可以解释象形文字转变成线性抽象文字的过程。再者,由于地域和民族的变化,其成功至少部分归于政治与地理政治的影响:胜者文化,包括语言(口语和文字),成为强势。背景也很重要:石板上对帝王的歌功颂德与庞贝城墙上妓院的宣传不可同日而语。书写的材料(粘土、石头、蜡板、木头、金属、莎草纸、羊皮纸或牛皮纸)与书写的元素:芦苇杆、凿子、羽毛和钢笔等都会影响字母的选择。另外,手的速度也是一个因素。做一个有趣的练习。请用你的右(左)利手有意放慢速度写下下面的大写字母。 现在加快两倍速度再写一遍。最后以你最快的速度写一遍。你会发现速度越快,连笔越多。14.1 A的简史 本文主要讨论了拉丁字母的发展历史,当然文字的研究范围需更深更广。我还没提到独立发展的文字(如:汉语和日语),也没提到受原始西奈字母和腓尼基字母影响的希伯来语与阿拉伯语。我们不能孤立看待发展过程,因为历史与文明,政治、宗教、经济等因素交织一起共同作用。所以,当你再次提笔,或敲击键盘时,不妨想一下这些简单符号的起源,其述之万物之力让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