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92

乖乖纯00
首页 > 英语培训 > 中国英文缩写范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洋洋和洒洒

已采纳

星期一至日 Mon. Tue. Wed. Thur. 或 Thurs.(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 Fri. Sat. Sun. 一至十二月份 Jan. Feb. Mar. Apr. May Jun. Jul. Aug. Sept. Oct. Nov. Dec. 注意:“.”不能省略!!! =======================================满意的话希望采纳o(∩_∩)o ...

中国英文缩写范文

266 评论(13)

月儿丸丸

date曰期year年份

241 评论(11)

加菲慢半拍oO

汉语言文学是研究中国词语、句法和传统的诗词、 散文 等文学作品的课程,是通过对其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来学习汉语言的主要能力,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具有中国语言功底和写作能力,更是追求各种文字美的关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调查 报告 范文 ,欢迎阅读。 汉语言文学调查报告范文篇1 现在的语文学科对学生渗透科学 教育 是比较薄弱的。形成这种情况的远因主要是中国古代科技领域过于强调技术的发明而忽视了科学理论的系统和实验操作的地位,致使两者比例严重失调(参见刘青峰《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机制的探求》,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作为母语的汉语文,其传统只与技术偶有瓜葛而与科学理论、实验操作少有联系;主要近因则是认为语文学科首先姓“语”,作为基础工具的语文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 我们认为,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不应排斥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因为21世纪的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有更多的现代素质,而现代语文学科在塑造青少年学生现代人格的过程中不能袖手旁观,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是现代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 文化 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 方法 的熏陶和培养,使人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获得非与生俱来的灵魂。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的‘教育’,只是培养信仰,而不是教育。没有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只能称为受过训练,而非受过教育。”(《“第一推动丛书”总序》,湖南汉英夹杂会成为中国语言的发展趋势吗? ——浅谈语文在当代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当今社会汉语出现了使用英语缩写的趋势,比如WTO、CPU、AIDS、PDA、DVD、VCD、CD。即使没上过几天学的很多农民嘴里也经常冒出的是VCD而不是影碟机。在中国公司里,使用英文缩写词不但代表着时尚,还是权力的表示。像CRM(客户关系经理)和HR(人力资源)这样的词过去在中国闻所未闻,如今被致力于公司发展的商业人在言谈中频繁提及。CEO和MBA还有一些词汇来自日本(比如卡哇依)、韩国、香港、台湾、新加坡以及华人聚集的商业中心。“按揭”的意思是还清抵押,“走秀”指时装表演。这两个词所涉及的生活内容都是从前的中国大陆所没有的。 但是有谁能够把经常挂在嘴边的这些英文词组缩写准确的用中文名称表达出来? 经过笔者陆续的调查 总结 发现,能够将DVD准确的用汉语名词翻译解释出来的不到20%,而能够将DVD与VCD及CD准确用汉语名词表示区分出来的更是不到5%,惊讶吗?是的,这5%里并不包括笔者自己。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参与调查的教师、学生、工人、农民无可回答那?想想充斥在课本杂志 广告 等等各个角落里的英文,我们就不可不注意到英文词组缩写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生活的骨髓之中了。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官方对语言做过短期的监督管理,因为长期形成的一些粗俗用语使人们担心汉语终有一天会堕入庸俗。但是今天的变化发生得如此之快,几乎没有官方人士再有勇气来挑战现状。“任何一种语言都要警惕外来词汇,这一点至关重要。”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的一位语言学家说:“但是现在新词汇涌入的潮流势不可挡。我们会发现很多生活常用词原来都是外来的。” 问题是这种“汉英夹杂”的表述方式是否会永远在中国流行下去?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普遍现象呢? 随着中国的改革步伐,汉语的日常用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学者说每年都会有1,000个新词语诞生——它们是全球流行语、对因特网的创造性使用、西方商业用语和新广告语综合的“混血儿”。有人把这种变化称为当代中国的第三次语言革命,这股潮流的脚步如此勇猛,任何人都无法阻止它。 30年来一直参加编纂《现代汉语词典》一位学者说:“在从中国解放到改革开放这段时期中,绝大部分新词汇都和政治有关。现在的新词汇则大多和社会、经济、法律有关。”他说:“我们寻找每个人都能使用的词汇。我们删掉的老旧词汇数目远远不及加入的新词汇。()这本词典体积越来越大了。”20**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增添了一个很厚的粉红色附录——48页的新词汇目录。然而汉语辞典编纂人的编辑对象只限于纯粹的汉字,他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为每个新词汇都下一个完整的定义。相反,像“email”和“T恤”这样的词都已经约定俗成地成为用字母直接表示的新词汇了。 1949年,由毛泽东发起。这位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在发明革命语言的同时也带来了语言的革命。他加速了汉字的简化进程,使汉字“拼音化”,也就是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 而在1958年周恩来同志早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里,就明确的指出过关于汉字发展的前途的问题:“至于汉字的前途,它是不是千秋万代永远不变呢?还是要变呢?它是向着汉字自己的形体变化呢?还是被拼音文字代替呢?它是为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还是为另一种形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呢?这个问题我们不忙做出结论。但是文字总是要变化的,拿汉字过去的变化就可以证明。” 以上说的是汉字,而关于语言的规范化问题也具有一定的知道意义的。观察当代社会的语言发展是不是意味着“被拼音文字代替呢?” 假设在一个重大的中国人主持的会议上,发言人在一连串的汉语中不时来上句英语。请问咱们中国人说的到底是中文还是英语?怕要贻笑大方了。 说到不同语种的夹杂,很多人会想到日语,因为在日文的书面语言上会经常出现很多中文的繁体字。据统计日本直到1981年所公布的常用汉字还有1945个。 但是有谁听到日语发音中不时冒出个中文字来?反观中国呢?谁能保证在普通说话是不夹带个英文?可以保证的人都生活在古代! 关于这一方面韩国完全可以做为表率。他们完全独创了自己国家的语言。 中国呢?作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的汉语,在书面文件与日常对话中不断出现英文词汇真的是一件时尚,高雅的事情吗? 所有人都应该想一想了。 为什么会对汉英夹杂的说话方式司空见惯。笔者认为这是教育的问题。 这种说话方式已经成为了习惯,而且是所有人的习惯。可怕的习惯。 半个世纪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 叶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学生在学期间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什么是习惯?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这里包含两点,一是长时期里通过重复或练习逐渐养成,二是一旦巩固下来就会变成需要并不容易改变。这就说明,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教育(或兴趣的激发)是可以培养的。 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不应忽视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因为21世纪的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有更多的现代素质,而现代语文学科在塑造青少年学生现代人格的过程中不能袖手旁观,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是现代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使人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获得非与生俱来的灵魂。 只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用科学的教育态度来引导学生学习规范的,正确的语言习惯。教会他们那些流行的英文的中文说法。就不怕中文变成“中英文”了。 汉语言文学调查报告范文篇2 汉语被公认为世界上极为难学的语言之一,无论在声调还是词语的组合或者表述意思的完整性和确切性上,在世界将近三千种有文字的语言中都是屈指可数的。也是全地球上使用人数最多的高达十四亿人的语言。汉语在词语中的使用量远远高于其他各种语言。特定的韵律式的诗词、 对联 ,结构严谨简单且含义广泛的 成语 都是这门语言独特的表达方式。汉语是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很大一部分原因。然而因为她的博大精深,想学好汉语,绝非易事。 大部分学生把语文看作是一件被动的、受限制性而又得不到分数的课程。无论他们是否在生活中把语言表达地得体或者完善,他们总是认为只要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就好了。华丽的词藻和洋溢着文采的 句子 那些是头脑中很敏感、很忧郁的遇到数学就犯愁的内向的孩子们的特点。其实不然。擅长语文的人,文学修养也是从小逐渐积累起来的,他们不是生来就偏爱语文。那么语文究竟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我们为此特意走进社会,对此作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1、调查目的,是为了明确现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人究竟抱有一种怎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们所终日接触的语言。而我们的母语在日常生活中究竟如何体现和运用。 2、调查对象,小学的学生一直到四十岁左右的成年人。我们认为,这样的调查群体基本涵盖了社会上的各个层次人员,不同的职业,年龄,性格,受教育程度上都有体现。 3、调查地点,我所在的中阳县城比较开放的县城,人群的受教育程度比例来说是相对较好的。 4、我们利用节假日、周末的全天进行调查。因为是小学教师,所以被调查者大部分是比较配合的。 二、调查的过程 在3月期间的中阳县图书馆里,我随机采访了一位年龄十七岁的高二女生。她在一所普高。我们问起她对于语文的喜爱程度时,她腼腆地笑了一下说,因为自己理科很差,所以只有把心思集中在文科上拉分,虽然自己并不是很喜欢写作,不过这样总比钻研理科要好。当我们问她一些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政治、历史事件但是不是高中课本上能学到的时,她的表情显得很无奈。一些新闻上,国际时讯上,历史读物上的事件对于这个高中生而言是很陌生的。 我们又随机采访了一个高三的男生。他属于另一所普高,也是学文科的,同样不是很喜欢写作。他告诉我们,平时因为太多的政治概念,地理历史需要背诵,理科方面的知识需要练习,他或者他的同学们都很难拿出时间来看些课外的书籍,周末也只有半天的休假,家里因为人多他不得已才来了图书馆。也许从小也没养成看书的好习惯吧,他觉得自己的词汇量很匮乏,话说出来很俗气。在阅读中自己明明把体会到的都说出来了,老师总是说不对。他有些抱怨地说道:“阅读写的就是自己的感悟,却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答案,真是强人所难。”我们再提及似乎应该多看些增长词汇量的书籍或者辞典的时候,旁边他的一位同学说,数学想及格都难,别说看那些了。 一家快餐里,一个带着只有看起来五六岁的孩子的中年妇女欣然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她是一位语文老师,告诉我们现在的学生大多在语文上考不了高分的原因是他们的词汇量实在太可怜,明明很简单的段意就是不能用语言归结得明白。 作文 要么是那种很低调自己觉得深沉的文笔写出的无病呻吟的东西,要么是那些很幼稚完全让人不知道在说什么的笔法。这是普遍的学生在语文考试中得不了高分的原因。其实基础知识里所讲到的很匮乏,永远是那么点东西,就算这样很多学生都不去背,更别说他们能有什么文笔的积累了。不过确实,科目实在太多了。现在语文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应试,真正的文学远远不是在课堂上所能学到的。 教辅专柜前,一位三十四岁中年男子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身为副编辑的他笑着说,现在的教材编写者我不明白是怎么想的,小学课本里的课文很深奥,而高中的却很浅显,奇怪的是,初中的部分竟然很大程度上地把语法知识都删得差不多了。侄子明年高考,到现在连什么是主语谓语宾语都不能完全搞明白,而女儿才上小学,课文里却总能出现一些语法上的东西,让人匪夷所思。现在高中课本无论涉及的范围或者层次上都不太能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了,**年的书还在用**年的 说明文 。很多老 文章 固然经典,但是孩子们并不认可,在课外他们又不可能主动去读些书看些报纸,仅仅凭教材上的局限性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其实很多近年的好文章完全可以放到教材上,内容只要老师讲,凭十七八岁的思考能力完全可以理解。不过编教人也有苦衷吧,毕竟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还需要很大的提高。

257 评论(8)

autumngold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英语在不同国家的地理环境里和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 影响下发展状况自然不尽相同甚至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本科英文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本科英文论文篇1 浅谈英汉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 摘 要: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而习语作为语言精华更是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充满了人类文化活动痕迹,沉积了浓厚的民族文化。因为自然环境、历史渊源、宗教、文化、风俗民情等方面的差异,习语也就承载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所以英汉习语的翻译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译者应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找到适当的翻译 方法 ,保留原有独特味道,又使读者明确其表达意义。 关键词:文化 习语 差异 翻译方法 习语与本民族的社会风俗、历史和文化一脉相连。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传统观念、 思维方式 都得以在其习语中反映出来。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长久远,其中更是包含了大量习语,它们活灵活现,典雅含蓄给人不同感受。然而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更不用说准确翻译。 一、习语的含义及来源 1.1习语的含义 习语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而固定的表达方式。习语是固定的惯用 短语 ,包括 成语 、俗语、 谚语 等。习语即是语言中重要修辞手段,同时他们本身也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习语大多以比喻为衬托,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浓重的民族色彩,其寓意丰富,联想翩翩,经常用在文艺作品中,在政论 文章 中与常见到。 1.2习语的来历 首先,自然环境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居住在亚洲东北部北温带,平原辽阔,气候温和,逐渐形成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并且相信人和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因此与土地和农业有关的习语也就很多。如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pot. 指“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 大雪 兆丰年”、 “苗要好,虫除早”等。而英国因为是个岛国,其渔业和航海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常年受天气影响。大量自然有关的习语便形成了。如in deep water 比喻“陷入困境”;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比喻“花钱如流水”; to miss the boat 比喻“错失良机”。 其次,习语源自寓言、神话 传说 。古希腊传说和 故事 对英语有着深远影响,许多习语源于其中并得以广泛使用。如希腊寓言中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 eggs,讲述一个乡下人,急于发财杀死了一只能够下金蛋的鹅,认为这样就能一次获得想象中全部金子,最终一无所获;十七世纪英国因为没有排水口,一旦下起暴雨来街道就会水流成河,许多无家可归的流浪猫狗因为淹死而漂浮在水中,居民以为这些尸体是从天而降,从此to rain cats and dogs 就表示“下倾盆大雨”。 再次,文学作品与历史 典故 也是产生习语重要来源之一。“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comes. “说曹操,曹操就到”出自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再如be seized with imaginary fears表示“风声鹤唳”。Life is but an empty dream. “人生如梦”,源于美国诗人Longfellow的诗文。The Heel of Achilles直译是“阿基里斯的脚踵”,常用来表示“致命弱点”。 最后,宗教亦是习语的重要来源之一。Don’t you see the writing on the wall? 难道你没有看出大难临头了吗?其中writing on the wall意为“不详之兆”,出自《旧约全书》。 二、英汉习语文化差异 2.1风俗习惯差异 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常常用来比喻恶行,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如lead a dog’s life表示“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在西方英语国家中,则常常视狗为伴侣,认为狗是忠实、聪敏的象征,常用狗比喻人的行为。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as faithful as a dog用来表示“忠诚”。 自古以来,龙在中国人心中就是象征着吉祥的一种瑞兽,古代多以龙代表天子以及权威。在汉语习语中龙一般表示褒义。如“望子成龙”、“龙腾虎跃”、“龙凤呈祥”、“乘龙快婿”等。但是在西方神话中的“dragon”,多是一种长着翅膀和利爪,拖着一根长长的蛇尾,带着满身鳞片并口吐烈火的猛兽。西方人认为龙凶残暴虐,让人感觉恐怖,多用来形容凶悍的人,含有贬义。 由于习惯不同,不同颜色在中英文中便有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比如红色,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红色象征着温暖、喜庆、吉利,过年的时候会贴红 对联 、送红包,而对别人表示祝福的习语有“红红火火”、“走红运”。但在英语国家中,红色多和灾难、激进、暴力、危险、流血等坏事联系在一起,如on red alert就表示“处于紧急戒备状态”;catch someone red-handed原意指抓到杀人凶手的时候罪犯手上还带有血迹,现比喻“做坏事被当场抓住”。 2.2宗教信仰差异 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宗教习语中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特色。中国人信奉佛教和道教,而英语国家多数信奉____。这使得习语在汉英文化中有着各自的色彩。在汉语中与佛教有关的习语有很多,如“三生有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尘不染”、“临时抱佛脚”、“六根清净”等等。道教中的习语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灵丹妙药”等。《圣经》在基督____有重要地位,因此大量习语都与之有关。例如Judas kiss“犹大之吻”;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 “牙还牙,以眼还眼”,出自《旧约?出埃及记》;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形容“根本做不到的事”;ask for bread and be given a stone直译为想要面包,反而给石头,比喻“得非所求”。God在西方人的心中无所不能,与其有关的习语也有很多。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傻人有傻福”; God damn you.则表示诅咒一个人。 死亡对于人类是个可怕又神秘的字眼,为了消除人类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各宗教都对死亡作出了解释,对死后的世界进行了描述。中国的佛教称其为“圆寂”、“归真”、“成佛”、“坐化”等等。道教追求得道成仙,对于死亡的描述有如“仙逝”、“羽化”、“得道”、“回光返照”等。____中认为人是上帝用泥照自己的样子捏出来的,有to return to dust/earth一说,意思是人最终会回归尘土,用以来表达死亡。to be called to God“应上帝之召”。再如to join the angelic choirs“与天使同在”都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表示死亡。 2.3自然环境差异 中西方地理环境迥异,中英文中便存在着大量与地理环境有关的习语。英国地处西半球,中国地处东半球,对于风的态度他们与中国人不同,我们所说的eastwind“东风”是温暖的春风,然而在英国eastwind是寒冷的风,让人感到不舒服,因此biting eastwind就指“刺骨东风”。对英国人来说west wind才是春天里温暖而又和煦的风,英国诗人雪莱就著有闻名世界的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在中国热对于东风还有不同喻意。如All is ready except for the east wind.“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英国是一个岛国,因此其渔业十分发达,英语中与航海有关的习语数不胜数。如: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 、in deep water“陷入严重困境”、 as weak as water “弱不禁风”。中国土地广袤肥沃,多名山大川,与农业和山有关的习语有很多。如“开门见山”、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瑞雪兆丰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等。 因为地域不同,语言就会存在明显差异。汉语中有“不到长城非好汉”、“有眼不识泰山”、“不到黄河心不死”等。英语则有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Take a French leave.“不辞而别”、Carry Coals to Newcastle.直译为把煤送到纽卡斯尔,因为纽卡斯尔盛产煤,因此喻意为“多此一举”等等。 2.4历史典故差异 中英两个国家都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两种语言中有着大量由历史典故而来的习语。如英文中swang song“绝唱”;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源于神话传说;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 cat’s paw源自《伊索寓言》比喻“受人愚弄的人”; meet one’s waterloo源自拿破仑滑铁卢兵败,比喻“一败涂地”。汉语中有 “名落孙山”、“ 完璧归赵” 、“四面楚歌”、“拔苗助长”、 “卧薪尝胆”等等。 三、英汉习语互译主要方法 3.1直译法 英语中有些习语和汉语的表达方法完全或基本相同,这个时候照译即可。如as easy as turning one’s hand“易如反掌”; 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 Love money as one love one’s life.“爱财如命”; sharpen one’s spear only before going into battle“临阵磨枪”; New wine in old bottles.“旧瓶装新酒”; draw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竹篮打水一场空”; The cat weeps over the mouse.“猫哭耗子”; a stone dropped into the sea“石沉大海”;golden age “黄金时代”; as clear as crystal直译为“清澈如水晶”; as proud as a peacock “像孔雀一样骄傲”。 3.2意译法 由于文化差异有些习语不能够直译,读者对其原本形象不够了解,这个时候可保留原文意思而丢弃其原文形象和修辞,避开原有文化背景,采用意译法。例如,to volunteer one’s service“毛遂自荐”; A fish out of water.“很不自在”; You can’t achieve the goal without a risk.“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in a frantic rush“手忙脚乱”; run the source of supply “涸泽而渔”; trust to chance and stroke of luck“守株待兔”; keep one’s nose down to the grindstone“埋头苦干”; what is done cannot be undone“覆水难收”。 3.3增补法 有时根据读者需要,翻译时为了使译文更加明确易懂,文字更加通达,会结合上下文需要和原文内涵,增添原文字面上本没有但是意思上包含的词汇。例如,a bull in a china shop“公牛闯进瓷器店──肆意捣乱/一动就闯祸”; to shed crocodile tears“流鳄鱼眼泪──假慈悲”; Judas kiss “犹大之吻,背叛行为”; 盲人瞎马“A blind man on a blind horse―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 preparation may quicken the process “磨刀不误砍柴工”。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灾难根源”。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习语被人们频繁地使用,它生动形象,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习语有着本民族的文化色彩,传达本族文化信息,不同民族文化有一定文化差异,因此习语的翻译比较困难。但是根据不同方法,灵活处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就可使译文再现原文之美,更好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文化知识,帮助人类沟通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方楚之.英汉翻译基础教程[J].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宋天锡.翻译新概念:英汉互译实用教程[J].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3]刘重德.英汉语比较与翻译[J].青岛出版社,1988. [4]王德军等.实用英汉翻译教程[J].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本科英文论文篇2 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差异浅析 【摘要】 “英国英语”在美国特有的地理环境里受美国历史文化的影响,随着国家的兴盛发达和其在国际社会中政治地位的迅速提高渐渐产生地区性的变异,形成了“美国英语”。两者在不同国家的地理环境里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长期影响下,发展状况自然不尽相同、甚至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 美国英语 英国 英语 差异 美国独立300多年后的今天,很多美国人(包括那些根本没有英国人血统的)仍把英国英语当作自己的母语――事实上,英国英语确可称为一切英语的基础;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英语在不同国家的地理环境里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下发展状况自然不尽相同甚至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英美国英语虽然同根但它们分别在一个历史较短而又较开放的多民族移民国家和一个有着1500多年的相对闭塞的岛国发展了约400年后自然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不同。总的说来,美国英语简单适用,同时词意丰富具有幽默感和独创性;英国英语纯正、规范。两者具体差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法方面 美国英语起源于17世纪已进入早期现代英语的英国英语,当代语法在那时已趋稳定。近400年来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虽因隔着大西洋而各自在水一方,但由于语法属于语言内在要素,基本上不受外在的自然地理、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语音的语法体系也就不会在短时期内产生多大的差异;另一方面,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传播工具为英美两地人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创造了可能,使两者之间少许的语法差异逐渐淡化。因而准确地说,英美国英语在语法上并不存在本质差异,只是一些语法形式在两者的使用中频率有高低之分,并无明显规律。常见情况如下:1. 在动词使用上,英美两地人在使用动词have时会出现少许不同。美国人说:Do you have a pen ? 而英国人往往说:Have you got a pen? 还有一些动词,如burn,dream, learn, smell, spell, spill 和spoil的过去式、过去分词形式在美国英语中都是规则的,而在英国英语中这些动词更常被用作不规则动词;与此同时,也有些动词如fit,quit,wet,dive等在英国英语中都是规则的,而在美国英语中这些动词更常被用作不规则动词。此外,must 一词在美国英语中都可用于肯定的推测,但 must not 表否定推测只见于美国英语且不可缩写成must’t 而英国人一般用can’t或 can not;又如used to, dare, need 既可作实义动词也可用作情态动词,但美国人喜欢把它们用作实义动词,英国人却更愿意把它们用作助动词。2. 在代词使用上,英国人用one’s而美国人有时用his 指代不同性别。 (二)词汇方面 提到英美国英语词汇差异,不同的人对此认识差别很大。其实,英美国英语既然属于同一语言,它们用于表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词汇当然是相同的,英美国英语并不存在各自独立的词汇系统。尽管如此,这两者由于所服务的对象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了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词汇上。其中差异主要表现在同词异义,同义异词和特有词三种形式上:如,表达同样的意思“人行道”美国人用sidewalk 而英国人却用pavement; 有时,同一单词或词组在英美国英语意义却大相径庭,如 wash up 美国人取“洗手”之义而英国人用它表达“洗碟子”的意思。独有词属一国特有词汇,它用于表现一个国家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等鲜明特征。既然英美两国已各自独立发展了近400年,它们的语言自然会带上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烙印。如filibuster 一词只在美语中使用,用来指美国国会中的故意拖延议事现象。 (三)拼写方面 美国人注重实效。在他们看来语言既然是为人类服务的交际工具就应该便于人们使用,因此在美国英语的发展过程中在拼写方面也出现过类似我国简化汉字的运动以求得拼写形式与发音相一致,从而使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比原先更简单也更实用。这项运动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使得美语中一些单词中不发音的某些字母被删除,这也正是造成英美国英语拼写差异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这个差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 在美国英语中词尾为l但不是重读音节的动词分词形式不双写l,如travel, signal, dial, equal等,而在英国英语中却并非如此。2. 许多在美国英语中以ze结尾的动词如realize, organize, analyze, civilize, memorize, recognize等在英国英语却往往被拼作se. 3. 还有几组在美国英语中拼写形式被根据发音规则简化了的常见单词,如本以our结尾的单词labour, favour, honour, colour, 在美国英语中都简化成了以or 结尾;原先拼作centre, theatre的单词在美国英语中也被变了形,成了音形一致的拼法er. 4. 更有简化得更彻底的一些单词如catalogue, dialogue, analogue, gramme, programme, kilogramme等在美国英语都被去掉了不发音的字母成了 catalog, dialog, analog, gram, program,kilogram. (四)发音方面 英国语言学家P.strevens曾在其书中指出英美国英语上的发音差异要比两者之间的语法差异有规律得多。这就是等于告诉我们:英美国英语之间的最大的差别在于发音。美国英语发音具有不同于英国英语的两大特点:一是在vast, cast, last, laugh 一类词中英国英语发的/a:/音美国人却发成/ ?/;二是在英国英语中元音后的r不发音而在美国英语中只要拼写中出现字母r 就发音,这也正是卷舌音“ r ”能成为美音最为明显的特征的原因。这两个发音特点正好体现了美国英语守旧的一面,因为它们真实地再现了伊利莎白时代这两类词的发音。概括地说,美国英语发音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也是优点就是发音与拼写的高度一致性,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越来越多的 英语学习 者更愿意接受美国英语。 参考文献 [1] 侯维瑞.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1990年7月. [2] 英语的发展和英美语的比较.1995年1月. [3] R.穆斯曼.美国背景 (Background to the USA).世界图书出版社(北京);1995,2. [4] R.穆斯曼.英语国家背景(Background to English-speakingcountries ).世界图书出版社(北京);1995,2 .

353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