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涵雪
汉语的优点 汉语是C语言,高度灵活; 英语是Basic,是半成品,僵硬呆板; 汉语可以从基础上构造一切; 只要想得到就能表达出来; 而英语则是固定配置; 不能很好地表达个性的需要; 汉语的最小单位是字,英语的最小单位是词; 两个汉字可以组成一个词,而英语的词就是词; 比如汽车火车自行车都有车这个字; 于是抓住了共性和个性; 共性上加个性就是新概念; 可组合性非常强; 而英语的bus、car、bike没有任何共性; 因此中国人只要知道几千个字就可以表达世界; 而英语由于没掌握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每一个事物都要造一个词; 描述世界需要极大的词汇量; 十分愚蠢; 事实也是如此; 聪明人一般学不好英语,而死记硬背的笨蛋都出国了; 汉语里没有时态; 只有表示时间的词; 因此不需要在动词上变来变去; 只要把动作与为数不多的表时间的词组合 就可以清晰地表达时间中的动作; 而英语里为了表示时间要把所有的动词都变换形式; 这些动词数以千计; 不是有表示时间的词吗? 为什么还要在动词上变化? 还是愚蠢; 英语只能横排不能竖排; 竖排是神经病; 而汉语就没有这个问题; 汉语从前就是竖排的; 汉语可以从右往左排; 在阅读上没有困难; 但是英语的单词因为是表音的; 只能从左往右读; 如果把英文语句从右往左排; 读者必定跟吃了摇头丸一样; 30分钟后头晕至死; 英语以空格作分隔符; 本身不表达任何含义; 却占一格; 浪费版面; 浪费bit天理难容; 而汉字没有这个问题; 汉字之间不需要空格; 这个字与下一个字不会混淆; 这就是汉字的优势; 汉字是方的,英语是长条的; 因此汉字写的扁一些长一些都可以; 不会比例失调 而英语如果写成方的就非常难看; 并且由于有的单词长,有的短,都写成方的; 也不知道占几行; 并且,由于英语的长 英语书一般也很长; 浪费纸,不环保; 这行的词无法与上一行的词对齐; 看上去乱七八糟的; 汉字书写自由; 可以倒笔画; 而英语就不行,英语必须按照顺序写; 如果倒笔画了; 将一塌糊涂; 英语单词有长有短; 换行是个问题; 如果用-号; 一个单词被分两行看起来费劲; 如果整个单词换到下一行; 对齐又很困难; 汉字的信息含量非常大; 比如道字之字有很多很多含义; 而英语则十分弱智; 一个词的含义有限; 关于这个观点各位可以参考文言文; 英语表音,而汉字表音形意; 在读音上有启发性; 而根据形可以直接想象客观存在的样子; 而英语缺乏相应的内涵; moon与月亮没有任何关系; horse与马也没有任何形象上的联系; 机械的很; 汉语可以表意; 看到偏旁可以理解大意; 而sleep算什么玩意? 不过是字母的组合 无法反映客观实际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英语就是拼音; 汉语可以用拼音表达; 中国的小学生都会拼音; 可见英语之简单; 事实上中国人完全可以把语言建立在拼音之上; 而拼音由声母韵母构成; 可以很简单地组合出汉语的发音来; 而英语就笨的跟笨蛋似的; 一个词需要很多音标; 有人说汉语难学难写难认; 要改成表音文字; 而英语能读一般就会写; 于是比汉语好; 其实那是放屁,崇洋媚外; 汉语拼音是中国的拼音文字; 比英语简单得多; 完全可以做到能读会写; 但是中国人只把拼音当作识字的工具; 当作小儿科; 语言的目的是表达思想和客观世界的; 而不是一些字形和声音; 读和写,在语言表达世界方面; 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重要的是语言的含义; 是语言表达世界的能力; 而汉语在表形和表意方面比英语强一万倍; 从汉语本身就可以直接映射部分客观世界; 而英语完全缺乏这个功能; 英语仅仅是语音的编码; 而汉语则是音形意的编码; 是立体的编码; 阅读英语时人们往往注意了读音; 而忽略了含义; 然后再从音去检索意; 这种音与意的映射全靠死记硬背; 语言反映了人的思维; 英语国家的人; 比中国人单纯呆板幼稚的多; 他们宏观思维能力很糟糕; 处理事情缺乏灵活性; 做事偏激; 与阿拉伯的极端分子处于同一个档次; 汉字输入比英语麻烦; 这只能说计算机笨蛋,而不能说明人笨蛋; 毕竟汉字是按照音形意编码的; 现在的计算机和程序还没聪明到能够完美地处理汉字的程度; 计算机能够很好地处理英语; 说明英语的水平也就是计算机的水平; 计算机不能很好地处理汉语; 说明足够丰满和复杂; 难道汉语的先进也是一种错吗? 世界变化发展 新的概念层出不穷 字母文字应付的办法只好是造词 过了上千上万年之后 超负荷将把字母文字压垮 整个世界唯有汉字独领风骚!
天生我翔2011
英语与中文在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例l:“是”还是“否”——思维方式差异 是非问句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很常用,看起来也很简单,但对是非问句的应答却反映出不同语言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如有一次老师组织外国学生去颐和园游览,当老师听说一个叫约翰的学生不去时,想确认一下他是不是真的不去,就问:“约翰,你不去吗?”约翰回答说:“不,我不去。” 约翰的回答显然是不合汉语习惯的。这不是语法形式或词语用法造成的偏误,而是其本族语和汉语在对是非问句的应答“是”或“非”时的着眼点不同。汉语中回答是非问句时的“是”或“非”,是对提问者所说的话做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如对“你不去颐和园吗?”的肯定回答是:“对/是的,我不去。”否定回答是“不/谁说的,我去。”英语对是非问句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不是针对对方,而是表达答话人自己“去”或者“不去”的意向。“去”则做肯定回答,“不去”则做否定回答,不考虑是否与问话者的语气相承。所以英语中回答“Aren't you going to the Summer Palace?”时,或者是“Yes,I am.”或音是“No,I am not.” 外国人用自己民族的思维习惯套用汉语,在回答“你不去颐和园吗?”时,就出现了以上的语用失误。 例2:“这星期六”还是“下星期六” 一次,一个外国学生拜访他的中国老师,老师想请他吃饭,就说:“你下星期六来我家吃饭,好吗?”学生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并约好了具体时间。过了两天,到了星期六,学生来了。老师感到很意外。由于毫无准备,老师很尴尬。幸好跟这个学生很熟,于是就说:“前天我说的是下星期六请你。你看,今天我什么也没准备……”学生说:“前天你说下星期六请我吃饭,不就是今天吗?” 这场误会完全是对“下星期六”的不同理解造成的。在不少教材中和课堂上,给学生讲“上星期”就是“last week”,“这星期”就是“this week”,“下星期”就是“next week”。这样讲不能说错,但在实际运用中,如“上星期六”和“下星期六”与英语的“last Saturday”“next Saturday”有时却不是对应的,其区别是英语和汉语观察时间的参照点不同。汉语中说“下星期六”时,是以说话时的那个星期为参照点。例如,说话时是星期四,那么说“下星期六,就是指过了这个星期以后下一个星期的星期六。而英语则是以说话时的这一天为参照点。假如说话时是星期三,那么说“下星期六”是指过了星期三以后即将到来的那个星期六。于是就发生了上面所说的误会。 与此类似的还有“去年X月”和“明年X月”的理解也不同。汉语是以说话时的年度为参照点,如现在(1992年)说“去年3月”,则是指1991年3月。而英语则以说话时的月份为参照点,如现在是l992年5月,那么英语中的“last March”月份,即1992年3月。由于观察事物的角度不一样,造成语言运用中的差异,常常导致交际中的失误。 例3:“这”不是“那” 我们在上课时,比如课堂讨论,当老师介绍一个故事后让学生发表见解时,学生常说“那是老师讲的故事,我认为……”或者在谈完自己的观点后说:“那就是我的意见,我说完了……” 这里两处“那”都使中国人感到别扭。“这”(this)是近指,“那”(that)是远指。汉族中用于总结即回指时,把刚刚过去的当做“近”,因而习惯用“这”,如说了一段话后常说;“这就是我的意见。”英语则认为已经过去的就是“远”,所以用“that”,学生说汉语时也按照英语的思维和观察事物的习惯说成“那就是我的意见。”使中国人听起来很不地道。 从以上个具体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外国人学习汉语在语言-语用方面的失误不是因违反语法规则或用词不当而引起的,是使用汉语语言形式或词语时因思维方式和习惯的不同或观察事物的角度、范围有差异而造成语言表达和理解上的失误。
大唐帝国皇帝
中文和英文相同点:两者都是语言。
中文和英文不同点:
1、定义不同
中文:中文(Chinese),字面意思是中国文字(特指汉字),广泛意思是中国语言文字(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中文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具有超语言交际功能,不是单纯的语言符号。历史上,壮语、白语、苗语、蒙古语、满语地区,以及周边国家等皆有使用中文记录之习惯。中文以其超越地域、超时空的方式,给不同语种、不同背景的人们提供了交流上的便利。
英文:英语(English)是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下的语言,由26个字母组成,英语是国际指定的官方语言(作为母语),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包含约49万词,外加技术名词约30万个,
是词汇最多的语言,也是欧盟以及许多国际组织以及英联邦国家的官方语言,拥有世界第三位的母语使用者人数,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母语使用者人数。
2、起源不同
中文: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时还有三千国,周初分封八百诸侯,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礼记·王制》。
上古汉语存在于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到前7世纪),文字记录有青铜器上的刻铭、《诗经》、历史书书经以及部分《易经》。据《礼记·中庸》第二十八章记载:“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可见周朝建立时期就开始实行语言文字的统一。
英文:英文字母渊源于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渊源于希腊字母,而希腊字母则是由腓尼基字母演变而来的。
3、使用分布不同
中文:中文主要使用于中国全境(大陆、港澳、台湾)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柬埔寨、缅甸等海外华人地区。
现在的中文大致可以按照字型分为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中国大陆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推行的规范字型均为简体中文。
而在中国港澳台地区、欧美地区,多使用繁体中文。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交流的广泛,港澳台地区也开始出现简繁同时存在的情况,但正式文书使用繁体。
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政府推行简化字,正式文书采用简化字,但民间有时候也会使用繁体字。
英文:英语在下列国家和地区是第一语言: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巴哈马、爱尔兰、巴巴多斯、百慕大、圭亚那、牙买加、新西兰、圣基茨和尼维斯和特立尼达和多巴哥。21世纪世界上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本族语)的人口约有5亿。
英语在下列国家和地区中是通用语言,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加拿大、多米尼克、圣路西亚和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爱尔兰(连同爱尔兰语)、
利比里亚(连同非洲语言)和南非(连同南非荷兰语和其他非洲语言)。作为第二语言(即不是母语,但为所在国通用语)使用的人口约有10亿。
英语是下列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之一),但不是本地语言和通用语言:斐济、加纳、冈比亚、印度、基里巴斯、莱索托、肯尼亚、纳米比亚、尼日利亚、马耳他、
马绍尔群岛、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所罗门群岛、萨摩亚群岛、塞拉利昂、斯威士兰、博茨瓦纳、坦桑尼亚、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英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文
中暑山庄产橘子
中国汉字的英文:Chinese characters
character 读法 英 ['kærəktə(r)] 美 ['kærəktər]
1、n. 个性;品质;字符;人物;名誉;地位
2、adj. [剧](角色)代表某一特性的
短语
1、individual character 个性;单字
2、character recognition 字符识别
3、in character 相称;适合
4、general character 一般特征;一般品质;通用字符
5、good character 良好的品性;高品质
词义辨析
letter, alphabet, script, character这组词都有“字母”的意思,其区别是:
1、letter 指单个的字母。
2、alphabet 指整个字母系统或一种语言的字母表,不表单个字母。
3、script 指书写或印刷的字母。
4、character 通常指汉语的方块字,也指字符。
词汇搭配
1、special character 特殊字符
2、character generator 字幕机
3、character education 品格教育,品德教育
4、character amnesia 提笔忘字
sizonghang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我国著名语言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成为固定装置的,嵌入墙内的;内在的,固有的)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考研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身心的锻炼,训练;纪律,风纪,命令服从;惩戒,惩罚;学科,科目)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英文原句是个典型的长句,由27个词组成,中间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完全靠语法结构使整个句子的意思化零为整:less through...and more from构成一个复杂的状语修饰动词arisen。在中文翻译中,"产生兴趣"这一重要内容通过一个独立的句子表达,两个不同的原因则分别由不同的句子表达,整个句子被化整为零。 三、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它从句连接,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本来就喜欢用短句,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英语句子中的从句翻成汉语时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例如:On the whole such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idence but only if the child can be assumed to have had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the test as the other with whom he is compared, and only if he was not punished by lack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which they possessed. 译文:总的来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有一定程度把握的,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能够假定这个孩子对测试的态度和与他相比的另一个孩子的态度相同;他也没有因缺乏别的孩子已掌握的有关知识而被扣分。 原文中两个only if引导的从句显然使整个句子变得很复杂,可是由于有并列连词but和and,整句话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楚:…能够得出结论…但是只要…而且只要…。从上面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为了使中文表达更加清楚,but only if...and only if...首先提纲挈领: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这种做法给我们的感觉是译文中没有从句,有的只是一些不同的分句。 四、主语,宾语等名词成分“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