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rry6151123
《牛津初中英语》每个单元的结构基本是一致的:卡通漫画(Comic strip),导入 (Welcome to the unit),阅读(Reading),词汇(Vocabulary),语法(Grammar),综合技能(Integrated skill),学习技巧(Study Skill)/语音(Pronunciation),中心任务(Main Task)和检测(Checkout)。其中的阅读(Reading)则是每一单元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所选的阅读材料均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Reading部分基本都是以课文形式出现,如何让学生对Reading感兴趣,笔者认为,课文教学应首推整体教学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就其教学模式和着重理顺的几种关系阐述如下: 一、教学模式 1.理论依据:传统的课文教学模式是:生词→句子→段落→课文→练习:即:部分 + 部分 + ……→整体,这样,把完整的课文分解为支离破碎的部分,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利于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章兼中教授指出:课文整体教学模式是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在活生生的语流下完整理解课文大意、语言形式、篇章结构和修辞方法,在处理各个部分时达到局部不离整体,整体寓于局部之中。其教学模式是:整体→部分→整体,即宏观导读→微观剖析→整体吸收。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内容意义的理解是第一位,语言形式等是第二位。 2.功能目标:课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学习和掌握课文内容所涉及的语言知识(词汇、句型、语法和习惯用法等),以及了解课文内容所涉及的文化背景,进而在阅读方法、阅读速度、阅读技巧和阅读理解的准确度和深度(阅读欣赏)上得到提高。 3.操作程序: (1) 阅读前 a.讨论课文题目:在进行阅读前,教师先将课文的标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猜测这篇课文所讲述的大概内容.如牛津英语7B,Unit1的Reading部分“Homes around the world”,学生看到标题就会联想到自己的家。 老师如提出:Will you please tell us what your home is like? Do you want to learn different hom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How about homes in Britain? And what do the homes look like in Thailand? Can you guess what the homes in Russia look like? 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而且还能激发阅读欲望,印证猜测的结果。 b.背景介绍:在学生阅读前,教师作一些背景知识介绍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而且还能使其学习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其他知识.如在教牛津英语7A,Unit3的Reading部分“Getting ready for Halloween”这一课文时,用英语介绍Halloween的由来,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和理解能力。 c.教授新词:为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加快阅读速度,在阅读前可借助实物,简笔画或多媒体先教一部分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尤其是那些会对学生阅读理解构成重大障碍的生词,另一部分生词则让学生在阅读时根据上下文自己去理解,培养学生猜词的能力。 d.提问引导:在阅读之前,教师事先问一两个问题,如在学习牛津英语8B,Unit6的Reading部分“Oxfam Trailwalker” 时,可以提问:What is Oxfam Trailwalker? What is the aim of the event? What do the trailwalkers do in the event? Why do they need a support team? 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找答案,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这些指导性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课文内容。 (2)阅读中 a.整体粗读,领略内容大意,切忌用手或笔指着一个词一个词地读,此时可呈现一些Yes-or-No Questions或True or False帮助理解。 b.分段精读,注意细节。可以采用让学生找出段落大意、关键词和主题句,这样学生可掌握课文内容,中心思想和主要情节,并进一步练习重点词、句、语法规则等,也就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表达,教师将设计好的问题展现在屏幕上,题型可以设计成Wh-questions,True or False,Multiple choice…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他们会读得更仔细更认真,通过判断、填空题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课文内容及语法词汇等知识。同时还可以采用列关键词,列表等方式进行教学,将难点化解。如在学习牛津英语8A,Unit2的Reading部分“School lives” 时,可将Life in a British school 与 Life in an American school 列表比较,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同时也可以将中国学生的在校生活情况列在一起,让学生感受一下中外学生不同的学校生活。 (3)阅读后:多种迁移活动,活化教材,交际应用。可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采用改变人称或时间来改写课文,续写课文,将课文改编成对话进行表演,设置情境采访等。 4.实施条件:读是阅读课的主线,听、说、写配合。必须精心设计好各类问题,逐步加深理解,语言知识的讲解要适度,操练要结合语境。 二、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应着重理顺下列几种关系: 1.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是由局部有机地组成的,没有局部就不会有整体;没有整体也就无所谓局部。整体教学首先是要从整体出发,从整体来教局部,教局部时不忘整体。一篇课文,其整体就是指课文的基本思想和内容及其篇章结构,局部的含义则指课文的某一段落、某一情节、某一观点,或指某些词汇、语法和句型。为此,我们在备课时都要进行某一或某些局部性的教学,各课时的局部侧重不尽相同,但始终要求与整体内容保持紧密的联系。整体内容的深浅、范围的大小在不同课时中都有所区别。 2.难和易的关系 难和易也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难中有易,易中有难。课文教学的目的要求不外三个:一要理解课文内容;二要能朗读或背诵课文(部分或全部);三要能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语言材料。如果在开始的第一节课就要求达到这三个要求,那几乎不可能。但整体教学是将全篇课文一而再,再而三反复进行训练,由易到难,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以解决“难”的问题。例如,第一课时要求学生了解全篇的一般内容,理解大意,从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义;第二课时则深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主要情节、观点,了解主要人物及其活动情况等,并初步突破课文中的难点,第三课时再深入一步,……依此类推,层层深入,各个击破。例如,可以先听部分课文录音,然后朗读,再要求学生回答“Yes-or-No Questions” 或“True or False”或“ Wh—questions”等三种问题。事实证明,只要学生习惯了整体教学,并不会觉得难。相反,整体教学遵循学生学习课文的心理活动规律,学得反而轻松愉快。而传统教学中常常在教学课文之前,把生词和一切语言难点都摘出来进行讲解和练习,这样就使学生失去了直接使用课文进行独立操作的可能性,不利于培养他们独立阅读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内容与结构的关系 内容与结构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一定的语言结构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一定的思想内容存在于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具体说来,就是不要将语言结构先抽出来单独教,而是把词汇、语法、语言教学与课文教学融为一体。这样,学生对语言结构的理解比孤立地进行教学更透彻、更准确,更能掌握语言的深层意义。语言结构分析在整体教学中往往是在学生对它们产生歧义与困惑时进行,这样做比先人为地孤立地进行教学的效果更好。那种“语法句句分析,生词个个开花”的教学。往往把课文的思想内容分化瓦解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 正确认识和处理上述三种关系是搞好整体教学的前提。在实践中,整体教学比分块教学更优越。整体教学保持课文内容和篇章结构的完整性,有利于学生提高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较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学生主动性;其次,整体教学体现了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课文的心理特点与过程。通过这些思维活动,学生从模糊的、表层的理解逐步向明确的、深层的理解过渡。在整体教学过程中,随时联系课文内容,由浅入深地进行词语和语法操练,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联想。由于这些操练涉及面广,材料丰富,活动范围大,又紧扣课文内容,避免了过多无意义的、机械性的操练,使课文教学更生动。学生们在逐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进行问答、复述、概括、总结等活动中,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总之,在《牛津初中英语》近两年的使用过程中,我体会到整体教学的过程是在保持内容完整的前提下,反复加深、加宽、加固地消化和运用所学的语言材料,这无疑是符合教学规律的。整体教学既能使教材设计者的目的得以实现,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好这套新教材,又能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长期坚持做下去,“Reading”一定会成为学生的最爱。
sheenashen
导语:在英语教学设计中,导入环节的设计举足轻重。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导入环节的重要性,在设计时也很用心,希望自己的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导入的作用
充分认识导入环节的教学功能是设计有效导入的前提。好的导入能够激活学生已有知识,了解必要的背景知识。贾冠杰教授根据克拉申的“i+1”输入假设指出学习者所学的内容应该是已有知识“i”加上新知识“1”,所以在导入一节课时,激活已有知识“i”是学习新知识的前提。成功的课堂导入应该安排合理,短小精悍,可以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自然地将知识融会贯通,大大优化教学效果。
二、导入的原则
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导入,在设计和实施中,笔者认为要遵循下列原则,才能导之有方。
1.导入目的明确。
导入的设计应保证设置的问题情境指向课文内容的总目标,由目标规定学习行为的方向。教学内容不同,课堂导入的设计就应该不同,教学对象不同,课堂导入的设计应该有所不同,但前提必须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服务于课堂教学,切忌,单纯为了“导入”而“导入”。
2.导入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和培养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导入要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使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导入要考虑学生的需求,注重互动,注重学生的接受情况。
3.课堂导入的材料要具有新颖性。
课堂导入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新颖的导入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富有时代性的信息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会越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越好。教师进行课堂导入时如能利用时下的流行素材或借助于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背景材料,就必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一步一步地引导其进入正题,激发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4.课堂导入要具有时间性。
导语力求简短明了,切忌冗长拖沓。抓住导课艺术的特点,快速导入是每门学科的教学中都提倡的,向课内40分钟要质量,要效益,即“打造高效课堂,进行有效教学”。导入教学一般控制在3~5分钟,教师要精心设计开讲导语,做到内容精练,讲解精确、练习精彩,所提供的信息要精确,抓住关键,画龙点睛。
三、导入设计的几种方法
1.头脑风暴式导入。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又称智力激励法。“头脑风暴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其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想象和思考的时间、空间,以激活其头脑中各种相关的图式,比如想法、概念、形象和印象等。[3]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导入的主题词,然后选择并引入各种能够激发学生想象的、与主题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通过这种导入活动,学生进行有效热身,为后续的阅读活动做准备。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8A Unit4 Reading的“Giant Pandas”讲述了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成长过程。针对这篇文章知识面较广的特点,教师可以运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拓宽学生的思路。教师提问:“What is the most popular animal in China?”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下Giant Pandas一词,让学生展开联想。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地把单词写到黑板上,同时给学生一些提示,引出更多的词语。最后,教师让学生对黑板上所写的单词按外形、生活习性、成长历程归类,并引导学生了解阅读文章的总体结构,为接下来的阅读活动做铺垫。
头脑风暴能激活学生原有的背景知识,帮助其进行发散思维,充分体现主体性。而教师则需要充分预测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以便做出适当的引导。
2.分享经历式导入。
这种导入方式在课堂上比较常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或知识基础,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师生间相互交流进行教学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调动生活经验,引导主动参与。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9A Unit 3的“Reading Teenage Problems”讲述了学生课业负担太重而疲惫不堪且针对自己可支配的课余时间与家长产生分歧的问题。这个话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笔者的导入方式如下:T:Some of you tell me you are very busy these days.How do you feel?Why?学生谈到自己感到疲惫,学业负担太重,于是笔者借机让他们谈谈真实感受。然后,让学生与自己的同伴小组交流自己遇到的问题和感受,并与全班分享。
教师所谈论的话题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他们的日常经历有关,这种分享经历的方式激发了他们用英语表达的欲望。
3.预测式导入。
学生阅读文章前,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题目、插图或利用多媒体手段提供相关素材的图片文字等,帮助其预测即将读到课文的主要内容,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训练发散思维,使之产生进一步阅读和探究文章的动机和兴趣。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7B Unit 5 Reading“A Brave Yong Man”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在大火中救出邻居的故事。教师可以利用标题和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进行预测。(1)利用插图T:Look at the picture in the book and think about these questions.What happened?What might happen to the boy?(预测内容)(2)利用标题T:Look at the title“A Brave Yong Man”Who is he?Why he is brave?What might the story be about?(预测内容)
小涛涛偶巴
当前初中学生 学习英语 主要是在英语课堂中,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所以导入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案例,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案例篇1: 1. 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法是指通过具体的实物,如:图片、挂图、 简笔画 、照片、幻灯片、录音、录像等等手段导入教学。直观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直观的手段要比言语描述更加生动,更加清晰明了,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条件,利用课本教材,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创设一种有利于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生动、活泼。直观生动的课堂导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师生们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教和学的过程中来。如牛津版 8A Unit4 Wild animals 的Reading部分是关于大熊猫希望的 故事 ,我事先上网找了一些有关大熊猫的录像,通过放映,观看后,再讨论一下有关大熊猫的一些问题:Giant pandas are our national gems. They mostly live in China . The number of giant pandas is getting smaller and smaller. Why? Because they are many dangers in the wild. What dangers are giant pandas facing that we can know from the text? 这样能让学生怀着激情和求知的欲望去阅读 文章 ,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2. 提问式导入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除了借助具体的实物外,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提问,使用问题导入法。这是一种常用的、传统的导入法。提问要注重针对性,利用教材知识结构循序渐进的关系,利用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的知识,以加强知识结构的纵横联系。提问要能激起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 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从不同角度精心设计问题,突出课的中心,引起学生浓厚兴趣,激起他们思维的浪花,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快速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如我在教学牛津版 7A Unit3 Let’s celebrate的Reading 时: T:There are many festivals in China. Right? Ss:Yes. T:Can you give me some examples? S1:Yes. Spring Festival. May Day S2:Dragon Boat Festival. National Day .Children’s Day and so on. T:OK. Very good. There are also many festivals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Such as Christmas. Easter and Halloween. Right? Ss:Yes. T: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Halloween? Ss:No. T: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Halloween. 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授课的学习。 3. 自由谈话导入法 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对话或由值日班长提出话题,各自自由地发表看法,也可分组汇报,或者以竞赛的方式进行,内容不限,可以是天气、日期、学生的日常活动、新闻话题、社会 热点 、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我利用学生的好表演、欲成功、易满足等的特点来使用自由谈话,既可寓教于乐,又可记得牢固。但自由谈话要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倾向性, 让学生明白将要学习什么。因此课前一定要好好准备,做好谈话主题的选择,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所讲的内容,适时地引入主题。如在教学牛津版 8A Unit5 Natural disasters的Reading部分时,我从 5月12日 发生在四川的汶川大地震谈起,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事,大家都很熟悉,都很了解,在谈论的过程中顺便复习一下跟地震有关的词汇,然后就自然而然地导入Reading部分所讲的发生在台湾的一场大地震。这样做学生更能很好的理解课文。 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案例篇2: 良好的课堂导入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优化课堂效果,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 教材背景 本节课的重点:1.让学生理解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2.学生能理解和进行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中的人称的转化。 二、 教学思路 教师用一个传话游戏作为课堂导入。首先,按座位将学生分为若干个纵列小组,将事先写好 句子 的纸条发给每个小组的第一位同学,然后让该同学将看到的句子小声说给第二位同学,接下来第二位同学又传给第三位同学„„依次类推,由最后一位同学说出该句是什么,然后与第一位同学手里纸条上写的句子进行比较,看哪一组学生传得又快又对。有两位教师碰巧在各自的课堂上用了相同的导入,但效果却完全不同。 三、 教学过程 课堂情景一:教师宣读游戏规则,学生们表现得都很感兴趣,做好了准备。游戏开始后,学生们都很兴奋,积极参与,句子被传得五花八门,当最后一位同学说出听到的句子后,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课堂气氛很是热烈。就在此时,教师却宣布活动停止。 课堂情景二:同样的授课内容,同样的课堂导入,学生们玩得同样高兴,唯一不同的是该教师在每组最后一位同学说出句子之前都要用很重的语气问道:“what did he/she say?”并要求回答的同学用“he(she) said„”来说出听到的句子。学生的回答中虽然有许多错误,但却涉及到了本节课的重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转换中的人称变化,紧接着教师纠正了学生回答中的错误,并引入了新课。 同样的课程内容,同样的课堂导入,但两位教师在操作中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教学效果。第一位教师只是将课堂导入停留在了娱乐和活跃课堂气氛的层面上,没有很好地对这一导入加以利用。其实,将传话游戏作为这节课的导入是非常合适和有创意的,因为可以紧扣本节课的内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转换,但是遗憾的是第一位教师却没有将其加以充分的利用。但第二位教师就不同了,他将游戏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一再强调让学生用“he(she) said„”来完成句子,这就为即将进行的课程内容做好了铺垫,这样一来课堂导入的游戏既起到了预热课堂,调动学生学习气氛的作用,又深入到了课堂,使课程内容通过一个游戏变得既有趣又浅显易懂。 四、教学 反思 如果教师是演员,那么讲台就是教师的舞台,一堂课的开始就如同一幕剧的序曲。好的课堂导入能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将全部心思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课堂导入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案例篇3: 课堂导入的作用及目的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鼓,那么,导入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应运用多种导入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参与教学过程,为整节课做好开路先锋。 三、课堂导入方式讨论及课堂实践 (一)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行导入 1、利用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法是指通过具体的实物、图片、简笔画、照片、幻灯片、录音、录像等手段导入教学。它往往能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它要比言语描述更为明了,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在初一年级Module 9 A trip to the Zoo这一单元中,教师在讲授文章之前制作了若干动物头饰,让学生在课前选择佩带上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并且扮演所选择的动物介绍包括动物名称、生活习性、主要食物、生活地带等。当学生佩带上头饰之后状态立刻变得很高涨,很乐于介绍并且在下课之后,主动去了解相关的知识及词汇。还有一次,再介绍families这一单元,教师要求学生带来他们的家庭照片。学生在课堂的导入阶段,学生通过投影把照片展示给大家,并且利用已认知的词汇进行介绍,在过程当中学生自然会遇到一些不会的单词或句型,这也就很自然的引出了这堂课的主题——介绍家庭。用“介绍照片”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在随后的课堂学习中目的性明确,并且主动地获取关于介绍家庭方面的词汇及句型。 多媒体视听导入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丰富的信息资源给了我们广阔的选择空间。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借助声音、动感画面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无论是精美的图画、美妙的音乐,还是精彩的电影片段、巧妙的课件都可以有意识地加以利用,使之成为构思新颖的导入形式。 在外研版教材初二上第5模块Western music 这一单元的阅读部分,授课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了声音影像等视听觉材料进行导入。这样一来,这篇因涉及到音乐领域的知识而不太容易理解的文章,顿时变得“乐”趣横生。授课具体步骤如下: 本节课的定位是一节充分结合听觉信息的阅读课。这堂课的导入部分采用的是给学生三个“Guessing Games”(猜谜游戏),内容分别是围绕西方音乐这个主题来展开的:包括不同种类的西方音乐,不同种类的乐器,以及根据逐步给出的信息猜音乐家的名字。其中前两个部分采用了大量的听觉信息,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传达的是最直接的信息,这样既为理解阅读材料打下了知识背景上的铺垫,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由于在导入阶段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一节“沉默”的阅读课,变得十分轻松与活跃,学生也被带入了一个渴望阅读进一步获得更多相关信息的状态当中。所以阅读、理解文章的过程变得水到渠成,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这种听觉信息与阅读课的结合方式也是对于一向被人们认为有些“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阅读教学带来了很多“乐”趣。当然,这节阅读课之所以可以结合听觉材料来完成,也是由它的具体内容决定的。它所讲述的音乐主题与“声音信息”有着最佳的结合点,能够最大的发挥听觉信息在阅读文章中的作用。 利用背景知识导入 对于一些 文化 题材的课文,让学生事先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相关的材料或背景知识,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或以课文的关键词出现、或以课文的时间为序、或以图片形式展示。教师以介绍话题背景为切入口,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实际生活中去,将语言的习得与语言的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符合语言的输入大于输出的原则。 设置情景,布置任务 而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的任务型教学语言 教学 方法 的引入,为 英语学习 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早导入阶段设计出真实自然的教学任务,不但能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而且做到“言”“行”一致、情景交融,给学生刚进入课堂的阶段就明确学习目的,以后的教学始终未要教学任务展开,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看过"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案例"的人还关注了: 1. 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方法 2. 浅谈英语课堂导入的策略 3.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两例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