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83

candy雨朦
首页 > 英语培训 > 清朝为什么说英语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一janice一

已采纳

清代的皇帝里,目前已经知道的,有康熙、光绪和宣统三个皇帝在学习外语。 康熙朝时期,有很多大传教士的来华,加上康熙本人也对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很感兴趣,因此,康熙学习外语的目的,可能是更好地了解外部的世界。 光绪皇帝有两位英语老师,其中一位是京师同文馆的优秀毕业生张德彝。张德彝在京师同文馆学习英语,后来又多次出国考察,曾任参赞、翻译等。其英语水平,在当时应该也是比较高的。在给光绪皇帝做老师的时候,还写了一本英语语法的小册子——《英文话规》。 光绪皇帝后来的英语学习大多是靠“自学”完成,达到了很不错的水平。 宣统皇帝的英语老师是外国人庄士敦。这在《我的前半生》等著作里可以看到。 最后两位皇帝,在西潮冲击之下,重新学习外语,了解世界。这也是全球化冲击的一种表现。写于2021-10-14

清朝为什么说英语

99 评论(11)

华美新建材

为了学习西方的科技和文化。曾国藩虽然是固执的孔儒文化的“粉丝”,但他为人十分的开明,明事理。最初曾国藩面对西方列强的态度和绝大多数人一样,认为所谓的西方国家只不过是一帮“蛮夷”,不足为惧,哪怕这帮蛮夷已经把清朝打趴下了也未曾把他们放在眼中。说到此处可能会有人笑话清朝时期人们的无知迂腐,实际上则不然,这种看法是几千年来传下来的“惯性”。

在我国历史上,中原王朝被边荒蛮夷打趴下的事例并不少,被灭国的也不少,虽然到了清朝时期这帮蛮夷个个蓝颜金发,与历史上的那些蛮夷都不同,但是这更说明了他们是蛮夷,是“未开化的蛮夷”。中原王朝自古千年来都以世界的中心自居,这并不是狂妄自大,而是千年来中原王朝的强大打下来的威名。这种一直遗传下来的威名,基本上没有断绝过,都被各朝代延续了下来。

于是人们根深蒂固的认为,“自己是最强大的”,哪怕今日被蛮夷打趴下了,但一定能够站起来,历史就是最好的证明。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改变了想法,因为他发现现在眼前的这批蛮夷与历史上的蛮夷有着一个根本性的不同!那就是他们有着自己的文化,有着自己的原则,有着自己的传承!这代表着他们背后一定有一个完善的文化制度,是不输于中原文化的。所以他开始放低姿态认真的去研究西方的文化,然而语言不通就没办法研究,所以他开始学习英语!

现代人都知道,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运用!曾国藩与子孙用英语讲话就是为了更快更好的掌握英语!后来的我国第一批的出国留学生就是在曾国藩的极力推崇下才促成的此事,否则我国后来崛起不知道要等多少年。

226 评论(10)

楠辉之恋

因为清末时期,英国开始和中国发生关系了。无论是经商还是战争。之前的话,中国和日本一样,闭关锁国,没有什么机会接触到英文的。你叫他们去学什么呢?就算来了一些传教士,也是意大利,荷兰的。为了传播教义,大部分传教士也是学习中文的。

148 评论(12)

肖小月半仔

清朝末期中国市场强行被打开傅仪作为中国最后一任皇帝自然会明白一些英语每天自己的身边全是一些列强逼着自己签订一些不平等条约如果你根本不明白人家说的是什么?那岂不是要被别人坑死所以自然也就会说英语了

273 评论(9)

龙真妈妈

溥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或者说是半个皇帝(人家后半生是社会主义新市民好吧),虽然没有什么经天纬地的才能,也没有什么历史贡献,甚至前半生还留下封建、专制、汉奸等一系列烙印。然而,仅仅末代皇帝一个身份,也足以留下无数的历史让后人品评了。溥仪1906年出生,当时清政府已经和皇室血脉一样快要走到尽头,过继的溥仪当皇帝时也才3岁,虽说清朝很快就被推翻了,但溥仪还是在紫禁城里住到19岁才被冯玉祥赶出家门,16年的岁月留给溥仪很多回味。在他的自传中,他所描述的紫禁城生涯相对是压抑的,作为皇帝紫禁城就是他的全部,外面的世界和他豪不相干。然而,很多物事让他记忆犹新,多年以后,再次回到紫禁城中,一草一木他都感触颇深,每一处宫殿、每一件事物他还能如数家珍,其实也就是曾经的家珍不是吗?当然了,既然是年少时成长的地方,学习的毓庆宫他印象还是很深的。趁老师打瞌睡的时候,拿纸棍捅老师的鼻子;把脚丫伸上讲台,去夹老师的胡须,结果让无辜的陪读挨板子,陪读他爹还得入宫去陪罪,可见溥仪也是个淘气的倒霉孩子。然而你要认为他学无所成也就有失偏颇了,皇帝的老师哪有逊的,满语老师伊克坦在溥仪五岁的时候开始教他,就是前面说的被溥仪臭脚丫夹胡子的那位,人家可是进士出身,那是相当负责任的,溥仪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他肯定是愈加敬重了,4年后,阅读、书写满文基本没问题。溥仪和婉容说起溥仪会英文,还得说说1945年东京审判的时候,溥仪对面英文质询对答如流,同声翻译都不需要了,可见听力和口语多厉害。其实,溥仪对英文相当感兴趣,苏格兰人庄士敦从小就教他,对教学也很有心得,经过系统的学习,溥仪甚至能够用英语翻译《四书五经》,据说和皇后婉容都可以用英文书信,过了大学四级的同学应该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吧?溥仪手书当然了,学英文肯定得有个英文名了,溥仪的英文名是--henry(亨利),现在看来很普通的名字,对溥仪或者说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已经很潮了。

330 评论(9)

夜很*^*安静

清朝人学习英语大多数是跟外国的传教士学的,然后口口传授,因为没有音标,大多用“谐音法”把英语用汉字注音来学习。

149 评论(8)

狮城*青云

清朝时期英语刚传入国内的时候,还没有音标,所以英语学起来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当时的人学英语都是用谐音法来学习的,比如“you”这个单词,他们会标注“尤”。

83 评论(12)

老猫啊老猫

方法有二:

中国在古代的时候一直是世界上的传说,可以说历朝历代,哪怕是再弱小再封闭的朝代,都有西方人到达中国生活。虽然人数无法与今天相比,但是至少从来都不缺。这些“洋人”到达中国基本上都是为了两个大目的:一是生存,而是传教。

很早的时候西方世界很是贫穷,绝大多数人眼中,东方的中国就是一个遍地黄金的国度,为了改善生活他们不惜千辛万苦也要到达中国。到了之后又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学习中文。于是就有了第一批懂得中西两方语言的人。最初我国人是不屑于学习西方语言的,到了清朝西方国家的强大使得我国人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于是才改变了自己的认知,想要去学习英文。

不过此时英文已经有大量的人懂得了,这批人大部分都存在于中国的沿海城市,都是经常和“洋人”来往的人,日积月累就慢慢会了些英语。所以此时绝大部分国内的人想要学习英语,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请这些会英语的沿海城市的人进行教授,有了老师学习自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严肃地认识到西方科技的重要性,于是派遣了第一批人到西方去留学。这批人是中国的第一批留学生,他们基本上都是一些年龄在8-10岁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了很好的中文底子,学习和适应能力也刚好是最强的时候。在西方学习多年后,国语会有所遗忘,但可以很快掌握。于是这批人就成为了清朝时期第一批的正宗的英文教师。

当然,这批留学生真正的能力不是在英语上,而是在科技知识上,所以往往都只是对中国的英语传播起到一个辅助的角色。

107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