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9

  • 浏览数

    252

王大锤哇
首页 > 英语培训 > 温斯顿英语事件

9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apangduola

已采纳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Winston Leonard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伦道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战后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他写的《不需要的战争》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6卷、《英语民族史》24卷等。丘吉尔是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数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人物》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一大演说家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从1929年到1965年,连续36年担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校长。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家庭背景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爵士(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丘吉尔出生于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丘吉尔的祖上约翰·丘吉尔因在“光荣革命”中支持威廉三世,且又在对西班牙和法国的战争中做为军队总司令取得胜利而于1902年被安妮女王封为马尔巴罗公爵(Duke of Malborough),马尔巴罗家族在19世纪英国20个王室以外的公爵家族中名列第十。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勋爵(Lord Randolph Churchill)是马尔巴罗公爵七世的第三个儿子,是保守党“樱草会”(保守党中的一个派系,以工人阶级为主)的创办人,曾担任过内阁中仅次于首相的财政大臣。丘吉尔的母亲珍妮·杰罗姆是美国百万富翁、《纽约时报》股东之一的伦纳德·杰罗姆的女儿。早年经历丘吉尔是一个早产儿,由于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忙于政治而母亲又沉湎于交际之中,丘吉尔少年时代很少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只与他的保姆结下了深厚的亲情。1881年,7岁的丘吉尔被送入一个贵族子弟学校读书,丘吉尔是学校中最顽皮、最贪吃.成绩最差的学生之一,因此经常遭到老师的体罚,后来不得不转学到另一所学校。1888年丘吉尔进入仅次于伊顿公学的哈罗公学就读,但是成绩依然不佳,虽然丘吉尔的学习成绩不好,可是他后来之所以成功,关键取决于他的综合素质,伦道夫勋爵于是决定在儿子毕业后将他送到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893年8月,丘吉尔进入该校的骑兵专业学习。两年后,政坛上不得志的父亲早逝,同年2月,丘吉尔从军校毕业,被分配到第四骠骑兵团任中尉。1895年10月,刚刚当上中尉的丘吉尔利用假期和朋友一起到古巴亲身体验一下西班牙和古巴当地人民起义的战争。由于其父亲的关系丘吉尔还被英国情报部门看中,要他负责收集西班牙军队所使用的枪弹的情报,此外,《每日纪事报》也聘请他为随军记者,为该报发稿。一个月后,历经了战火、身怀一枚西班牙红十字勋章的丘吉尔回到英国。古巴之旅使丘吉尔爱上写作和记者的生活。1896年,丘吉尔随部队调往印度,在那里他有时间阅读大量的历史、哲学作品。一年后印度北部部落爆发了反抗英军的武装起义,得知消息后丘吉尔立即请了假,以《加尔各答先驱报》和《每日电讯报》记者的身份采访了英国的军事行动,他在向两张报纸所发出的稿件的基础上再加入自己收集到的其他资料,写出了第一部著作《马拉坎德野战军纪实》,1898年该书在英国出版。之后他又相继出版了自己的小说《萨伏罗拉》和有关英国和苏丹战争的《河上的战争》。1899年9月,已经辞去军职的丘吉尔以《晨邮报》记者的身份前往南非,采访英布战争。在随英军士兵行进途中被后成为南非总理的史末资所俘虏。丘吉尔虽然是随军记者,但是因其携带武器并参加战斗,布尔人拒绝释放他。1899年12月,丘吉尔极为大胆地独自一人越狱成功,在当地一个英国侨民的帮助下逃到了洛伦索-马贵斯(今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的英国领事馆。这一事件使得他在英国的名声大噪;1900年3月,又经历了几次战斗的丘吉尔终于回到英国,通过越狱事件而闻名全国的丘吉尔决定抓住机会,踏入政坛。进入政界政界活动1895年从军,曾参加英国在印度、苏丹和南非的殖民战争。1906年进入下院。主张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的关税政策。后历任殖民部次官、商务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和军需大臣、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殖民大臣等要职。在任海军大臣期间,大力加强海军实力,以回击德国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英军在黑海海峡的盖利博卢战役中失利,同年11月丘吉尔引咎辞职。1919年1月丘吉尔出任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积极参与策划武装干涉苏俄。1922年,因不满自由党的政策而脱离该党。1924年任S.鲍德温内阁的财政大臣。1925年在英国恢复金本位制,企图恢复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1931年1月,因对保守党领袖的政策不满退出鲍德温的影子内阁。此后他被排斥在政府公职之外 ,专心从事写作。在此期间,他同保守党右翼一起,反对向印度独立的要求作任何让步。丘吉尔对来自德国的威胁不断发出警告,主张重整军备,反对A.N.张伯伦姑息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主张联合法国和苏联,依靠国际联盟来阻止德国的侵略。二战活动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丘吉尔任张伯伦政府的海军大臣,积极组织援助挪威的战役。1940年5月10日继张伯伦任首相,并兼国防大臣,立即把全国经济纳入战时轨道。丘吉尔政府拒绝德国的诱和,坚持对德作战,同时争取美、苏作为同盟者参战。为了保卫不列颠群岛,亲自视察海防、空防设施。他支持沦陷国家开展抵抗运动,支持沦陷国家的流亡政府。苏德战争爆发当天,丘吉尔庄严声明:“俄国人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就是美国的危难。”1941年7月12日签订《英 、苏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协定》。8月9日,丘吉尔和F.D.罗斯福签署《大西洋宪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丘吉尔与美国缔结一系列条约,其中包括联合使用两国的军事和经济资源、成立联合参谋部等内容。1942年以时机尚未成熟为借口,推迟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先后参加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在处置战败的德国、波兰的疆界变动和政府组成等问题上,极力维护英帝国的利益。战后政治生涯1945 年7月大选中,保守党在选举中失败,丘吉尔辞去首相职务。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这次演说揭开战后冷战时期的序幕。1948年10月9日 ,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一个把英美联盟、联合的欧洲、英联邦和英帝国连接在一起的三环外交的总方针。但由于战后英国的衰落未能实现。1951~1955年,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在执政期间签订1954年《巴黎军事协定》,并缔结《东南亚防务条约》,继续对苏采取强硬态度。1953年,丘吉尔被封为爵士,获嘉德勋章,同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55年4月5日正式退休,但直到1964年7月一直任下院议员。家庭生活1908年9月2日,丘吉尔与出生贵族却家境贫寒的克莱门蒂娜·霍齐尔结婚,当时丘吉尔担任海军大臣,大约有1400人出席了婚礼,国王还向这对新人赠送了一根刻有马尔巴罗家族族徽的手杖。丘吉尔一共育有5个孩子:戴安娜(后来成为一名电影演员)、伦道夫、莎拉、玛格丽特(夭折)和玛丽。其中莎拉后来成了一名电影演员,伦道夫则踏入政坛,成为一名保守党议员,但是却不如他的父亲那样成功。丘吉尔是一名优秀的作家和历史学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六卷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还创作了多部小说和回忆录。此外他十分喜欢绘画,年轻时曾有多幅作品在拍卖会上被买走。主要作品《马拉坎德远征史》、《河上战争》等,成名之后他的著作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6卷)、《英语民族史》(4卷)、《世界危机》(4卷)、《马尔巴罗的生平与时代》(4卷)等。

温斯顿英语事件

354 评论(14)

snake20001981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伦道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

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

扩展资料:

丘吉尔和已故的戴安娜王妃,英格兰皇储查尔斯的前妻,是侄亲关系。丘吉尔的全姓是Spenser Churchill;戴安娜的全姓是Earl Spencer, 他俩都是Spencer家族的人。

虽然亲属关系有点远,但戴安娜应该叫丘吉尔叔公。

1874年11月30日,丘吉尔诞生于英国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镇布伦海姆宫。

丘吉尔长大后,和母亲成为像姐弟般的朋友,并结成坚固的政治同盟关系。

丘吉尔少年时代很少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只与他的保姆结下了深厚的亲情。

1888年,丘吉尔进入仅次于伊顿公学的哈罗公学就读,但是成绩依然不佳,虽然丘吉尔的学习成绩不好,可是他后来之所以成功。

关键取决于他的综合素质,伦道夫勋爵于是决定在儿子丘吉尔毕业后将他送到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温斯顿·丘吉尔

90 评论(8)

可怜的tina

这一定是真爱了,真正喜欢一个人,就会愿意陪他吃苦,根本不会在意他有钱还是没钱,只想一生一世和他在一起。

253 评论(8)

无形风9596

《不需要的战争》1953年:这一位你已经知道了。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传记作家。曾任英国首相。主要作品有《马拉坎德远征记》、《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等。 1953年作品《不需要的战争》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

320 评论(9)

啃鲍鱼的螺丝

温斯顿·丘吉尔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不需要的战争》(又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伦道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

1,创作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是丘吉尔根据他作为英国首相兼国防大臣的亲身经历写成的。全书共六卷,约合中文360万字,于1948-1954年间陆续出版。作为盟国三巨头之一,丘吉尔得以站在最高点俯瞰二十余年的全球局势。其回忆录分析、展现了战争的起因和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以及战争进程的各个阶段,涉及到多国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全书包括6大卷,除第一卷第一章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之外(移入本书时仅在结尾部分稍加修改),其他各卷主要创作出版于1948一1954年之间。它的创作像《世界危机》一样同由美国霍顿·米夫林公司和英国卡塞尔公司预付巨额稿酬资助进行。

2,温斯顿·丘吉尔的主要作品还有:《英语民族史》是一部以英国历史为中心,从英语民族的起源、发展一直记述到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逝世为止,既概述了英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等发展情况;也完整介绍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纽西兰等英语国家的诞生过程以及与英国的关系的书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温斯顿·丘吉尔

163 评论(14)

哈鲁咕噜

温斯顿·丘吉尔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是《不需要的战争》(又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拓展资料: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伦道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战后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他写的《不需要的战争》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6卷、《英语民族史》24卷等。丘吉尔是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数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人物》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一大演说家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从1929年到1965年,连续36年担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校长。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The Second World War)是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之后著作的六部书。

该书是丘吉尔在二次大战刚结束,被英国人民以选票请下台后,花费六年时间完成的旷世巨作,洋洋洒洒360万字,收录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来往函电、个人保存资料,以及200多幅珍贵史料图片,卷帙繁浩,气势磅礴。全书记述30年代初期一直到二战结束后,当代重大国际事件和进程,极具史料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是丘吉尔根据他作为英国首相兼国防大臣的亲身经历写成的。全书共六卷,约合中文360万字,于1948-1954年间陆续出版。作为盟国三巨头之一,丘吉尔得以站在最高点俯瞰二十余年的全球局势。其回忆录分析、展现了战争的起因和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以及战争进程的各个阶段,涉及到多国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全书包括6大卷,除第一卷第一章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之外(移入本书时仅在结尾部分稍加修改),其他各卷主要创作出版于1948一1954年之间。它的创作像《世界危机》一样同由美国霍顿·米夫林公司和英国卡塞尔公司预付巨额稿酬资助进行。由于作者英国战时首相的特殊身份,一开始便饱受人们的期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温斯顿·丘吉尔 百度百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336 评论(10)

tobyzhao520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爵士(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国首相,政治家、演说家及作家,1940-1945,1951-1955两度任首相,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这个网址还有更详细的,进去看看吧。

299 评论(9)

跳蚤的华丽转身

一个化名温斯顿的河南小伙,原本就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但是却因为一次“意外事件”,而彻底的让很多人都认识和知道了他,原来他竟然娶了一个漂亮美丽的美国姑娘瑞贝卡为妻。

温斯顿原本就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河南小伙了,家是河南某地农村的,父母最早就是开了一个小饭店,生意还算可以,可是后来一场意外导致父亲去世,姐姐出门打工,而他也是历经坎坷,最终考上了郑州的一所大学。

后来临近毕业,一次机缘巧合,他认识了异国他乡的美国姑娘瑞贝卡,两个人一见如故,后来经过了几年的热恋,两个人最终在2014年踏入婚姻的殿堂,而当时的小伙温斯顿当时的工资才3000块钱。

两个人结婚多年以后,温斯顿现在在珠海从事开展跨境人才咨询工作,而且经过多年的打拼,他的事业现在也算是小有成就,而瑞贝卡在为其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现在更多的就是做了一个“家庭妇女”,在家中做着相夫教子的工作,现在一家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或许我们现在很多人,更多的就是非常的羡慕这个化名温斯顿的河南小伙,觉得他才是人生的大赢家,娶了一个漂亮的“洋媳妇”,那么我们在羡慕河南小伙的同事,更多的就是非常关心。

一个美国姑娘,当时为什么愿意嫁给月薪只有3000的河南小伙?

一.姑娘虽然是美国人,但是她非常的了解和热爱中国

瑞贝卡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她长期以来接受和了解到的,多半都是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知识和风土人情,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她是断然不可能和温斯顿走到一起来的。

但是瑞贝卡由于一些工作方面的原因,她是一个十足的“中国通”,可以说中国一些基本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环境等等,她都非常的熟悉,那么我们由此也可以得出,她实际上就算是半个中国人。

这也是导致两个人结婚以后,温斯顿在国内从事相关的工作,而瑞贝卡也很快的就适应了国内的生活,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她也愿意呆在中国,要不然的话,瑞贝卡多半是很难适应国内的生活的。

二.两个人虽然文化差异有限,但是两个人都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

温斯顿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而瑞贝卡是一名美国人,那么两个人长期以来,接收到的文化教育和理念,必然会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这一切就都不是问题,因为两个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

温斯顿和瑞贝卡,当时的认识,就是在2012年学校举办的一次,关爱孤儿的夏令营活动的活动当中相识的,两个人就都是这次活动当中的重要参与者,说白了两个人就都愿意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在任何时候,共同的兴趣爱好就都是我们,组成幸福婚姻家庭当中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因素,跨国婚姻同样也是如此,如果说当初两个人就都没有这个愿意做义工的爱好的话,自然也不会有以后的相识、相知、相爱等后面所有的这一切。

三.小伙后来一系列的举动,感动了美国姑娘和她的家人

温斯顿和瑞贝卡相识于国内的一次社会公益活动当中,在这个活动结束以后,瑞贝卡很自然的就回到了美国,但是在瑞贝卡回国以后,温斯顿没有就此闲着,而是经常和瑞贝卡,每天都保持着用社交软件联系。

在某一年的平安夜当中,温斯顿花光自己所有的积蓄,一个人背着行李,坐了35个小时的飞机,远赴美国的某个州,去看望瑞贝卡,其实他更多的是想向她述说自己爱的衷肠。

小伙不远万里,一个人远赴异国他乡,如果他要是不喜欢瑞贝卡的话,他是不可能有此举动的,或许正是这样的一种举动和行为,才深深地打动了瑞贝卡和她的家人,同时也让瑞贝卡下定决心要嫁给温斯顿,任何女人都不会拒绝一个很在乎自己和爱自己的男人,瑞贝卡同样也是如此。

四.小伙不服输的性格等,让美国姑娘很是认可

温斯顿在大学的时候,他的英语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努力去拼搏进取,最终让自己的英语成绩遥遥领先,而且温斯顿为了锻炼自己的勇气和胆量,还尝试着去卖报纸等。

也许当时的温斯顿,就真的是“经济窘迫”,甚至于可以说是一贫如洗,但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就此沉沦下去,而是积极的和自己的命运做着抗争,典型的不服输的性格。

或许正是他的这种不服输的性格,才让瑞贝卡觉得,就算温斯顿目前生活潦倒,可这都是暂时的,只要温斯顿有勇于攀登和拼搏进取等的精神,她们的日子不可能就是这样,终究就一天就会是越来越好的。

小微结语

综合上面这4点的分析和判断,我们有理由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也就是说,温斯顿娶了漂亮美丽的美国姑娘瑞贝卡为妻,与其说是温斯顿的一种“侥幸”和意外的行为,倒不如说是一种必然结果的行为。

一直以来,我们很多人都对“跨国婚姻”抱着一种异样的眼光去看待,总觉得这样的婚姻是不靠谱、不幸福、不长远等等,但是我们纵观温斯顿和瑞贝卡婚姻,却发现他们两个人的婚姻,反倒更多的就是幸福美满,让人好生羡慕。

那么这对“跨国婚姻”,也给我们所有人提了个醒,也就是说在幸福婚姻和美满爱情里面,并没有什么就都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什么更多的规律可循,它更多的就是需要我们双方当事人,自己去努力的发现、争取、把握、追求等等。

所以说,在任何时候,幸福婚姻和我们男女双方的年龄、国别、财富等这些无关,它恰恰和我们男女双方的兴趣爱好、三观认知、人品秉性等这些有关,如果说我们的男女双方,都能真正地满足和符合上面这几点的话,不管什么样的婚姻,就都会“结出胜利的果实”。

91 评论(12)

左村爆破兵

是真爱,美国姑娘来中国工作之后,河南小伙对其非常照顾,再加上河南小伙非常帅气,因此美国姑娘对他一直念念不忘!

91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