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小超
1.如果引用的内容没有超过三行的话,大家可以将引用的内容融合在论文中就好。2.如果被引述的文字如果超过三行,那么需要将引用的内容与论文文字分开。引文各行距英语论文的左边第一个字母十个空格,也就是从第十一格开始输入其他内容;引文不需加引号,末尾的句号应标在最后一个词后。3.如需在引文中插注,需要解释某些词语的时候,就需要使用方括号。留学生们请注意:引文作者的姓如果已经出现在引导句中,那么圆括弧中只需注明引文出处的页码。4.如果拟引用的文字中有与论文无关的词语需要删除,则需用省略号。如果省略号出现在引文中则用三个点,注意:如出现在引文末,则用四个点,最后一点表示句号,置于第二个圆括弧后;点与字母之间,或点与点之间都需空一格。5.若引文出自一部多卷书,除注明作者姓和页码外,还需注明卷号。圆括弧里的1为卷号,小写罗马数字i为页码,说明引文出自第1卷序言。6.如果英语论文中引用了同一作者的两篇或两篇以上的内容,除了要注明原文的作者和页码之外,还要注明所引用的作品名称,一般都是数目。7.有些老师会布置一些赏析英文诗歌的作业,这种论文就肯定要引用原诗句,那么这些被引用的诗句必须用斜线号隔开,斜线号与前后字母及标点符号间均需空一格;如果大家在自己的英文论文中引用的诗句超过三行了的话,那么仍然要将引用的诗句与英文论文原文分开。
食尚峰汇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英文诗歌的分析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言理解能力具有非常有效的作用。对英文诗歌的了解和熟悉有利于学生们打破思维定式,拓宽思路,更灵活地掌握与运用英语,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增强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同时在思想上能够受到美的熏陶。(一)诗歌的功能有利于语言学习 把诗歌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与诗歌在教育中的代表性(representational)和娱乐性(recreational)的功能是分不开的。首先,诗歌本身的潜在性和诗意性(potentiality and poeticity)、语言的歧义性(ambiguity)和意义的非琐碎性(non—triviality)赋予诗歌极大的解释空间,允许不同读者对之做出完全不同的诠释,有利于激活交互活动中学生的独创性思维,使之不囿于权威的评说和结论。其次,外语学习中的诗歌教学对于开发学生的语言领悟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起着非常有用的作用,因为每一次阅读英语诗歌都蕴含着一种对诗歌结构、意象、声调、词藻以及简洁效果等的再认识。第三,英语诗歌在语言教学中的代表性功能还体现在诗歌语言具有可持续记忆和可背诵的特点上,这有利于学生反复吟咏,由读诗进而产生语感。 (二)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 教学活动不但要有利于语言能力的训练,还要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 论文网 由于诗歌写作弹性大,诠释诗歌充分体现了个体的主观意志,故诗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而这一点正好是文学教学中除文化模式、语言模式之外的第三大目的所在:个性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内容上使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有机融合,在形式上则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诗歌活动中履行的是组织者、鼓励者、合作者、解难者的角色功能。通过朗读、分析、改写、评点诗歌,学生间相互讨论、共同磋商,综合运用英语的各项技能。通过诗歌教学,让学生有机会表现和检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有利于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三)符合轻松地进行合作学习的情感需求 传统的大学英语学习中,学生往往处在一种被灌输的被动位置。长此以往,学生对大学英语课感到枯燥、乏味,同时还经常担心被老师提问。因心理的紧张产生的语言焦虑(anxiety)阻碍了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内化,挫伤了学习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在诗歌教学活动中,学习者通过合作学习,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彷徨爱情
我愿意是急流 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 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的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的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 树枝间做窠,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 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 并不使我懊丧……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的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谷底,草屋的顶上 饱受风雨的打击…… 只要我的爱人 是可爱的火焰,在我的炉子里 愉快的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是灰色的破旗,在广漠的空中,懒懒的飘来荡去,只要我的爱人, 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 1847年6月名作赏析: 这是一首情诗,写于1847年诗人和乡村少女森德莱.尤丽娅恋爱的时期。诗歌以流畅的言辞和激昂的感情抒发了诗人心中对爱人热烈诚挚的爱。裴多菲的诗如同裴多菲的生命、爱情胸怀,一样的豪情壮志,一样的激昂慷慨。 诗人愿意是急流,顺着山中窄窄的水道,穿越崎岖的小路,流过峥嵘的岩石。诗人这样愿意,条件是他的爱人是一条小鱼。诗人愿为她掀起朵朵小小的浪花,让爱人在其间嬉戏游玩。 然而急流仍不足以表明诗人爱的专一,诗人愿意把爱人设想为更多的形象--小鸟、常春藤、炉子、珊瑚般的夕阳,它们在诗伯怀抱或者胸膛里自由生长,任意徜徉。因为,诗人愿意是荒林,即使狂风肆虐;愿意是废虚,即使毁灭在峻峭的山岩;愿意是草屋,即使饱受风雨的打击;愿意是云朵、破旗,即使只能来衬托爱人的美丽和灿烂。 诗中这些叠加在一起的意象,处处透着苍凉和悲壮。苍凉和悲壮的背后是一种崇高和执着。心灵的崇高、爱情的执着。恋人的形象一方面是诗人眼中的恋人形象:美丽、欢快、热情而鲜艳;另一方面,也代表了诗人追求的理想。 诗歌用排比的段落、连续的短句恰当地表达了丰富的内容,激情四溢,波澜壮阔。这首诗也是诗人的爱情声明:坚贞不移、义无反顾。正如诗人另一首著名的诗所说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诗人就是这样,为了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意念坚定,无怨无悔。多么伟大的献身精神!多么伟大的胸怀! 诗人正是赁着这种执着坚贞的爱情观,使得诗人不惧一切艰难险阻也要和爱人在一起。正是这种对理想的崇高追求,对自由的坚韧追求,使得诗人连同他的诗深深地打动了人们,刻在了一代又一代渴望自由与理想的人们心中。蝴蝶 内莉·萨克斯多么可爱的来世绘在你的遗骸之上。你被引领穿过大地燃烧的核心,穿过它石质的外壳倏忽即逝的告别之网。蝴蝶尤物的幸福夜生与死的重量跟着你的羽翼下沉于随光之逐渐回归圆熟而枯萎的玫瑰之上。多么可爱的来世绘在你的遗骸之上。多么尊贵的标志在大气的秘密中。名作赏析:《蝴蝶》凄惋而美丽,梦幻般的生命,一生瞬息即逝,却又存留于世间,见证着美的永恒。 第一节写一种美的幻灭,仅管“可爱的来世/绘在你的遗骸之上“梦幻般的来世,即再生总是令她向往:竟为灼灼燃烧的地核而飞翔,穿过“石质的外壳”,即穿越自身的死亡,那么轻盈,一种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不由得令人惊叹自然的造物,而又为诗人梦幻般的想像而惊奇!但死亡仿佛是蝴蝶的一种宿命——美在这个险恶的人世间注定是一次幻灭,即使诗人禁不住地吟唱:“蝴蝶/尤物的幸福夜”,但生命最终还是“跟着你的羽翼下沉/随着逐渐回归……枯萎的玫瑰之上”,这是第二次对于死亡的咏叹。第三节则是首节一、二两句的重奏:“多么尊贵的咏叹/在大气的秘密中”对于生命来世礼赞的信心——永恒的生命之再生是自然的奇迹。对于诗人而言,纳粹的迫害和家庭的不幸改变了萨克斯的命运,在她的作品中死亡、痛苦、集中营、流亡、战争是反复出现的主题,情调忧伤、哀婉,笼罩着犹太人的痛苦和不幸。 1966年,因为她杰出的抒性诗和剧作以感人的力量,表现了以色列的命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玫瑰 博尔赫斯 在我歌唱之外的,不谢的玫瑰那盛开的,芬芳的深夜里黑暗花园的玫瑰,每一夜,每一座花园里的,通过炼金术从细小的灰烬里再生的玫瑰,波斯人和亚里斯多德的玫瑰,那永远独一无二的,永远是玫瑰中的玫瑰年青的柏拉图式的花朵在我歌唱之外的,炽热而盲目的玫瑰,那不可企及的玫瑰。名作赏析:对一事物反复地咏唱,必是诗人心中激情的涵泳:不谢的黑夜花园里再生——波斯人、亚里斯多德的玫瑰,柏后图式的玫瑰……歌咏的聚集,是一种炽热如火的爱情的玫瑰,只有爱情,“在我歌唱之外的,炽热而盲目的玫瑰,那不可企及的玫瑰”,才能使博尔赫斯——这诗人中的诗人如此炽烈!其实在人世间,每个男子心中必有一两朵为他所钟情。疯狂的玫瑰,这是上帝的造物或者诡计,或为之痛苦,像叶芝之于他终身得不到的那朵玫瑰——他心中第二个海伦:毛德·岗。博尔赫斯在他的一篇散文《黄玫瑰》里说:弥留之际的诗人马里诺看见了玫瑰:一个女人把一支黄玫瑰插进一个瓶子,如同亚当在乐园初次见它,并且感到它是在永恒之中,而不是在他的词语里,感到我们只能提及或暗示而不能够表达。而博尔赫斯则从不同方向、由外而内敛地咏唱他心中的渴望:“通过炼金术从细小的/灰烬里再生的玫瑰。”以表达他对爱情的执著与梦想。【赏析一】一个秋日的午后,诗人雪莱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近郊的树林里漫步。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到了傍晚,暴风雨夹带着冰雹雷电倾盆而下,荡涤着大地,震撼着人间。大自然威武雄壮的交响乐,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他奋笔疾书,谱写了不朽的抒情短诗《西风颂》。这是1819年的事情。当时,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和革命运动风起云涌。英国工人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生存权利,正同资产阶级展开英勇的斗争,捣毁机器和罢工事件接连不断。1819年8月,曼彻斯特八万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反动当局竟出动军队野蛮镇压,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彼得卢大屠杀事件。雪莱满怀悲愤,写下了长诗《暴政的假面游行》,对资产阶级政府的血腥暴行提出严正抗议。法国自拿破仑帝制崩溃、波旁王朝复辟以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广大人民正酝酿着反对封建复辟势力的革命斗争。拿破仑帝国的解体也大大促进了西班牙人民反对异族压迫和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1819年1月,终于响起了武装起义的枪声。就在武装起义的前夕,雪莱给西班牙人民献上了《颂歌》一首,为西班牙革命吹响了进军的号角。在意大利和希腊,民族解放运动方兴未艾,雪莱的《西风颂》发表不久,这两个国家也先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面对着欧洲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势,雪莱为之鼓舞,为之振奋,诗人胸中沸腾着炽热的革命激情。这时,在一场暴风骤雨的自然景象的触发下,这种难以抑制的革命激情立刻冲出胸膛,一泻千里,化作激昂慷慨的歌唱:你怒吼咆哮的雄浑交响乐中,将有树林和我的深沉的歌唱,我们将唱出秋声,婉转而忧愁。精灵呀,让我变成你,猛烈、刚强!把我僵死的思想驱散在宇宙,像一片片的枯叶,以鼓舞新生;请听从我这个诗篇中的符咒,把我的话传给全世界的人,犹如从不灭的炉中吹出火花!雪莱在歌唱西风。他歌唱西风以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扫除破败的残叶,无情地把那“黑的、惨红的、铅灰的,或者蜡黄,患瘟疫而死掉的一大群”垃圾扫除干净;他歌唱西风“在动乱的太空中掀起激流”,搅动着“浓云密雾”,呼唤着“电火、冰雹和黑的雨水”,“为这将逝的残年唱起挽歌”;他歌唱西风唤醒沉睡的浩翰大海,波涛汹涌,把一丛丛躲藏在海底深处的海树海花,吓得惊恐色变,“瑟瑟地发抖,纷纷凋谢”。雪莱歌唱西风,同时也在歌唱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风暴。他歌唱革命运动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横扫旧世界一切黑暗反动势力。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一顶顶皇冠随风落地,一群群妖魔鬼怪望风逃遁,这正是当时欧洲革命形势的生动写照。雪莱在歌唱西风。他歌唱西风“是破坏者,又是保护者”。他歌唱西风不仅扫除了残枝败叶,而且“送飞翔的种籽到它们的冬床”。待到来年春天,西风的妹妹——东风驾临大地,就会“蓓蕾儿吐馨”,“漫山遍野铺上了姹紫嫣红”,出现一个春光明媚的新世界。雪莱歌唱西风,同时也在歌唱革命。他和那些资产阶级凡夫俗子不同,他没有把革命简单地看作消极的破坏力量。他看到了革命一方面在扫除腐朽,无情地摧毁旧世界,另一方面又在“鼓舞新生”,积极地在创建着美好的新世界。尽管雪莱对新世界的理解还比较空泛,还不可能突破空想社会主义的水平。雪莱在歌唱西风。但他不是冷眼旁观的歌者,他强烈地热爱西风,向往西风,他以西风自喻,西风是他的灵魂,他的肉体,诗人和西风合而为一:如果我是任你吹的落叶一片;如果我是随着你飞翔的云块;如果是波浪,在你威力下急湍,享受你神力的推动,自由自在,几乎与你一样,啊,你难制的力!再不然,如果能回返童年时代,常陪伴着你在太空任意飘飞,以为要比你更神速也非幻想;那我就不致处此窘迫的境地,向你苦苦求告:啊,快使我高扬,像一片树叶、一朵云、一阵浪涛!我碰上人生的荆棘,鲜血直淌!时光的重负困住我,把我压倒,我太像你了:难驯、迅速而骄傲。这是雪莱在歌唱西风,同时在激励和鞭策自己。雪莱是一个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又是一个勇敢的革命战士,他以诗歌作武器,积极投身革命运动,经受过失败和挫折,但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精神。他早年就赴爱尔兰参加民族解放斗争,回到英国后继续抨击暴政,鼓吹革命,同情和支持工人运动。因而受到资产阶级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愤然离开自己的祖国。在旅居意大利期间,他与意大利“烧炭党”人和希腊革命志士来往密切,同情和支持他们的革命活动。在《西风颂》里,熔铸着雪莱坎坷的人生道路,倾注着雪莱对反动统治者的满腔愤恨,洋溢着雪莱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表达了雪莱献身革命的强烈愿望。《西风颂》是秋天的歌,是时代的声音。19世纪初叶,科学社会主义还没有诞生,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还处在自发阶段,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反动势力还很强大,“神圣同盟”的魔影正在到处游荡着。大地还没有苏醒,寒冬还在后头。所以,《西风颂》不免带有“婉转而忧愁”的调子。但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先驱,雪莱对革命前途和人类命运始终保持着乐观主义的坚定信念,他坚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光明必定代替黑暗。从总的倾向来看,《西风颂》的旋律又是“猛烈、刚强”的。诗人以“天才的预言家”的姿态向全世界大声宣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是欧洲诗歌史上的艺术珍品。全诗共五节,由五首十四行诗组成。从形式上看,五个小节格律完整,可以独立成篇。从内容来看,它们又熔为一体,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第一节描写西风扫除林中残叶,吹送生命的种籽。第二节描写西风搅动天上的浓云密雾,呼唤着暴雨雷电的到来。第三节描写西风掀起大海的汹涌波涛,摧毁海底花树。三节诗三个意境,诗人幻想的翅膀飞翔在树林、天空和大海之间,飞翔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形象鲜明,想象丰富,但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就是歌唱西风扫除腐朽、鼓舞新生的强大威力。从第四节开始,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描写西风的气势转向直抒诗人的胸臆,抒发诗人对西风的热爱和向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而中心思想仍然是歌唱西风。因此,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主题集中,是《西风颂》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其次,《西风颂》采用的是象征手法,整首诗从头至尾环绕着秋天的西风作文章,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没有脱离这个特定的描写对象,没有使用过一句政治术语和革命口号。然而读了这首短诗以后,我们却深深感受到,雪莱在歌唱西风,又不完全是歌唱西风,诗人实质上是通过歌唱西风来歌唱革命。诗中的西风、残叶、种籽、流云、暴雨雷电、大海波涛、海底花树等等,都不过是象征性的东西,它们包含着深刻的寓意,大自然风云激荡的动人景色,乃是人间蓬勃发展的革命斗争的象征性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西风颂》不是风景诗,而是政治抒情诗,它虽然没有一句直接描写革命,但整首诗都是在反映革命。尤其是结尾脍炙人口的诗句,既概括了自然现象,也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指出了革命斗争经过艰难曲折走向胜利的光明前景,寓意深远,余味无穷,一百多年来成了人们广泛传诵的名言警句。 (选自《阅读与欣赏》河南人民出版社) 【赏析二】 雪莱(1792—1822),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出生在一个古老而保守的贵族家庭。少年时在皇家的伊顿公学就读。1810年入牛津大学学习,开始追求民主自由。1811年,诗人因为写作哲学论文推理上帝的不存在,宣传无神论,被学校开除;也因此得罪父亲,离家独居。1812年,诗人又偕同新婚的妻子赴爱尔兰参加那儿人们反抗英国统治的斗争,遭到英国统治阶级的忌恨。1814年,诗人与妻子离婚,与玛丽小姐结合。英国当局趁机对诗人大加诽谤中伤,诗人愤然离开祖国,旅居意大利。1822年7月8日,诗人出海航行遭遇暴风雨, 溺水而亡。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抒情诗及政治诗,《致云雀》、《西风颂》、《自由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暴政的假面游行》等诗都一直为人们传唱不衰。 名作赏析 《西风颂》雪莱“三大颂”诗歌中的一首,写于1819年。这时诗人正旅居意大利,处于创作的高峰期。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骄傲、轻捷而不驯的灵魂”的自白,是时代精神的写照。诗人凭借自己的诗才,借助自然的精灵让自己的生命与鼓荡的西风相呼相应,用气势恢宏的篇章唱出了生命的旋律和心灵的狂舞。 诗共分5节,前3节写“西风”。那狂烈的西风,它的威力可以将一切腐朽的生命扯碎,天空在它的呼啸中战栗着。看吧!那狂暴犹如狂女的头发,在天地间摇曳,布满整个宇宙;那黑夜中浓浓的无边际的神秘,是西风力量的凝结;那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是它的帮手。这力量足以打破一切。 在秋天,西风狂暴地将陈腐的生命吹去,以横扫千军之势除去没有生机的枯叶,吹去那痨病似的生命。然而,它没有残杀一粒生命。它要将种子放进冬天深深的心中,在那里生根发芽,埋下春的信息。然后,西风吹响春的号角,让碧绿、香气布满大地,让它们随着西风运行的足迹四处传播。经过西风的破坏和培育,生命在旺盛地生长;那景象、那迷人的芳香在迅速地蔓延着,那污浊的、残破的东西已奄奄一息,在海底战栗着。 诗人用优美而蓬勃的想象写出了西风的形象。那气势恢宏的诗句,强烈撼人的激情把西风的狂烈、急于扫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诗中比喻奇特,形象鲜明,枯叶的腐朽、狂女的头发、黑色的雨、夜的世界无不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诗歌的后两段写诗人与西风的应和。“我跌在生活底荆棘上,我流血了!”这令人心碎的诗句道出了诗人不羁心灵的创伤。尽管如此,诗人愿意被西风吹拂,愿意自己即将逝去的生命在被撕碎的瞬间感受到西风的精神,西风的气息;诗人愿奉献自己的一切,为即将到来的春天奉献。在诗的结尾,诗人以预言家的口吻高喊: “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 这里,西风已经成了一种象征,它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宇宙精神,一种打破旧世界,追求新世界的西风精神。诗人以西风自喻,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信念和向旧世界宣战的决心。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