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Amy
个人感觉是苹果xr基本参数发布时间 2018年,秋季型号 iPhoneXR手机类型 4G手机,智能手机,拍照手机,游戏手机,音乐手机,防水手机操作系统 ios硬件参数CPU品牌 苹果CPU 苹果A12仿生运行内存 3GB机身容量 64GB,128GB,256GB电池类型 不可拆卸式电池电池容量 2942mAh传感器 重力感应,距离感应,光线感应,NFC,气压计,三轴陀螺仪、面容 ID屏幕屏幕类型 刘海屏,多点触摸,电容屏,全面屏屏幕大小 6.1英寸屏幕分辨率 1792x828像素像素密度 326ppi屏幕材质 LCD其他屏幕参数 Liquid 视网膜高清显示屏1400:1 对比度 (标准)原彩显示广色域显示 (P3)625 cd/m2 最大亮度 (标准)采用防油渍防指纹涂层支持多种语言文字同时显示摄像头后置摄像头 1200万像素后置摄像头传感器类型 CMOS传感器后置摄像头光圈 F/1.8前置摄像头 700万像素前置摄像头传感器类型 CMOS传感器闪光灯 4-LED原彩闪光灯拍摄特色 自动对焦,人脸识别,全景拍摄,连拍功能,HDR,光学防抖数码变焦 5倍数码变焦拍摄功能描述 最高可达5倍数码变焦人像模式,支持先进的焦外成像和景深控制人像光效,支持三种效果 (自然光、摄影室灯光和轮廓光)光学图像防抖功能六镜式镜头支持慢速同步的 4-LED 原彩闪光灯全景模式 (最高可达 6300 万像素)蓝宝石玻璃镜头表面背照式感光元件混合红外线滤镜Focus Pixels 自动对焦Focus Pixels 轻点对焦智能 HDR 照片拍摄广色域的照片和实况照片局部色调映射功能先进的红眼校正功能曝光控制自动图像防抖功能连拍快照模式计时模式照片地理标记功能视频拍摄 4K视频拍摄:24 fps、30fps或60fps1080p高清视频拍摄:30fps或60fps720p高清视频拍摄:30 fps扩展的动态范围适用于最高达30fps的视频拍摄视频光学图像防抖功能最高可达3倍数码变焦4-LED 原彩闪光灯慢动作视频,1080p (120fps或240fps)延时摄影视频,支持防抖功能影院级视频防抖功能(1080p和720p)连续自动对焦视频4K 视频录制过程中拍摄800万像素静态照片变焦播放视频地理标记功能视频录制格式:HEVC 和 H.264立体声录音网络与连接网络制式 全网通,移动4G,联通4G,电信4G,移动3G,联通3G,电信3G,4G,TD-LTE,FDD-LTE手机频段 FDD-LTE (频段 1, 2, 3, 4, 5, 7, 8, 12, 13, 14, 17, 18, 19, 20, 25, 26, 29, 30, 32, 66, 71)TD-LTE (频段 34, 38, 39, 40, 41)TD-SCDMA 1900 (F), 2000 (A)CDMA EV-DO Rev. A (800, 1900 MHz)UMTS/HSPA+/DC-HSDPA (850, 900, 1700/2100, 1900, 2100 MHz)GSM/EDGE (850, 900, 1800, 1900 MHz)SIM卡类型 nano SIM卡,双卡蓝牙 蓝牙v5.0WiFi(WLAN) 802.11ac 无线网络,具备 2x2 MIMO 技术定位系统 辅助GPS、GLONASS、Galileo 和 QZSS 定位系统、数字指南针、无线网络、蜂窝网络、iBeacon微定位2G/3G网络 联通3G,电信3G,移动2G,联通2G,电信2G,移动3G外观手机外形 直板键盘类型 虚拟触摸键盘数据接口 Lightning接口手机颜色 红色特别版、黄色、白色、珊瑚色、黑色、蓝色机身特点 防溅、抗水、防尘:效果在IEC 60529标准下达到IP68级别(在最深2米的水下停留时间最长可达30分钟)尺寸 150.9×75.7×8.3mm重量 194g标准配置 装有 iOS 12 的 iPhone采用闪电接头的 EarPods闪电转 USB 连接线USB 电源适配器资料多媒体娱乐功能多媒体 3.5mm耳机接口,电子书MP3播放器 支持MP3播放视频播放 支持视频播放图形浏览 支持JPEG,PNG,GIF,BMP等格式其它性能 面容ID:通过原深感摄像头进行面容识别Apple Pay:通过面容ID在iPhone上进行店内、app内或网页支付在部分城市可用于搭乘公交千兆级 LTE,具备4x4 MIMO和LAA技术4支持读卡器模式的 NFC可通过备用电量使用的快捷交通卡功能基本功能输入法 手写输入,英文输入法,中文输入法,第三方输入法办公功能 支持文档阅读,支持TXT,Office(word/excel/ppt),Adobe PDF主要功能 内置天线,时钟,内置震动,通话时间提示,免提通话,待机图片,来电铃声识别,录音功能,语音拨号,飞行模式附加功能 闹钟,日历,计算器,记事本,备忘录,世界时钟,定时器,秒表,自动开关机产品质保信息客服电话 质保政策 全国联保,享受三包服务质保时间 主机1年,电池6个月,充电器1年,有线耳机3个月
九州至尊
开波之前,首先声明。我们“LCD教”、“反OLED联盟”都可以统称为“反低频PWM联盟”。我们反对的是低频的PWM调光,而不是其他显示技术。
DC直流调光和高频的PWM设备,都是我们的盟友。但现在满街跑的三星AMOLED、中低端笔记本和桌面显示器、以及数目稀少但也是在闪的LG p-OLED屏幕(Pixel 2 XL:黑人问号?),都是我们“反低频PWM联盟”的反对对象。爱搞机这次PWM科普的内容梗概:
讲真,如果你平时连续玩手机、看显示器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而且还是非敏感体质,那低频PWM调光对你的影响就不会太大了。但手机电脑这种东西的使用时间太长了,每天用几个小时,甚至10几个小时的用户都有。对于重度用户,屏幕的调光方式就是很有必要考虑的因素了。
PS:个人作品难免会有疏漏,如有意见或建议,欢迎到评论区指教。
万恶的频闪
这次的故事起点放高一点,直接从显示器出现之前开始说。而这篇科普的核心是“频闪”二字。“人工照明的历史,就是闪烁的历史”,这个真的一点都不夸张。从特斯拉的交流电,打败爱迪生直流电的那一瞬间,仿佛就决定了人类照明的闪烁史。因为,所有在交流电源下工作的光源都会闪烁……
50Hz的交流电
1891年开始,人类开始大规模使用多相交流发电机,最后50Hz(我国正在用的频率)和60Hz交流电占领了市场。交流电的频率,决定了从古董的钨丝灯,到现在大部分家用日光灯(荧光灯)的闪烁频率都是100Hz,即每秒闪动100次(50Hz的正弦交流电,每秒有50次波峰和波谷,并经过零点100次)。
不同LED产品的频闪
而曾经被寄予厚望的LED光源,因为厂家的驱动电路不同,有非常复杂的频闪形态。如果加上调光功能,其频闪种类就更加多,更加复杂了。当然,好的产品是可以做到不闪或者闪动极其轻微的。但LED产品价格暴跌之后,不少厂家都用简单的驱动电路,导致频闪状况恶化。
室内室外的各种低频闪烁光源
这下明白为什么室内拍的慢动作视频,画面会闪了吧。因为是真的再闪啊……除了被人类有意无意的看到闪烁之外,甚至连超市的扫描枪都会受灯光闪烁而影响识别率。
根据国际照明协会技术报告CIE TN006-2016定义,闪烁可以分为“闪烁、闪烁效应和幻影效应”3种,后两者分别指观察物体和观察者移动时的物理效应。为了简化说明,下面统一称为闪烁和频闪。
人眼对闪烁频率的敏感度曲线
部分不同人类对频闪的敏感度很大的差异,甚至有“闪动敏感体质”的说法。人类最敏感的频率是8.8Hz,随后不停下降。大部分人在80Hz之后就看不出闪烁了,但即便如此,仍有部分人会因此觉得眼睛累、眼睛痛。2015年的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文档IEEE Std 1789-2015指出,照明闪烁会产生潜在不利影响:
宝可梦冲击事件
现在看回去近代最著名的“频闪事故”,都有种都市传说的气息了,而且谁能想到主角居然是宝可梦《 Pokémon》……1997年12月16日,日本电视台播放的宝可梦第38话《电脑战士多边兽(旧译为3D龙)》,为了渲染电脑世界中的战斗,大量使用12Hz的红蓝闪光展示爆炸场面,直接导致日本全国出现了700例癫痫症(650例是儿童) 。这种低频闪动,无论是什么显示器看,可能都会导致相关症状(从未感觉到人类如此脆弱,如此容易翻车)。
该事件史称“宝可梦冲击”,它让《宝可梦》这个看起来人畜无害,深受世界喜爱的动画,享受到了被勒令停播的待遇,直到第二年的4月16日才从第39话继续播。这个38话被永久在电视上禁播(网络上还有)。而可怜的多边兽,全家再也没有在电视版上出镜过了。无独有偶,2007年的伦敦2012年宣传预告片、2011年的《暮光之城:破晓》都有过“因色块闪烁,导致观众癫痫发作”的事件。
感兴趣的话,可以自行到视频网站观摩《宝可梦》的第38话,B站,空降位置是18分51秒。虽然数字化之后,视频的精细度、色彩饱和度和刺激性都不如当年,但还是建议大家出发前注意安全,戴好安全带再开车(外加一句很惊悚的废话:在病发之前,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病)。
PWM是什么?
回到我们的主角PWM调光。PWM,全称Pulse Width Modulation,翻译过来就是脉冲宽度调制,说到底,就是种把模拟信号调制成脉波的技术。它已经是应用非常广泛的显示器/光源的亮度控制方案,此外,还有我们之后会提到的DC直流调光(LED领域的CCR恒流调光,为方便表示,本系列科普统一用DC调光代称)。
进入正题前得科普一下信号的两大分类:
数字信号控制虽然成本低,但它最尴尬的地方是,无论是用高低电平做标识、还是光源的断电和通电,都只对应“0和1”两种状态。针对这次说到的调光问题,数字信号的控制,只能生成“开和关”两种状态,亮度要么是0,要么是100%。也就注定做不到模拟信号那样的无级亮度调节了。
那为什么我们的屏幕能无级调节亮度呢?因为聪明的人类发现肉眼反应速度有限,且有脑补作用。只要光源“明灭”切换速度够快,肉眼就察觉不出来了。PWM调光就这样粉墨登场了…… 通过闪烁来形成“载波”,然后控制“明和灭”的时间比值(占空比)就能达到控制亮度的效果:
在每秒超过N次的闪烁中,如果需要的亮度低,那就让灭掉的时间占比提升。例如,如果要把亮度调到10%,只要让亮的时间占比达到10%即可。虽然听起来有点鸡贼,但PWM调光的优点还挺多的,结构简单、精度高、控制“亮度变化”不会导致明显偏色之外,还省电、发热低。人类乃至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的眼睛,都是在连续的自然光下演化而来了,用闪烁这种视觉欺骗的方式调节亮度,会不会翻车呢?
虽然上面提到,大部分人无法察觉超过80Hz的闪烁,但余光部分其实可以检测到更高频率的闪烁,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可以检测到160Hz的刺激,视网膜更加敏感,可以对200Hz的闪烁做出反应。这些都曾被证实可以造成头痛、偏头痛和疲劳。
回顾国标给“频闪”的定义(根据IEEE的说法,其实这个是“频闪现象”的定义)。频闪,就是在“闪烁光源下,观察连续运动物体时,本应连续的图像出现了离散的现象”。当我们阅读或者视线从屏幕上移动时,因为频闪效应的存在,肉眼能察觉到数百赫兹的闪烁。
课外阅读:同样利用人眼生理特性来“欺骗”视觉的例子,最著名的肯定是每秒24帧的电影了。这里还能延伸出,为什么电影24帧就够了,但游戏要60帧起步呢?感兴趣的话,可以戳我们的陈年科普《经典科普:为什么电影24帧就行,但游戏要60帧?》。
人类显示史,各种黑历史
历史上每次显示设备转变都出过坑。如果你的年纪够大,想必你还会记得以前那些又大又重的CRT(阴极射线管)电视和显示器。以前除了阴极射线管扫描速度导致的一些画面闪动外,印象中的它们,是不是画面特别通透?特别绚丽?
后来出现的LCD显示器,除了体积外,都是被CRT按在地上全方位地摩擦的货。早期的桌面LCD因背光不行,导致色域覆盖不行,可视角度更加是个大坑。更可怕的是,当时LCD还更贵,但无奈它体积小,帅啊(当时人类的态度,就像现在看真·全面屏的手机一样。帅,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等了5、6年,主流LCD的背光追上来、IPS面板的大规模使用,画质表现才勉强追了上来。期间桌面LCD屏幕经历了画面比例调整和分辨率的增长。画面比例从5:4、4:3到16:10,最后定型在16:9。分辨率则从1280*1024到1400*900,最后定型在1920*1080。
在2010年上下,LCD显示器的背光源经历了从CCFL(冷阴极荧光灯管)到LED的转变。CCFL因功耗、环保等多种因素,在随后的2、3年被多个国家和地区明令禁止生产。然后,人类第一次感受到被“LED+低频PWM调光”统治的恐怖,大量用户发现新显示器看着更加伤眼、累眼,甚至出现囤CCFL显示器过日子的梗。
风扇测频闪大法
如果你的年纪够大,应该还会记得国内曾经流行过用“挥手、铅笔和风扇”看频闪的测试方法。已经掉进历史垃圾桶的CCFL背光显示器,它们的PWM调光频率几乎都是175Hz,但它们有明显的余晖效应(PWM控制熄灭的时间里,它们仍然在发光),大幅减缓了频闪的效果。
而后来出现的LED背光显示器,沿用了低频PWM调光,频率通常在180-420Hz之间。但因为LED这种光源的响应速度很快,余晖效应接近于0,其频闪严重到已经可以产生“频闪效应”了(即能够像高速摄影一样定格移动物体的画面)。
部分显示器厂商抓住了商机,用“不闪屏”作为推广手段,并开始大规模使用DC调光或DC+高频PWM调光。时至今日,很大一部分显示器依旧在用不闪屏做为宣传。
而笔记本领域被夹在桌面和手机之间,向来被喷没有好面板,而且背光也是个坑。笔记本市场有大量用低频PWM调光的产品,有些是低亮度才会PWM,有些全程都在PWM。一大波笔记本厂商的很多新品,甚至高端产品,仍然在用低频的PWM调光(机佬表示强烈谴责)。
非常幸运地,手机的LCD屏幕几乎没有受到过低频PWM调光的困扰。即便部分手机LCD屏幕的亮度会有波动,但和现在OLED的低频闪动,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科普的下篇会详说其分别)。不过,就像当年桌面显示器大规模使用PWM调光那样,三星和LG,这些OLED厂商使用的低频PWM调光,又让人类回想起被PWM支配的恐怖……
如果说从16:9屏幕到18:9全面屏还算是进步,从全面屏到刘海屏是倒退的话。那从OLED屏幕使用低频PWM调光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是倒退到历史循环的坑里去了。
在下半篇,我们会就“如何评估低频PWM的危害程度、个人检测PWM的方法和A屏时代的护眼生存指南”进行科普,敬请期待。
参考资料:IEEEstd 1789-2015、国际照明学会报告CIE TN006:2016、IEC TR 61547-1、GB/T 9473-2017读写作业台灯性能要求、台湾照明灯具输出业同业公会、notebookcheck、TFT CENTRAL
关注爱搞机微信公众号(playphone),第一时间接收最新评测与资讯内容推送!
关注微博@爱搞机、添加爱搞机PC业务部微信号(igao7-pc)为好友,不定期放出各种机友福利!
玉米卧熊
联想小新笔记本开展的「“新”奇学堂」,本期话题:DC调光是什么?DC调光是一种调节屏幕亮度的方式,通过提高或降低屏幕面板电路功率的方式来改变屏幕的亮度。与DC调光相对应的是PWM调光,它是通过有规律的电亮、熄灭屏幕,并调节其持续时间来实现亮度的变化;由于亮、灭的交替速度快,人眼有视觉残留很难察觉到这个过程,会认为手机屏幕一直在亮。DC调光降低频闪后,日常长时间看屏幕,降低视觉疲劳,相对来说观感更好,对视觉的影响也没有那么大了。
吃货迷思
5月16日,一加推出了年度旗舰一加7系列,一加7 Pro更是光芒四射,而同期,一加也发布了一加云耳2代,售价¥599,我们爱搞机也第一时间拿到了一加云耳2代,这次云耳2代相较于前代贵了200元,一跃跳到了600元这个范围,到底值不值呢?马上来看看吧。打开盒子还是一个盒子,还是印着一个云耳2代的产品图,只不过背景色变成红色,然后盒子背部还印着一句比较显眼的英文“Free Your Music”。配件一览:1x 云耳蓝牙耳机 、1x 收纳包 、3x 耳塞 、1x 使用说明书 、1x USB 充电线 、1x 安全信息和保修卡。来看一下外观,云耳2整体的设计还是延续了一代的风格,项圈表面部分的材质为类肤质材质,戴在脖子上也挺舒服的,线圈内部为记忆金属,无论你揉捏到什么形状,都会变回原形,所以在收纳方面没什么问题。平时不用的时候可以会原装的收纳包里面,不过个人感觉这个收纳包不是很实用,对耳机的折法太讲究了,感觉有点小麻烦。充电口为Type-C接口,这个接口是裸露的,没有防尘防水盖,感觉不是很踏实,而且一加官方好像也没有标明云耳2的防水级别,接口位置是朝下,如果运动时流汗了,很有可能汗水会渗到充电口,充电口旁边有一枚圆形配对按键,位置比较顺手,盲按操作没问题。控制按键在左耳的线上,暂停/播放按键识别度还可以,就是加减键的识别度不是很高,要习惯一段时间才能准确按到。这次耳机变化最的部分在于音腔的部分,音腔采用不锈钢材质,官方称设计灵感来源于鹦鹉螺,相较于前代有耳撑的设计,我个人更喜欢二代的设计,一体化更强,而且戴在耳朵上不会有那种被撑住的感觉,可能有人就会觉得,没有耳撑的云耳2在佩戴稳固性上会不会减弱,我觉得是没有,在体验的这段时间里,我对云耳2的佩戴稳固性还是比较满意的,平时的走路或者跑步基本是不会掉,即使你是故意甩也很难甩掉。外观部分基本讲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来讲讲大家比较关心的音质吧,但音质这东西比较玄学,也比较主观,所以我的观点仅供参考,首先云耳2的音质我觉得是不差的,如果你本来对蓝牙耳机的音质要求就不高,那么云耳2的音质对你来说可能还会有一点小惊喜,官方介绍云耳2由两个楼氏动铁和一个10mm的动圈单元组成,动铁单元的加入,使得云耳2在解析力上有很大提升。来说一下实际听感,云耳2在听流行音乐上的表现我觉得很不错,没什么挑剔的,在低音方面力度也比较足,量不会多到轰头,恰到好处,在人声方面比较平,感染力不是特别强,女声方面不会很抓耳,但是在乐器还原度确实不错,很多细节都能听清楚,高音方面的话,不刺耳,处理还算细腻,总体来说,云耳2的音质我觉得对的起这个价位,如果你平时就是听听流行音乐,那么云耳2绰绰有余,而且我觉云耳2的调音风格属于比较耐听那种类型,听很久都不会腻。 另外说一下隔音性,我觉得属于正常入耳式耳机的隔音水平。在连接速度方面,主要测试重新连接速度,云耳2仍然有非常好用的磁吸开关功能,双耳吸附,自动关机,双耳分开,自动开机连接,在速度上,连接一加的手机感觉上是会快那么一点,普通手机也很快,假如是耳机挂在脖子,你分开耳机,戴到耳朵,耳机基本就和手机连接了,会有一个提示声。接着就来说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功能,双击配对键可以切换电脑和手机等两个设备,这个功能对于双机党或者经常在两个设备之间切换的人来说真的太实用了,切换速度也很快,手机间切换5秒左右,电脑和手机间切换大概6秒。再来说一下大家比较关心的延迟问题,就我目前体验来看,各大视频App都没延迟情况,连接稳定性也不错,像是微信的语音和小视频,音画也能同步,在 游戏 方面,简单测试了一下《和平精英》,延迟好像也不是特别明显,如果不仔细听是察觉不到。 续航方面,充满一次电,我平时每天上下班通勤合计大概两个小时,戴着云耳2代听歌和看视频,大概可以坚持个5-6天,官方称:充满电可连续播放14小时,充电速度方面,支持Warp闪充,官方称充10分钟可以听个10小时,实测充电速度也很快,从没电到充满大概需要30分钟左右。 在使用云耳2代这段时间,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没有什么很大的问题,音质还算OK,主要还是体验比较好,磁吸开关真的很好用,省去了一个要按着开机键的步骤,这点对于蓝牙耳机来说还是很方便的,双机配对键切换设备,对于双设备党来说也很实用。 如果你是一加手机用户,耳机的功能更加全面,普通安卓用户的话,就只能普通的操作,长按播放/暂停键可以呼出自家的语音助手,iPhone用户基本和普通安卓用户差不多,长按播放/暂停键可以呼出Siri。 最后是售价,599元这个价格看上去好像确实不如云耳一代那么香了,贵了200元,提升了续航,提升了音质,有更好体验,我觉的还是挺值的,不过最终值不值还是看云耳2代是否符合你的需求了。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