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娇儿
阅读一本书,便是一场心灵的旅行,《乌托邦》这本政治学著作更是如此。托马斯莫尔像我们展示了一个理想主义的世界,让我体会到了在黑暗的封建资本主义时期苦难的人们所向往的民主、和平、美好的世界。而乌托邦王国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我主要阅读了这本书的第二部分的关于旅行的部分等等。 这一部分作者主要写了乌托邦人的旅行生活、对待金银的态度、对于幸福快乐生活的定义以及追求科学等内容。书中的内容相对杂乱,我推测可能是由于那个年代的时候的文书风格或者流传已久的原因吧。 在现代社会,如果你想到省外去旅行,只需要一张车票就够了,但是在乌托邦国度里并非如此。凡想到另一城市探望朋友或是从事游览的公民,可以很容易地得到摄护格朗特及特朗尼菩尔的准许,除非有充分理由不让他们去。因此,一批出行者组成出发,持有总督的文件,证明他们获得准许外出,上面规定了回来的日期。 任何人如想到本城的郊区观光,只要自己的父亲允许,妻子赞同,不在禁止之列。不管他来到乡村中任何一个地区,他必须做完当天上午的活或晚餐前照例须做的活,然后他受到伙食款待。一个人只要遵守这个条件,可以随意访问本城辖区内任何地方。这样,他就如同仍然在那个城市中一样地作出贡献。 任何人擅自越过本城辖区,被捕经查明未持有总督的文件后,遭遇是很不光彩的;他作为逃亡者被押回,严重处罚。任何人轻率地重犯这个罪行被贬做奴隶。 由此看见,乌托邦人的自由也是相对的,出城区需要证件,就像现代生活的我们需要护照才能够出过一样,但我们也可以看到乌托邦治理的井然有序,政治结构相对稳固,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较好。 乌托邦人在旅行的时候也需要劳动,就像是在自己家里劳动与一样,他们做自己的本质工作进行劳动,并受到真诚的对待与回报:免费获得粮食。这一点有点像共产主义时代的生活,当大家都积极进行劳动,物质生活将会极大丰富,每个人都会有较好的生活保障。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乌托邦的公民并不包括奴隶,作者认为奴隶就是奴隶,是卑贱的代表,但凡有乌托邦公民“出境游”不经过申请的,就要遭受到最严厉的惩罚:贬为奴隶。奴隶的存在是封建社会的根基,我们可以看到托马斯莫尔内心其实还是具有时代局限性的,对于奴隶的态度让我们可见一斑。 紧接着,本节讲述了乌托邦人对待金银的态度:视金银如粪土!他们不像现代社会一样急功近利地追求金钱,而是教育人们不可以将金钱的价值越过人之上。我们都知道,当今社会阶层的划分是:收入、教育程度、职业、权力。而乌托邦王国没有这样的规定,他们认为金银是罪恶的东西,都是用来做马桶、奴隶的手铐等。经过这样的教育,乌托邦人怎么会不厌恶金银呢?此外,乌托邦人追求的主要是进行学习,追求知识。知识能够让人变得更好,乌托邦人对于知识的追求之渴望,我认为这是莫尔在极力批判封建资本主义的英国仅仅追求金钱而忽视了道德的建设与知识的学习,是内心深处对所处时代最大的反抗。 “乌托邦人在海滨捡珍珠,在某些崖壁上采钻石宝玉。他们并非有意找这种东西,而是偶然碰到后,打磨加工一番,给小儿做装饰品,幼小的儿童为此得意,等稍微长大以后,发见只有孩子佩戴这类玩物,便将其扔掉,不是出于父母的劝告,而是自己过意不去,如同我国的儿童一旦成人也扔掉弹子、拨浪鼓以及洋娃娃。” 我们可以看到乌托邦人对于宝石的追求是从内心的排斥,是自己内心过意不去,就像是有一条道德的枷锁,珠宝的追求是失范的。乌托邦人可能知道了对于金银强烈的追求只能是导致人们之间无止境的竞争甚至相互残杀,于是以文明的方式将金银拒之门外。这种上升到道德层面的价值追求,在封建时期的现实中更是微乎其微。 乌托邦人的生活很平静、美好,就像是陶渊明所讲的世外桃源,人人都羡慕,但是都乃不知其路。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总对于自己没有的事情感到渴望,就像是和平美好的生活,只有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才会去思考,而我们不会,因为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同理,我们也不太会去想象一个乌托邦生活,因为我们本身生活得就已经足够幸福。所以,我们珍惜当下的生活吧,因为我们的生活很可能就是其他人心中的“乌托邦”。
ruby纸鸢
《乌托邦》读后感 就像陶渊明有一个世外桃源一样,莫尔有一个乌托邦,它们并不存在于现实,紧紧存在于一个美好的理想里,人类之所以会发展,进步,是因为对社会有着美好的设想并为之奋斗! 莫尔全名托马斯〃莫尔,一生只活了57年,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才华横溢的人文主义学者和阅历丰富的政治家,以其名著《乌托邦》而名垂史册。 1478年,莫尔生于伦敦的一个法学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 ,曾当过律师 、国会议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院议长、大法官。1535年因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1886年,在莫尔去世三百多年后,被罗马天主教会的教皇庇护十一世册封为圣人,在1980年与主教费舍尔一起被John Paul II尊为守护上帝的殉道者。尽管他不是一位正统的天主教信徒。他非常罕见的获得了左右翼的一致推崇,左翼发现了他的共产主义理想,右翼发现了他的对天主教的忠诚。 莫尔之所以会有如此的成就,他的第一位老师--他的父亲有着重要的影响。托马斯〃莫尔约于1478年2月7日出在英国伦敦一个不太显赫的富有家庭。莫尔幼年丧母,由父亲带大。他的父亲约翰〃莫尔(JohnMore)曾担任过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是一位勤俭持家、正直明达的人,对儿子要求极为严格,这对莫尔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所以说,莫尔对社会底层的人们有着很深的了解,并且有着深深的同情之感。所以为他写《乌托邦》奠定了基础。 书里面,莫尔赞扬岛国的贤明制度,实际上是批判欧洲,特别是英国都铎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莫尔生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代,他在“乌托邦”这本书中批判了新生的资本主义关系,描写了人民的痛苦。他以无比激动的心情揭露圈地运动的结果说:“你们的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成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那儿的贵族豪绅,乃至主教圣人之流……不让任何人在庄园上耕种,把整片地化做牧场,房屋城镇都给毁掉了,只留下教堂当作羊圈……佃农从地上被逐出,他们的财产被用诡计或压制的方式剥夺掉。有时他们受尽折磨,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家业。那些不幸的人们想尽办法,只有离乡背井了……等到他们在流浪生活中把卖来的钱花得一干二净,他们就只有盗窃,受绞刑的处分,否则就是挨家沿户讨饭了。”莫尔“羊吃人”的名言成了当时民歌中经常引用的佳句,他那对圈地运动的详细描写成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叙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野蛮方法时所引用的生动素材。 当然,处于那个时代的莫尔还不可能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也无法指出实现理想制度的真正途径,他的乌托邦只是一个空想而已。 对,对于乌托邦的定位就是空想,他对当时社会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实质上就是空想的国度。 作品本身而言:莫尔所构想的乌托邦社会,其政治制度是民主政体,其经济制度是没有私有财产、在内部也没有金钱流通的全民公有制; 乌托邦实行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在婚姻方面,乌托邦实行一夫一妻制,并对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采取极为严厉的惩罚措施。 莫尔对于乌托邦社会的设想,作为对现实社会弊端的批判和对人类社会发展原则的启示,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对于我们今天社会的发展仍有很深的借鉴意义。 作为初中生,我没有那么远大的见解,我只是很佩服,单纯的佩服莫尔的所有设想,正如我开头所说的,有了设想,就如大楼有了根基。才是建设社会的基础,看吧……他的许多设想,如今已经成真,并且人类受惠于此。 我的崇拜不止于此,他能有这些设想,不仅仅因为他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他的观察,他的关心,他的关注,他的体恤,他的同情,他的一切,造就了《乌托邦》这个,他为社会底层,人类建造的乌托邦。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