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变珠珠侠may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Spring Festival (Chinese New Year)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灯节) Lantern Festival农历二月初二青龙节/中和节 Zhonghe Festival (Zhong He Jie) 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女儿节 Shangsi Festival (Shang Si Jie) 农历四月五日前后清明节 Qing Ming Jie (Tomb Sweeping Day, Mourning Day, Ching Ming Festival)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Dragon Boat Festival (Dragon Festival, Tuen Ng Festival)农历六月初六洗晒节 Bathing and Basking Festival (Xi Shai Jie) 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七夕) Double-Seventh Day / The Night of Sevens (Magpie Festival, Qi Xi)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 Spirit Festival (Ghost Festival)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Mid-Autumn Festival (Moon Festival)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Double Ninth Festival (Dual-Yang Festival, Chung Yeung Festival) 农历十月十五下元节 Spirit Festival/ Water Lantern Festival农历十一月初七冬至 Winter Solstice Festival (Mid-Winter Festival)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Laba Festival (Congee Festival)农历的最后一天除夕 Chinese New Year Eve
爱家薇薇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清明扫墓祭祖 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踏青节"。 端午悼念爱国先人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秦国灭楚后,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罗江自沉;江边群众得知,便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人把这天定为端午节。每逢此节,民间有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习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谥艺,万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了,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 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是夕,陈瓜果子于庭中,女孩子结彩缕,穿七孔针。据说先穿完者为巧。“乞巧节”,又由于多是女孩子参加,故称“少女节”。 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称“鬼节”。佛教徒这天要设“盂兰盆”,施斋供僧,举行诵经法会以及水陆道场、放河灯等宗教活动。 中秋合家团员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在古代,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祭奉之后,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团圆欢聚。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重阳登高敬老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是魏晋以后兴起的节日。“重阳”、“重九”之名,肇于三国时代。主要有五种传统习俗。一是登高,此时秋高气爽、景色宜人,正是游历的好季节,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于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三是饮酒赏菊。农历九月正是菊花盛开之时,观赏千姿万态的秋菊,喝几盅菊花酒,也重阳节的乐事。四是食重阳糕。人们把粮食制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谓之重阳糕,而“糕”又与“高”谐音,食之谓可步步高升。五是开展敬老活动,从古至今重阳敬老之风绵延不绝。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早先传说这天是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后来成为民间习俗,以示五谷丰登。民间有这样一首俗曲;“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黑豆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祝赞,祝赞那灶王降吉祥”。它反映了过去民间祭灶的情景。这天由于特别热闹,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农历新年的“彩排”,所以又称过小年。现在尽管设有在祭灶的了,但每年腊月二十三前后卖的关东糖、至今仍是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 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韩食小神厨
二月二“龙抬头” February two dragon head. 词语解释: dragon 英 [?dr?g?n] 美 [?dr?ɡ?n] n. 龙,龙船; [D-][天文学]天龙(星座); [口语、贬义] 脾气暴躁的人; [例句]No one came into Dragon King Temple without breaking into a cold sweat. 谁进得龙王庙不捏一把冷汗?
可可Cris
1,元旦(1月1日,放假一天):New Year2,春节(农历新年,除夕、正月初一、初二放假三天):Spring Festival3,清明节(农历清明当日,放假一天):Tomb-sweeping Day4,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5,植树节(3月12日):Arbor Day6,国际劳动节(5月1日,放假一天):International Labor Day7,中国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China Youth Day8,端午节(农历端午当日,放假一天):The Dragon Boat Festival9,国际护士节(5月12日):International nurse's Day10,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一天):Children's Day11,教师节(9月10日):Teachers' Day12,中秋节(农历中秋当日,放假一天):Mid-Autumn Festival13,国庆节(10月1日,放假三天):National Day14,记者节(11月8日):Journalist's Day扩展资料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年红、洗头沐浴、张灯结彩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也是人们抒发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过春节前,别井离乡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年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相互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