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18

猪咩小宝er
首页 > 英语培训 > 端午节晚会英文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方孔金钱

已采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晚上好!

端午节晚会英文

267 评论(11)

irisorlove

一、 美国 1. 元旦节(New Year's Day), 每年1月1日庆祝新的一年开始。为美国的联邦假日。 2. 林肯诞辰(Abraham Lincoln's Birthday), 每年2月12日。 3. 圣瓦伦丁节(St. Valentine's Day ),每年2月14日又称"情人节"(the lovers' day)。 4. 华盛顿诞辰(George Washington's Birthday),每年2月22日。 5.圣帕特里克节(St. Patrick's Day ), 每年3月17日, 是悼念爱尔兰的守护神圣帕特里克的节日。 6.复活节(Easter Day, Easter Sunday),一般在每年春分后月圆第一个星期天, 约在3月7日左右。 7.愚人节(April Fool's Day), 每年4月1日, 在 4月1日受到恶作剧愚弄的人称为"四月愚人" (April ools)。 8.母亲节(Mother's Day), 每年5月份的第2个星期日,表示对母亲的尊敬。在家里儿女们和父亲给母亲买些礼物 9.阵亡烈士纪念日(Memorial Day), 每年5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一. 10.国旗日(National Flag Day),每年6月14日。 11.父亲节(Father's Day), 每年6月份的第3个星期天,表示对父亲的尊敬。 12.国庆节(Independence Day), 每年7月4日. 13. 劳动节(Labor Day), 每年9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 表示对劳工的敬意,为美国的联邦假日。 14.哥伦布日(Columbus Day),每年10月12日。 15.万圣节(Halloween;Eve of All Saint's Day), 每年10月31日。 16.万灵节(All Soul's Day), 每年11月2日。 17. 退伍军人节(Veterans Day),每年11月11日 18. 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每年11月最后一个星期四,上帝所赐予的秋收,为美国的联邦假日。 19.大选日 (Election Day), 每年11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后的星期二,选举美国总统。 20. 清教徒登陆纪念日(Forefather's Day),每年12月21日。 21.圣诞节.(Christmas Day),每年12月25日。

222 评论(8)

笔岸四叶草

元旦(1月1日)-----NEW YEAR'S DAY 成人节(日本,1月15日)-----ADULTS DAY 情人节(2月14日)-----ST.VALENTINE'S DAY (VALENTINE'S DAY) 元宵节(阴历1月15日)-----LANTERN FESTIVAL 狂欢节(巴西,二月中、下旬)-----CARNIVAL 桃花节(日本女孩节,3月3日)-----PEACH FLOWER FESTIVAL (DOLL'S FESTIVAL) 国际妇女节(3月8日)-----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圣帕特里克节(爱尔兰,3月17日)-----ST. PATRICK'S DAY 枫糖节(加拿大,3-4月)-----MAPLE SUGAR FESTIVAL 愚人节(4月1日)-----FOOL'S DAY 复活节(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EASTER 宋干节(泰国新年4月13日)-----SONGKRAN FESTIVAL DAY 食品节(新加坡,4月17日)-----FOOD FESTIVAL 国际劳动节(5月1日)-----INTERNATIONAL LABOUR DAY 男孩节(日本,5月5日)-----BOY'S DAY 母亲节(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MOTHER'S DAY 把斋节-----BAMADAN 开斋节(4月或5月,回历十月一日)-----LESSER BAIRAM 银行休假日(英国, 5月31日)-----BANK HOLIDAY 国际儿童节(6月1日)-----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 父亲节(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FATHER'S DAY 端午节(阴历5月5日)-----DRAGON BOAT FESTIVAL 仲夏节(北欧6月)-----MID-SUMMER DAY 古尔邦节(伊斯兰节,7月下旬)-----CORBAN 筷子节(日本,8月4日)-----CHOPSTICS DAY 中秋节(阴历8月15日)-----MOON FESTIVAL 教师节(中国,9月10日)-----TEACHER'S DAY 敬老节(日本,9月15日)-----OLD PEOPLE'S DAY 啤酒节(德国十月节,10月10日)-----OKTOBERFEST 南瓜节(北美10月31日)-----PUMPKIN DAY 鬼节(万圣节除夕,10月31日夜)-----HALLOWEEN 万圣节(11月1日)-----HALLOWMAS 感恩节(美国,11月最后一个星期4)-----THANKSGIVING 护士节(12月12日)-----NRUSE DAY 圣诞除夕(12月24日)-----CHRISTMAS EVE 圣诞节(12月25日)-----CHRISTMAS DAD 节礼日(12月26日)-----BOXING DAY 新年除夕(12月31日)-----NEW YEAR'S EVE(a bank holiday in many countries) 春节(阴历一月一日)-----SPRING FESTIVAL (CHINESE NEW YEAR)

183 评论(12)

Q471468543

一月:1月1日元旦New Year's Day (Jan1st)二月:2月14日情人节Valentine's Day(Feb14th)三月:3月8日国际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men' Day(March8th)3月12日中国植树节China Arbor Day(March12th)3月14日白色情人节White Day(March14th)四月:4月1日愚人节April Fools' Day(April1st)五月:5月1日国际劳动日International Labour Day(May1st)5月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Mother's Day六月:6月1日 国际儿童节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June1st)八月: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Army Day(Aug1st)九月:9月10日中国教师节Teacher's Day(Sep10th)十月: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National Day(Oct1st)10月31日万圣节Halloween(Oct31st)10月的第二个星斯一加拿大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the second Monday on October)十一月:11月最后一个星期四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十二月:12月25号圣诞节(Christmas Day)

152 评论(13)

绿萝丝藤

翻译:Every month's Festival. 每个月的节日。

重点词汇:每个each; every; apiece;节日festival; red-letter day; holiday.

例如中国传统节日的英语说法:

1.New Year's Day 元旦(1月1日);

2.Spring Festival;Chinese New Year's Day 春节(农历一月一日);

3.Lantern Festival 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

4.Ching Ming Festival ;Tomb-sweeping Festival 清明节(4月5日);

5.Dragon Boat Festival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6.Mid-Autumn (Moon)Festival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7.New Year's Eve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

扩展资料:

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既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民俗节日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产物,大部分节日习俗在上古时代就已初露端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沉淀凝聚的过程。

《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日月五纬俱起牵牛;四万五千年,日月五纬一轮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产生提供了前决条件。

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朝代更迭,古代历法变动极大,前后共出现过102个历,有些“传统节日”的古今具体日期其实并不相同。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诞生过许多节日,有的留存至今,有的半路“走失”。

月日相同(农历):春节(一月一) 、、春 龙节(二月二) 、上巳节(三月三) 、端午节(五月五)、晒霉节(六月六) 、七夕(七月七) 、重阳节(九月九)。

月中: 上元节(一月十五)、中元节(七月十五)、 中秋节(八月十五)、下元节(十月十五)。

月首月尾:元日(一月一) 、送穷节(一月晦日) 、寒衣节(十月一日)、 除夕(十二月晦日)。

外来节日:浴佛节(四月八日)、 腊八节(十二月八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传统节日

199 评论(14)

星闪乐途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除上述称谓外,春节还称“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因各朝代历法不同,元旦所在的季节也不同。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需同时考虑到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故确定元旦时,需首先确定它在某个季节,然后再选定与这个季节相近的朔月作为元旦。由于一岁与12个阴历并行不相等,相差约11天,故每隔3年需设置一个闰月来调整季节。中国上古的天文学家曾想出一个简便的方法来判断月序与季节的关系,这就是以傍晚时斗柄的指向定月序,称之为十二月建。从北方起向东转,将地面划分为12个方位,傍晚时斗柄所指的方位,就是该月的月建,其子月、丑月、寅月分别相当于十一、十二、正月。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春节”这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指。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一日初一称“元旦”。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于”,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漳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漳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漳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65 评论(14)

fairyzhangyanting

是非得失 不管是好是坏 开始了

279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