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j快乐柠檬头
凡夫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幻为真,所以不能舍离种种懊恼。如果知是幻化不实,不取不舍,便能逐步歇下。应知道这个“知幻”的“知”字是“知”,而不是“解知”,因为“解知”仍属意识分手规模,不能发生“知幻即离”的力量。若能离幻,当下便是圆觉了。
楞大个肚兜
大唐大唐......=====================圆觉妙心句空花,空花灭已金刚性,依幻说觉亦名幻,幻觉无觉未离幻,知幻即离离方便,离幻即觉未渐次;一切众生性本佛,无修无证现金刚,轮回空花本无生,空花灭时无所灭。=====================以上为黄易先生依《圆觉经》所作。佛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假修证。空花,比如我们现在眼睛近视散光的很多,月明之夜,当我们摘下眼镜,遥望月轮,所看到的就不是圆月了,而是重重叠叠的不规则形状又我们闭上眼镜,揉揉,是不是会看到“空花”啊如果我们眼镜恢复正常,那么这些“空花”也就灭了,此“空花”为幻,故“空花灭时无所灭”如果我们亲证诸法实相,那么就知道“轮回空花本无生”即梦中明明有六道轮回,觉悟后就是空空无大千,世间空间都是幻。更有“依幻说觉亦名幻”--如何--“涅盘生死等空花”不但生死如是,即涅盘亦如是“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是非常高明的修行方法--“你知道一切妄念、思想、感受,这些都是假的,痛苦是幻,快乐也是幻,‘知幻即离’,知道这些是幻就不去管它。‘不作方便’,这中间没有方法,用一个方法来离开妄想幻境,这一个方法本身也是幻,也是妄念。‘离幻即觉’,离开了这些妄念、感受等等,就把知觉自性摆在那里,‘亦无渐次’,这个中间没有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很简单,平常心就是道,不用增加,也不用减少,不用吃补药,也不用吃泻药。我们为什么不能证道?因为人都不肯平常,拚命好奇去求这个道,求那个法,花一万五千元买一个咒子,结果把自己给‘咒’死了,何苦呢?佛说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当年我在峨眉山闭关的时候,有魔障,庙里的师父拚命念咒子,没有用。我说算了,算了,不要念了,我念一个咒给你听。于是,我往桌子一拍,开始骂起来,三字经、六字经都骂出来了,好了,没事了。师父问我说你这是什么咒子?咒者咒也,我咒他嘛!万法唯心,心正念正,什么魔都怕你。你有所求,有邪心,即使念咒子,还是邪念,都抗不住魔的,这个道理要搞清楚。”---这两段节选自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非性性有圆觉性,循诸性起无取证,实相无无无无,幻化现灭无证者;如来寂灭随顺得,实无寂灭寂灭者;一切障碍究竟觉,得念失念皆解脱。:如来藏性空,无人无我无法。(不过深讲起来,有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三十年来寻刀剑,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是黄易先生对灵云禅师悟道偈的修改原文如下: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灵云因见桃花而悟道,有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沩山览偈,诘其所悟,与之符契。嘱曰: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按:灵云所悟,非为解悟,实证悟也,然犹是前之一截耳。故沩山嘱曰:善自护持,即保任长养之义也。”“守均禅师,参佛鉴,随众咨请,退无所入。乃封其衾曰:此生若不彻,誓不展此。于是昼坐宵立,如丧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鉴上堂曰: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师闻顿悟,往见鉴。鉴曰:可惜一颗明,被这风颠汉拾得。乃诘之曰:灵云道: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如何是他不疑之处?师曰:莫道灵云不疑。只今觅个疑处,了不可得!鉴曰:玄沙道: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哪里是他未彻处?师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鉴然之。师拜起。呈偈曰: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漫始抬眸。饶君更有透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鉴嘱令护持。是夕厉声谓众曰:这回珣上座稳睡去也。圆悟闻得,疑其未然。乃曰:我须勘过始得。遂令人召至。因与游山,偶到一水潭,悟推师入水。遽问曰: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潭深鱼聚。悟曰:见后如何?师曰:树高招风。悟曰:见与未见时如何?师曰:伸脚在缩脚里。悟大称之。”以上两段摘自南怀瑾先生的《禅海蠡测》下一段是《定慧初修》的节选“系缘光明者:如对一小灯光(限用清油灯),或香烛光、日月星光等(催眠术家用水银晶球光),此可纳为一类;但以光对视线,稍偏为宜。此外如观虚空,或空中自然光色,或观明镜,或观水火等物光色,亦统纳一类。唯鉴镜观形,习之纯熟,未达理趣,可致神离,幸勿轻试。若斯诸法,内外诸道通用;其在佛法,首须知为尽是权设,不过初用系心,为入门方便耳。若执著为实,即落魔外,因心不能止于一缘,用作制止。而修定过程中,有种种差别境象,光色境中,易生幻象,或发眼通,不依明师,终为险道。而有上根利器,不即不离,于色尘境中,豁然而悟者,则非常例可拘;如睹明星,或瞥见物,即洞见本性。禅宗古德,灵云禅师,睹桃花而悟道,甚为奇特。悟后有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后贤有步其后尘,复颂曰:“灵云一见不再见,红白枝枝不著花。叵耐钓鱼船上客,却来平地摝鱼虾。”诚能如是,自非诸小法所可囿矣。”===================以上仅供参考低人zhuao1997
宇宇酱ovo
感恩您提此非凡一问。浅学佛子答题供养。此乃《圆觉经》中所教,悟入「吾人现前一念净圆觉心」之「顿悟法要」。此理可当下顿悟,然事则须渐修也。1、知非即舍:谓若能知「诸相非相」即能自然不住于一切相已,既不住于一切相,即是舍离一切相已。亦即谓若能以智慧觉悟一切诸法皆是缘起,皆空无实性,唯是虚妄假相,即自能自然不舍而舍已。知者,般若智慧之「智知」,非是「识知」也。非者,指如《金刚经》所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中之「诸相非相」也。舍者,离也、不住也,无著也。2、知幻即离:同「知非即舍」之义。谓若能以觉智知一切法缘起性空,唯虚无实,如梦如幻即能自然不住于一切法,既不住于一切法,即是「不离而离」一切法已。所谓「不离而离」者,谓修此一「如幻观」法门,乃重在「观知一切法,性空如幻」,日久成熟,自然而然的即离一切相,故说「知幻即离」;意指行者不要「头上安头」,再生起一个「离一切相的意念」,因为若再有「离一切相的意念」,则又著住在「离一切相的意念」的相上,而「非真离」了。3、离幻即觉:谓既已智知一切法,唯虚无实,如梦如幻,而不住于一切法已,即是觉悟一切性空如幻之实相矣!离幻者,谓知一切法皆无实如幻故,不住于一切法也。觉者,即觉悟万法实相也,实相即是空相但有幻相故,即实空相故不住于有,但有幻相故不住于空,即是觉悟「中道义」也。补充:理可顿悟,事须渐修;然理既悟已,称性起真修,功德当倍速!欢迎追问。浅学佛子供养。感恩。阿弥陀佛!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