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37

金色年华119
首页 > 英语培训 > 拿破仑战争的英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uahuaabcabc

已采纳

滑铁卢战役(英文:Battle of Waterloo, 法语: Bataille de Waterloo)是拿破仑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战役,也是军事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标志着拿破仑将军的彻底覆灭。1815年拿破仑率旧部逃离厄尔巴岛,返回巴黎。英国、普鲁士、奥地利等国集结了70万士兵,分头进攻法国。6月17日,拿破仑击败由布吕歇尔将军率领的普军,指派部下格鲁希元帅消灭逃跑的普军,自己则赶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南的滑铁卢村,与由威灵顿公爵率领的英军对峙。可是,格鲁希未能按命令消灭逃跑的普军,反而让普军摆脱了自己的追踪。布吕歇尔摆脱法军的追踪後,花了一个上午重整军队,马不停蹄地奔赴滑铁卢。6月18日,拿破仑率军与英军交战。当天下午,正当两支军队都疲惫不堪时,布吕歇尔率领的普军终於赶到,并猛攻法军的右翼。晚上9时,拿破仑率领的法军败走。滑铁卢战役后,联军很快攻占巴黎,拿破仑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六年後死亡(1821年5月5日)。

拿破仑战争的英文

87 评论(14)

我是豆豆豆逗

呢位中二既小朋友,你第一条问题唔系太深,而系根本就不知所谓。楼主你根本就唔知自己问紧一个咩问题。 俄罗斯战役系指法军于1812年进攻俄罗斯。法军50万人于当年攻至莫斯科后一无所获,最后撤退,回国时法军人数锐减至2万人,呢场战争系法国由盛转衰既转捩点。 半岛战争(Peninsula Wars)系指法军在1808-1814年于伊比利半岛(Iberia),即西班牙及葡萄牙上进行之战争。战争爆发之原因是拿破仑迫西班牙及葡萄牙不能与英国进行贸易,两国不从,于是发生战争。此战有英国从后帮助两个,亦系英国威灵顿公爵(即系后来滑铁卢战役之英军主将)的成名作。法军系半岛被当地居民组成既游击队及英军打到残,呢场仗系拿破仑法军第一场主要败仗。 楼主所谓既民族战争其实系指莱比锡会战(Battle of Leipzig)。此战系反法同盟第一次重大胜利,法军系此战大败,拿破仑被迫逃回巴黎,而盟军则以雷霆万钧之势攻入法国首都,拿破仑因此而第一次退位,被流放至艾尔巴岛(Elba)。此战规模极大,双方投入兵力达600 000人,死伤达100 000人,系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西方史上规模与伤亡最大之单一战役。 上述三场战争无论系时间及战场上均无时间顺序及逻辑之连系,佢地唯一既共通点就系法军全部参与三场战争并战败,仅此而已,所以楼主第一条问题根本就不能成为问题,自然亦无答案。 你d题目深到咁既...... 你读中4 还是中五...(你读西史?)(我先得中三) 我真系答你唔到 拿破仑战争要用英文教 我不如唔好做人...... 你最好方法系去上网揾啦.... 参考: me 123156+168416516

233 评论(15)

注定孤独终X

1、马伦哥战役

1800年5月,拿破仑率领一支37,000人的部队,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北部,支援被奥军困在热那亚的法军。热那亚被奥军攻陷后,拿破仑决定与奥军正面决战。

6月9日,法军在芒泰贝洛击败奥军,奥军统帅米高·冯·梅拉斯元帅忧虑补给线遭切断,重整部队,但是他没有立刻攻击法军。拿破仑误判奥军将要撤退,便从自已的部队中拨出两支分遣队,一往南,一向北,试图拦截奥军。

2、奥斯特利茨战役

奥斯特里茨战役又作奥斯特利茨战役,因参战方为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所以又称“三皇之战”,它是世界战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

73000人的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在奥斯特里茨村取得了对86000俄罗斯-奥地利联军的决定性胜利。第三次反法同盟随之瓦解,奥地利皇帝也被迫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

3、弗里德兰战役

弗里德兰战役爆发于1807年,它是法军与第四次反法联盟军队在弗里德兰的决定性胜利战役。从此拿破仑胜利的光环又多了一颗明珠。

4、莱比锡战役

发生于1813年10月在德国莱比锡附近。拿破仑以十八万人与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及其他各国三十万联军苦战,最后败阵。拿破仑败返莱茵河西岸,最后返回巴黎。

整场战役下来,反法联盟死伤约5.4万人,法军约死伤3.7万人。拿破仑的战败代表著拿破仑统治德意志的最后希望已经幻灭。

5、滑铁卢战役

法军在224门大炮的猛烈轰击下,向威灵顿的军队发动了猛烈进攻。威灵顿率领英军顽强抵抗,始终坚守着阵地。当日傍晚,普鲁士军队摆脱了法军的尾追,按计划赶到了滑铁卢,猛攻法军的右翼。威灵顿在普鲁士军队的配合下,乘势转入反攻,法军大败。

扩展资料:

拿破仑战争的性质:

1、革命性,拿破仑战争是法国大革命的后续,参加反法同盟的国家都是君主专制国家,各国君主都害怕自己国家也出现革命,落得与路易十六一样的下场,因而,各国都非常仇视法国。

2、帝国主义性质,拿破仑曾把比利时、荷兰和意大利的部分领土作为法国的领土。还有他入侵埃及,攻打莫斯科,还想霸占西班牙等一系列的战争行为都体现了他的侵略性。

每当征服一个国家后,就会降低或者取消被征服国家的关税,以利于法国商品的倾销。同时他还夺取被征服国家的原料和财富,大量的征兵,用来扩大对欧洲的侵略。

3、争霸性,英国害怕法国不断强大后,会与它争夺欧洲和海上霸权,就积极地联合欧洲各君主国,组织反法联盟。因此可以说,法国和英国之间的战争是为了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的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拿破仑战争

153 评论(14)

赵西法119

克劳 塞维茨参加了利尼会战。克劳 塞维茨1803年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后,任奥古斯特亲王副官。1806年10月随亲王参加奥尔施泰特会战时,被法军俘虏,翌年底获释。1809年初调普军总参谋部工作,任总参谋长兼军事改革委员会主席G.J.D.von沙恩霍斯特的办公室主任,协助沙恩霍斯特从事军事改革。1810年秋任军校教官,并为王太子讲授军事课。1812年春,主张联合俄国抗击法国,因不满普鲁士国王同拿破仑一世结盟而辞职,转到俄军,在骑兵军和步兵军司令部中任职。1814年回归普军。翌年任G.L.布吕歇尔军团第三军参谋长,参加利尼会战。1818年5月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9月晋升为少将。任校长职12年,潜心研究战史和从事军事理论著述。1830年任炮兵第二监察部监察。1831年5月任驻波兰边境普军参谋长。同年11月卒于布雷斯劳。克劳塞维茨去世后,他的妻子于1832~1837年整理出版了《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共10卷,1~3卷为《战争论》,其余为战史著作。 法国大革命、历次拿破仑战争和19世纪初欧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于克劳塞维茨世界观、军事观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克劳塞维茨虽然对法国大革命持反对态度,但他同时也清楚地看出了这次革命在军事上引起的根本性变化,并对封建主义军事理论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可是,克劳塞维茨的观点仍是资产阶级的中庸思想:在进步的观点中夹杂着反动思想、普鲁士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克劳塞维茨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他以这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为指针,在资产阶级军事科学中首次对战争和军事学术等一系列现象的相互联系和发展作了分析。克劳塞维茨研究了1566~1815年期间所发生过的130多次战争和征战,撰写了论述荷兰独立战争、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战争、路易14战争、菲特烈2世战争、拿破仑战争、1812年卫国战争、1813年德意志解放战争等许多军事历史著作。克劳塞维茨的主要著作是《战争论》。

338 评论(11)

爱步loveayu

莱比锡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弗里德兰战役、马伦哥战役、滑铁卢战役等。

1、莱比锡战役

莱比锡战役,发生于1813年10月在德国莱比锡附近。拿破仑以18万人与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及其他各国30万联军苦战,最后败阵。拿破仑败返莱茵河西岸,最后返回巴黎。隔年元老院宣告废除拿破仑的帝位。

2、奥斯特里茨战役

奥斯特里茨战役(英语:The Battle of Austerlitz,德语:Schlacht bei Austerlitz,1805年12月2日),又作奥斯特利茨战役,发生在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

3、弗里德兰战役

弗里德兰战役爆发于1807年6月,它是拿破仑战争中法军与第四次反法同盟军队在弗里德兰(今日加里宁格勒的普拉夫金斯克附近)进行的决战。

交战双方为由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带领的法军以及由俄罗斯帝国的本尼格森伯爵所带领的俄军。

4、马伦哥战役

马伦哥会战(Bataille de Marengo,1800年6月14日),为法国与奥地利帝国于第二次反法同盟时期的一场战役。

法军由当时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的拿破仑领军,拿破仑于此役的胜利,不仅保住了法国的革命政权,也是拿破仑毕生最引以为傲的一次胜利。

5、滑铁卢战役

滑铁卢战役(英文:Battle of Waterloo,法语:Bataille de Waterloo,荷兰语:Slag bij Waterloo,德语:Schlacht bei Waterloo/Schlacht bei Belle-Alliance)1815年6月18日。

由法军对反法联军在比利时小镇滑铁卢进行的决战。战役结局是反法联军获得了决定性胜利。

240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