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缭乱1990
3.2.3.1 技术原理
聚类分析又称群分析(CA),它是研究(对样品或指标)分类问题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首先认为所研究的样品或指标(变量)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相似性(亲疏关系),根据一批样品的多个观测指标具体找出一些能够度量样品或指标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以这些统计量为划分类型的依据,把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或指标)聚合为一类,把另一些彼此之间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或指标)聚合为另一类,根据分类对象不同,可分为对样品分类的Q型聚类分析和对指标分类的R型聚类分析两种类型。聚类分析可用SPSS软件直接实现,在水质时空变异、水化学类型分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聚类分析的功能是建立一种分类方法,它将一批样品或变量,按照它们在性质上的亲疏、相似程度进行分类,聚类分析的内容十分丰富,按其聚类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系统聚类法、调优法、最优分割法、模糊聚类法等。
聚类分析根据分类对象的不同又分为R型和Q型两大类,R型是对变量(指标)进行分类,Q型是对样品进行分类。为了对样品(或变量)进行分类,就必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描述样品间亲疏相似程度的统计量很多,目前用得最多的是距离和相似系数。距离方法主要有:闵科夫斯基(Minkowski)距离、绝对值距离、欧氏距离等。
样品间的亲疏程度除了用距离描述外,也可用相似系数来表示,相似系数的构造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对于定量变量,我们通常采用的相似系数有xi和xj之间的夹角余弦和相关系数。
3.2.3.2 方法流程
目前使用最多的聚类方法是系统聚类法,其基本思想是:先将n个样品各自看成一类,共有n个类,然后计算类与类间的距离,选择距离最小的两类合并成一个新类,使总类数减少为n-1,接着再计算这n-1类两两间的距离,从中找出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总类数又减少一个,剩下n-2个类,照此下去,每合并一次,减少一类,直至所有样品都合并成一类为止。在并类的过程当中,可以根据聚类的先后以及并类时两类间的距离,画出能直观反映各样品间相近和疏远程度的聚类图(也称谱系图),根据这张聚类图有可能找到最合适的分类方案。系统聚类法的聚类原则决定于样品间的距离(或相似系数)及类间距离的定义,类间距离的不同定义就产生了不同的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类间距离的定义方法主要有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重心法、类平均法。在合理地选定(或定义)样品间的距离以后,再适当定义类间的距离,就确定了一种聚类规则,之后按照系统聚类法的一般步骤加以聚类(图3.4)。
图3.4 聚类分析技术流程图
3.2.3.3 适用范围
聚类分析能够将变量及样本按照相应的规则进行分类,在大样本多参数数据降维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尤其是对于在时间、空间上具有复杂变化的数据,聚类分析能够根据变量和样本的相关性和相似性,将数据有效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并通过树状图反映出样品随距离或变量间相似性变化的情况,为查清变量和样品之间关系提供了依据,也为查明污染来源奠定了基础。
杭州慕宇装饰
1、与多元分析的其他方法相比,聚类分析是很粗糙的,理论尚不完善,但由于它成功地应用于心理、经济、社会、管理、医学、地质、生态、地震、气象、考古、企业决策等,因此成了多元分析的重要方法,统计包中都有丰富的软件,对数据进行聚类处理。
2、聚类分析除了独立的统计功能外,还有一个辅助功能,就是和其他统计方法配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例如,当总体不清楚时,可对原始数据进行聚类,根据聚类后相似的数据,各自建立回归分析,分析的效果会更好。同时如果聚类不是根据个案,而是对变量先进行聚类,聚类的结果,可以在每一类推出一个最有代表性的变量,从而减少了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数。
3、聚类分析是研究按一定特征,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的多元统计方法,它并不关心特征及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分类的结果,应使类别间个体差异大,而同类的个体差异相对要小。
扩展资料:
聚类效果的检验:
一、聚类分析后得到的每个类别是否可以进行有效的命名,每个类别的特征情况是否符合现实意义,如果研究者可以结合专业知识对每个聚类类别进行命名,即说明聚类效果良好,如果聚类类别无法进行命名,则需要考虑重新进行聚类分析。
二、使用判别分析方法进行判断,将SPSS生成的聚类类别变量作为因变量(Y),而将聚类变量作为自变量(X)进行判别分析,判别分析具体分析聚类变量与类别之间投影关系情况,如果研究人员对聚类分析效果非常在乎,可以使用判别分析进行分析。
三、聚类分析方法的详细过程说明,描述清楚聚类分析的科学使用过程,科学的聚类分析方法使用即是良好结果的前提保障。
是、聚类分析后每个类别样本数量是否均匀,如果聚类结果显示为三个类别,有一个类别样本量非常少,比如低于30,此时很可能说明聚类效果较差。针对聚类效果的判断,研究者主要是结合专业知识判断,即聚类类别是否可以进行有效命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