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landstar
水流对岩石进行溶解和侵蚀
塔中地区岩石及原油的稀土元素分析、二氧化碳碳同位素分析以及储层流体包裹体测温证实了深部流体的存在·盆地基底以下的深部流体通过深大断裂及火山活动进入盆地内,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对碳酸盐岩储层进行溶蚀和交代,使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渗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形成深埋改造型的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塔中西部地区沿大断裂及火山活动区发现的萤石矿带是深部流体作用的产物。. 更多→ 溶蚀
Corrosion
小公主的小公猪
(一)储层特征
碳酸盐岩缝洞储层的储集空间主要由大小不等的溶洞、裂缝和溶蚀孔隙组成。溶蚀孔洞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基质孔隙一般不发育,裂缝起主要沟通作用。一般将溶蚀孔径大于2mm者视为溶洞,而连续延伸的溶洞则称为溶洞系统或洞穴系统(Ford,1988)。储集空间进一步可划分为:大孔、中孔、小孔、微孔,巨洞、大洞、中洞、小洞,巨缝、大缝、中缝、小缝、微缝(表15-1)。从观察尺度,可将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划分为宏观缝洞和微观孔缝。宏观缝洞包括岩心描述统计的洞、缝及钻井放空、井漏所揭示的大型溶洞。微观孔缝包括铸体薄片、电镜扫描观察的直径小于2mm的孔隙和缝宽小于1mm的微裂缝。微观孔隙包括晶间孔、晶间溶孔和颗粒溶孔;微裂缝包括构造缝、压溶缝和溶蚀缝等。
表15-1 碳酸盐岩孔、洞、缝尺度级别划分
(二)碳酸盐岩缝洞储层类型
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分为洞穴型、孔洞型、裂缝型、裂缝-孔洞型和多缝洞连通型5种类型的储层。
洞穴型储层是指洞径大于100mm的溶蚀洞穴,储集空间主要为未充填或半充填的大型溶洞,如表层岩溶带的落水洞、囊状洞、沿裂缝溶蚀的串珠状溶洞,或地下暗河坍塌形成的孤立洞。成像测井上为全暗色,钻进过程中常发生放空、泥浆漏失等现象;生产过程中压力单调下降。该类储层是重要的油气储集空间类型,油井投产后产量高。
孔洞型储层以溶蚀孔洞为主要储集空间,多以开阔台地台内滩高能相带为发育基础,一般是原生孔隙发育层段经过溶蚀改造形成,裂缝欠发育,横向上为层状展布,该类储层没有裂缝沟通难以获得产能;成像测井上表现为不规则暗色斑点或斑块状分布。
裂缝型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为裂缝和少量沿层分布的溶孔。裂缝既是储集空间,也是渗滤通道,具有低孔高渗的特点。成像测井上为黑色正弦曲线,一般为构造缝,多被泥质或者高导物质充填。
裂缝-孔洞型储层以次生溶蚀孔洞为主要储集空间,裂缝兼具渗滤性和储集性,主要起沟通孔洞的作用,是主要的渗滤通道。该类储层空间上呈准层状发育,虽然孔隙度不太高,但渗透性能较好,测试易获高产油流。成像测井上可明显看出裂缝沟通孔洞,或孔洞沿裂缝发育的特征,表现为近似拟合的正弦曲线伴生暗色斑点或斑块。
多缝洞连通型储层是断裂、孔洞和洞穴型储层的组合样式,一般储集体空间大,能量强,底水活跃,生产过程中常发生油压、含水率或气油比的变化。
储集空间组合控制了油气分布及其性质不均一性,孤立洞穴或封闭孔洞不利于后期气侵改造,常较多地保留早期油气性质;构造裂缝等与外界沟通紧密,利于后期气侵改造,油气性质改变明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储集空间类型反映了储层与输导体系的沟通程度。
(三)储层发育主控因素
缝洞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成因机理复杂,总体上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内因主要为岩性与物性;外因包括气候条件、断裂强度、古地貌、古水系、植被及暴露时间等,外因中气候条件是主控因素(袁道先等,1987;Ford et al.,1989;James et al.,1988)。
1.碳酸盐岩储层岩性
有利的沉积相带是储层发育的基础。岩石的可溶性取决于岩石自身的物质成分、组构和物理化学性质。灰岩比白云岩易溶;同是灰岩,生物礁灰岩、粒屑灰岩、泥晶灰岩比泥质灰岩更容易被溶蚀。在岩石组构对其可溶性的影响上,一是粗粒结构岩石的粒间孔隙发育、连通性好,侵蚀性流体可沿粒间孔隙扩散溶滤,进而弥散到整个岩石之中,以致呈现出“空间溶蚀”特征;二是原生孔隙发育的岩石(如礁灰岩),溶蚀作用也很强。
2.岩溶作用
岩溶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形成各种大小的溶蚀孔洞与溶蚀缝。与构造破裂作用叠加,形成大型缝洞储集性能,大大改善了储集空间,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因素。
A.古岩溶作用类型
总体上可划分为准同生岩溶、表生岩溶和埋藏岩溶三大类(表15-2)。准同生岩溶发育于准同生大气成岩环境,受次级沉积旋回和海平面升降变化的控制,一般形成层间岩溶。表生岩溶受构造不整合面和古构造等影响较大,可进一步划分为风化壳岩溶作用和顺层岩溶作用。表生大气水风化壳岩溶作用是指碳酸盐沉积成岩后,原岩被抬升并暴露到地表发育的岩溶作用,岩溶的发育主要受古构造、古地貌、古水系等控制;顺层岩溶作用是指碳酸盐沉积成岩后,在构造抬升背景下,原岩抬升到区域潜水面附近且未暴露到地表,其上还覆盖有厚度较大的非可溶性地层时发育的岩溶作用。埋藏岩溶主要受断裂与深部流体控制,往往发育与中低温热液有关的异形铁白云石、萤石、闪锌矿、磁黄铁矿等矿物以及塌陷构造、裂隙结构、不规则的角砾(化)岩体等。
表15-2 古岩溶成因类型及特征
B.岩溶分带
在埋藏岩溶发育区、顺层岩溶发育区和准同生岩溶发育区,岩溶纵向分带不明显,但在风化壳型岩溶发育区,碳酸盐岩岩溶体系在垂向上常呈现明显的分带特征,自上而下依次分为表层岩溶带、渗流岩溶带和潜流岩溶带。
表层岩溶带:一般发育在古风化壳附近及渗流带上部,厚度一般在50m左右。主要受地表附近大气淡水影响;岩溶方式以大气淡水的地表径流为主,岩溶地貌主要为大气淡水产生的地表径流冲刷、溶蚀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溶沟、溶洞、溶缝、溶蚀洼地、溶蚀漏斗及落水洞等,其充填物主要为地表残积物和洞壁塌积物;地表沉积物多为棕色-红色等氧化沉积,包括铝土质和垮塌角砾等。储集层主要为裂缝、溶蚀孔洞,充填作用较小,具有大量的有效储集空间,且由于裂缝发育,连通性较好。钻井过程中常出现放空、井漏等现象。
渗流岩溶带:位于表层岩溶带与最高潜水面之间,厚30~120m,最厚可达150m。以地表水系向下渗滤或沿早期裂缝向下渗流发生淋滤溶蚀作用为主,以垂直方向岩溶作用为主;其发育深度与岩溶作用强度、所处构造部位、潜水面高低等有关。以中小型或大型瓶颈状、葫芦状、囊状、串珠状溶洞、溶蚀裂缝为特征,洞底通常向岩溶洼地方向延伸,直至洞与洞相连,形成大型缝-洞储集空间。由于形成的孔洞、溶蚀裂缝多呈垂向分布,该岩溶带的充填程度相对较小,仅见溶蚀裂缝的局部方解石充填和较少部分溶蚀孔洞的砂泥岩充填。若形成的溶蚀洞穴经受不住上部及其围岩的压力,可形成潜山顶面的塌陷。
潜流岩溶带:位于地下潜水面附近,厚50~80m。一般来说,具有一定开启度的构造裂缝切割的深度,就是潜流岩溶带发育的底部。该带地下水十分活跃,水流多呈横向流动,通常处于CaCO3不饱和状态,具有广泛的溶解作用,首先将方解石、文石溶解形成溶蚀孔洞,然后逐渐扩大成中小型、大中型以至大型溶洞(暗河)。由于构造裂缝发育,岩溶水多沿构造裂缝的走向流动,使得该岩溶带的溶蚀孔洞多相互连通,形成一个大型的储集体系。水流横向流动使地表水带来的泥沙,容易在洞穴低洼部位或水流较缓的地段形成砂泥沉积,在洞穴局部形成砂泥质的全充填或半充填。地下水流的不断冲刷与溶蚀,使溶蚀洞穴不断扩大,在洞穴顶部常会形成洞穴垮塌。
3.古地貌
岩溶古地貌可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洼地3种类型。岩溶高地是表层及渗流岩溶带发育的地区,以供水为主,岩溶发育深度大,充填严重;岩溶斜坡是岩溶发育程度适中的地段,潜流带常发育地下暗河,存在岩溶管道,充填程度小,有利储集空间发育;岩溶洼地是溶蚀程度高的地段,发育潜流岩溶,充填和塌陷严重,且岩溶洼地洞穴含水可能性大。岩溶区的古水系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大类,水系发育受断裂和岩性影响,沿地表水系主干流两侧常发育侧向溶蚀洞穴。
4.断裂及裂缝
断裂和构造裂缝决定了储层的渗透性及渗透方向,同时控制了地表径流与地下水流的流动轨迹,决定了岩溶型储集层沿断裂、裂缝发育带分布,往往在断裂、裂缝密集发育区及断裂的拐点、交点处岩溶型储层更为发育。
5.充填作用
表层岩溶带裂缝、孔洞比较发育,充填程度较低,横向连通性较好,储集性能较好。渗流岩溶带裂缝发育,溶蚀缝洞相对欠发育,作为地表水向下的长期渗流作用带,充填程度较低,具有一定的有效储集空间。潜流岩溶带的水流主要横向流动,由于裂缝和泄水方向的定向作用,往往形成近水平、横向上连通的大型孔洞、洞穴,即地下暗河,从地表携带来的泥沙也容易在洞穴中沉积,形成全充填或半充填的孔洞和洞穴。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