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97

xiaoxiao765
首页 > 英语培训 > 和实生物英文翻译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库2011

已采纳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为实现了和谐,则万物即可生长发育,如果完全相同一致,则无法发展、继续。出自《国语·郑语》,为周太史史伯提出。

“和”的观念产生很早,其含义由音乐之和,到人际关系之和,到国家政事之和,逐步深化。而第一个对“和”进行理论提升,使之成为事物之本和天地法则的人,是史伯。

扩展资料

“和实生物”的提出

上引史伯哲理性的话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和”确能生成万物,“同”就不能增益,而只能止步不前。用一物匀适地融入另一物叫作“和”,因此而能丰富、发展,并使万物不脱离“和”的统一。如果用相同的东西补充相同的东西,

那么这种东西完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一种声音,单调得没办法听;只有一种物品,单调得没办法看(没有文彩);只有一种口味,单调得令人生厌;只有一种事物,单调得无话可说。

史伯已经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根本法则就是“和”,即二元乃至多元的对立统一。事物的不断生成,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也就是“和”的不断展现,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不断展现。这既是客观世界的自在过程,又是人的主观世界的能动过程。

从人的认识和实践来说,一方面要尊重客观世界自然的“和”,不能从根本上加以人为的破坏,一方面要创造各种各样、方方面面的“和”。最简单的事例,土加土,还是土,水加水,还是水,只有量的增加,没有质的变化;土加水,则成泥,便可垒墙筑屋,再加火烧,则成各种陶器及砖瓦,便可方便生活、美化生活。总之,人要认识“和”的本质,运用“和”的法则。

史伯正是以“和”的思想为指导,给郑伯友分析王朝之弊的,指出周幽王的要害是“去和而取同”。史伯用大量的事实说明,周幽王抛弃光明正大,喜好鬼鬼祟祟和邪恶的谗言;讨厌贤明正直的忠臣,而亲近愚顽智昏和无知鄙陋的小人。断言不出三年周必亡。

二百多年后,齐国思想家、政治家晏婴对齐景公讲的和同之别(《左传·昭公二十年》),与史伯所言完全一致。可以想见,晏婴是在看到相关记载之后接受了史伯的思想和观点。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也是这一思想的延续。而孔子之孙子思,糅合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作了更高的理论阐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今之众多学者认为,“和”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非虚言也。

参考资料和实生物,同则不继_百度百科

和实生物英文翻译

124 评论(8)

王者堕落天使

And the husband is biological,not following the same.With his flat and he called,it can be long and complex to the abundance of; terms with the same benefit,having to do is abandoned.

318 评论(14)

纯度装饰

实现了和谐,则万物即可生长发育,如果完全相同一致,则无法发展、继续。

出自《国语·郑语》,为周太史史伯提出。“和”的观念产生很早,其含义由音乐之和,到人际关系之和,到国家政事之和,逐步深化。而第一个对“和”进行理论提升,使之成为事物之本和天地法则的人,是史伯。

扩展资料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国语·郑语》记录的是郑国的历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词条

273 评论(14)

蝶澈0825

And the husband is biological, not following the same. With his flat and he called, it can be long and complex to the abundance of; terms with the same benefit, having to do is abandoned.

89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