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威啤酒
投名状》本是今年贺岁档大片里头最不可预期的一部,中影集团、寰亚电影等7个投资方砸出了3亿元人民币的巨额资金,给一向以男女爱情题材擅长的陈可辛打造一部古装大片,让人揣测会不会重蹈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的覆辙。 看完《投名状》的第一印象,我觉得是陈可辛绝对没有真正用到3亿的资金,很可能明星大腕片酬过高的传闻确实不假。真正耗费人力和财力的那场舒城之战,虽然目前是中国大片一大骄傲,不过拍摄上还是比较讨巧,比之《天国王朝》或者《亚历山大大帝》的类似场面显然还有差距。 “舒城之战”的成功得益于黄岳泰在画面捕捉上的明智,找到像约翰·托尔那样捕捉动态美感,例如在两军交汇冲击的时候,许多片段的前后画面都省略不要,尽量抓人物冲撞或者马匹倒地,有造型美感的那一瞬间。当然这里头有剪辑师的功劳。像大军围堵的大场面也拍出了气势,不过很大程度上是过场戏,激烈的在于近身搏杀上,例如李连杰身中长矛的那一段。但整体这场戏最大的优点在于拍出了战役前后的过程,有战略谋划——取胜的步骤;也有人物的情感——不管是三个主人公还是一些次要人物的牺牲,因次这场战争戏很完整也很饱满。 《投名状》改编于“刺马”,不管是早期的戏曲还是后来的影视已经演绎了很多次,就电影来说,陈可辛比张彻的《刺马》更进了一步。刺马的故事原本让人有发挥空间,陈可辛是拿捏兄弟之间面对“红颜祸水”问题的高手,他的《双城故事》已经把这个主题发挥到一定水准。《投名状》添加了名利因素,所以故事也颇有内涵,否则他也不会把《刺马》硬生生改成《投名状》这样一个并不响亮的名字。 从人物上来说,最重的显然是庞青云,他就是马新贻的翻版。不过并不再是野史那个抢了兄弟老婆的马新贻,感觉比较接近真实历史的那个马新贻。这种故事框架虚假,但人物演绎真实的手法很可能得宜于黑泽明大师。只是找李连杰来演很冒险,但也佩服陈可辛的勇气,结果李连杰因这个角色进步很大。李连杰的不足在于台词的腔调不够自然,例如一开始对徐静蕾的情感宣泄就很唐突。后面在和兄弟之间的几次大哥腔调也很做作,但在结尾谋杀二虎那场自说自话却比较自然,显出复杂的内心,还有最后被杀时让姜午阳斩他首级纳“投名状”的表情,对前面只会打架的李连杰来说已经有些脱胎换骨了。 《投名状》的好与坏都是处理故事改编的问题,像《黄金甲》如果真是为了演绎“雷雨”也就不会那么麻烦制造“菊花台血案”了。《投名状》如果单纯是“刺马”也就不用把人物搞得灰头土脸,饥肠辘辘了。陈可辛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不是重点,三个男人之间的故事才是重点。其实姜午阳作为故事讲述者,他表明导致悲剧的重点在于庞青云自身的改变是悲剧的原因。原本“刺马”的重点是老三发现了老大勾结二嫂杀害二弟背叛盟约,“杀二虎”、“杀嫂”和“刺马”三场连环戏是一致的,但解释行为的角度却有了不同。《投名状》突出了庞青云私欲的膨胀,贪图富贵,客观上《投名状》是摆脱了“刺马”的阴影,用一句俗话那就是《投名状》似乎更人性化。 陈可辛塑造庞青云的内核觉得有了历史厚重感,否则《投名状》没有那样打动人的基础。这就要看清马新贻的“真面目”,马新贻是一个颇有才能,从底层崛起的人物,他是山东的回教徒,受曾国藩的赏识,在对抗太平天国的战争中立下大功,从浙江巡抚升为两江总督。在南京的总督府校场小道上被张文祥刺杀,后来审问过张文祥的人物有好几个,包括有名的张之洞和曾国藩。张文祥的供词反复不定,疑点漏洞很多。他供称“刺马”的原因是为了报复掳走老婆的海盗,请求巡抚大人马新贻帮助不果,心怀仇恨刺杀了马新贻。但最终曾国藩维持原判,将张文祥凌迟处死,在奏章上附带说明他“并无主使别情”。所谓马张二人加上一个曹二虎曾结拜,后来马勾搭兄弟老婆是野史上的“佳话”,目前看来没有多少根据。对褒贬人物很慎重的曾国藩写过“请建马新贻祠堂”的一道奏章,说马新贻“家事谨厚,矜式乡闾,生平践履实笃,亦自卓然可传”,黎东方先生评价那一句“生平践履实笃”可以说“笔力千钧”,可以为马新贻的为人做一个侧面的说明。 庞青云的身上可以看到不少马新贻的影子,陈可辛为了提升这个人物加入朝廷官员的对话,侧面点染这些草莽想要混迹官场的可悲。而最终的结局也说明功名利禄的那种幻灭感,礼炮也就是带来的葬礼,庞青云死于兄弟之手还是死于自己的野心又或者死于他的主子都是一个死……而最后他想让姜午阳继续用他的首级往官场上爬更烘托了一种悲凉。“刺庞者,姜午阳是也……”可以说为影片的结局带来很大的震撼效果,“投名状”本意是投效者向朝廷递出的简历,而最终在江湖上成了不得不杀人的表忠心的代价。陈可辛用庞青云这个个人理解的人物,说明乱世风云下所谓出路的“恐怖”,例如他死于朝廷的枪杀,这明显是带有主创人自己的主观理解了。 其他人物发挥如何已经不是重点了。陈可辛为什么要撇开“刺马”改成如今的《投名状》我觉得才是值得推敲的。这部戏用了八个编剧,包括有阮世生、林爱华等,可以说在华语电影里是空前阵容了,陈可辛表示最终还是自己的意见占主导地位,也就是剧情走向,人物的设计基本还是他自己的想法。我觉得他没有想演绎什么男女私情导致兄弟反目的肥皂剧情,但纯粹想还原马新贻的历史原貌又不大可能(毕竟那是有名的晚清四大疑案之一,很难说明白了),所以就用一个真真假假搅和在一起的《投名状》讲述他心目中的“刺马案”,既有野史的成分,也有正史的基础,所以《投名状》的成色才如此真真假假,轰轰烈烈,给原本属于马新贻的古老悲剧蒙了一张娱乐化、商业化的面纱。
电冰箱5
刚开始看觉得李连杰饰演的大哥算是个很不错的人,但后来他却死的最惨,他的理想彻底破灭,兄弟之间也反目成仇。在他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实现自己抱负的时候被杀,死之前说什么为了投名状,想想他当时得多绝望,死在那些高官手里还不如死在投名状刀下。二哥虽然恨过大哥一段时间但他后来醒悟了,到最后也不知道是死在自己大哥的刀下。三弟算是个把投名状贯彻到底的人,真TM人间惨剧,电影里还讲了很多东西,要自己看过才能体会了。
喵咪天才
片名:《投名状》 英文名:Blood Brothers 导演:陈可辛 投资: 中国电影集团 寰亚电影有限公司 Morgan Chan影业 中影华纳横店 保利博纳 橙天娱乐 星美影业 北京广电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发行:中国电影集团 中影华纳横店 主演:李连杰 刘德华 金城武 徐静蕾 造型指导:奚仲文 动作指导:程小东 摄影指导:黄岳泰 上映日期:2007年 类型:武侠 陈可辛重新演绎《投名状》 本片翻拍自老牌导演张彻的经典之作,《投名状》原型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讲述三位结拜兄弟因女人反目成仇的故事。当年是由姜大卫、陈观泰、狄龙与井莉主演。整个故事围绕三个男人为一个女人反目成仇,血腥刚烈。当年张彻的影片色彩很用力,该片不仅横扫第11届台湾金马奖,还被奉为导演张彻和动作指导刘家良合作的典范。 时隔多年,由陈可辛重新搬上银幕的《投名状》,片中三位男主角将换成李连杰、金城武与刘德华。李连杰饰演由正转邪的马新贻,刘德华饰演被夺妻并遭杀害的黄纵,金城武的角色则是最终完成“刺马”的张汶祥。 本片的背景为清朝,剧中男演员都得剃头上阵。此次《投名状马》将走写实路线,除了三大男主角之外,其他演员“一定要很男人,一定要不帅”,拍摄中也将“风餐露宿”。金城武一改以往英俊潇洒的形象,以胡子拉碴的造型出镜。 改名事件 耗资四千万美金,集结三大华人男星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与女星徐静蕾的史诗战争片《刺马》,确定正式更名为《投名状》。本片自去年底开拍以来便备受媒体瞩目,虽然导演陈可辛曾表示此次所拍故事是全新内容与观点,然则各界媒体总不断指本片是重拍旧版邵氏《刺马》,为避免混淆,经导演钦点决定正式改 名为《投名状》。 面对外界误认《投名状》是重拍邵氏《刺马》,导演陈可辛表示在史书、小说传奇或戏剧中,创作者可以自由取材诠释,并不存在“重拍旧版”与否的问题;特别是自开拍之后,导演与编剧小组进一步丰富本片剧情,更让“投名状”成为全然不同的作品。 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剧中对恩怨纠葛兄弟情的深刻描述。诚如导演陈可辛表示他想拍一部媲美“英雄本色”的史诗战争片,三位主人翁的结拜,便成为全片的最重要关键,他们比照梁山伯好汉立誓同生共死的精神,以鲜血立下“投名状”:“生不能同生,死愿同死”而走上不归路;“投名状”在古代就是忠诚之证,意思是加入一个组织前,以该组织认可的行为表示忠心,所谓“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就今天而言就是提出申请,该形式典出“水浒传”林冲投奔梁山的情节,后来很多小说也引用了这一说法。因此,左右剧中角色悲剧关键的“投名状”可说是最佳的片名选择。
尘世任我行
导演: 陈可辛 主演: 李连杰 饰 庞青云 金城武 饰 姜午阳 刘德华 饰 赵二虎 徐静蕾 饰 莲生 其他演员: 魏宗万 饰陈公 顾宝明 王奎荣 饰姜大人 周波 石兆琪 饰何魁 郭晓冬 饰太平军首领 汪亚潮 王孝陨 郭鹏 余皑磊 饰王小手 张优 孙坚 饰小五 王东栋 饰张山 陶海 饰工匠 丁凯 李崇霄 饰舒城守将
踩野花屌丝
我的看后感如下老大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心,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在老大看来,4000人的生命和老二的命都是小节,我觉得他还是爱戴百姓的,1,在结拜兄弟时,各杀一外人的时候他无奈的说,记住我的脸,下辈子找我报仇。2 坚决杀死强奸百姓的兄弟2人。3 他说南京可是有上百万的百姓。正因为他强大的政治抱负心也被视作他的弱点,他是个有能力的人,攀爬得太高威胁到别人时,别人找他的弱点,从而才有最后的挑拨,利用老二发放军饷和山字营姓赵,成功的做到了 1、老大绝对会干掉老二 2、老三绝对会为老二报仇 3、朝政以老三刺杀官吏为由干掉老三,真是一箭三雕!老大完全可以用私自发放军饷治老二死罪,可是他没有,杀老二也是在不拘小节的情况下,最后老三杀他的时候,他基本没还手。(还是符合投名状)老二豪情爽快,讲义气,天大地大,没有兄弟的情大。(符合投名状)老三就比较单纯了,相信老大的抱负心。为投名状心甘情愿冲在战火前线,最后为投名状而死。(符合投名状)这部电影反映了现在生活中的我们,人都有一个梦想,在为自己梦想拼搏期间必定会遇到一些挫折,但是不要中途而废(就像影片中800人对5000人依然没有退缩)。有些事情不要一意孤行,还是多听听朋友的意见(就像影片中老大默认了老二私放军饷)。最后,在你事业有成的时候,你也不知不觉的成为你竞争对手的眼中钉,小心人家抓住你的把柄或是弱点,让你一落千丈,用远翻不了身(跟影片中的结局一样)。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