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我的爱
一般来说,真正优秀的人有思想什么是有思想?或许会有人说,有思想就是有想法,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岂不是人人都是优秀的?当然不是。想法也分别很多种,比如胡思乱想、空想、幻想。这些想法大多都是无用、无益的,不能被称作有想法,更不能说是有思想。真正的有想法、有思想,是能以心中所想来引导行动,并做出一定成绩。简单来说,就是有很强的执行能力,能把内心的想法付出行动,从而改变。这里的改变,也许是改变自己,也许是改变别人,也许是改变世界。生活中,很多人的想法,都只是想想而已,并没有去执行。这也就不算是有想法,有思想。
D20600531014
秋高气爽,你去山里愉快的玩耍,突然小腿一疼,眼角只看到金光一闪,罪魁祸首已经跑了,你从背包里拿出防身用的刀子…… 一:割开伤口,大声呼救,找路人挤出毒血;二,不管腿上的伤口,去追那条可恶的蛇,报仇雪恨。 大家一定说当然选一,傻了才选二。这个情况下,选择很明显对不对。但是,你有没有想过,生活里,我们很多时候都在“追蛇”。跟人吵架了,久久不能放下,时刻想着怎么报复;被小人坑了一把,每天盯着他,无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寻机找他的错。 可是如果我们被骂了也无所谓,被坑了不报复不是显得太窝囊了吗,也会很生气吧?好像也有道理。那到底怎么办呢?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找到解决方法。它为我们提供了七个可以终生受用的好习惯。书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入选美《时代周刊》“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之一”,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启蒙家。柯维在领导理论,家庭与人际关系,个人管理等领域久负盛名。 说这七个习惯之前,先来看几个概念。 有个农夫,无意间发现了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不久便成了富翁。可是财富却让他变得更加贪婪,每天一个金蛋已经不能让他满足。于是他想把鹅宰了,把它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来。然而他打开鹅的肚子,却发现,并没有金蛋。鹅死了,他再也得不到金蛋了。 故事里的金蛋就是“产出”,鹅就是“产能”,也就是生产的资产或能力。 只有金蛋和鹅同时存在,保持平衡,才会有好的效能。 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大军与楚国打仗,他问自己的谋士说,楚国很强大,咱们怎么打败它呢?甲说,用欺骗的办法,乙说那就像把池水弄干捉鱼,第二年就没有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的。 你想要好好工作,善待家人,这是你的“产出”;那必须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它就是你的“产能”。 我前段时间由于太忙,身上有些不舒服,抽不出时间去看,后来去医院做了小手术,休息了一个月,我的“鹅”病了,什么也做不了,就没有产出。如果我们一味的休息,保养自己的“鹅”,什么也不做,就是没有产出,效能也会很低。有人说这还用解释吗,习惯就是经常做的事呗。是的,经常做的事情,那必须得满足三个条件,你愿意做,有能力做,知道怎么做。所以说, 习惯就是知识(做什么,为何做)、技巧(如何做)、意愿(想要做)三者相互交织的结果。 而习惯的改变是非常难的。毕竟习以为常的事物能带给人安全感。阿波罗11号的月球之旅,让我们亲眼目睹了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行走的奇观。但前提是宇宙飞船在刚发射的几分钟里,必须摆脱地球引力,为此在刚发射的几分钟,即刚升空时的几公里消耗的能量,比之后几天几十万公里旅程消耗的能量还要多。习惯也是如此, 刚开始改变的时候很难,但只要有决心,有了改变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想起公公戒烟的事。他已经抽了几十年了,中间戒了好几次都没戒掉。后来身体不舒服,高血压,心脏也有点问题,他下定决心开始戒烟。开始的时候非常难受,就喝水,吃东西,要么去找人打牌(技巧),在想要保证身体健康(为何做)的强烈动机(想要做)驱使下,最终成功戒掉了。 原则是人类行为的指南针,历经考验,长盛不衰,不证自明。原则如灯塔,是不容动摇的自然法则。 要想让这些美妙的法则可以为我们所用,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思维定式的转换能力。思维定式这个词来自希腊文,最初是一个科学名词,现在多指某种理论、模型、认知、假说或参考框架。 它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对周围环境的感知、理解与诠释,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因为它来自你以往的经验,知识,成长背景。 有一次,我想带着妮妮去姥姥家,她说要收拾衣服准备拐到姨妈家住几天。我仍然坐在书桌前看书,等了一会要走的时候却发现,妮妮还没穿好衣服,我马上怒气冲冲的告诉她:“你不要去了,干什么了还这么磨蹭,你不要去了!”她什么都没说,伤心的回到客厅。我过去才看到衣服已经准备了两套,只是想让妈妈看看穿哪一套比较美。我用“以往经常 磨蹭,不抓紧穿衣服”的定式思维来看待这个事情,心里后悔莫及,后来我就引以为戒,遇事不再急着下结论。 了解了效能,习惯,原则,有了思维转换的思想准备,那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跟着作者去看下这些习惯的美妙和实用之处了。 积极主动就是,在外界的刺激和回应之间,你永远都有选择的自由,要有主动选择并坦然的接受由此产生的后果的勇气。 比如,被蛇咬,被人坑,你可以选择跟他们耗,也可以转换思维,选择先救自己,下次再去山里,做好防护措施;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离小人越来越远。 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上学的时候,因为讨厌数学老师,而故意不学数学,或者是看英语老师不顺眼,而导致英语成绩极差,这些都是被动选择的典型。因为你学还是不学,应该是由你自己说了算,而不是老师。 积极主动不是胆大妄为,滋事挑衅或目中无人,而是能够切合实际,更快更好的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积极主动的另一个要点就是关注圈和影响圈。 每个人关注的焦点事物都不同,这个圈子可以用关注圈来表示,而关注圈内,有些我们可以掌控,比如报需要的课程,安排自己的时间等,我们称为影响圈。孩子考试得了60分,你说你们老师怎么教的,学校也太差了吧,你以前怎么上课不好好听课,这些都属于关注圈,你控制不了。拿出试卷跟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有针对性的改进提高,改变我们可以掌控的,扩大影响圈,以后孩子才会越来越好。 以终为始,字面意思来说,是把结束当做开始来对待,《道德经》64章里已经说了: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它有两个原则基础,第一个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 ,比如说我们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肯定是先在心里想,我要怎么做:自己摸索太慢,且很难坚持,要找教练报课学习,所以就开始打听,最后来到高效学习训练营里开始学习。比如我们说高效阅读,肯定先在脑子里勾画如何读,然后按这个方法一步步去读。 第二个原则是自我领导 ,你要给自己目标,才可以以目标为灯塔,实践前行。领导和管理不同,领导是思想,关注高层,想的是,我以后的方向在哪里,写作,经商还是什么。管理是行为,是具体做什么,怎么做更有效率。 彼得德鲁克说:管理是正确的做事,领导则是做正确的事。 作者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一群工人正在清除矮灌木。他们是生产者,解决实际问题,管理者在他们后面拟定政策,引进技术,确定工作进程。领导者则爬上大树,巡视全貌,然后说:“不是这块丛林。“忙碌的生产者和管理者说:”别吵啦,我们正干得起劲呢。“殊不知,方向错了,再多努力也无济于事。我们说了什么是以终为始,为什么要做到以终为始呢? 你看哈,很多人功成名就之后会无限空虚,或者即使事情做的很好也感觉不快乐。比如说朴树,他年少时就红遍全国,但一点都不快乐,去中央春晚,需要假唱,他被迫去了,回来后失声痛哭,因为那不是他想要的,不是他的“终”。 还有很多人,随波逐流,演着别人或是社会为你写好的剧本,你隐约觉得不开心,但不知道为什么。 很多孩子跟家长对着干,不见得孩子不爱学习,但因为你把他想说的给说了,让他感觉自己的人生被你控制。他想要写自己的剧本,这其实是好事儿,说明孩子有积极主动的心态。 苏洵年轻的时候,不爱学习,都结婚了,还整天游山玩水,父亲也不管他。直到他27岁母亲病故,他才感觉到自己应该开始读书发愤做个学问家了,所以一把火烧掉以前写的数百篇书稿,从头开始。后来和儿子苏轼、苏辙一块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就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的力量。 那到底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以终为始呢? 最有效的就是写一份个人使命宣言,主要说明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成就什么样的事业,以及为此奠基的价值观和原则。 怎么写呢? 一、辨别自己的生活中心是什么? 配偶,家庭,工作,朋友,金钱名利还是自我?《哪吒》里的敖丙就是以家庭为中心,家庭利益至上。所以他违背自己的良知,要杀掉全村的人。以敌人为中心就是时刻关注敌人的动向,任何行为都是为了与敌人作对,心中只有愤怒报复,这样的人会活的开心吗? 二、那我们到底应该以什么为中心呢?原则。原则是我们的灯塔,做事情的准则,内心的稳定感,变化的世界里那个不变的准绳。 那我们怎么知道这个原则是不是正确呢?很简单,可以证伪。为什么我们觉得科学可靠,因为他可以证伪,科学的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我们可以接受并认可的。 三、选择哪些原则? 就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 四:写个人使命宣言需要一个过程 ,反复修改,深思熟虑,数周甚至数月,不时修正。 五:心灵演练与确认: 包括五个因素:个人,积极,果断,可视,情感。就是方案的可视化。这里面说的就是可视化思维,比如A4纸笔记法。比如中考模拟,高考模拟,一个是复习知识,一个是感受氛围,考试时不至于紧张。再比如演讲,可以在家里不断的练习,我听剽悍一只猫讲课,他每天给自己录个演讲的小视频,用这个锻炼自己的演讲能力,这也是一种演练。 现在,我们知道了做事要积极主动,也要朝着正确的目标一直走下去,可是在过程里,却感觉手忙脚乱,每天都有一堆事情,不知从何做起,正要写文章,那边练字群里要评作业了;正要读书,却发现朋友圈的课程没有听…… 所以还要把事情罗列出来,按照第三个习惯来排序,这样才能更有条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忙而不乱。用时间管理矩阵的方法,用紧急、不紧急、重要、不重要,划分为四个象限,分别是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 我们要勇于对后两类事物说不,然后把精力放在第二类,也就是重要不紧急的事上,不然它们很快会变成重要又紧急,也就是让我们感到迫在眉睫,焦头烂额的事物。 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属于个人领域成长的三个习惯,后面的四五六,三个习惯属于公众领域。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你死我活,非此即彼。而是还有第三种方案,大家可以实现资讯,力量,认可以及报酬的分享。 先去了解别人,激发他人的需求,才会真正改善双方的关系,交流更加的流畅自如,提升沟通效率。 部分之和大于整体。每个流程做好,那么它们的结果是用乘法计算的。它的精髓是判断和尊重差异,取长补短。 它是对前面六个习惯的综合使用,从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四个方面对它们进行平衡,更新,呈螺旋式上升。 前面三个习惯帮助我们由内而外的成长,脱离对他人的依赖,变得强大独立。后面的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则是可以很好的跟他人合作,使做事效率更高。一个人走的更快,一群人走得更远。七个习惯彼此影响,互为基础。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犹如暗夜里的灯塔,让我有了方向。让我知道,我想做个日拱一卒,要怎么拱,拱什么。这本书是我的良师,亦是益友。 (部分)
蔡一诺1989
下面是我从2002年第一次起早,经过无数次修改到现在的样子,一直指导我人生的:《个人使命宣言》使命、准则、目标构成我的个人使命宣言。使命就是墓志铭——做一个对他人能够产生正向积极影响的人。准则是我完成使命矢志不移的立场。目标就是使命的细化,就是要完成的事。使命:做一个对他人能够产生正向积极影响的人。准则——我矢志不移的立场,用以衡量我行为的准则。无论做什么,都要发乎于心。看重大方向,不在意细枝末节。不断学习,以开放的态度面对一切。维持生命各方面的平衡。尽力帮助周围有需要的人。与人分享。目标——我要完成的事:家庭方面1. 关怀父母,使他们老年安乐。2. 爱妻子,让她幸福,不让她觉得嫁给我是个错误。3. 引导孩子,成为她乐于倾心交流的朋友。4. 女儿10岁以前平均每周要花10小时和她在一起。5. 规划晚年,不成为孩子的负担。工作方面1. 提供帮助和指导,助他人完成职业生涯规划。2. 成为他人乐于共处的同事。社会角色1. 保护环境,尽可能减少浪费。2. 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自我1. 每周锻炼至少两次,享受运动的快感。2. 坚持阅读,每周阅读1本书。3. 每天学点儿英语。4. 每年做一次远途旅行,欣赏世间风物与美景。5. 坚持学习。每年至少学习一门新课题,或一项运动,或开拓一个新领域,或者学会一门新技艺。6. 每周独处静思一小时,追求内心世界的祥和与宁静。我的价值观——圆融 无期许的爱个人使命宣言,不是写给别人看的,它是自己的一面镜子。里面写的可能不会完全做到,或阶段性稍有懈怠,时不时拿出宣言揽镜自照,就知道哪些方面做的不错,哪些方面得加强了,因为宣言指明了方向。宣言的形式长短可以不拘一格,我个人的体会是,有一点必须做到,那就是具体。没有具体的行动指南,那些大而空的口号,毫无意义。人生如一部没有刹车的车子,谁也没有办法让它停下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调整方向盘,让这部人生之车,驶向我们想去的方向。人生最恐怖的,不是跑不到终点,而是你不知道终点在哪里。就用《个人使命宣言》,来规划那个想去的方向吧……
兔兔水桶腰
第1步 记住这些原则 ► 50-30-20原则 你工作日里50%的时间应该花在有益于你长期发展目标的事情上,30%的时间应该用于你完成中期(两年左右)目标的事情,20%的时间用于完成未来90天以内需要完成的任务。 ► “一个篮子”原则 One Bucket 尽可能减少自己接收新任务的篮子。理想的状态是用一个“篮子”应对所有的事情。很多人都会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在他们发现所有需要做的事情都堆在同一个地方的时候会松一口气,即使这里可能堆了很多很多任务。 ► “一进一出”原则 One In, One Out 通过替代原则来避免混乱。一旦你买来新的东西,就把旧的东西丢了或者捐了。比方说你买了一件新衬衫,就应该扔掉一件旧的。如果有一天你感觉自己拥有了太多的东西、感觉到了压力,那你或许可以试试“一进二出”,尝试“轻生活”吧。 ► "收件箱清零”原则 Inbox Zero 在读每一封邮件时就判断应该如何处理。如果邮件里的事你需要去做,要不就赶快去做,要不就把它加入计划单,然后把邮件归档或删除。以每天清空你的邮箱来要求自己。 你需要对每一封邮件执行4D处理: ✦ 或删除(Delete) ✦ 或行动(Do) ✦ 或委任他人(Delegate) ✦ 或暂时搁置(Defer) ► 单任务原则 Monotasking 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多面手,但事实上我们并不是。我们在多重任务同时进行的时候其实只是在一段时间内快速把更碎的时间分给这些任务。真正投入一件事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研究表明长达20分钟),索性就把它做完再开始下一件事情。 第2步 定下目标 ► 目标必须S-M-A-R-T 学会设定你的目标。好的目标都是SMART的——即精确(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达到(Attainable)、现实(Realistic)和及时(Timely)。设立SMART目标能帮你设立有效、而并非触不可及的目标。 ► 目标具象化 Visualize 想象自己完成目标时候的样子。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你会是你希望成为的样子吗?如果不是就重新制定你的目标。如果是,就继续想象自己达到目标需要的每一步努力。 ► 认清你的“首要任务” 每天早上或前一条睡觉前标出三到四件这一天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事情,先把它们完成。这样就算你这一天只做了这几件最重要的事,这还是效率很高并非浑浑噩噩的一天。 ► 任务优化四分图 Covey Quadrants 两条数轴分别是重要性和紧急程度。任务分布在以下四个象限:不重要不紧急(not important, not urgent)、不重要但紧急(notimportant, urgent)、重要但不紧急(important, not urgent)、重要且紧急(important and urgent)。除掉不重要不紧急的任务,把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推迟,在重要的事情变紧急前做完。 ► 个人宣言 Personal Mission Statement 写下一条个人使命宣言,让它引导你设立目标。仔细考虑每个目标或者活动是否能让你离你的使命更近,如果不能就把它划掉。同时要定时重新检查、修改你的个人使命宣言。 第3步 开始行动 ► 列清单 Checklists 当计划大型的任务时,列好清单可以让你在计划进行中忙于工作时还能记得具体步骤。把清单留着,这样你下一次做同样的任务时就可以继续用它了。 ► 马上开始做 Do It Now 把“现在就做”当成你战胜拖延症的四字真言。把决断时间控制在60秒以内,遇到事情马上决定。学会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决定。保持一直向前。 ► 先吞下青蛙!Eat the Frog 先把最不想干的事情做了。英语里有个说法就是说如果你一早起来先吞了最不想吞的青蛙,那么你会觉得接下来发生的什么事情都不在话下。 ► 触发器 Triggers 在周围放一些有意义的小东西让它时刻提醒你要做什么。这也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习惯。比如说把要去图书馆还的书放在门口,这样你出门的时候就能看到这些书然后想起来要去还。 ► 反向计划你的任务 Backwards Planning 这个方法是从最终的目标倒推你下一步的行动。首先脑子里要构思好最终目标。想想为了完成目标你需要做些什么。如此这般直到发现你已经达到的程度或者马上就能达到的状态——这就是你下一步需要做的。 ► 下一步是什么 What’s the Next Action? 不要一开始就把需要完成目标所要做的事情一步一步都想好,你只要想好下一步怎么做就行了。一般情况下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产生连锁反应,最后我们要不就得去着手解决,否则受阻。 有时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有时我们要让别人都跟上我们的脚步。我们的计划一方面要尽可能具体,一方面要尽可能不具体:比如说安电视线的时候你要做的不是自己去插线,而是找电视公司提供安装服务。 第4步 时间管理 ► 10+2*5法则 做事时以10分钟为周期,每个周期间休息两分钟。可以用计时器来把握时间。这样一小时重复五次就可以保证你目标明确但精神和身体上的精力不会透支。在这些两分钟的间隔里可以喝个水,去个厕所或者去看看窗外。 ► 有限时间限定 Time Boxing 每天规定一定的时间来做特定的事情,在这段时间里集中精力做这件事。别想着能不能完成,只要把精力集中在项目上就行。 ► 零碎时间 Gap Time 我们每天在等公交车、排队、等开会以及其他时候会有小段的间隙时间。你最好准备一张表列举在这种时间里可以做的那些5分钟之内就能完成的小事。或者你也可以带本书充分利用这种时间。 ► 记录你的时间 Time Log 律师会把他们每天做的事情和做事分别用了多少时间详细记录下来,这样他们就能在向客户收取费用时做到有据可依。你对自己也要做到有据可依,所以就记录一下你花在重要的事情上面的具体时间吧。 第5步 停止重复 ► 分批处理 Batch Process 把你手头相似的工作集中到一起做。比如说不要把回邮件的时间分散,而应该拿出一个小时集中阅读回复邮件。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回语音邮件、回电话、回信、文件归档等每天都会重复去做的事情。 ► 为一切能重复的事情建立模板 Templates 为需要重复完成的任务建立模板,比如说信件、顾客回复邮件、博客宣传等。把能自动化的事情全都自动运行起来。比如使用Office中的宏,或使用IFTTT。 每当我做的东西反复超过5遍时,我就会反思,是否能为自己找到一个程序来为我做。 ► 把事情一次搞定 Handle Everything Once 别把事情放在一边,觉得你之后会有时间回来做。每次看到邮件里的任务时问问自己“这件事我要怎么做”,你可以着手去做,稍后再做,交给别人做或者把它归档。 第6步 不能做的 ► 禁止列表 To Don’t List 为不能做的事情列张表,这有利于你摆脱掉效率低下的习惯,比如说玩网页小游戏。 ► 学会说不 say “no” 学会拒绝新的任务、其他东西可能突然打断你的东西是最有用的技能之一。这样你就能专注并把时间放在你自己的任务上。 第7步 做自己 ► 计划性拖延 Structured Procrastination 这是一个利用拖延症特质把事情做完的巧妙方法。为了躲避最难的事情,拖延症者可以做列在下面看似没那么难做或者没那么重要的事情,这十分高效。 这个方法能成功的关键在于列在最开头的任务要十分迫切,截止日期近在咫尺,而任务又十分繁琐。但事实上这些事也不是特别的紧急。计划性拖延要求受众有很好的自我欺骗能力,而这个能力是拖延症晚期患者最拿手的。 ► 无视原则 Tune Out 戴耳机可以制造自己的私人空间。人们在打扰戴耳机的人时会更犹豫一些。注意:你戴耳机的时候可以不必要放歌,因为别人并不知道。 ► 接受失败的自己 Do Your Worst 允许自己做得不好,让自己摆脱每件事第一次就能做到完美的压力。告诉自己之后还能补救,但现在只能就这么做做。 ► 放慢脚步 Slow Down 给自己一些时间。慢点吃饭,过个慵懒惬意的周末。花多点时间把事情做好,让自己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中掌握好平衡。 第8步 反思一下 ► 写下来 Write It Down 别太依赖你的记忆力。把你要做的事情、时间计划、任何你可能会用到的东西、脑海中飘过的想法都写下来,这样你会感到轻松,因为你知道你不会忘掉。你的大脑是应该用来想更重要的事的,记东西用的应该是纸张或者电脑。 ► 全方位记录 Ubiquitous Capture 随身常备可以记东西的笔和本子,或者是掌上电脑,或者是分类卡片。捕捉记录所有脑海中产生的想法。这些想法可以关于是想做的产品、需要约的人、下次去商店要买的东西等。定期查看这些备忘然后把它们整理到任务单、归档系统、日记本里面。 ► 回头总结 Review 每周规定固定的时间看看上周做了什么,下周打算做什么。问问自己有什么新项目可能要开始着手了,自己现在做的事情是不是让你慢慢接近你人生的目标了。 第9步 好好生活 ► 多睡觉 Get more sleep 效率再高也是为了生活。睡眠对健康状况、学习状态和精神状态至关重要。 研究证明身体经历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需要90分钟,所以少于90分钟的午睡并没有真正进入睡眠的效果(虽然这样也能让你舒服点)。晚上最少保证8小时的睡眠。试着把睡觉当成一种轻松愉悦的事情而非必须去做的烦心事或者不可多得的奢侈行为。 ► 扮演好不同角色 Roles 每个人生来就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比如说我是老师,同时也扮演着学生,作家,继父,丈夫,哥哥,儿子,叔叔,人类学家等角色。你需要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因为明确分清这些角色有助于你在这些角色之间找准平衡。在这些角色的基础上设立目标,同时确保这些目标和自己的角色相符。 ► 跟自己约会 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Yourself 每周左右都能划一部分时间给自己。想想你现在的生活状态:什么是对的?有什么出问题了?你犯了什么错?你能怎么改变?给自己一个认清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