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28

小果子真不赖
首页 > 英语培训 > 知行英语第三课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紫枫2007

已采纳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论文范文

摘要: 初中英语教育可谓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当中,最具系统性地英语知识教授环节。初中英语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之内,实施高效率的教学成为了每一名英语教师所关心的问题。英语教学是一个双向过程,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高效课堂是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当中掌握核心知识。对于教师来说,高效课堂即是用最短的教学时间完成高质量的教学目标。由此见来,实施初中英语高效课堂需要从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关键词: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根据新课程指导思想来看,实施高效课堂教学能够为学生和教师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有利于他们对英语学习当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以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育需求了。本文根据初中英语的教学现状及其特点,对实施英语高效课堂进行了探究,旨在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课堂效率。

1初中英语教学特点及其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英语教学对于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根据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来看,英语教学是系统性地向学生介绍和传递英语知识的开端。作为一个基础性的教学过程,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重点即是围绕着一些简单的单词短语、听说写作、语句时态等知识点来开展的。进行基础英语教学和简单应用练习是初中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最为鲜明的特点。在知识点的拓展应用方面,初中英语教学往往是通过听力练习、口语对讲、短文写作等基础方式来对学生的英语知识进行检测和巩固。总结起来,初中英语教学的特点就是既强调学科的基础性,又提供给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既重视学生教材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关注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目前大部分初中学校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我们看到,大多数初中英语教师用一种教学方法贯穿整个英语教学课堂,例如,首先是生词教读,然后是生词释义,最后遣词造句。这种模式在我国初中学校英语课堂当中随处可见,虽然其无可厚非,但是一直沿用这种陈旧的教学“套路”,难免会给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大打折扣。初中课堂教学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课堂主体倒置。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要变换传统课堂的`课堂主体。在长时期的教育过程当中,教师一直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和思考都依赖于教师的指导,这种倒置的课堂主体无疑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三是英语课堂设计有待提高,很多英语课堂教学通常没有实现教师的既定计划,导致了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不够牢固。究其原因,在于课堂设计存在些许问题,没有能够和实际教学很好地契合。

2实施高效课堂的方式探究

2.1课堂设计:我国古语有云: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初中英语课堂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由于其语言文化的特殊性,更需要教师在课前花费一番心思设计课堂。课堂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实现制定出一个课堂规划,以更加有条理、分层次地开展教学工作。课堂设计的宗旨即是要紧扣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特点。课堂设计的重要工作即是备课,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需要教师自身对教材内容又一个细致的了解和把控。备课是取得实施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师不妨在这一工作上多花一点心思。例如,分层次备课。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分层次地考虑: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学不妨为其设计一些难度稍高的英语练习,以满足其学习需求;对于一些初步接触英语的学生,教师则应该将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上,帮助他们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以求循序渐进。课堂设计的第二个点则是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教师应该将每一次的英语课堂教学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来看待,不妨按照整体教学要求,细化教学目标,一步一步完成每一个教学目标,创建高效课堂。

2.2转变课堂主体,活跃课堂氛围:上文已经提到,初中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课堂主体的颠倒,要实施高效课堂,就需要教师完成从课堂主体向课堂主导者的身份转变。英语教学作为一个双向的过程,其更加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而并非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的单调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不妨多鼓励,多引导学生进行提问,通过建立一种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将学生融入课堂主体。在这一点上,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一些创新,除了必要的教学环节(单词释义、语法讲解等)需要教师指导之外,像一些灵活的教学内容则可以让学生分组自由发挥。例如一些常见情景对话练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co-splay”,通过客串具体情景当中的角色,达到一种“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当然,转变课堂主体是和活跃课堂气氛有着紧密联系的,只有当学生充分意识到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才能更加主动地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教师课堂主导者的身份仍十分重要,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尚处于待规范和开发的阶段,在英语课堂当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和点拨,对于他们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指正。

2.3强化课堂练习,提升课堂效率:实施高效课堂的目的是在于帮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英语知识,并能灵活地将其应用到具体实践当中。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当中,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其能够及时反馈出学生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一步对学生学习当中存在的薄弱点进行讲解,以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课堂练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使用新学的单词按照相应的语法、时态进行造句,以检测学生对单词的含义理解及应用能力。如果是听力课,可以变式播放一些小的短文、情景对话,让学生进行原文语句复述、原文含义概括,以检测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总之,课堂练习形式是多样化的,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和完善,帮助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总结: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该具备灵活、多元、包容、和谐等基本元素,依据新课程指导思想,努力促成学生英语能力的个性化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积极创新开拓新的教学方式,不断完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创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静兰.浅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高效课堂[J].科教文汇旬刊,2011(32):165-166.

[2]张文杰.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开展高效课堂[J].小作家选刊,2016(1).

[3]张梅巧.浅谈实施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J].都市家教月刊,2012(2):83-84.

知行英语第三课

303 评论(9)

我想我是海啊

学习 碰撞 成长                                         -- 国培(2019)初中英语                                                       开篇语 带着希冀与期盼,带着憧憬与梦想,我们走进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研培训中心-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参加了2019 “国培计划”国家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聚焦教学重难点问题,助力教师综合素养与教学四力提升”目标的指引下,我们与大家零距离接触,通过聆听专家讲座、案例研究、小组讨论、下校观摩、点评指导、总结反思等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拓展了教学思路。在这里,我们,在参与中历练,在历练中反思,在反思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 课程设计及解读 10月30日上午首先文秋芳教授激情饱满地为我们解读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培计划”课程设计》,让每一名学员在振奋中期待充实的每一天。 国培十年总结 其次在学术报告厅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王定华书记为我们慷慨激昂的致辞,随后吉林省教育厅、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师范大学、高教社教师发展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单位先后介绍了他们的十年国培路,最后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作了《明确方向 抓好落实 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型队伍》的主题报告。上午的培训直到12:40结束,但我们每个人都意犹未尽,特别是王定华书记的致辞和任友群司长的培训,给我们每一个人上了很好的思政课,立德树人、更行理念、示范引领……我们责无旁贷!第一模块  思辨英语 总体解读孙有中教授,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英语学院院长。从事跨文化传播、美国思想文化和英语教育研究、英语专业人文思辨研究。2019.10.31孙校长为我们2019英语国培生进行了《理解思辨英语教学》的专题讲座。讲座引人入胜,精彩纷呈,意义深长孙校长在讲座中主要阐释三个方面的观点: 1. Why critical thinking? 2. What is critical thinking? 3. Principles for teaching Think English. 讲座期间孙校长既引用了朱熹的诗句,又借鉴了布鲁姆-安德森认知能力模型。孙校长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的讲解使我们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讲座后,我们仍是意犹未尽,畅享其中!孙校长说,我们都是dreamer!相信我们将在思辨英语教学之路上共成长,努力成为有思辨能力的创造型教师! 思辨英语精读教学模式10月31日下午,在外研社会议中心的学术报告厅,来自祖国各地的国培学员与河南班老师们一同聆听了由北京外国语学院夏登山副教授主讲的《思辨英语精读教学模式》报告。夏副教授依托《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精读》的具体教学材料及活动设计,与参班教师分享了精读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思辨能力,如何培养人文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及如何基于跨文化教学原则、实施跨文化能力培养。夏副教授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基于材料和逻辑的内省与反思、以思辨为原则的提问与讨论、以知识和实践为目标的阅读与汇报,并指出可通过苏格拉底提问法、为学生搭建脚手架等方法,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最后,夏副教授提出了对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并破译如何使英语学习不成为一种负担。鼓励各位老师基于教学开展相关研究,不断改进教学。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思辨能力的定义、原则和方法,加深了我们对思辨能力的理解,也对在教育过程中如何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有了更系统、更明确的想法,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和科研的开展更有信心,为自己以后的个人成长提供了新的学习路径。从ignorant到confused,再到thoughtful,我们一直在成长…… 思辨英语听力教学通过今天听南京外国语大学王艳博士的讲座,深深感受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水平的薄弱。原来一直以为自己在家乡的小天地里是“资深”教师,现在才知道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今天了解了什么是思辨听力(critical listening),根据听力的目的的不同,听力还分为多种,也了解了听力的内容还可以多种多样。从教育目标来看,外语教育不仅要实现提高学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工具性目标,还要达成人文性目标。也了解了学生听力中常见的问题。所以在今后的听力教学中,不仅仅是让学生仅仅是听,然后选择正确答案,还要根据听到的内容,判断说话者的意图,所谈论的内容是否可信,详实,也可以通过对听力材料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听前,老师可以先预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如果学生听不懂材料,老师要分析原因,是学生走神,生词太多,语速太快,听力话题太陌生等,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下次听力课时及时改正,做好听前准备工作,例如准备词汇,文化背景知识等。在听的过程中,要反复聆听,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遇到障碍时,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反映,及时发现学生听不懂的原因,及时解决问题。在听力之后,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练习,比如先小组内讨论,或用自己的语言转述材料,两人或者小组表演听力对话等。听力之后老师要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聆听更多相近话题的材料。     总之,听完本节课后,受益匪浅。思辨英语写作教学 ---慎思以促写  明辨以成作 11月1日,我们和各位教师代表们齐聚在学术报告厅,聆听了张莲教授的讲座——思辨英语写作教学。 报告大会上,张莲教授结合多年北外英语写作教学和改革实践的实际情况,全面阐述了英语教师应如何进行英语写作课程重构,以实现实现学生语言、思维和学科能力的协同发展。 第一,调整课程目标。将写作知识技巧和跨文化思辨能力作为显性学习目标纳入教学进行重点培养。第二,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复杂思维能力。第三,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对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进行二次思考,在课堂上创设交互的社会文化情境,引入并配置恰当的中介工具,为学生量身打造写作能力发展的活动系统。第四,写作教学评价应将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从“教学的评价”、“为了教学的评价”到“评价即教学”的转变。 聆听了张莲教授的报告,我们受益匪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要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法,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唯有辨证思考,知行合一。这样才能在英语写作教学、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夯实英语基础、学到更多实用的本领。 第二模块  中考复习备考 语篇层面的初中英语总复习 蒋京丽老师从什么是语篇层面的教学到为何要开展语篇层面的教学以及到底要如何进行语篇层面的教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精彩讲解。这堂课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操作,让老师们获得了一场语篇教学理论和技巧的盛宴。 从蒋老师的课,我们得知:语篇是一种使用性语言,既可以是对话、独白,也可以是短文或口头语构成语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话题、语境和语义。在交流的过程中,语言的意义是根据语境来确定的。也因此,阅读教学离不开语篇,阅读命题也离不开语篇。词汇及写作备考指导11月2日下午,朝阳教育研修中心刘洁新老师为我们做了题为《词汇和写作备考指导》的精彩报告。刘老师依据课程标准,结合个人二十多年的一线从教经历,理论联系实践,让现场教师切实感受到了小小词汇的大学问。她首先给大家呈现了词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例如:单元词汇教学不分主次,不分顺序,平均分配时间,造成学生词汇记忆负担过重,词汇教学效率低下;词汇教学求深而不求广,导致学生的词汇量难以有效扩展;词汇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语境,导致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词汇教学重记忆、轻运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等。然后刘老师给出了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词句结合,词篇结合,在语境中深化;以新带旧,以旧学新,温故而知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运用中掌握;训练策略,形成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课内课外并举,拓展词汇学用渠道;建立学生自己的字典。刘老师通过大量的词汇教学实例让老师们体验词汇教学的艺术魅力,理解词随意生、意随境生的教学理念,坚定让学生在语用中有效掌握词汇的教学方式,而不是记“单”词或“单”记词。    关于写作,刘老师指出,作家就像演员和运动员,要天天训练,训练写作肌肉,如果缺乏训练,肌肉就会僵硬了,所以一定要鼓励学生天天写,养成写的习惯,而且要反复修改,Rewrite the same thing ten times, twenty times. 在写作训练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写作主体性,通过机批进行自主修改,然后通过小组批阅交流进行二次修改,最后教师批改,有必要的话进行面批,学生进行第三次修改。另外,在指导学生话题写作时,可以按照逻辑顺序列出与话题密切相关的问题,尤其在备考阶段,这种写作训练方式会更有实效。初中英语命题与测试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中界定的英语听说读写的四大技能,听居首位,听是英语学习的先导。在现实的英语教学中,老师们也都在做听力教学,比如liste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listen and check, listen and number, listen and choose the right answer 等等一系列听力活动。听力刘洁新老师的讲座,让我们对听力教学有了重现的认识和定位,反思我们以往的听力教学只能被称作是听力训练,而不能称之为教学。 听力教学的目的是在真实的语境中体验语言,培养语感,培养学生去模仿,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培养听的策略。听力教学也应该从三个环节展开,Pre-listening,While-listening and Post-listening。在每个环节都承载着不同的任务。 一、Pre-listening 听前活动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输入新的知识和技能做准备。听前活动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熟悉话题,预测内容,同时要处理关键词汇、句型,最后要布置任务,明确听的目的。 1. 听前活动形式:自由讨论、思维导图、小组讨论、游戏、引导下提问、和预测。 2.听前存在的问题:听前时间不能过长,导致后面的时间不足;铺垫不够,学生的语言知识基础与经验没有调动起来;为热身而热身,与听力无任何关系。 二、While-listening 听中主要是语言的输入、信息提取、加工、整理的过程,同时也是新知识建构与内化,语言知识与技能训练,举一反三的过程。 1. 听中的活动形式:核查预测、听主旨大意、将说话人和所说内容配对、听细节并填写信息、听重点词、听并排列顺序、听并做笔记、听并判断真伪、回答问题和抓词。 2. 听中存在的问题:有待明确听懂与通过提取信息的区别;每次听都是从头到尾,缺少分层、分段集中,获取特定信息;每一遍听的目的不明确;听力技能、策略培养不足;关注语篇整体意义不足。 三、Post-reading 听后要积极创设新的语境,实践和使用语言,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巩固和综合运用。 1. 听后活动设计:讨论、根据听力内容进行口、笔头转述、写出梗概、利用听到的信息,以同一话题为主,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一段文段、角色扮演、辩论、访谈。 2.听后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语言与信息内化活动;不明确听力课的落脚点,活动组织形式单一;为了教听力而教听力。 听力教学是在真实语境下体验语言;培养语感;去模仿;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操练;使用语言;创设新的语境通过说这种方式去使用语言。 惟愿我们所有的学员都能把刘老师关于听力教学的谆谆教导在课堂上落地。               第三模块  教学研究 英语教师行动研究 10月30日下午和11月4日上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张虹分别做了题为《行动研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和《行动研究中质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的报告。 张教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把行动研究这一高大上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听起来妙趣横生,毫无晦涩之感。张教授详细地介绍了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并让参会老师进行了实战操练。行动研究共分七步:发现问题——确认问题——相关文献梳理——行动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调整——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行动研究的效果分析——总结与反思。在《行动研究中质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中,张教授则用详实具体的案例为老师们讲述了三级转码的具体操作方法,大家受益匪浅。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行动研究是把理论转变为实践的最佳方式。作为一线教师,课堂就是我们的field,要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通过调研确认问题,并用相关文献作指导来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是研究的设计者、实施者、评价者和使用者,不仅要对自己的教学行动进行系统观察和反思,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分析和评估效果,继而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使教学研究呈螺旋状持续发展下去,达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即研究者”,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它既能够提升教师能力,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职业发展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每个人的教学之路都并不是那么简单,一路上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只有行动研究才能拯救我们那苦涩的职业灵魂,让我们远离职业倦怠,让教书育人成为一件趣味盎然的事情!行动研究的过程肯定是辛苦的,但没有研究的行动会更加辛苦,而且是没有尽头的辛苦!教学职业生涯中,没有人能够拯救我们,只有行动研究才能拯救自己,拯救学生!也只有行动研究才能够帮助我们找到职业教育的幸福和心灵的归宿所在!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Don’t wait any longer! Just do it! Come on, my friends! 附:培训花絮:张教授在著作上签名留念                学习的唯一途径是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                    部分参会教师和张虹副教授合影留念 阶段小结     银杏谢了秋黄,太匆匆,无奈晚来寒雨又加风!我们的国培(2019)初中英语培训第一阶段即将结束。在即将踏上归途的时候,在今晚这个飘着小雨的夜晚,突然感到一丝不舍。这次培训,是我们经历过的所有培训中课程设计最为合理,最能满足学员需求的一次培训。以文秋芳教授为首的团队不仅为我们作了详细的课程设计,还针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在此,我们一组成员,向所有的教授们和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     短暂的别离,是重逢的序曲!对于再次的会面我们充满了期待与憧憬!

91 评论(14)

上班好远

一、六要素 《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一书中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六要素是 主题、语篇、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和学习策略。二、当前制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 三方面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从学习内容上来看,当前很多教师还是以词汇与语法知识为主线,进行教学技能训练,也是单一地教词汇与语法,教听、说、读、写。由于这些语言知识与技能训练之间没有特别多的关联,所以导致教学呈现碎片化的现象,缺乏语境,忽略主题,语篇意识不强,思维发展薄弱。从学习方式来看,学生的学习目前还是以接受性为主,主要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学。课堂注重知识点的训练,以应试方式为主,缺乏真实语境下的语言实践活动。从教学方式上来看,目前制约核心素养发展的问题主要是模式化表层化和碎片化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的教学都进入了一种模式,即不管课程内容是什么,大部分的教学,例如阅读教学,都是首先创设语境,激活已知,然后通过快读获取主旨大意,通过细读获取细节信息,接着是关注语言知识或者语言点和语法知识的学习,最后进入到复述讨论这类的活动。不同文体的语篇都按照同一种模式来进行教学,表现出模式化的现象。这种模式化的教学导致我们不太关注意义本身,不太关注主题的深度理解和探究,所以说是一种表层化或者说是形式化的教学。在教学中,把技能与内容割裂开,把语言知识与内容也割裂开,就使得教学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即育人也就基本停留在形式层面,我们也把它称为“贴标签”现象。比如,老师们上课时,大部分时间对内容、情感态度没有很多的关注,只有到课快结束的时候,才想起来“我这节课可以在什么地方提升一下"”,结果就导致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贴标签”。三、如何变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正是因为出现了这样一些制约核心素养发展的问题,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变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学习内容上来看,我们首先要改变脱离语境的语言知识学习,而将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融入到主题与语境当中,在语境中围绕主题来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以及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训练。从学习方式上来看,我们要从过去的碎片化课堂内容走向整合与关联发展的课程内容,就要实现对语言的深度学习。对语言的深度学习就是说要把语言、文化和思维融合起来进行学习,而不是割裂成语言是语言、文化是文化、思维是思维。从教学设计上来看,教师要思考如何在课程中实现育人的目标,而育人的目标首先要基于教学内容,要深挖文本背后的文化和它的价值意义。育人的价值是通过我们基于对文本的理解而设计的教学活动实现的,所以我们关注的其实是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方面的变化,二是 教学方式上的变化。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如何把碎片化的内容整合成完整的课程内容。过去我们的课程是从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等内容)到 语言技能(听、说、读、写)以及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如何相互关联,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在过去我们对这个全盘的目标并没有进行很好的阐述和具体的指导,所以导致教学呈现出碎片化的现象。那么我们整合课程内容,走向整合关联发展的课程,首先就要在内容和内容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关联。怎么去关联?由什么来统领所有的课程内容呢?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那么在提出了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之后,我们首先关注这六个要素是什么?五、六个要素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比如说,我们首先以主题语境的创设作为引领,那么整个课堂都应该围绕着创设的主题来进行意义的探究。基干对主题的理解,文本分析又帮助我们梳理出主题的意义,然后让我们去思考如何创设这样的主题语境,为了这样的主题意义探究,创设什么样的语境来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激活,为他学习新的知识作准备。而学习新知识又是依托语篇来进行的。语篇可以是多种类型的,可以是口语的,也可以是书面语的,也可以是多模态的:可以是文字的,也有可能是其他形式的,比如图表、图片、漫画或影片。基于这样的语篇类型,我们再获取语言信息,梳理语言信息,并整合这些语言。在提炼语篇的语言知识时,我们必然要用到语言技能,也就是说一定要通过听、说、读、写这样的语言技能来进行提炼;在技能的使用中又必然离不开策略,因为每一项技能的使用都有具体的策略,所以我们要提高策略的使用效果,促进学习效果。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就成为我们获取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并对其进行内化的手段。通过多种活动形式,我们欣赏语言的精华部分,欣赏语言的使用,同时也汲取文化的精华,使得我们把学习到的知识和内容能够内化于心,然后外化于行。所以这六个要素之间的关联,其实就是在主题语境引领下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这个探究活动是通过语篇,借助于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的运用促进思维的发展,同时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整合起来,进行内化吸收,然后影响我们的行为取向,这就是整合的课程内容。基于这样六个要素整合的课程内容,我们就提出了英语学习活动观。这个活动观前面也作了一点介绍。什么是活动?怎么去理解?具体到每一节课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过程?首先是基于主题我们要创设一个语境,在语境中对主题意义进行探究。当我们把主题意义引进来并梳理清楚之后,就要基于学生的已知提出问题,并激活学生的已知,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依托语篇来进行学习。整个学习过程都应提出这一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应该有一个主线贯穿其中,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比如说,主题是关于广告的,基于这个主题与语境,我们就去看一些现代比较常见的广告,并思考学生对于广告有哪些体验式的学习,有哪些已有的知识,平时怎么看广告的,他们的消费行为又是如何受广告影响的。在激活学生已知的基础上,我们可能就要提出问题:如何看待广告?广告的设计有哪些特点?比如广告的语言、色彩、图片、形象设计、结构等,可能都是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的方面。然后我们来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就来看一下广告设计,分析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然后基于结构化的知识来认识广告。通过真实地去读或看一些广告,了解广告的语言特点,了解广告里面可能会有的事实性的信息,也可能有观点性的信息。广告里面还可能使用图片、照片、图像、色彩、音乐等,来引发别人的关注。广告语言简洁而让人印象深刻,这种广告特有的话语特点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梳理出来。然后我们再来分析广告对人的消费行为产生了哪些影响,启发学生想想自己过去是否经常受广告影响购买商品,而非理性地消费。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去认识广告、了解广告,同时反思自己受广告影响而产生的非理性的消费行为,那么这就会涉及信息的提取、梳理和整合。同时,我们在分析广告语言特点的时候,也会对广告的语言、广告本身设计的特点进行内化和运用,形成学生对广告新的结构化的知识,同时通过比较鉴赏不同的广告引导学生来分析哪些是成功的广告,或者是效果很好的广告。同时学生也会思考,将来他们进入产品流通领域,或者想去推广自己的某个做法的时候,应该如何去设计广告,这就属于迁移创新。在个别广告的背后,也会涉及道德价值问题,就是广告不能够欺骗人,这是需要引导的价值取向。在整个活动过程当中,学生应该说不 学习了语言,也学习了广告文化,以及广告背后的内涵与对人的影响。学生的听、说、读、看、写等技能都会有不同的发展,学习策略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整合。实际上整个课堂活动的落脚点就是实现学生对主题和语篇理解的提升及优化。这样的一堂课,它把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都整合到一起,使得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能够落实,最终实现学科育人和知行合一的目的。核心素养的六个要素都有机地整合在英语学习活动过程当中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整合性的、发展性的、关联性的课程。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活动设计,大概可以梳理出六个层次 等一个层次,围绕主题创设语境,激知,提出问题,问题既可以是教师提,也可以让学生提。基于这样的一个主题,你想知道什么? 你想更多地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其实学生就可以把自己已经知道的和想知道的东西都激活起来,为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的信息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第二个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来获取新知 识,弥补之前零散的、不完整的甚至可能有一定偏差的认识,在梳理细节信息过程中获取新知。第三个层次,在细节梳理的基础之上,进入到概括、整合、重组信息的环节,并形成新的知识、新的知识结构,或者新的概念。从而对这个主题有一个新的认知。第四个层次,围绕主题和所形成的新的知识结构,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这个语言实践活动就是对于语言与所获得的关联信息进行整合性的阐述、输出、表达,然后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内化语言。这其实像语言学习的过程,由感知、体验,然后逐步从外部向内部转化。第五个层次,在内化语言的基础上,我们开始分析语言结构和进行语言形式与主题意义的关联。过去我们在孤立的、脱离语境的情况下来学习语言点,那么在新的活动观下,语言学习都是基于具体的语境的,我们分析语言结构、表达方式,或者具体词的选择和使用,看如何能够更好地表达和表现主题,也就是在情境中去感受语言的使用,加深理解和欣赏语言。这就引导学生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同时学生还可以基于这个结构和形式,来进一步地理解、评价作者的态度,以及语篇背后深层次的内涵。第六个层次,迁移创新的活动,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到新的生活情境中,用于解决真实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基于这个要解决的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以及前期整合出来的知识结构与文化方面的知识,来学会理性地表达个人的观点,体现多元思维和正确的价值判断。

80 评论(12)

changyin1116

大学,脱离了父母的庇护与高中的压力,它要求我们向更高层次学习,同样也将教会我们如何生活,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将为大家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的大一新生提出一些建议,帮助大家度过这重要而又短暂的四年。第一,没有了强烈的外部教导,突如其来的自由会让很多同学不知所措,可能漫无目的成为了很多人的主调,大学四年里能记起的只有自由放纵,没有收获,所以我希望,学弟学妹们能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归属,可以在操场,强身健体,可以在图书馆,静心修身,也可以积极参加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与活动,锻炼成长,亦或者是一段甜甜的相逢,都是给予我们大学生活不一样的色彩,有了归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第二,生活是大学的基调,学习却是生活的主线,每天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是一名学生的责任与义务,它可能相对于其他事情会有些单调,但它却是一件付出了时间与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的一件事。还有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各种的职业证书,翻越了一座大山,还有另一座在等待你的征服,既是挑战学习也是挑战自己。我坚信,“夜暗方显万颗星,灯明始见一缕尘”,凌晨的灯光定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奔跑的人。

第三,新的学期新的希望,新的起点承载新的梦想。一路寒窗12载,一番披荆斩棘,让我们从五湖四海相聚在一个学校。如今我们既是一名学子,又是一位公民,我们既要有学习精神,也要有济世情怀。我们要秉承铁大精神,学习铁大先贤风骨,谨记谨守铁大校训“慎思明辨,知行合一”;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立足于当下,解决时代问题,怀揣世界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峥嵘岁月百年载,而今迈步从头来。铁大之青春,铁大之光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铁大人。

355 评论(10)

小崔崔shining

一、克服自卑

大一刚入学,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自卑心理。

中国应试教育在大学之前给大家的价值观是“唯分数论”的,现在一下子,你从小到大一直瞄的一个目标尘埃落地。而现在大家都是差不多同一个分数入学。旧的衡量标准消失,新的还没有建立成型。中学的时候普遍都是素面朝天、校服校裤,每天的日子只有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进了大学后发现:哇,怎么有人这么好看?这么多才多艺?这么厉害?……所以难免就会跟人比较,比较产生差距、产生心理落差和自卑。

而实际上,人的比较心是没有尽头的。世界上总有人在某一方面比你优秀。(优秀应该是多元的)你当然可以用积极的心态去追赶,但千万不要迷失自我,变得不开心、不快乐。一个人只应该和自己相比,回头看看自己走出了多少路,成长了多少,有哪些成就感事件,收藏了那些快乐时刻,距离自己设定的目标还有多远。

其次,自信的底蕴一定是努力。积极做出改变,有勇气、大胆地去——变成自己向往/想成为的样子,一点都不丢人。

二,保持好的习惯

熬夜是慢性毒药。你想做一个能掌控自己人生的人,先从掌握自己的作息开始吧。同样的睡眠时间,早睡早起的人比晚睡晚起的人一般效率要高出数倍,一天时间可以完成更多事情。

我室友早上起床的时候,我已经跑完步、吃完早餐回来了。接下来我可以从容地安排自己的活动,无论是练琴、看书、去图书馆学习,甚至偶尔补个回笼觉,都有一种额外的幸福感。

另外,健康才是美丽的基础。你长期熬夜的丑态是无论扑多少粉都掩盖不住的,我的大学室友在跟我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之后,皮肤、体质都变好很多,只要一开始熬夜,皮肤就会爆痘,非常明显。

三,培养一个兴趣爱好

348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