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七木瓜
我有过一次类似的体验。有一次回媳妇娘家。我们一家三口睡在一张木板床上,孩子睡在我们中间。是夜,月光很好。后半夜我醒来月亮已经西斜了。我座起来准备到院子里看看月色。下床去开门却怎么也打不开那把老式的牛头锁。我就想回去继续睡,转过身借着明亮的月光我清楚地看到我们一家三口还好好的躺在床上。我吃了一惊。但很快就平静下来。平时对这些事知道一些,就试探着用身体穿过木门,结果果然过去了!院子里月光很亮景物特别清楚。后来就有点混乱了又是飞又是到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地方。醒来觉得神清气爽,有两点一直想不明白,第一就是那把牛头锁。之前根本没注意是什么牌子。但是当时清楚的看到。和醒来看到的一模一样。另外一个就是我在院子角落上看到一头被铁链拴住的水牛,可是当时并没有。后来问老婆她说十几年前确实养过。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梦。不过特别真实,大家当故事听好了。
地球是个圆曲奇
灵魂出窍: 1. astral trip2. astral projection灵魂出窍,亡魂显现活着的人在其临死前出现的作为预兆的鬼魂An apparition of a living person that appears as a portent just before that person's death.我明白地告诉他,如果他再说这种话,我就要打得他灵魂出窍。I told him plainly that if he ever said such a thing again.I would knock the stuffing out of him. 啊!让灵魂站在生与死,知与欲敞开的门扉前,见到旭日点燃思想的顶峰!Oh,let the soul stand in the open door of life and death and knowledge and desire and see the peaks of thought kindle with sunrise!
热心网友小王
“灵魂出窍”是种指一种特殊的精神超感体验。比如第208起:“入夜,我正缓步走在格拉斯哥熙熙攘攘的街道上,路人行色匆匆,车辆穿梭不止。空气中弥漫着天籁之音,一道包罗万象的光芒映入眼帘,颜色变换着,让都市的夜景相形失色。我驻足不前,全身莫名的祥和、愉悦。在回到现实世界后,只感到内心非常欢乐、充满了爱。”
利维坦按:和借助药物、信仰宗教不同,作家尤内斯库(Eugene Ionesco)描写的“灵魂出窍”和我体验过的非常相似:“……当时,我该有十八岁了,住在一个外省小城。那是六月,六月初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接近中午时分。我正漫步走过小城那一排排低矮的、全都刷成白色的房屋。所发生的事完全出乎我的意外。整个小城出现了突如其来的变化。一切都变得极为真实,同时又极不真实……一个被阳光熔解,而后又重建的世界。一股强烈的喜悦之情在我心中汹涌澎湃,炽热得闪闪发光,一种绝对的呈现,一种呈现……结果连续好多年这一时刻所留下的回忆尝尝能使我振作精神。但后来这种神效便日趋减少,直至完全消失。”
不论你认为该叫“灵魂出窍”、“走神”、“神秘体验”、“心流”、“人格解体”还是别的什么,你是否有过这种强烈的、难以言表的意识状态?你能够确切地感受到它,似乎明白了一切,同时又不知道你所明白的这一切?
本文中“灵魂出窍”一词,英文为“ecstatic”,所表达的重心并非在于“意识与躯体的分离”,而指一种特殊的精神超感体验。
菲利普·普尔曼深信宇宙“有生命、有意识、有意义”。
英国作家菲利普·普尔曼(Philip Pullman)是奇幻小说《黑暗物质》(His Dark Materials)三部曲的作者。在1969年的某天,他正在查令十字街漫步。突然,他的意识变得模糊,只觉得天旋地转,眼花耳鸣,身旁的事物好似被“调包”了一般。普尔曼可没嗑药,只是近来读了许多有关文艺复兴时期魔法的书罢了。普尔曼告诉我,他的经历绝非虚言,觉得当时“意识暂时发生了某种变化,使自己能看到平时无法观察到的东西”。普尔曼深信宇宙“有生命、有意识、有意义”,并称:“我所写的一切东西,都是为了阐明此观点的正确性。”
我们该怎么称呼这种特殊的经历呢?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是一位哲学家、心理学家,他称此为“宗教经验”(religious experiences)。普尔曼虽然杜撰过耶稣传记,却并不认为上帝与此事有任何干系,并称其为“超验”(transcendent)。对此,其他心理学家也有不同的称呼,有的叫“精神”,有的叫“神秘”,或者干脆叫“非正常”,或“超然”,五花八门,不消细说。至于我嘛,我更喜欢称其为“灵魂出窍”(ecstatic)[译注:ecstasy在哲学上来说是超脱自我的一种状态;在宗教上则是变性意识状态的一种,特征为外部感知降低而内在精神变得更敏感,通常伴随着情感和身体的狂喜]。今日,说到“ecstatic”一词,人们想到的往往是摇头丸,或者是“狂喜”的状态。而以前,“ecstatic”的含义则是“ekstasis”,即“魂游象外”,感觉与某种更宏大的东西心有灵犀一样。这种感觉也许很欣快,但也怪吓人的。
近五个世纪以来,西方世界逐渐将“灵魂出窍”边缘化,认为这是一种病态。这与人类的世界观有干系,从信奉鬼神变得更现实、唯物。对大多数文化来说,“灵魂出窍”能通往精神世界。自17世纪以来,如果有西方人自称进入了精神世界,那么此人一定会被视为愚昧的怪胎。“灵魂出窍”不仅被贴上宗教狂热[译注:宗教狂热(enthusiasm),被神灵附体,对宗教非常虔诚]、癔病[译注:癔症(hysteria),在过去是一种精神疾病的名称,又被称为癔病或癔症。症状是由于未知恐惧等原因而情绪失控,或幻想身体某部位不舒服,却无法被医学检查出来。现在医学界已逐渐停止使用该词,转而使用更精确的词汇描述不同症状,如转换障碍和分离障碍]和思觉失调[译注:思觉失调(psychosis),认知混乱,无法认清现实]的标签,因其动摇人心还为政府所不容。社会逐渐变得更有秩序,想要扮演“好公民”,要学会控制情绪,彬彬有礼,做好本分。自主的自我是理想状态,而降伏于于上帝则不可取[译注:自主的自我(autonomous self),指有能力做出成熟,不被胁迫的决定;降伏(surrender),放弃自己的意志,将思想、观念视为更高力量(Higher Power)的意志和指示]。
不可思议的是,这种“灵魂出窍”的现象很普遍,只是大家都闭口不谈罢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民调公司盖洛普(Gallup)便在美国着手调查“灵魂出窍”出现的次数。在1960年,仅有20%的受访群众表示有过类似经历。而现如今,这个比例增至50%。我本人也在2016年做过调查,有84%的受访者表示有过非同寻常的感觉,并与某种更高级的东西相通。其中有75%的人忌讳谈及此事。
在上世纪60年代,生物学家阿利斯特·哈代爵士(Sir Alister Hardy)曾收集超过6000起“灵魂出窍”的记录,如今储存在威尔士。这些记录读起来倒颇具美感,像是东拼西凑的圣经。比如第208起:“入夜,我正缓步走在格拉斯哥熙熙攘攘的街道上,路人行色匆匆,车辆穿梭不止。空气中弥漫着天籁之音,一道包罗万象的光芒映入眼帘,颜色变换着,让都市的夜景相形失色。我驻足不前,全身莫名的祥和、愉悦。在回到现实世界后,只感到内心非常欢乐、充满了爱。”
在描述这种感觉的词汇当中,“连通”(connection)出现的频率最高。刹那间超脱自我,强烈地感到与其他生物或万物相通。有些人视此为上帝显灵,有的则不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也曾经历过类似的“神秘时刻”,他在伦敦街头行走,突然对普罗大众心生怜悯之情。这次经历虽没能让他皈依基督教,却也使他终生追求和平主义。
24岁时的一次濒死体验使我对“灵魂出窍”产生了兴趣。我在滑雪时发生了意外,从山上摔了足有10米左右,跌断了腿和背。当时,我躺在地上,感到自己沐浴在爱的光芒中。此前我受情绪问题折磨已有6年之久,担心自己的人格受到永久损伤。但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并无大碍,蒙上苍眷顾,感到内心身处有股坚不可摧的力量。我无法确知那股力量,不知该称其为“灵魂”、“自我”还是“纯粹的意识”等等。这次经历可谓一剂良药,使我好似枯木逢春,重新振作起来。那么问题来了,这是运气使然,还是上天的恩典?“灵魂出窍”是否可遇不可求?
普尔曼认为:“这些经历是独立事件,的确可遇不可求。就拿我的例子来说吧,那只是(看有关魔法的书)无心插柳的结果,而非终极目标。刻意追求此体验只会徒劳无功,万不可行。”
我却不这么看。我认为,人类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这种体验。拉斯科洞窟壁画是已知最早的文物,也是智人试图达到忘我境界的证据。作家艾里什·默多克(Iris Murdoch)称此为“消解自我”(unself)。把自己禁锢在“自我”(ego)这个幽闭、孤寂的地方,让人感到焦虑、无趣。因此,人类一直在追寻“摆脱自我”的途径。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写道,人类 “敦促自己实现自我超越的想法根深蒂固”(a deep-seated urge to self-transcendence)。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有好、坏两条路可选,赫胥黎称之为“康庄大道与歪门邪道”。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