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撒哈拉
锺烈 宋朝未代君主君偃之子,宋微仲衍二十七世孙,生于战国周显王(姬扁)三十五年丁亥(公元前334年)。公元前286年,宋国亡,烈公奔豫州锺离山(河南许州宋昌县安邑乡店前里)定居,并以已曾封“锺邑大夫”,遂以封地“锺”为姓,成为锺氏烈系受姓太始祖。钟繇(151-230),字元常,三国魏大臣、大书法家。颍川长社(属今河南长葛)人。东汉末举孝廉,累迁廷尉正、黄门侍郎。曹操执政,任侍中、司隶校尉。曹丕代汉,任廷尉,封崇高乡侯。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工书法,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临终时授子会曰:“吾精思学,学其用笔,每见万类,皆画像之,其专挚如此”。 钟姓 钟馗钟馗传说人物,道教中赐福镇宅圣君,其为陕西终南山西安户县(西安欢乐谷)人。另一说是由逐鬼法器“终葵”而来。“终葵”为逐鬼之物,被取为人名作辟邪之用。钟馗形象是自上古大傩中的面具形象演变而来。《左传·定公四年》记商朝遗民七族中,有“终葵氏”,终葵即“椎”的分解音,终葵氏即以椎驱鬼之氏族也。后世遂以“终葵”为辟邪之意,逐渐演变为“钟葵”、“钟馗”。钟馗一名最早见于《唐逸史》。话说唐明皇病中梦见小鬼偷去玉笛和杨贵妃的绣番囊,正当值怒时见一满面虬髯大鬼,挖下小鬼的眼珠吞掉。此鬼自称南山钟馗,高祖年间应考武举人,但因其貌不扬落第,羞愤撞殿前石阶而死。蒙高祖赐缘袍陪葬,钟馗化鬼后誓要为大唐斩妖除魔。唐明皇醒后,病不药而愈,遂向吴道子忆述梦中所见,并命其绘出钟馗像,颁布天下。民间亦挂其画像驱鬼避邪。钟子期春秋时期楚国人。精音律。相传伯牙鼓琴,他能分辨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因被伯牙引为知音。他死后,伯牙在他的墓前弹了一次琴后就不复鼓琴。钟会(225-264)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人。三国时魏国谋士、将领,曹魏大臣钟繇的儿子钟嵘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曾任参军、记室一类的小官。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诗歌评论专著《诗品》。以五言诗为主,全书将两汉至梁作家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故名为《诗品》。《隋书·经籍志》又称之为《诗评》。在《诗品》中,钟嵘提倡风力,反对玄言;主张音韵自然和谐,反对人为的声病说;主张“直寻”,反对用典,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诗歌品评的标准。钟若玉清(1737-1802)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女,字文贞,号元圃。工写墨梅。画临崔白,字学钟、王,诗宗韩、柳。以鬻字自给,腕力苍老,不类闺阁人书。晚依婿家藩氏,以训女生为业。卒年66。《墨香居画识、明斋小识、墨林今话》钟天纬江苏华亭人,清代著名翻译家,译书数十种,著有《则足集》。钟荣光广东香山人,清光绪22年加入兴中会,并创办宣传革命的报纸。1928年岭南大学收归国人自办,任第一校长。次年改任岭南大学荣誉校长。钟世铭直隶天津人,字蕙生。清光绪进士。光绪三十二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充直隶高等工业学堂英语教员、教务主任。1921至1925年间,先后任北洋政府盐务署署长、财务处长及总代长。后调任奉天交涉员,未几辞职。钟芳礼清代广西人,一说广东花县人。一说原名芳球。入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后,为御林侍卫。咸丰三年,在天京被封为丞相。钟颖清代满州正黄旗人,爱额觉罗氏。曾充四川陆军小学工程处提调〉光绪三十三年继任四川陆军第三十三混成协统,兼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总办。辛亥革命后奉调入藏,为办事长官。数年后回川。钟离春战国时期齐国人,她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才取胜的皇后。本来就是齐国人,相貌奇丑无比,40岁了还没有嫁人。于是她自己去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的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被齐宣王采纳,并立为王后。钟绍京钟嵘之弟钟屿的玄孙,唐代宰相、书法家、藏书家,善书直凤阁,时号小钟。钟芳(1476~1544),字仲实、中实,号筠溪。是明代著名的学者、政治家,是一位在明代当过文官、武官、法官、学官和财官的著名人物。他“上继文庄(丘浚),下启忠介(海瑞)”,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广东通志》一书中尊称其为“岭南巨儒”。钟芳,原籍琼山县,出生于崖州高山所(今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水南村)。幼年丧母,寄居外亲黄家抚养,又名黄芳。自幼聪颖好学,10岁入崖州州学。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乡试第二名,正德三年(1508年)殿试赐二甲进士第三名,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一时名动京师,盖谓丘文庄后又一南溟奇才”,时人敬称“钟进士”、“钟崖州”。曾任代理吏部稽勋司郎中,考功司郎中,漳州府同知、知府等职。任宁国府推官时积极清理积案,严惩贪赃枉法者。十六年(1521年)任浙江提学副使,致力革除科考弊端,坚持“德才兼优”选用人才,使当时学风焕然一新。嘉靖二年(1523年)任广西布政司参政,及时消除虎患,百姓念其功德,为他雕塑石像。不久调任江西右布政使。九年(1530年)升任南京太常侍卿,翌年兼任国子监祭酒。十一年(1532年)升任南京兵部右侍郎。第二年改任户部右侍郎,奉旨总督太仓,奏请朝廷赈灾抚民,缓和了灾民因干旱引起的困苦。十三年(1534)年告老退乡,迁居原籍琼山县,以读书为乐。家居十余年,有干以私者,谢曰:“吾岂晚而改节哉”! 钟芳学问精而兼博,著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医学、军事等领域。 钟契夫,原名钟西萍, 1925年10月生,江西萍乡人,中共党员,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领域的权威专家,中国人民大学资深教授、荣誉教授。生前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投入产出学会顾问,中国数量经济学会顾问。 滕州钟氏明代名人 钟贤 滕州钟氏六世祖。明朝滕守御所千户、武德将军钟理的次子。《滕志·孝行传》是这样描述的:钟贤,千户钟理子,以茂才补邑诸生。性至孝,父理卒,贤号痛,水浆不入口,形毁骨立,及葬,庐于墓侧,一日大雪,贤晨起扫除墓雪,人遂呼为扫雪秀才…… 《钟氏族谱》载:钟贤,字良左,号兰轩,嘉靖四年(1526年)贡生,业成授赵州训导。天性孝友,德业文章见推于时。生于成化九年(1473年)四月初九戌时,卒于嘉靖十五年(1537年)十月十一日戌时,享年64岁。父母过世后,在与哥哥钟贵分家的时候,贤悲不自胜,曾吟诗一首:数世无兄弟,相传一线微,一旦有兄弟,何忍俱分离?贤育有三儿二女,死后葬滕县衙西南方荆河北岸祖茔,1959年迁柴胡店镇坦山村后,钟辛庄西,薛河东岸钟家茔地。 一箭射三贼的钟大冈 钟大冈 字坦峰。少年既有大志,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对三国人物用兵韬略多有探讨,且有百步穿杨之技能,身材魁梧,臂力过人,常挽二石之弓。明嘉靖年间,倭寇多次犯我东部边境,朝廷令滕守御所出兵驱寇。钟大冈自报奋勇,弃笔从戎,率众与江南统制汤克宽一起多次御敌,配合默契,机谋数合。在崇明一次讨伐倭寇时,敌舰又高又大,时有大风,敌舰在海上穿梭如飞,形势对我极为不利。这时,钟大冈搭箭弯弓射断敌帆绳索,蓬落舟停。敌大惊,疑风神发怒。于是,敌酋冠带整齐,出仓到甲板上祈祷保佑。大冈从容弯弓,一箭射中敌酋眼睛,贼极痛坠海,二副头目忙跳海救援,官军趁机掩杀过去,于是大捷。之后,其余倭寇竟不敢再度西犯,军中均称属大冈一箭射三贼落海之功也。 此后,汤统制钦慕倍惜,王赵二中丞更是倾服,曾欲奏拟任崇明总兵官。大冈力辞不受:我之所以投笔从戎,实为御倭护国,决非贪恋官位。汤统制及诸营更加叹服,皆称其义勇官。 后倭平归家,县公慕其为人,携本县闺秀李才缓为诗赠之:“海岳奇精萃俊髦,胸中百万蕴龙韬。云生细柳春风暖,气吐常山夜月高。妙算深寒倭寇胆,雄谈能起汉兵豪。功成名遂归来日,满耳笙歌醉碧桃。”这可能是时人对他投笔从戎、御倭护国之举的精切评价吧。 大冈为滕州钟氏始祖的七世孙,抗倭凯旋后,在城南五十里薛水之东的南宫置地建村(即今天的柴胡店镇坦山后村),安居乐业,生有四子,眉寿而终。 殉职报国的钟昌祚 滕州钟氏传至第十一世,到了崇祯八年(1636年),钟昌祚嗣袭了武德将军位。这爵位本不该他袭,只因此前辽东告急,朝廷下诏滕卫所发兵救援,他的哥哥自请代父率部前行,不幸阵亡。父没,昌祚作为次子袭了武德将军之职。 此时,钟昌祚明知天下已不支,改朝换代在所难免,但他抱定“而以一身报国任二百七十年纲常之重”,誓将以职报国。于是与其弟舜镛说:“吾祖宗受本朝恩荣数百年,因兄阵亡,而吾以序嗣官,则义不容避,当誓将报国,正所以不辱祖先。汝急归乡,存宗祠,吾当与职殉,汝勿顾也。”崇祯壬午年,难兵攻下滕县城,钟昌祚不躲不避,端坐千户所,从容赴死。 其弟舜镛,时任徐州知州,为官行事坦白,仁慈宽和,难兵攻下徐州,百姓感其恩德,把他背到船上得以回归故里。后难兵南征,知其执政有方,召复原位,舜镛坚辞不就。他与其他明朝遗老一样,居家陶情诗酒,恤睦族邻。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二月十一日卒于坝陵桥(张汪镇)。 守城贞夫钟印美 钟印美 字更贺,天启庚申(1621年)拔贡,戊午副榜。印美少年就聪慧过人,晚年学问更进,邑称硕儒。明末,滕县城将要失陷,亲友相约一起躲避兵祸,而印美凛然云:我祖宗受国赐恩荣几百年,我辈岂能怕死偷生,我誓将与城共存亡。后一直坚守滕县城。 一天晚上,他在城中闲坐,忽有一束纸箔无故扑到他的身上,印美昂天叹曰:“吾命尽矣。”之后,果殉城而没。他一生中有多件事让人感慨:一是他对待弟印奇遗腹子视如已子,教育关怀倍加,得补弟子员,使侄儿得以成名立业;其二,庶弟年幼,名下无田产,他以坦山后己产的一半给了庶弟,使其无虑无忧;三是明清换代之时,率侄儿密埋纹银数千两,并告诉众人说:“天下将乱,兵至掠地,可献此活汝辈命也。”后兵至,钟氏果赖此银得保者数人。《滕志》表其为“守城贞夫”。 其子钟受之,《滕志·儒业传》载:钟受之,字损之,拔贡,壬午城陷,得不死,脱归泣寻父尸,十日乃得,时滕弦诵几绝。君独奋励于学,偕同人振起文风,介性不随时俯仰,识者钦之,赞其不愧守城贞夫子也。编辑本段5.钟氏宗祠--福建汀州钟氏祠堂汀州钟氏的总祠位于福建上杭,乾隆35年(1770)的福建解元,上杭官庄人钟大受倡议建造上杭钟氏总祠,乾隆42年(1777),总祠建成,奉钟全慕为入闽始祖。“至吾汀之有钟姓,则始于六十四祖全慕公讳盛。盛公于唐昭宗时为汀州刺史,遂居于汀。汀祠追远堂、杭祠敬和堂皆以公为始祖。” 敬和堂 在上杭 追远堂 于汀州 颍川郡的堂联很多,兹列举三联如下: 高山流水第,舞鹤飞鸿家。 缀羽缉商,操解高山流水; 挥毫洒墨,笔传舞鹤飞鸿。 钟山聚秀人文起,颍水流徽世泽长。 “高山流水”典出钟子期。钟子期洞悉音律。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伯牙意在高山,子期曰:巍巍乎若高山!伯牙志在流水,子期曰:荡荡乎若流水!子期死,伯牙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舞鹤飞鸿”典出钟繇。钟繇字元常,汉末官至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魏受禅,进太傅,封定陵侯,繇善书,其书法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 钟氏向以钟子期和钟繇作为家族文化的杰出代表。对联表明钟氏裔孙对祖宗艺德文治的崇拜。编辑本段6.钟姓宗祠通用对联钟姓宗祠门楣题辞“知音遗范”典出钟子期的故事。钟子期,春秋时楚国人,精于音律。俞伯牙乃春秋著名琴师,二人不期相会,伯牙鼓琴一曲志在高山,子期听而知之,再一曲志在流水,子期听而知之。子期死,伯牙谓世无知音,乃绝弦破琴,终不复弹。明朝人冯梦龙将这个故事铺陈为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刊在《警世通言》一书里,写得委婉动人。 钟氏祠堂“越国流芳”源自钟绍京。《钟氏三修族谱》在“世系源流”的篇章里记载:“绍京佐唐玄宗以平内难官封越国公”这是简得不能再简的叙述,必须稍作解释,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钟绍京,唐代兴国人(当时属赣县,后析出)曾是唐睿宗的宰相。唐朝中期有一段武则天篡位擅权,改国号曰“周”的阶段,后被推翻。唐中宗复位。韦皇后与武则天之侄武三思勾结,仍想利用中宗的懦弱,再度篡夺朝政大权,毒死了中宗,杀害了左羽林郎大将李多祚。一时朝廷黑云翻滚,朝纲难于维序。时任官苑总监的钟绍京与后来成为贤君的唐玄宗李隆基共同密商大计,一举铲除了“韦武集团”,为其后唐室中兴立了大功,族谱云“平内难”即指此事。因此,钟绍京当即拜为中书令,加光禄大夫,封越国公。这种职务后世均称为宰相。据查考,钟绍京是江南的第一位宰相。“越国流芳”即颂扬钟绍京之风范。 “墨渖流芳”表的是钟繇。钟繇是三国时期魏国大傅,著名书法家,尤善于正、隶,与胡昭并师刘德升草书,世传“胡肥钟瘦”。赣南乡贤钟兆麟在《钟氏三修族谱》新序中称钟繇书法“飞鸿舞鹤,举世称为绝笔”,前叙钟绍京则是钟繇的第十五世孙,也是书法家,因书法而入仕,专门为朝廷题写宫殿门榜匾额。“墨渖流芳”源此。
无敌幸运星1
zhongtc:你可是姓钟,帮你查得资料一篇如下: 一、 姓氏来源 钟姓起源共有五个: 宋桓公次子襄公系列产生钟烈系;桓公三子遨系列产生钟接系。桓公是这两支钟姓共同的祖先。烈系和接系先后起源于许昌地区。 1、源于周朝时代的宋国君偃的三弟公子烈,周赧王二十九年,即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楚、魏三国联军攻灭之后,公子烈避奔到许州(今河南许昌)改子姓为钟姓 。 桓公往上溯是宋国开国始祖微子启之弟微仲衍的十三世孙。微子启和微仲衍同是商代末代君王纣的庶兄,分别是帝乙的长子和次子。从微子启再往上溯三十代是商代始祖契。契是帝尧的同父异母兄弟,即帝喾的儿子。帝喾的父亲是娇极,娇极的父亲是玄嚣。玄嚣的父亲就是轩辕皇帝。 2、源于和公子烈同宗同源的宋桓公三子遨,公子遨为宋襄公委派出使晋国,生子改姓伯名扈。他的孙子伯宗任晋国大夫,因忠直敢谏而得罪了执政的(谷阝)氏而被杀,伯宗子州犁出奔楚国,仕于楚,官太宰,食邑于钟离小国(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20里),子孙遂姓钟离。 伯州犁(五十世),伯州犁生二子:长伯(谷阝)(音细)宛,次连(五十一世),连居南阳,以其祖父伯宗的名字为姓,成为宗姓的始祖 (见《唐书·宗姓世系表》)。伯邰宛生一子:伯(喜否)(音匹)(五十二世)。伯韶仕吴为太宰,但在公元前473年,越王打败了吴国后被杀。其子笪(音抚)在家乡钟离小国以土为氏改姓钟离,名钟离(竹甫皿)(五十三世),钟离篮生一子:钟离髦(音矛,五十四世)。钟离髦生一子:钟离秩千(五十五世)。钟离秩千生一子:钟离垣 (五十六世)。钟离垣生一子:钟离(鬲+傻-亻)(音宗,五十七世)。钟离醒生一子:钟离昧(五十八世)。钟离昧生于周末,仕西楚霸王项羽为车骑将军。公元前202年楚霸王败死,钟离昧逃亡投奔在汉大将韩信府,被汉王用陈平计害死。钟离昧生二子:长发仍居九江郡(今安徽寿县一带),次接为避祸去离字单姓钟,开创了中原继钟烈姓钟以后,钟接系钟姓的新纪元(五十九世)。 3、是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宫廷乐师中,按周礼规定,在春官大宗伯以下,有一负责钟吕等打击乐器的属官,称钟师。担任钟师的人,其职位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故世代相袭。乐器中以“钟”为十二律之首,郧公钟仪的先祖以职业为姓姓钟。他们后代比较有名的还有楚大夫钟建以及钟子期。钟子期,因《警世通言》中有“高山流水识知音”的故事而名闻遐迩。钟氏源流始于西周,康王之子子期善知音,任康王伶官,子期之孙名建,为昭王司乐大夫,昭王以建之先世采食之地钟赐姓.到东汉建公十二世孙兴甫,已延续到颖川,兴公被光武帝召拜为中郎将,敕封 为关内侯,谥赠颖川公.颖川公传到四十五世维处,维处次子伯琰,自南宋绍兴年间迁居万载康乐之西,已有八百四十年.(江西省万载县双桥牟村钟氏族谱谱序介绍) 4、是不少少数民族有钟姓。最多的是畲族,传说是高辛氏的后裔,他们的始祖盘瓠生有三子一女,三子分别姓盘、蓝、雷,一女名叫龙郎公主,当地一个叫钟志深的人人赘,与龙郎公主结婚,民族成分由汉为畲,姓为钟。 5、出自嬴姓,为钟离氏改钟氏。周代伯益的后人封钟离国,春秋时被楚国吞并,国人称钟离氏。是为安徽钟氏。 二、 迁徙分布 无论是复姓的钟离还是单姓的钟,都发源于今安徽省境内。而后,大致于汉晋之际,则以河南为其繁衍中心,其中以迁入颖川的钟氏从一开始就著称于世。后来成为全国各地钟氏的主要来源。先秦时期的钟氏,主要居住在楚国境内(今湖北、湖南一带)。从汉代开始到以后得数百年间,颖川长社一直是钟氏发展繁衍的中心。所以,许多姓书都说钟氏发源于颖川。东汉时,长社人钟皓隐居不仕,其七世孙钟雅西晋时随晋室渡江,居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与此同时,钟氏还有迁居至今浙江绍兴的,钟雅的7世孙钟屿为南朝梁永嘉县丞,他的儿子钟宠为临海令,为避侯景之难徙居至南康赣县(今江西赣州市)。南朝末有钟士雄,曾为南朝陈伏波将军,史书称其为“岭南酋帅”。唐初陈元光父子奉入闽开辟漳州,随从将佐有钟德兴,后在福建安家。唐代的钟氏还分布于今四川、山西、广东广州、安徽合肥一带。宋、 元、明时期,福建的漳州、泉州、宁化等地,广东的南海、南雄、蕉岭、湖州、梅州、兴宁等地均有钟氏的聚居点。从乾隆开始,闽、粤钟氏陆续有人迁台湾,后又有人迁海外。 ***历史名人: 1 钟兴 诏定春秋章句以授皇太子及诸藩王子地,敕封阁内侯,谥好曰:颖川公,原配杜氏浩封夫人,子二 文昌 文荣. 2 钟瑾 字延瑜 汉建和间为博士 子一: 玺 玺后裔 秀 迁陇西. 3 钟皓 字季明,汉建和年间举为孝廉,迁颖川郡功曹越数年诏授司徒府九辟不就,生平喜读经史子书 谈琴乐道啸傲林壑以陈实等齐名,当时号称颖川四长.配刘氏, 子一: 繇. 4 钟繇 字元常 (151-230年)魏黄初间擢为太傅善草隶二体 至今海内宗之 配吴氏,子二: 毓会. 5 钟毓 字秉衷,智慧机敏,议论侃匕,颇有文风,为魏青龙间中书令,车骑将军.配荀氏,子一: 司顗. 6 钟会 字士季 (225-264年)为魏镇西将军 后为邓艾争功为司马昭所害。 7 钟司顗 字异常,晋泰始六年主薄.配王氏,子三:熹,焘,照. 8 钟熹 字日晖,晋大康无年召为司隶校尉.配晏氏,子一: 颖. 9 钟焘 字星曜,西晋建兴二年为焦州刺史.配司马氏后裔颛迁居山西太原府. 10 钟照 字容光,东晋永昌元年授司隶校尉.配陶氏,子二: 颜项. 11 钟颖 字超群,晋永嘉六年召为侍中.配王氏,子二: 昭晖. 12 钟颜 字惟渊,东晋建武四年为江州司马.配陶氏,后裔明迁居成都. 13 钟项 字继祖,为东晋大宁三年荆州别驾,配谢氏,子一: 晟.迁居凌江南雄府. 14 钟昭 字纪明,晋建武二年授陈留太守,配刘氏,子一: 雅. 15 钟晖 字孔光,东晋大宁三年召为俆州刺史,配司马氏,子一:稚.迁居江夏. 16 钟雅 字彦胄仕,东晋咸和五年侍中累官至大中大夫.配刘氏,封夫人.子二: 隆英 隆武. 隆武迁居青州. 17 钟隆英 字崇高,东晋隆和三年授散骑常侍.配董氏.子四: 景仁 景冬 景纯 景贤. (景纯迁居山西 贵阳府) 18 钟景冬 为东晋安帝元年柳州长史.配徐氏.后嗣志尧迁居云南大理府. 19 钟志学 字尚书东晋咸兴八年授琅琊郡刺史,配阮氏迁居滇南昆阳州.(其兄志元迁居广西桂陵府) 20 钟志淳 字以朴宋文帝时官授中郎将.配张氏.子一: 辅 迁居南阳. (志淳弟 志冲迁居青州寿元县) 21 钟朝 字维斗仕,宋武帝永初元年豫章太守.配宋氏,子一: 辐. 22 钟辐 字士衡,号靖节,博通经史学富二酉,为金陵才士,孝建间登高第官至今紫光禄大夫,见时政日 下遂致仕归田隐居于终南山.配梁氏.子一: 嵘. 23 钟嵘 字仲伟,号陶恭,少思理敏慧,工于词赋比齐,建武初年授记室掌文翰内史,后勒枢密史.配齐氏 子一: 宿宗. 24 钟宿宗 字继先,性恬静寡,欲不愿仕进,惟陶情于山水间,号为林泉逸叟.配甘氏,子二: 世翰 世藩. 25 钟世翰 字绂堂,陈大建二年辟为国子祭酒不就,隐居桃源之阳,自号葛天逸士.配汤氏,子五: 国珍 国宝 国器 国栋 国翰. (国宝后裔迁居兖州之钜野) 26 钟世藩 字牧之,隋大业二年举为镇江太守.配杨氏,子一: 国桢.迁居广州新宁县. 27 钟国珍 字上选,公性潇洒,高尚其志不仕王侯,克绍祖父之风,隋炀帝屡征不起.配宇文氏,子二: 开泰 开秦迁居柳州. 28 钟国器 字君选,唐武德元年授中书舍人.配李氏,子一: 开和 迁居晋州之赵城. 29 钟国翰 字良材,唐永徽二年举为国子监正,配唐氏,子一: 开祥 迁居汀州之清流. 30 钟士贞 字以正.唐贞观己酉年为郁台从事,配唐氏,子二: 侃偃 二兄弟迁居舒州. 31 钟士廉 字介夫,唐贞观乙已年以人材选授侍中.配高氏,子一:侗. 32 钟侗 字思愿.唐永微间征为博士不就.配张氏,子二:嘉谟 嘉猷. (嘉猷迁居思明府下石西州) 33 钟嘉谟 字对扬.唐景龙年间举文儒优等者,公学富才优名冠多士擢高第官至秘书郎中.配周氏,子 一: 绍京. 34 钟绍京 字可大.号静轩.公性至孝事亲以礼,有宗圣养志之风,且善书法有右军铁书银钩之美.唐开元乙卯年受枢密省直,学士后值玄宗有内患之忧,公竭力以平定之,诏封公为越国公.配裴氏,封越国夫 人.子一:羡. 35 钟羡 字洪乔. 唐至德丁酉年登第授侍中.配李氏.子四: 文柄 文灿 文煜 文耀. (文煜迁居西安府) 36 钟文柄 字慧然.唐永泰乙己年国子监.配朱氏. 子二: 霖雰. 37 钟文灿 字焕采.唐永泰戊申年以明经登第累官给事中.配许氏.子一: 雱.迁居山西太原府乐平县. 38 钟文耀 字徽烈 唐永泰戊申年同兄文灿以明经全部第授江州通判.子二: 雯垅 (垅迁居京山长寿 县. ( 雯迁居河南汝宁县) 39 钟霖 字宇瑞. 唐大历间证为侍读不就.配裴氏.子一: 秉联. 秉联子六:茂松(茂柏,茂林,茂梓迁居印州蒲江县), (茂椿迁居岳州府巴陵县), (茂楠迁居荆州公安县) 40 钟雰 字雨兴. 唐大历壬子年间授铜陵尹.配刘氏.子一: 秉达.迁居山东临淄县,即济南府. 41 钟茂松 字长青.唐元和丙戊年以明经书擢进士第.配马氏,字一: 一鸣. 其弟茂柏 茂林 茂梓迁居 印州蒲江县. 茂椿迁居岳州府巴陵县.茂楠迁居荆州公安县. 42 钟一鸣 字翔飞.唐大和戊申年国子监.配秦氏.子一: 绅. 43 钟传 字继先.公少业负贩,唐僖宗中和二年因王仙芝冠掠江西,聚众万人依山为堡与义兵讨仙芝后 抚州诏为州刺史,进江西观察史后以讨黄巢屡陷贼锋巢诛,拜受镇南节度使检校太保中书令爵颖川 公,郡王余详邑乘传,唐僖宗赐宅产于袁郡化石岩,今址仍存平实钤阳康乐县置有产.后裔散居四邑 让宜阳集二百篇祥郡志.生唐太中丁卯二月初十辰.公甍后,唐天成丙戊年,御葬洪都映霞楼墓表详 通志.配吴氏,浩封颖川夫人.子三: 名儒 名俊 名杰. 传公弟芹,兰,芷,蕙迁居浙江绍兴.荃迁居叙州 府兴文县. 44 钟英 字奇彦.唐光启已酉以明经擢进士芜湖刺史后,致仕逐留籍而家于芜湖.配刘氏. 45 钟名儒 字匡昭.号博齐.嗜读古史书经传怡情林壑之间,不荣怀于富贵自为契皇居士.配伍氏.子三: 金声 金亮 金扬. 金亮迁居咸宁县. 金扬迁居辰州府泸溪县. 46 钟名俊 字匡时.号承动.唐光化二年勒授豫章所参军后,湖南马殷陷其旁邑将有并吞时,遣将克复, 封洪都侯.光化间赐宅产于南昌西山映霞楼后传卒于此.配裴氏,子三: 金怡 金情 金博. 47 钟名杰. 字匡雄.袭父爵仍镇江西.配陆氏. 48 钟名宁 字安行.唐光启初年擢高第累官给事中.配江氏,子二: 金凤 金凰. 金凤迁居常德府龙阳县. 金凰迁居河南府陕州. 49 钟金怡 字干谋.官至吉州刺史官籍于吉州. 50 钟金情 字上友.后唐时授永丰县令,仍居西山. 51 钟金博 字能文.唐时以明经登第官至御史.居南昌. 怡情 博三公后裔具祥南昌谱. 52 钟艺古 字多才.后汉乾佑年间授淮安抚史参军.配石氏,子一: 建. 53 钟振纶 字经初.宋祥符初以明经擢进士.治平二年授池州铜陵刺史后解组而家于斯.配谢氏,子二: 流源. 源后裔迁居江宁府上元县. 54 钟清 字濂溪.宋治平丁末明经选授中书令,熙宁初后迁为给事中.配文氏,子一: 鏐. 55 钟澄 字莹川.宋元丰庚申年为处州尹.配苏氏.子二: 镛钤. 镛随父任家于处州. 钤贬于徽州. 56 钟流 字文明.宋元丰甲子明经擢第.配鲁氏.子一: 镗. 57 钟奭 字周良.宋宝元年间为陕西招讨副史.配程氏,子一:玮.随父任命而家于沔县龙门山. 58 钟铉 字弘量.宋嘉裕戊戍年间为吉州刺史.配欧阳氏,子一: 峦.随父任家于吉州. 59 钟鏐 字良玉.宋熙宁壬子擢为国子监正.配贾氏,子一: 峰. 60 钟镗 字声远.宋绍圣初年以明经擢为进士累官至汀州司马,性至孝友治家以义方抚下,以慈爱一 堂上下和睦肃然一十余世,内外毫无异议无分家之意,,乡党称之曰:义宋淳熙二年帝旌表其门曰: 义门钟氏.配田氏.淑慎温恭幽间贞静妇道无惭姆仪可师事舅姑以孝相夫子以敬课子有孟母之风宾 媲庐妮之美处妯娌以慈惠待族邻无怨无恫.当时称之曰贤.子三: 秀芝 廷芝
龙舌兰日出shine
1、钟子期
钟子期(前413年—前354年),钟氏,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2、钟会
钟会(225~264年),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市)人。三国时期魏国军事家、书法家,太傅钟繇幼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弟。出身颍川钟氏,才华横溢,精通玄学。出仕魏国,官居要职,累拜中书侍郎,封关内侯,深得魏帝和群臣赏识。
随从司马师征讨毌丘俭,典知机密。献策于司马昭,粉碎魏帝曹髦的夺权企图。随平诸葛诞叛乱,屡出奇谋,时人比为张良,拜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迁司隶校尉,插手朝廷大小事务,设计杀害嵇康。
景元年间,力挺司马昭伐蜀计划,拜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主持伐蜀事宜。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之战中,配合邓艾分兵进取,最终灭亡蜀汉,拜司徒,封县侯。
功成之后,萌生不臣之心,勾结蜀将姜维,图谋据蜀自立,打压太尉邓艾。景元五年(264年)正月,以郭太后遗命之名,矫诏讨伐司马昭,为部将胡烈所害,死于乱军,时年四十岁。
3、钟无艳
钟无艳(生卒年不详),又名钟离春、钟无盐,齐宣王之妻,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但很有才华。相传是战国齐国无盐邑之女。
外貌极丑,四十岁不得出嫁,自请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四点,为齐宣王采纳,立为王后。于是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进直言,选兵马,实府库,齐国大安。
4、钟明亮
生于南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年~1233年,元太宗窝阔台在位时期),卒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廿七年(1290年),元代中期农民起义领袖。13世纪80年代,相继起事的有广东陈良臣、黎德、欧南喜和福建黄华等。
至元二十四年(1287)冬,福建汀州(今福建长汀)钟明亮起义,把斗争推向高潮。汀州一带,山深林密,广东、江西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千百成群,移居到此,开荒种地,称为畲民。钟明亮就是畲民之一。
他发动起义后,义军很快发展到十万人,活跃于福建、江西、广东三省边界地区。在他的影响下,广东董贤举、江西丘元、谢主簿、刘六十、卢大老、福建泉州陈七师、兴化朱三十五等,纷纷起义,互相呼应,对元朝统治形成很大的威胁。
元朝政府集中大批军队围攻,钟明亮采用流动作战的方法,出没无常,东击则西走,西击则东逸,使元军疲于奔命。为了在军事上取得主动,他曾两次假降,但一当形势有利,便重新举事。
元军围剿数年,始终未能取胜。至元二十六年(1289),丘应祥被月的迷失俘获。月的迷失请以其人等为元官吏。不允,诏押往京师。至元二十七年,钟明亮病逝,起义趋于失败。
5、钟芳礼
钟芳礼 太平天国官员。清广西桂平(立武宣县东南)人,一说是广东花县人。天京事变发生,钟芳礼与杨秀清关系密切,但同时他又是洪秀全姐夫,故此得留性命。为了避免牵涉进政治风波里。他随石达开出天京。他这一决定是正确的,没随他出走,仍然留在天京的族人,在天京沦陷后被屠杀殆尽。
石达开兵败后,钟芳礼走昆明。娶当地富女为妻,学打金技术。学成,携家迁至广东韶关始兴县,开利源金铺,成为良民。他儿子中进士,为大学士,受军机大臣赐匾,匾现今仍在始兴县钟家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钟芳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钟明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钟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钟子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钟无艳
落叶无声2015
译文:
钟雅,字彦胄,颖川长社人。钟雅年少丧父,爱好学习而有才志,因四种才德俱美而受到举荐,被任命为汝阳令,后入朝担任佐著作郎。因母亲去世服丧而离职,服丧期满而复职。钟雅躲避战乱东渡长江之后,元帝司马越任命他做丞相记室参军,升任振威将军。过了不久,转任尚书右丞。
当时在太庙举行祭祀,钟雅呈奏道:“陛下继承世系的辈数,对于京兆府君来说应当是玄孙,而今天的祝文中自称曾孙,我担心这是因循沿袭的失误,应当改正。另外按照礼法,祖父的兄弟,是从祖父。景皇帝自己因功德而称为世宗,并不是以伯祖的名分而进入祖庙,也应除去伯祖的字样。”
皇上下诏说:“按照礼法,事奉宗庙时,自曾孙以下皆称为曾孙,这并非因循沿袭的失误。采取重孙的名义称号,可以历代共用这个称呼,不须更改。至于称呼伯祖确是不妥,按钟雅上奏的意见。”钟雅转任北军中候。钱凤作乱,钟雅被加封广武将军,率领将士们驻守青弋。
当时广德县人周圮为钱凤而起兵进攻钟雅,钟雅退守泾县,收编集合士人百姓,讨伐周圮,并斩杀了他。明帝去世,钟雅改任御史中丞。
当时国丧未满周年,而尚书梅陶私自请歌舞女伎作乐,钟雅上奏弹劾说:“梅陶没有大臣忠心敬慕的气节,家庭中奢侈靡费,歌舞艺伎争奇斗艳,丝竹管弦之音,传播到大路上,应该对他加以放逐罢免,以整肃王法。请求把他交付司徒,公正地评议论处。”
穆后临朝处理政事,特地赦免而不追究谴责梅陶的罪。钟雅公正执法,制裁纠正违反法令的行为,百官都畏惧他。苏峻叛乱,皇上诏令钟雅做前锋监军、假节,带领精锐的勇士一千名来抵抗苏峻。不久朝廷军队大败,钟雅与刘超共同侍卫天子。
有人对钟雅说: “见到条件许可就进取,知道有困难就退却,这是古来的常理。你性格诚实正直,必定不能被仇敌包容,为什么不见机行事而坐着等死呢?”钟雅说:“国乱不能纠正,君危不能救助,各自遁逃而求免祸,我怕史官董狐将要手执写历史的竹简到来了。”
庾亮临走时,回头对钟雅说:“之后朝廷的事我衷心托付给您了。”钟雅说:“栋梁摧折,是谁的过错呢?”庾亮说:“眼前的事,不用再说了,您应当期望有收复国土的功劳阿。”到了苏峻强逼迁都时,皇帝车驾前往石头城,钟雅、刘超流泪步行跟随皇帝。第二年,二人都被叛贼杀害。叛贼平定后,追赠钟雅为光禄勋。
扩展资料
中国自唐太宗时开始设馆修史,修成六部正史,《晋书》便是其中的第一部。《晋书》里面所讲的火地晋卦,跟《周易》里的火地晋卦不一样。
在唐朝以前,即有十八家晋史传世,其中沈约、郑忠、庾铣三家晋书已亡佚外,其余都还存在。当时唐太宗认为这些晋史有种种缺陷,且“制作虽多,未能尽善”,便于贞观二十年(646)下诏修《晋书》,唐太宗在《修晋书诏》有言:“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意思是说,史书的作用大得很啊!
唐太宗历来很重视修史,今存“二十五史”,其中就有六部史书是在唐太宗时期修成的。他的这篇诏书,就是指示皇家史馆重写一部《晋书》。
李世民统治时代所修的前代史书,在晋书之外,还有梁、陈、北齐、周、隋五代史,李世民选择晋书来写史论,主要因为西晋是个统一的王朝,它结束了三国时期几十年的分裂局面。然而它的统一又是短暂的,不久就发生了中原地区的大混战,此后便形成了东晋和十六国、南朝和北朝的长期对立。
李世民作为统一的唐朝的创业之君,很想对于晋朝的治乱兴亡进行一番探索,作为借鉴。正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把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和完成统一事业的司马炎当做主要研究对象。
《晋书》由房玄龄等人负责监修,组织一批史家和学者,以南朝齐人臧荣绪所写的《晋书》为蓝本,同时参考其他诸家晋史和有关著作,“采正典与杂说数十部”,兼引十六国所撰史籍,从贞观二十年(646)开始撰写,至贞观二十二年(648)写成,历时不到三年。
参加编写的前后二十一人,其中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三人为监修。唐太宗亲自为《晋书》的《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分别写了史论。
《晋书》同二十五史中的其他各史相比,有四个特点。
1、作者众多。
《晋书》作者共二十一人,而且都留下了姓名,这在历代皇朝修史工作中是不多见的。有这样一支作者队伍,是《晋书》之所以能够超过以往各家晋史的一个重要原因。
2、体例的创新。
《晋书》有“载记”三十卷。载记是记述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即“十六国”史事的形式,这是《晋书》在纪传体史书体例上的一个创造。
《晋书·载记》作为全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纪传体史书的体例,而且对于表现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历史面貌有深远的意义。
3、补旧史之不足。
《三国志》有纪、传而无志,而《晋书》中的志,多从三国时期写起。关于曹魏屯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经营西北,及晋朝占田制多有着墨。《食货志》讲东汉、三国时代的经济发展,可补《后汉书》、《三国志》之不足。
4、记载完备。
唐之前的各晋史,或仅记西晋一朝史事,或虽兼记两晋史事,但对十六国史事则无专门记述。与唐之前的各晋史相比,《晋书》的内容较为详尽且广博,纪传中收录的大量诏令、奏疏、书札及文章,虽冗长,但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
《舆服志》和《礼志》《乐志》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崇尚礼仪服饰的风气。赵翼说:“唐初修《晋书》,以臧荣绪本为主,而兼考诸家成之。今据《晋》、《宋》等《书》列传所载诸家之为《晋书》者,无虑数十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书
宜木构思家具
钟雅,字彦胄,颖长社人。父钟毕,任公府掾,早年死去。钟雅年少丧父,好学有才志,因四种才德俱美而受到举荐,任汝阳令,入朝为佐著作郎。母亲去世服丧而离职,服毕丧期而复职。束海王司马越引请他为参军,升任尚书郎。避乱东渡昼红,五童以他为丞相记室参军,升任堕进内史、振威将军。过了不久,授散骑侍郎,转任尚书右丞。当时在太庙举行祭祀,钟雅呈奏道:“陛下继承几世,对于京兆府君当为玄孙,而今天的祝文中自称曾孙,我担心这是因循沿袭的失误,应当改正。另外按照礼法,祖父的昆弟,是从祖父。景皇帝自因功德而为世宗,并非因伯祖而登位祖庙,也应除去伯祖的字样。”诏曰:“按照礼法,事奉宗庙时,自曾孙以下皆称为曾孙,这并非因循的失误。取义于重孙,可以历代共用其名,不须更改。称伯祖不妥,按所奏更正。”钟雅转任北军中候。大将军王敦引请为从事中郎,补任宣城内史。钱凤作乱,钟雅加任广武将军,率领士卒驻守青弋。当时广德县人周圮为钱凤起兵进攻钟雅,钟雅退守泾县,收集士人百姓,讨伐周圮,并斩杀了他。钱凤被平定后,钟雅任尚书左丞。明帝去世,钟雅改任御史中丞。当时国丧未满周年,而尚书梅陶私自请歌舞女伎作乐,钟雅弹劾说:“我听说放勋去世,八音遏绝,虽在凡人庶民,犹能三载不作乐。自那时以来历代相同。肃祖明皇帝逝世以后,丧期当以来月为止。圣主穿缟素之服,悲泣临朝,百官哀痛,不见欢容。梅陶没有大臣忠心仰慕的气节,家庭中奢侈靡费,歌声舞伎争奇斗艳,丝竹之音,在大路上流传,应该对他加以放黜,以整肃王法。请求交付司徒,公正地评议论处。”穆后临朝,特地恕免而不问其罪。钟雅执论公正,对悖乱的行为绳之以法,百官都畏惧他。北中郎将刘遐死去后,他的家兵作乱,诏令堑麸讨伐他们,以钟壅监征讨军事、假节。事平之后,钟雅任骁骑将军。苏峻之难,诏令钟雅为前锋监军、假节,带领精锐的勇士一千名抵抗苏峻。钟雅因兵力较少,不敢进击,撤退返回。任侍中。不久朝廷军队大败,钟雅与刘超共同侍卫天子。有人对钟雅说: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这是古来的常理。你性格亮直,必定不相容于寇敌,为什么不见机行事而坐以待毙呢?”钟雅说:“国乱不能匡正,君危不能救难,各自遁逃以求免祸,我怕史官董狐将要手执直书历史的竹简来了。”庾亮临走时,回首对钟雅说:“后事我衷心托付给你了。”钟雅说:“栋梁摧折,是谁的过错呢?”庾亮说:“眼前的事,不用再说了,你应当期望有克敌复兴之功呵。”钟雅说:“希望足下不愧为荀林父。”苏峻强逼皇帝迁往石头时,钟雅、刘超流泪步行跟随皇帝。第二年,二人都被叛贼杀害。叛贼平定后,追赠钟雅为光禄勋。后来因他家中贫困,诏赐布帛百匹。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