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26

mon也是部长
首页 > 英语培训 > 货币金融英文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米勒时刻jj

已采纳

储备金英文名称是:reserve.是一种减轻成本和进度风险而在项目计划中设置的一种准备。储备金是为了应付未来回购、赎回资本债务或防止意外损失而建立的基金,包括放款与证券损失准备金和偿债基金等。 该术语常用修饰成分进一步详细说明要减轻何种类型的风险。然而,这些修饰成分是具体含义却因应用领域而异。例如,管理储备金,应急储备金等等. 中国的存款储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建立起来的,近20年来,存款储备金率经历了6次调整。1998年以来,随着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中国存款储备金制度不断得到完善;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存款储备金率进行过两次调整:一次是1998年3月将存款储备金率由13%下调到8%,一次是1999年11月存款储备金率由8%下调到6%,2010年11月19日傍晚六点半,央行再次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内第五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储备金政策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一般来说,当经济出现过热的时候,金融机构贷出资金的倾向加大,由未来期资金无法偿还所导致的贷款风险也随之上升时,中央银行就会提升储备金利率,甚至是升高储备金率,为经济降温;反之,中央银行会考虑降低储备金利率乃至储备金率,以刺激银行的贷款行为。目前,我国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率为6%,但在此之外,商业银行却有4~6%的超额准备金,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10%到12%都存在中央银行准备金帐户上生息,而没有用于为企业提供贷款。中央银行已经在2002年2月将存款准备金利率从1999年6月10日的2.07%下调到1.89%,但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仍然在4%以上。因此,中央银行对下调准备金利率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事实上,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央银行是不为准备金支付利息的,因此中央银行下调准备金利率也是可以有国别参照的编辑本段存款储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则叫做存款准备金率。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10%,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100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00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20%,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800万元。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编辑本段储备金率 加息和上调储备金率的两种手段来说,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用于借贷的成本。 对于银行来讲: 1、加息。提高了资金使用成本,使资金需求降低,这样银行的资金供应就会相对提高。对于银行业务的开展产生影响。 2、上调银行储备金率。 你说的应该说法定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将吸收的存款放在中央银行的部分,这部分资金不能用于放贷。也就是这部分资金不能给银行带来收益。 所以银行储备金率越高,银行用于放贷的资金越少,也就是银行业务不好开展。 当然这些对于银行股的应该都是负面信息,因为这直接影响到银行的放贷水平。 但是最后是否会对银行的收益造成影响,还很难说: 1、银行由于放贷受限制,就会提高利息,选择优质客户。 2、如果银行的收益大量来源于中间业务,那么受影响会小一些。 加息和上调准备金都是说明国家在控制货币供应量,抑制经济过热。影响是全方面的。 以下为参考: 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结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2003年9月21日起,央行决定将存款准备金率调高1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6%调高到7%。此次调整的原因是什么,会产生那些方面的影响,以及存款准备金率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是什么?这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问题。一、相关理论综述 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所谓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结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款。 在现代金融制度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现金的形式保存在自己的业务库,另一部分则以存款形式存储于中央银行,后者即为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又分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两部分。中央银行在国家法律授权中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将自己吸收的存款按照一定比率交存中央银行,这种比率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为法定准备金存款,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超过法定准备金存款的部分为超额准备金存款。超额准备金存款与金融机构自身保有的库存现金,构成超额准备金(国内习惯称其为备付金)。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例是超额准备率(国内常称之为备付率)。金融机构缴存的法定准备金,一般情况下是不准动用的。而超额准备金,金融机构可以自主动用,其保有金额也由金融机构自主决定。如刚刚公布招股说明书的华夏银行2003年中期的超额准备率为12.31%。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或降低,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业务规模变化,从而对货币供给有重大影响。也就是说,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增加,可供自主运用的资金减少,其放款和投资能力削弱,全社会货币供给随之减少;相反,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缴存的法定准备金存款减少,可用资金增加,其放款和投资能力增强,货币供给随之扩张。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建立起来的,近20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六次调整。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按存款种类规定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为20%,农村存款为25%,储蓄存款为40%。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使当时的专业银行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即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贷款)的形式将资金返还给专业银行。 为克服法定存款准备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人民银行从1985年开始将法定存款准备率统一调整为10%。 1987年和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也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法定准备率。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这一比例一直保持到1998年3月20日。 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3月21日起,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是:将原来各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账户合并,称为准备金存款账户;法定存款准备率从13%下调到8%,超额准备金及超额准备率由各金融机构自行决定。1999年1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1月2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3年9月21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6%调高至7%。 而且这次存款准备金调整的金融机构范围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有关外资金融机构等。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暂缓执行7%的存款准备金率,仍执行现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二、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1、货币信贷总量的过快增长是提高准备金率的直接原因。 促使中央银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率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信贷增长偏快。2003年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0.5万亿元,同比增长20.8%。同年6月份贷款增加5250亿元,创月度贷款的历史最高水平。7月份贷款增加额比上年同期增长71%,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2003年前7个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8872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贷款增加18475亿元的水平。从一季度开始,对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中央银行就已经多次予以警示,并于6月中旬发出调整法定准备率的政策信号。中央银行所担心的是,贷款的过快增长会助长经济的低水平扩张,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第一,与外资大量流入导致基础货币、银行准备金迅速增加有关。2001年之前,在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上,一直有大量的资本外逃,之所以称之为外逃,是因为这些资金的流出是政府难以控制和监测的,只是作为事后结果反映在报表上。而观察1994—2002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发现,经常项目累计顺差2026亿美元,资本项目累计顺差1740亿美元,误差与遗漏累计为-1078亿美元。对于负的误差与遗漏,人们普遍认为,该项目的绝大部分属于难以统计和监控的资本外逃。如果这种判断成立,那么2002年的情况尤其值得关注,该年度误差与遗漏为正的78亿美元,这似乎表明有难以监控的资本流入。从2003年上半年外汇储备继续增加的情况看,国际资本仍在继续以中国政府难以监控的方式进入中国。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吸引了国际资本;二是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大量游资进入中国。 第二,与实体经济迅速增长有关。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产业增长景气指数”显示,从2003年初开始,中国工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通道,景气指数在自1998年来最高的水平上不断攀升,虽然4、5两月上升势头有所放缓,但从6月情况看,其发展趋势未发生根本转变,正逐步恢复到原来的增长轨迹上。2003年上半年,在25个主要工业行业中,有3个行业位于良好景气水平以上(增长景气指数大于130),而2002年的平均景气水平处在良好水平以上的只有1个行业;有15个行业位于较好景气水平以上(增长景气指数大于110,小于130),2002年的相应的数字是11个;景气适中和较差(增长景气指数小于110)的行业数量则由2002年的15个下降到7个。 2002年以来,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钢铁、建材、有色金属、汽车、纺织等行业快速增长,但由于竞争秩序不规范,优胜劣汰机制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这些行业无序竞争、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十分严重。 总之,实体经济的过快增长既带动了货币信贷增长,也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加之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际资本正在神秘地、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信贷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仅仅依赖公开市场操作手段,达不到金融调控的目的。 前已述及,自2003年以来,由于国内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陡然加大了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巨大冲动,以及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也导致外资流入的陡然上升。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信贷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人民银行仅仅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其力量已不足以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例如,对回笼因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这一项,尽管不断加大发行央行票据的规模,仍然感到力不从心。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扩张,6月份虽进行了窗口指导,要求各商业银行注意风险,但此后的数据显示,未见任何效果。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单凭公开市场操作或窗口指导,其作用有限,必须要有政策效力更强的政策手段,这就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三、存款准备金政策调整的影响分析 1、对货币信贷总量的影响 拒分析,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余额是1.6万亿元,上调1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大体将冻结商业银行1500亿元的超额准备金,是一项温和的政策措施。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会适当影响基础货币的扩张乘数,但不会引起货币信贷下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商业银行仍将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水平,依然具备平稳增加贷款的能力。98年以来,银行间债券市场有了很大发展。目前,金融机构持有20000多亿元流动性较高的国债、金融债等债券,还持有4000多亿元中央银行票据。这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过程中,有流动性困难的商业银行可根据相关规定向人民银行申请提前赎回其持有的中央银行票据或卖出债券,用于弥补存款准备金。同时,人民银行将根据实际合理需求,适当安排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保持货币信贷的稳定增长。因此,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会引起货币信贷总量的下降,货币信贷仍保持平稳增长。 另外,人民银行将继续督促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改善金融服务,保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和居民的合理资金需求得到满足。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企业和居民经济活动没有影响。 2、对资金状况的影响 10月份的金融指标显示,广义货币M2增长21%,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增长23.6%,基础货币增长率19.7%。反映商业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头寸的备付金率回升到了4.11%,比上月末回升了0.6个百分点,国家外汇储备继续快速增长。从这些指标来看,国民经济在高速增长,物价在回升,货币信贷等一系列指标反映出来的资金并不紧。 3、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第一, 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对商业银行而言,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则意味着银行增加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金额,这将直接导致其可以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减少。由于商业银行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因此商业银行实际减少的可以用来创造利润的资金将比增加的准备金数额成倍放大。 目前,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以及获利能力来看,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通过发放贷款来赚取利息收入。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1.89%,而人民银行再贷款利率3.24%,央行票据年利率约为2.30 %,贷款一年期利率5.31%,这三项与准备金利率的利差分别为:1.35;0.41;3.31。那么如果在现有存贷款规模上,经过测算:假设增加存款准备金1个百分点,冻结商业银行可用资金1500亿元,因此减少由于发放贷款而获得的利差收入为3.31%*1500=49.65亿元。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存款的综合筹资成本大于2.0%,银行上存存款准备金利率1.89%还需要倒贴部分利息支出,补贴息差支出达2亿元。因此,仅此一项就将影响到商业银行利润50亿元以上。 第二,促进商业银行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商业银行的新增存款之中可用资金比例比原来降低1个百分点,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的自我约束管理体制下,促使商业银行更重视存款工作,以便进一步增强资金实力。商业银行一方面要交纳更多的存款准备金,另一方面又必须向央行借入再贷款或回购央行票据弥补信贷资金缺口,增加了再贷款或票据的利息支出。从流动性的角度看,国有商业银行本身流动性比较充足,具有很强的吸收流动性的能力,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中央银行票据的主要持有者,通过出售或回购可以及时满足流动性的需求,最后当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还可以从中央银行取得再贷款。因此,此次准备金率的上调客观上促使商业银行更能够灵活使用各种资金运用渠道,提高资金调拨和使用的效率,促进了资金的管理水平的提升。 第三,促进商业银行优化资产结构,有效地降低不良贷款。根据货币乘数理论,货币供应量为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决定乘数大小从而决定派生存款倍增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派生存款和货币供应量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弹性系数很大,准备金率的微小变化将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创造货币信用主要靠贷款的发放进行的,此次政策调整将使商业银行更加审慎地发放贷款,在同业拆借市场更加审慎地运作,首先保证自身的流动性需求。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分工越来越模糊,对资金需求就越来越具有趋同性,当一家商业银行资金偏紧时,其他的商业银行也随之偏紧。所以,全社会的流动性抽紧,其结果将会是,在随后的几个月商业银行将更加谨慎地发放贷款,从而导致贷款增幅出现明显回落。同时,部分银行出售债券,还将改变商业银行现有的资产结构。从长期看,新增贷款减少,贷款投向更加审慎,新增不良贷款也将有所减少。 4、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高,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较为间接,但对债券市场的利空影响相当直接,且较为长远。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威力最大的猛药,在快速平抑货币增长过快的同时,也会产生副作用,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高,使得社会有利率将趋高的预期,导致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走高;而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抽紧,又会促使其适当提高贷款短期利率的上浮幅度,这必然加大贷款人的借款成本。正因为如此,宣布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后证券市场所有品种即刻都有反应。除此之外,对证券公司的影响更加明显,证券投资基金原本股票下跌,已形成资本损失,现在国债、企业债的下跌,更使证券机构雪上加霜。存款准备金率的调高,必然使这些机构的资金进一步紧张,因此对证券市场构成系统性的风险。其中相对来说,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较为间接,但有些行业的股票评级将作调整;对债券市场的利空影响相当直接,且较为长远。 5、对上市银行业绩的影响 此次准备金率提高对个别不良资产比率较高的银行影响较大,而对大多银行来说,由于它们手中尚掌握一些流动性较强的资产,随时可以变现,所以调高一个点减少商业银行1500亿元的头寸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总体来看,以年为单位,法定准备金率上调1个百分点对已上市银行每股收益的影响约1分钱,再加上政策出台的时间,2003年已过去了大半,这种影响将进一步缩小。 下面我们通过两家上市银行的数据做进一步分析 。 (1)招商银行 2002年底,招商银行存款余额3004亿元,2003年底接近3700亿元,年均约3350亿元。为简化处理,假设2003年度招商银行按平均存款增加法定准备金的上存。由于法定准备率上调1%,这等于招商银行必须再把33.5亿元(3350*1%)的资金存放于中央银行。假设增加法定准备金存款后,等额地减少了高收益的贷款。 2002年招商银行平均的贷款利率为4.80%,平均存款利率1.21%,存贷差3.59%。以此为基准,如果不是增加法定准备金,则年均33.5亿元的正常类贷款带来的税前利润(利润总额)约12000万元,约合净利润8000万元。 由于目前的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为1.89%,法定准备率上调1个百分点后,招商银行增加的法定存款准备金33.5亿元将获得约6300万元的利息收入。 将上述两方面结合起来看,其全年税前利润约减少6000万元(12000-6300)。招商银行目前的总股本570681万股,扣除所得税后,法定准备率上调对招商银行每股收益的影响不会超过1分钱。所以法定准备率的调整对该行2003年度每股收益的影响微乎其微。 【注:每股收益= 净利润 — 优先股股利 发行在外的加权平均普通股股数 该指标反映普通股的获利水平,比率越高说明每股收益能力越强 】 (2)民生银行 民生银行2002年底存款余额为1847亿元, 2003年底存款余额将超过2900亿元,年均约2400亿元。2002年,民生银行平均存款利率1.71%,平均贷款利率5.64%。按照上述同样的方法,法定准备率上调1个百分点后,民生银行全年税前利润减少约4000万元。目前,民生银行总股本336274万股,不考虑民生转债转股因素,法定准备率调整对民生银行每股收益的影响同样不会超过1分钱。 其他几家上市银行(如深发展、浦发银行、华夏银行)也大体如此。四、未来发展趋势 国外中央银行通常不为准备金支付利率,中国央行下调准备金利率也是大势所趋。但是,准备金利率的下调可能带来宏观经济过热,因此预先调高准备金率防止经济过热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铺垫。 在2003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行行长座谈会上,行长周小川继续强调,要保持贷款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的“适度”。 目前市场对于准备金率二度上调的预期变得极为强烈。也就是说如果央行还是继续实行盯住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那么随着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升温,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如果货币供应量没有压下来,那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上调的机会相当高。 同时也有专家指出,可以采取提高利率的方法吸引货币回笼。但也有人认为,央行再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概率远比上调银行利率要来得大,因为上调利率只会使得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更为强烈,人民币外汇占款问题依然严重,提高利率只能为海外“热钱”提供更大的套利空间。 另一方面,目前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特别是在钢材和有色金属等一些“重头”行业,在它们的最终需求方,如住房和汽车产品市场都开始明显有了积压现象。“投资热潮”并没有伴随强大的消费热潮,随着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和工业品市场价格指数的稳定,企业利润率面临着直接挑战,利率上调会导致更多负面因素。 事实上,存款准备金率是否二度上调的决定性因素是:决策部门对整体经济是否过热做如何判断!对此许多学者众说纷纭。 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制定货币政策,应同时对汇率、通胀率、货币供应量等要素进行综合衡量,各有权重,不能仅仅盯住货币供应量。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重新定位。货币政策的重要的变化是,促进经济增长已经不作为主要目标,目标将调整为保持币值稳定,重点是维持总量平衡;维护金融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以及防范系统性风险。财政政策则担负着“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品结构、防范金融风险”的职能,可见一国的经济调控将更多地依赖于财政政策。以上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货币金融英文论文

250 评论(13)

我就叫小猪

??、你的空间上的考虑

268 评论(8)

oo0O傻猫咪O0oo

论文题目: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方向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极大了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也给企业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会。如何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企业经营规模的快速扩大和经济效益的高速增长,除了选择风险小、盈利性强的投资项目和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外,加强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是关键。进一步认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对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率的重要意义, 构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是新《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等法规对企业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企业适应新的竞争形势、防范经营风险的迫切需要。构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必须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内容、方法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完善措施关键词: 内部会计控制; 存在问题; 完善措施with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arrival of the kownledge economy has improved social productivity greatly, have brought the limitless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to enterprise too. How to realize the fast enlargement of enterprise's business scale and high growth of economic benefits 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of selecting the superior and eliminating the inferior, choose risk little, profitability strong investment project and adopt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is a key to strengthen the accounting control in the enterprise. Accounting control strengthens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to enterprises to further know inside enterprises, improve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business efficiency, construct inside enterprises the accounting control system is a new " accounting law " <>Wait for regulation to important task that enterprise put forward one of, it is enterprise that meet new competition situation, urgent need to take precautions against business risk too. Construct enterprise accounting control system must problems such as accounting control goal, content, method,etc. further investigate to enterprise, analyze its existing problem and reason, thus put forward the concrete completion measurekeyword :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The problem exists; Improve the measure现代企业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和实践的深入,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日益重要,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基本上仍属于以费用核算为主的报表型财务管理,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而全面提升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已是形势发展的必然。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对现代财务管理发展方向略予论述。一、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重要地位在任何条件下,企业一旦成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这也是企业管理的总目标。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总目标,必须通过财务管理在以下三方面作出承诺和保证。1.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减少破产的风险,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持续地生存下去,是对财务管理的第一个要求。2.投入经营资金就必须筹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这是对财务管理的第二个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如果不能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不能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不能发展自己,就会被其他企业排挤出去。企业的发展同时也集中表现为扩大收入,其中根本途径是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扩大销售的数量,这就必须投入资金。3.财务管理的责任就是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使企业获利,这是对财务管理的第三个要求。企业必须能够获利,才有存在的价值;只有获利,才有发展的可能。不难看出,只有当财务管理达到上述三方面的要求,企业的总目标才能实现。所以企业管理必须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以资金管理为中心。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可以归纳为两个主要特点:第一,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比如在资金筹集问题上,所选择的方式会因为品种的多样性而灵活机动。第二,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在投资、筹资以及收益分配等主要工作上不够完善,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一直是资金管理的“主旋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与企业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有关外,可能与认为投资、筹资以及收益分配等是涉及企业经营发展的大事,单单依靠财务部门很难完成有关,也有可能有些人把财务工作与会计工作混淆起来有关。二、财务管理的发展命脉及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新形势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实践活动,无疑有着与人类生产活动同样悠久的历史。但现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无论就其实践还是就其理论发展而言,都只是近百年的事情。早在l5世纪,商业发达的地中海沿岸城市就出现了有社会公众入股的城市商业组织。商业股份经济的初步发展,要求企业做好资金筹集、股息分派和股本管理等财务管理工作。到了20世纪初,由于股份公司的迅速发展,许多公司都面临如何为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加速企业发展筹措所需资金的问题,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O世纪2O年代末。近代、现代西方财务管理的发展,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发展过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阶段:1.筹资财务管理阶段。2O世纪3O年代的大危机使得破产倒闭的企业空前增多,于是企业财务管理重点迅速转移到破产与重组以及公司偿债能力的管理上,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如何为公司的组建和发展筹集所需要的资金。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的重点是企业与外部市场之间的财务关系处理。2.外部财务管理阶段。2O世纪5O年代后期,企业财务管理的焦点开始从外部转向内部,企业财务管理决策成为公司管理的重心,人们将计算机应用于财务分析的财务规划,以及现金、应收帐款、存货、固定资产等的日常管理,各种计量模型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内部管理带来的巨大压力。3.投资财务管理阶段。到了20世纪6O年代后期和2O世纪7O年代,财务管理的重心又重新从内部向外部转移,结构和投资组合的优化,成为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而2O世纪8O年代以来通货膨胀及利率的多变、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企业集团化和国际化等,使财务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加入WTO,对我国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带来很大影响。我国企业在这变化着的环境中如何适应和发展,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的财务管理应如何调整、变革以适应未来这一形势,这又是财务管理面临的新的挑战。如果充分发挥了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则在投资收益方面会以较小风险取得较大收益;在融资决策方面,使企业勇于开拓进取,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在日常资金营运方面,可保证销售收入及时收回,保证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高效使用,从而保证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三、面对新形势,全面加强和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一) 更新理财观念,建立现代企业理财文化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要建立真正独立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财务管理体制。企业管理人员及普通员工都要彻底更新旧的理财观念,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新观念。企业职工只有更新理财观念,在企业内部建立现代企业理财文化,才能在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寻找新的突破口,为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拓展空间,把企业办成一个管理严谨、经营稳健、实力雄厚和效益优良的现代企业。理财观念的更新重点在于:1.更新财务管理基本目标的观念。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应是“财富最大化”,而非“利润最大化”。从企业的内部管理来看,“财富最大化”目标能方便和合理地解释现代企业稳健经营、追求利润的管理要求,有利于强化内部管理和业绩考核。而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则存在未能有效地考虑风险及只能重视短期行为而忽视长远发展等问题。“财富最大化”考虑了取得报酬的时间因素,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以及风险和报酬之间的关系,克服了企业在追求利润时的短期行为,日益得到了企业界的认同。2.将“风险”管理纳入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之中。企业财务管理应从各类财务信息及深入的财务分析等专业角度,对各类风险给予评价和估算。通过资产负债表管理、预算管理、风险资产配置、盈利预测分析、业绩评价等财务手段,对业务经营活动进行于预和控制,以维护现代企业的正当权益。3.建立“全员理财”的现代企业理财文化。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应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建立有效的“全员理财”的现代企业理财文化,使理财观念深入到各部门、各岗位每一员工理念之中,使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个领域,有效降低成本,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二) 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循环和周转。因此,围绕资金管理应该做到:1.选择筹资渠道,降低资金成本。筹集资金,不仅要研究资金的数量和时间,而且要选择经济方便的资金来源,更重要的是考虑合理的资金结构,以求达到资金渠道和筹资方式的最优组合。2.把握资金使用的方向。财务管理不仅要为企业管理提供信息资料,而且要利用自身的管理职能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如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通过对不同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企业选择风险小、利润大的决策方案,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和科学,提高资金利用率,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3.压缩成本、费用支出,加强应收帐款的回收力度。应收帐款居高不下。企业风险程度会加剧,只有通过压缩成本、费用支出,加强应收帐款的回收力度,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才会得到缓解。4.现金流量管理的加强。表现在企业对应收帐款管理、原料物资合理库存、设备购置与管理等方面的细致工作。所以必须做好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协调关系。(三)财务管理的工作方式和组织机构合理化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方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表现为现代化、信息化的模式。在加入WTO的经济环境中,资金运动从物资运动中独出来,财务管理主动地支配企业再生产过程,引导企业生产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灵活地进行各类有利可图的投资,并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调度资金,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我国企业传统的财会合一的机构设置,往往导致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职责不明确,其实这二者既相互联系,又有不同的职能,因此应分别设立在财务部门内可再分设与财务管理相关的部门,以便及时准确地将各项财务信息上报主管人员,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使财务管理工作真正贯穿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四、及时沟通企业内部信息,形成财务管理良性循环许多企业在组织机构及职能设置上是生产、供销、财务等方面各自独立,内部信息不能及时地沟通,财务部门仅仅被看作是专司“簿记”职能的部门,只能被动地记帐、算帐,违背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心”的原则,削弱了现代企业的竞争能力。例如,企业的生产管理部门可能为追求产量,生产出大量的产品,造成积压;原材料供给部门可能只管采购高质量的原材料,从而提高了产品成本(或片面强调节约采购费用而一次大量购货,造成资金大量占用,仓库管理费用增加);销售部门可能会因为合同订得很满而沾沾自喜,却全然不考虑能否按时交货(提供劳务)、按时收回货款等。如此,必然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再如,系统集成商从软件开发、硬件发货、组装、调试、试运行到终验各个过程的信息,应及时反馈到财务部门,以便财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付款及回款计划,有效地运用资金和确定筹资规模。同时,由于税务核查时,基于有关费用的限制,税务人员不可能到工程现场观察工程的进度,因此,计税的依据便完全依赖于合同。而实际的情况是,工程由于多方面原因可能未按合同完成,此信息未能及时传到财务部门,造成企业提前纳税或多纳税,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如果各部门能互通信息,让财务管理渗透到产供销各个领域,使财务管理从被动应付和机械算账转为超前控制和科学理财,可以有效地避免损失的发生,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益。五、决策者的重视和财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财务工作的保证企业决策者应主动支持财务工作,关心财务工作,为财务人员最大限度施展才华铺路搭桥,使财务人员在加强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企业决策者应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经营状况、资金流向进行分析,从而做到科学合理地决策,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财务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财会业务,还要经常学习财务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了解金融法律等相关知识,实现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同时还要加强财务监督及提高自身法制观念,使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另外,在新形势下,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更趋复杂,多数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将无法胜任新环境下的财务工作。人才是最关键的资源。因此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是有必要的。其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适应国际财务环境的能力。通过对财务管理活动在企业运行的各方面的分析,可以说,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来说是重中之重。[参考文献]1、宋希亮.强化企业财务监督机制措施的几点看法。财务与会计。2005年第6期.2、杨有红.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与运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3、鄂秀丽.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方法。财务与会计。2005年第7期.4、葛家澍,杜兴强.当代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财会通讯,2003(10),P5.5、蒋燕辉.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6、邓春华.《财务会计风险防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年版.7、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8、王卫东.《现代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9、常勋.《财务会计四大难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第二版.10、《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操作指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11、张俊民.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构造及其分层设计[J].会计研究,2001.(5).12、张明.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商业会讯2003,(4).13、李孝林.中外会计史比较研究[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14、劳秦汉.文化环境、会计人、会计实务与理论[J].会计研究,2001,(1).15、李桂荣.关于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再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4, (7).16、魏文君,夏文贤.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几点思考——美国会计危机的启示[J].事业财会,2003,(4).17、杨金观,高永林.目标导向: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最佳选择[J].商业会计,2004,(8).18、黄中生,褚友样.关于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思考[J].北方经贸 2004,(7).19、吴水澎.中国会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106 评论(14)

cupid8698小博士

一种是楼上的版本一种是:我的版本。所以今天研究市场经济,就要从哈耶克这里开始。他不仅设计了市场经济,还预言了这场震惊世界的金融危机,甚至他还给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等金融危机淘汰一批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人和经济单位以后,经济会从原来的废墟上拔地而起,且更加合理,更加强大,总言之就是不要去管金融危机,因为狼对羊群有着非常好的作用,尽管现实非常残酷。而今天我们研究我们的经济现象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把握住一点,那就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就可以了,所以国家发行货币就势必会出现今天的通货膨胀,中国政府对内就会面临国内的统治危机,对外就会出现日本广场协议以后的经济萧条局面,从而失去民族复兴的机会,而这比国内的通货膨胀更为严重,所以,中国增发货币的时候,西方国家没有印钞机?不过是想看我们的笑话,一片喊好,我们的领导不懂什么意思,也跟着喊好,美国政府更是不要脸,发现了中国政府的软肋,也增发货币,但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手段是,不负责任的美元贬值,这个时候,中国政府就出现骑虎难下的局面,跟着贬值,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已经非常大了,已经严重到影响统治,不跟进手里的美元就是几千亿美元的巨额损失,而美元的贬值也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民币的变相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大,周小川为自己辩解的时候说了一句对于我们这个社会很有哲理的话:“我虽然是央行行长,但我说话也不算。”以上这就是美国政府怎么把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重担扔给一个发展中国家,他合理的运用经济手段和我们的错误,其用心何止是险恶?只是作为他上次来中国没有达成他预想的目的的一次小小报复,我不知道奥巴马到底想达成什么目的,但最后我们的胡锦涛同志熟练的运用了一个政治家解决经济问题的手段,那就是出访美国,在经济和非经济领域对美国作出一些让步,和奥巴马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过这次是我们找上门去,而我们的温总理也首次出现在信访办,为什么?因为他们真的害怕了。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时间来检验央行的亡羊补牢的效果,我个人并不看好。

283 评论(11)

樑樑1982

2008.03.06] The decoupling debate脱钩之辩 Emerging markets 新兴市场 The decoupling debate 脱钩之辩 Mar 6th 2008 | HONG KONG From Economist.com Could recession spread from America? 萧条会从美国蔓延开来吗? “DECOUPLING” is the source of a great deal of controversy. Economists argue about whether or not emerging economies will follow America into recession. The most pessimistic claim that as economies have become more intertwined through trade and finance, this should make business cycles more synchronised, not less. The slide in emerging stock markets on Wall Street’s coat-tails appears to endorse their view. Yet recent data suggest decoupling is no myth. Indeed, it may yet save the world economy. “脱钩“是当前一个引发了相当多争议的话题。经济学家们正在就新兴经济体是否会步美国的后尘走上衰退之路辩论不休。其中最悲观的看法是随着经济体之间通过贸易与金融的结合日趋紧密,全球经济波动的周期将更趋向于同步。新兴股市紧随华尔街大幅下跌似乎印证了这一观点。但是近期的数据表明脱钩一说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这一进程还有望在将来挽救世界经济。 Decoupling does not mean that an American recession will have no impact o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at would be daft. The point is that their GDP-growth rates will slow by much less than in previous American downturns. Most enjoyed strong growth during the fourth quarter of last year, and some speeded up, even as America’s economy ground to a virtual halt and its non-oil imports fell. 如果说脱钩意味着发生在美国的萧条不会令发展中国家遭受池鱼之殃,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关键在于这些国家的GDP增幅受到的影响较之以往会小得多。它们之中的绝大多数去年第四季度的增长势头强劲,有一些甚至在加速增长,尽管在此同时美国经济几乎完全停滞不前,除原油以外的进口全面下降。 One reason is that while exports to America have stumbled, those to other emerging economies have surged (see chart 1). China’s growth in exports to America slowed to only 5% (in dollar terms) in the year to January, but exports to Brazil, India and Russia were up by more than 60%, and those to oil exporters by 45%. Half of China’s exports now go to other emerging economies. Likewise, South Korea's exports to the United States tumbled by 20% in the year to February, but its total exports rose by 20%, thanks to trade with other developing nations. 原因之一就是在对美出口步伐放缓的同时,这些国家对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出口有了长足增长(见图1)今年一月份中国对美出口的增幅仅为5%(以美元计算),但对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的出口额增加了60%以上,而对石油输出国的出口增长为45%。现在对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占到了中国出口总额的的半壁江山。同样,今年一到二月韩国对美出口下降了20%,但其出口总量反而增加了20%,这全要拜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贸易之赐。 图1 投之以桃… A second supporting factor is that in many emerging markets domestic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quickened during 2007. Their consumer spending rose almost three times as fast as in the developed world. Investment seems to be holding up even better: according to HSBC real capital spending rose by a staggering 17% in emerging economies last year, compared with only 1.2% in rich economies. 第二个因素就是很多新兴市场的国内消费与投资在2007年加速了。这些国家消费支出的上扬速度几乎是发达国家的三倍,投资方面的表现则更为突出:据汇丰银行统计,去年新兴经济体实际资本支出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17%,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数字仅为1.2% 。 Sceptics argue that much of this investment, especially in China, is in the export sector and so will collapse as sales to America weaken. But less than 15% of China’s investment is linked to exports. Over half is in infrastructure and property. It is not just China that is building power plants, roads and railways; a large chunk of the Gulf’spetrodollars are also being spent on gleaming skyscrapers and new airports. Mexico, Brazil and Russia have also launched big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that will take years to complete. 对此抱有怀疑态度的人会声称这些投资中的大部分,尤其是中国的投资,集中在出口领域,结果会随着对美出口的减退化为乌有。但是实际上中国的投资中与出口相关联的不到15%。过半的资金都投在了基建与地产上面。而且不是只有中国在兴建电站、公路和铁路;海湾国家的石油美元也有很大一部分变成了光鲜的摩天楼和崭新的机场。墨西哥、巴西和俄罗斯同样上马了为期数年的大型基础建设项目。 The four biggest emerging economies, which accounted for two-fifths of global GDP growth last year, are the least dependent on the United States: exports to America account for just 8% of China’s GDP, 4% of India’s, 3% of Brazil’s and 1% of Russia’s. Over 95% of China’s growth of 11.2% in the year to the fourth quarter came from domestic demand. China’s growth is widely expected to slow this year but to a still boisterous 9-10%. 新兴经济体中的四强贡献了去年全球GDP增长的五分之二,而它们正是同类之中对美国依赖最小的:对美出口只占中国GDP的8%,印度GDP的3%,巴西GDP的3%和俄罗斯GDP的1%。中国去年到第四季度为止所取得的11.2%的增长中有95%以上来自于内需。普遍预期中国今年的增长势头会放慢,但仍能达到堪称活跃的9-10%。 American downturns have often caused the prices of oil and other raw materials to slump, but this time China’s surging demand is propping up prices and fuelling booms in Brazil, Russia and the Middle East. Brazil’s exports jumped by 26% in the year to February. In turn, if prices stay strong, so will China’s exports to commodity-producing countries. A sharp slowdown in China would hurt them more than an American recession will. 美国的经济衰退过去通常会造成原油和其他原材料价格低迷,但如今来自中国的飞速增加的需求正在拉高油价,助长了巴西、俄罗斯和中东的经济繁荣。巴西今年一至二月的出口猛增了26%。相应的,如果原料价格居高不下,中国对原材料生产国的强劲出口势头也就能保持下来。对这些国家来说,比起美国的萧条来,中国的经济急刹车造成的伤害还要严重一些。 The popular argument that business cycles should become more synchronised in a globalised world rests on an out-dated impression that poor countries mainly export to rich ones. Instead, emerging economies’ trade with each other has risen faster and now accounts for over half of their total exports. Emerging markets as a group now export more to China than to the United States (see chart 2). 许多人做出全球化的世界里的经济周期性波动会趋向同步这一判断,其实是基于一个过时的印象,即穷国的出口主要流向富国。实际上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增长更为迅速,现在已经达到了它们总出口额的一半以上。如果把新兴市场视为一个整体,那么它对中国的出口已经超过了对美国的出口(见图2)。 图2 报之以李… Some contend that this mainly reflects imports of intermediate goods into China for assembly; the finished goods are then exported to America and so will be hurt by slower growth. There is some truth to this, although Asian exports to China are increasingly driven by China’s own domestic demand. 有人会辩解说这主要是中国进口中间产品用于组装的体现,最后的制成品还是要销往美国,从而会受不景气的市场拖累。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事实,不过亚洲的对华出口正日益为中国的内需所驱动。 Another reason why globalisation and decoupling can co-exist is that opening up economies has not only boosted poor countries’ trade, it has also spurred their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hence domestic incomes and spending. 全球化与脱钩进程能并行不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经济上的开放在繁荣穷国的贸易的同时也促使他们提高劳动生产率,于是国民收入与消费便随之水涨船高。 A severe recession in America could still have a nasty impact on the developing world if commodity prices collapsed and if it caused stockmarkets to fall more steeply, depressing global consumer and business confidence. A sharper fall in the dollar could also further squeeze emerging economies’ exports. 当然,如果美国的严重衰退引发原材料价格崩盘,或是带动股市进一步暴跌打击全球消费者与投资人的信心,发展中国家肯定会损失惨重。美元加速贬值也会导致新兴经济体的出口进一步缩水。 But for perhaps the first time ever, developing countries would be able to make full use of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to cushion their economies. In the past, when they were net foreign borrowers, capital inflows tended to dry up during global downturns as foreign investors shunned risky assets. This forced governments to raise interest rates and tighten fiscal policy. Economies with large external deficits are still vulnerable, but most emerging economies now have a current-account surplus and large foreign reserves; many have a budget surplus or are close to balance, leaving ample room for a fiscal stimulus if necessary. 但是,发展中国家将会得以充分利用货币与财政政策呵护他们的经济,这很可能是前所未有的。过去它们是净债务国,在全球衰退来临时外国投资者对风险资产回避会造成这些国家的资金来源枯竭,迫使它们的政府提高利率并实行紧缩财政政策。现在那些背负高额对外赤字的经济体在这方面仍然很脆弱,但是大部分新兴经济体目前都拥有经常账户盈余和巨额外汇储备;其中不少还有预算结余,或者至少收支基本相抵,这样就为在必要情况下采取财政激励政策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Perhaps the best support for decoupling comes from America itself. Fourth-quarter profits of big companies, such as Coca-Cola, IBM and DuPont, were better than expected as strong sales growth in emerging markets offset a sharp slowdown at home. Bits of American business are rising above their own economy. With luck, the world economy can rise above America’s. 也许支持脱钩进程最好的实例来自美国国内。像可口可乐、IBM和杜邦这样的大公司第四季度的利润好于预期,就是以在新兴市场良好的销售势头弥补了本土市场的疲软。美国经济中的一部分已经走到了其他部分的前面。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世界经济也将同样走到美国经济的前面

99 评论(13)

万有引莉

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相应的收入政策和指数化。 1.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所以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减轻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个关键。这主要通过实施正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就是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实现。在货币 政策方面,主要是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想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其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有效 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加有效商品供给,主要的手段有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其他政策。 治理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还包括限价、减税、指数化等。通货膨胀的对策及措施 通货膨胀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既要从宏观上消除通货膨胀的根源,把握通货膨胀治理力度,并在时间上兼顾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的要求,又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配置状况改善,还要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变化,使其能够适应对通货膨胀的治理。通货膨胀既然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和多种不同的病因,而且对经济带来的破坏作用是明显的,因此许多经济学家在都深入研究和尝试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5.1.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它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压抑总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需求,并刺激储蓄增加,从而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通过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减少流通货币,缩小信贷规模,从而减少投资规模,达到平衡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进而达到了防止通货膨胀的目的。 5.2.收入政策。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中特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强制性措施。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5.3.对外经济政策。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 (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 (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5.4.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 5.5.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鼓励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确保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措施真正到位。加强防汛抗旱和农作物田间管理,在做好夏粮秋粮的收购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粮源组织和调运,确保市场粮食供应,保持粮价基本稳定。 5.6.降低劳动工资水平,从宏观上调控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降低劳动工资水平,通过控制工资的增长来控制收入和产品成本的增加,进而控制物价水平,防止因劳动工资水平提高而使物价随之增长。 二、四方面因素加大我国通货膨胀风险 () 考虑到国际收支顺差矛盾持续积累后有向物价上涨扩散的趋势,综合国内外因素判断,当前物价上涨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 央行8日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更为明显,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问题仍然突出;高耗能产业增长偏快,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价格上涨压力持续加大,特别是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食品价格和住房价格上涨较快。 报告指出,当前,国内供给和工业生产能力增长较快,瓶颈制约有所缓解,加之国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平抑食品价格上涨的综合性措施,都对价格上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考虑到国际收支顺差矛盾持续积累后有向物价上涨扩散的趋势,综合国内外因素判断,当前物价上涨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 报告分析认为以下四方面因素加大了通涨风险: 粮食、肉类等食品价格短期内易涨难落。 能源资源价格存在上涨压力。近期国际油价再次走高。国内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加强环保,也将推动能源资源价格上涨。此外,在产能集中释放后,未来不排除再次出现煤电油运紧张。 劳动力成本上升。一方面将在产品和服务价格中反映出来,另一方面可能拉动消费物价上涨。 通胀预期增强,对价格形成进一步的上涨压力。人民银行2007年第二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达到40.2%,是1999年调查以来的次高水平。此外,公众对通胀的感受主要基于经常购买商品的价格,当前价格上涨最快的肉禽蛋是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商品,因此居民感受到的通胀可能高于实际通胀水平。当“感受通胀”大于“实际通胀”时,价格预期可能进一步被推高。 此外,报告指出,前期粮食和肉禽蛋价格的上涨已逐步传导到下游食品加工、餐饮等行业,因此有必要高度关注价格传导问题,防止价格全面上涨。 央行表示,总的来看,在全球通胀压力上升的背景下,中国目前更需关注食品等涨价向一般消费品传导的风险。 央行表示,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中适度从紧,保持必要的调控力度,努力维护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控制通货膨胀预期,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继续协调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工具,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积极创新对冲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央行报告中还特别提醒,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期限错配和货币错配所潜藏的风险。报告称,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活跃,我国居民和企业部门的资产选择行为和投资偏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改变,并进一步引起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此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货币错配的现象逐渐显现。

147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