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8

糖果屋de芒果
首页 > 英语培训 > 英语教材分析培训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felicity03

已采纳

外研版新标准英语教材教材分析 B3M5: Climbing Qomolangma: Worth the Risks? 关于珠穆朗玛峰的课文,学生们在初中就已经学过,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文章。其文本如下: 该文章呈现了许多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内容,Para1为珠穆朗玛峰的的基本信息(facts and dangers),Para2为登山者的基本信息(Achievements of climbers),Para3对人们攀登珠峰时所表现出的勇敢的精神给予了肯定(Spirit of climbers)。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文章学习到这个程度就是足够了的,到了高一下学期,重新学习这个话题的时候,深度和难度自然是上升了不少。以下为课本原文:可以从课本布局上看出,左边Activity 1为一幅喜马拉雅山的地图和信息,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课上可以根据课本信息直接提问,除了地图上的height、camps、facts等基本信息梳理,教师还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例如: Q1: Why are there so many camps on Mount Qomolangma?(为何在珠穆朗玛峰上需要这么多的营地?)Q2: What would happen if there aren’t camps for climbers?(对于爬山者来说没有营地会发生什么?)这两个问题可以充分让学生认识到珠穆朗玛峰的危险,教师在这个导入环节不需过多停留(within 5 mins),这本质上是对学生预习的检测,完成之后便可以直接进入主题,进行课文内容的学习。本文为专栏文章,体裁为论说文,对于到底值不值得冒着生命危险去爬珠穆朗玛峰进行了论述。文章标题后有个问号,说明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或者是具有争议,或者需要探讨背后的原因。一部分论说文会在标题后面设置问号,如必修一的Click for a friend?和必修三的 Good book, bad movie? 以及Franklin's experiment: how much is true?这三篇课文,都在标题后加有问号,教师可以将这几篇文章进行对比,对于标题中的问题都是怎样展开论述的。通读本篇课文后可将文章分为四部分:Part 1: Para 1 introductionPart 2: Para 2-3 phononminon (examples)Part 3: Para 4-6 the theory behindPart 4: Para 7 the conclusion其中的Part 2和Part 3为文章body部分,是文章的主干。为何这样分文章结构,教师需引领学生分析:Para 1是文章的引入部分,一共四句话,前两句话铺垫满满,氛围满满,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experience会让人spent good money 之后却become sick 甚至是lose lives呢?第三句话是一句yet引导的转折句,将这样的experience意义更深地拓展,意为“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再次体验”。在前三句如此丰富的铺垫之后,第四句话才点明了主题。这样的写作手法也是英语文章中的一个惯用套路,在Para 1中的前几句进行引入或者铺垫,最后一句点明主题,开启下文的陈述。在阅读时,Para 1的最后一句往往非常关键,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着去抓重点句子。Para 2-3分别举例Mallory与Alan,这二人对于攀登珠穆朗玛峰有着相似的看法,文中用直接引语呈现了大量二人说过的话,原话的引用使得文章能更具有说服力。Mallory从中获得的是“just sheer joy”,Alan则是据此能够审视自己的内心(look deep inside yourself and figure out...)。可以看出二人在攀登珠峰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皆是内心的满足感,哪怕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教师在解读这两人所说的话时应注意他们两个是典型的“Type T”人格,完全不同于不喜欢冒险和极限运动的人,而学生的生活缺乏类似的经历,可能会不太理解这种想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顺势开启下文的教学。 在Para 2中有一句话意思比较难理解,“Mallory would die on the mountain in 1924...”教师可以给学生解释下这里的过去将来时时态,不需要细讲,只需点明1924这个时间是过去的将来即可,当时的Mallory也不知道不久的将来自己会去世,让学生能更顺畅地理解文章。 平日里我们传授给学生的教育,学生所接受的教育都是说要珍爱生命的,那他们这种力量为何会凌驾于生命之上呢?Para 4-6是对以Mallory与Alan为代表的登山者的行为(Para 2-3)做出了理论解释。Para 4的第一句话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爬珠穆朗玛峰的结果无非两个——total success/ failure(death),驱使登山者们冒着生命危险去登山,这现象背后的科学原因是什么呢?第二句话紧跟着就给出了解释:risk-taking may be part of human nature...some of us more likely to take risks than others...很显然,Qomolangma climbers就是这样的人,乐于冒险,他们天生的基因就是如此,这种人被称为“Type T”。这是心理学家Frank得出的结论,他在Para 5中对这种人格进行了具体的阐释,本质上这类人认为自己是expert,是有专业能力可以处理各种极端状况的,所以并不是在taking risks,价值体系与我们的不一样。Para 6中又给出了另一个公式解释:BENEFIT越大,desire to seek risks就越强,二者成正比。那什么才是BENEFIT呢?登山者到底能获得什么样的BENEFIT?教师可以以此追问学生,引导学生从Mallory与Alan身上找出答案,BENEFIT就是前文提到的内心的满足感。这里一定要引导学生回到前文进行探讨,因为文中的例子与理论分析并不是割裂的,举例就是为了说明背后的理论,这样的论说才有实际意义,无论缺了哪一个都会显得单薄没有说服力。Para 4-6里提到的心理学家的话、科学研究等,都是为了增强“Type T”理论的说服力,并不是随随便便说说的,在论说文里,这样的证明方式会更加科学严谨。这部分也有一些生难词汇,如,majority一词的意思教师需给学生解释,是most of的意思,这个词在高二选修二Unit1中还会出现在大标题里The age of majority,是age at which full civil rights are accorded(成年)。这是词汇的阶梯式学习,在高一时,词汇会简单些,意思也比较常见,到了高二会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意思。可见,词汇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立足于课堂,循序渐进地以“为学生扫清阅读障碍”为标准来进行讲解,需要让学生提前预习词汇,不要让词汇成为阅读的拦路虎。整个高中阶段的词汇学习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师需要根据单元话题和语篇学习的需要来讲解词汇,若按照字典的词条一条条解释、一次性灌输给学生,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浪费时间,不符合记忆规律,学生印象不深刻,记不住。Para 7为文章的结尾段,作者并未将这些价值理论强加给读者,而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论述将这件事情拆解开来,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对普通人来说不是那么普世的价值观,将自主选择权交给了读者。教师可以在post-reading部分让学生就worth the risks or not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相信学生在学习之后定会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分析文本时需牢记在心的是:这个世界异彩纷呈,我们只需要将它们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有领悟。Come on!

英语教材分析培训

252 评论(11)

日光浴的懒猫

英语培训心得简短

英语培训心得简短,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要表达出来,收到的启发对人生的感悟,我们得说心得,才能让我们思考和进步,接下来我整理了英语培训心得简短,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参考。

有幸参加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免费培训,由衷感谢领导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每位教师都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打动了我们的心,使我们的思想重新焕发了激情,燃起了斗志,确实感到受益非浅。

本次培训听了马丽佳老师为我们培训的英语歌曲,王琳老师主讲小学英语课堂用语,张宇老师主讲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环节,李波老师主讲的新课程英语教学设计。可以说培训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在歌曲和课堂用语的培训上,我学到了许多歌曲和英语课堂用语,而且学习了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感到自己的课堂用语不断地丰富。两位老师为我们准备了大量的歌曲和课堂用语并耐心的指导我们,教我们唱英语歌,领我们读课堂用语,我们积极地练习,使自己的英语口语不断地进步。老师们还给我们介绍了多种英语学习的方式和多种学习英语的渠道,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在英语教学方面培训中,我发现自己的教学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我的最大收获。李波老师的讲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地理解,知道了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目的,理解了功能与话题的含义及关系,使我对英语教学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我的英语课堂教学目标指明了方向。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更新了观念,学到了很多知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更要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把学到的知识尽快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教学实践,尽快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思路,形成自己的比较成熟的教研教学风格和模式,为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这一次的培训虽然是分期进行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我感受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这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培训的资料给了我教学上很大的帮忙,听了骆老师的理论指导,也观看了一些教学实例,亲身体验了一些活动,让理论联系了实际,使得我更深刻、更透彻的领会了老师所讲的资料。

一、重新认识了自我

透过学习使我的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转变,作为一位英语教师,尤其是像我这样刚踏入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来说,务必具有渊博的英语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英语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把英语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齐寻找答案,在探究英语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骆老师在给我们上课的过程中就用她自己的教学方式,给我们输入了这样的思想。

二、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了一次质的飞跃

这次基础知识专业的培训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收获。语音、听力、口语、写作对我的英语水平有了一个很大的促进。尤其是骆老师的语音课,由原先不知如何正确发音到此刻基本标准,且较清楚地了解如何教学生的英语发音,真是大有收获。语言学习只有在有好处和有目的的活动中才会发生。透过专家教师的精心讲解,让我了解了如何较好的进行英语的.听、说、读、写的教学,我们的英语教学法让学生有较沉重的压力,而不会感到学习的快乐,事实上每一项潜力的教学都能够教得十分搞笑。优秀教师的做法让我很受启发。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不愿开口说英语是因为没有安全的语言环境。强调词汇和语法知识使教师经常当众打断学生的发言,让学生觉得很尴尬,长此以往,学生就不愿当众用英语交流了。因而,要提高学生的听说潜力,首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语言环境。在安全的语言环境,教师注重交流的资料而不是词汇和语法的正确性。利用自我纠错潜力,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中就能提高听说潜力了。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中,学生的口语潜力才会不断的提高。

透过这次培训学习,还使我们明白了就应树立终生学习、终身培训的意识,不断更新观念,勤于学习,与时俱进。随着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英语词汇的不断更新,社会需求对英语教师的口语、语音、技能等水平要求会越来越高,如果教师不注意加强自身的学习,势必会被动挨打,还误人子弟。作为一线英语教师,透过这次培训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十分感谢教育局领导能给我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我会加倍努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尽早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

9月22日,湖州的天空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但这并没有影响我激动的心情,因为今天我随同其他几位同事一起赶赴长兴参加了由省教研室组织举办的人教版小学英语新课程培训。

本次教材培训主讲老师是浙江教育厅教研室郑文老师,她从教材修订的基本原则、教材总体变化要点、三年级教材分析与教学要求、教研活动介绍这四方面为我们阐述了新教材的变革。

郑文老师的讲座中通过对新旧教材的对比,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新教材的特点,无论是知识的广度,内容的深度,技能发展,还是学生的关注度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更科学的、更实效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对语音训练体系的调整,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发展自然拼读能力,为今后的自主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加深理解,郑老师以三年级新教材为例,对教材内容的逐一介绍,案例的深刻分析,教学方法的细心指导,教学理念的透彻解读,深入浅出,让我们对新教材的各个环节有了更深刻,更明确地认识,对今后教材的把握和运用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尤其是新教材必学部分和选学部分的有机结合,阅读目标的设定,故事教学的教学方式,教研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展示舞台。

通过这次讲座学习,我理清了思路,更加明确了新课标对教改的指导思想,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创新,积极运用新课改理念,给学生们呈现多姿多彩的英语课堂。

331 评论(8)

小白兔QUEEN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教材进行分析:教学思想、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结构及教材的语言等。

1、教材的教学指导思想。分析教材要从宏观上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通过研读教材,理解其中包含的教学思想,即对语言的认识、对语言学习的认识以及对语言教学的认识。

2、教材采用的教学方法。每种教材都会体现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如语法翻译法、听说法、情景法、交际法等都是先后成为教材编写的主要教学方法。目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以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法、及任务式学习的教学法成为英语教材中的方法主流。

3、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教学的内容是由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决定的。分析教材内容要看内容的选择是否以培养语言能力为目标,是否符合学生语言学习规律,还要考虑结合教材使用对象的需要。

4、分析教材的结构。 分析教材结构时要考虑各个组成部分是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各有特色、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具有灵活的可选性。

5、教材中语言素材的真实性和地道性。教材的语言素材是教材的风格体现。要分析教材的语言素材是否与现实生活中的交际运用相关,是否是文化的体现。随着英语教学的深化,英语教材使用的语言越来越地道,这有助于学生早期的语言习得的发展。

扩展资料:

教学过程中的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教材分析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教材分析既关系到教,也关系到学,意义重大而深远。而下面的几个项目是进行教材分析时必须了解的。

1、单元话题

目前各种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多以话题作为组织教学内容的主线。确定了单元的话题,就可以围绕话题选择语言材料和设计活动,从而使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加深对主题的认识和提高对该主题的表达能力。话题往往可以通过单元题目、语言材料、活动内容、词汇表等判断出来。

2、语言点

语言点包括语音、词汇、结构、功能等方面。教材的语音、词汇教学重点一般都清楚地列出。在结构方面,由于对结构大纲的争议,很多小学英语教材没有明示语法重点。有些教材通过目录表、单元自评等标明语法线索,有些教材则需要教师们自己去判断。

对于没有明示语法重点的教材,教师们需要通过分析整本甚至整套教科书,特别是分析本单元与前后单元的联系来确定教学重点。强调语言的功能是向语言工具性本质的回归。对语言功能的了解有助于我们设计相应的运用语言的任务,有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3、目标要求

目标有教学导向的作用。对于确认的语言点,要明确学生掌握的要求,如:要求理解还是要求运用? 要求能听说还是能读写? 教材的语法系统对此是有要求的,但这一要求往往不是明示的,需要教师通过教材中的活动要求、练习册等来判断。

4、语言材料

语言材料指教材中提供的对话、短文、歌曲、小诗等。教师需要对其体裁、长度、语法复杂程度、真实性、地道性、趣味性等作出判断,从而决定是否对其进行调整、改编或者用其他语言材料来替换。

5、活动

大多数的小学英语教材除了提供语言材料外,还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如游戏、歌曲、角色表演、会话、调查、评价等。教师需要对这些活动的语言点、目的、知识、技能、组织形式、材料、先后顺序等进行分析,从而决定其是否合适,是否要做出调整。

6、检测

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调控能力是使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理想的教材应该为学生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练习活动,这种活动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效果的反馈。

87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