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87

欢乐空间装饰
首页 > 英语培训 > 洋泾浜英语100句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NDSGGS南都

已采纳

洋泾浜 英语略知近代上海历史之人,大多都知道什么叫洋泾浜英文,按《上海闲话》的作者姚公鹤的说法,这是一种 “以中国文法英国字音拼合而成,为上海特别之英语”。洋泾浜本是原黄浦江一条支流的河名,曾是英、法租界的界河,后被填没筑路,即今天的延安东路。由于洋商华贾经常在附近做生意,来往周旋免不了要进行哪怕是最简单的交谈,加上洋行上班的中外职员和买办间也有必不可少的语言交流,一来二去,这种奇形怪状的中英混合语也就应运而生。“洋泾浜”三字集中地反映了租界华洋杂处的社会文化特征,在上海地区英文专修学校和更高级的大学尚未成立时,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们和本地居民普遍都使用这种语言。在英文中,所谓的洋泾浜语被称为Pigeon English,即”鸽子英文”,也叫Pidgin,即皮钦语,转指不同语种的人们在商业交往中发展而成的混杂语言。这种沪版皮钦语一度广泛使用于沪上,连正宗的英国佬到上海码头落脚,也得先从师学习几个月“洋泾浜话”,这样才算通过初步的语言关。对普通的上海市民而言,掌握洋泾浜英文的难度似乎并不太大。由民国时人汪仲贤撰文的《上海俗语图说》中曾记载了洋泾浜歌诀:来是“康姆”去是“谷”,廿四铜钿“吞的福”;是叫“也司”勿叫“拿”,如此如此“沙咸鱼沙”(So and so);真崭实货“佛立谷”,靴叫“蒲脱”鞋叫“靴”;洋行买办“江摆渡”,小火轮叫“司汀巴”;“翘梯翘梯”请吃茶,“雪堂雪堂”请侬坐;烘山芋叫“扑铁秃”,东洋车子“力克靴”;打屁股叫“班蒲曲”,混帐王八“蛋风炉”;“那摩温”先生是阿大,跑街先生“杀老夫”;“麦克麦克”钞票多,“毕的生司”当票多;红头阿三“开泼度”(Keep door),自家兄弟“勃拉茶”;爷要“发茶”娘“卖茶”,丈人阿伯“发音落”……也有的类似歌诀中加上“一元洋钿‘温得拉’((one dollar)”的内容,大同小异,但有一点得清楚,就是该歌诀须用宁波人的甬音念来,更属原汁原味。这也间接反映了宁波生意人在上海滩的地位。一般在上海市民观念中地位较低的“江北人”,在生活中使用洋泾浜语的机会要少得多,即使有拉黄包车的脚夫和洋顾客讨价还价,有时做个手势也就足矣。倒是一些洋商开办的工厂里,由于许多工作用语和器具材料皆为舶来品,不少老工人在干活中,往往会夹杂一些洋泾浜语,笔者年轻时在上海闸北电厂工作时,常能听到诸如“这只凡尔(valve阀门)要修了”,“做只猛格”(mark做个标记)等话语,有时需要到车间里楼梯小平台干活,大家也都习用“格兰汀”来形容,我忖度可能指“go to landing”之意。初进工厂时乍听这些陌生的词汇,有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很快就习以为常,这种在上海工厂中形成的特殊语境,与讲话人自己是否明白英文原意己完全无关。另如20世纪30年代沪上打扑克牌的风气一度流行,有些洋泾浜英文也往往混杂使用于牌桌上,典型者如“拉屎揩”,以中文写出来非常不雅,根本上不了打牌的台面,可从英文原意来讲,却是“Last Card”的音译,作最后一副牌解。此语沿用至今,还被人作为中文“最后”之意派用处,譬如某人考试成绩不理想,会自嘲是“拉屎揩”,而不会说“拉丝特”(英文“Last”),那张“Card”却怎么也“揩”不掉了。引自internet

洋泾浜英语100句

291 评论(14)

亓亓小屋

在洋泾浜英语中,个别英语单词以错误方式被频繁使用。中国的洋泾浜英语只有大约700个单词,所以一个词不得不兼有原先几个甚至十几个英文单词的意思。例如,“belong ”(属于)这个英语单词在洋泾浜英语中用得很频繁,这一个词可以代替几个汉字、十几个汉字甚至几十个汉字用。例如:“You belong ploper ?”(你好吗?) ploper就是proper;“How muchee belong?”(多少钱?) muchee就是much。真正造成belong一词使用频率特别高的原因是,在洋泾浜英语中,连系动词to be以及它的各种形式都不存在,一律用belong代替,如 I am、you are , he is统统说成I belong、you belongest、he belongs。如果要说“对不起”,并不说“I am sorry”,而是说 “My belong , sorry”。如果要说“他现在在中国。”不说 “He is in China now ”,而是说“He belong China-side now”。在洋泾浜英语中似无give一词,要表示“给”这个意思时,常用“pay”譬如,外国女主人在接待自己的客人时,让中国仆人上茶,就得说:“Pay the missy tea.”甚至连外国人跟中国舞女告别时都会说:“Pay my kissy”。受汉语量词的影响,piecee (piece) 这个词的使用很广,洋泾浜英语说two piecee book,而不说two books;用side和time表示空间和时间,用top-side表示”above”(上边,上面),用nother time表示 “again”(再一次)。 洋泾浜英语的语法特点就是没语法,即未形成独立的语法体系,我们无法依一定的规则、句型和词法来复制和扩充它。另外,洋泾浜英语虽被冠以“英语”之名,但它受汉语的影响较受英语的影响要深。它似乎宁可服从于汉语表达习惯和词序,而不肯遵从英语的基本语法,置英语的数、格、人称、时、体、态等基本造句结构于不顾。也正是这一特点使它有别于常提到的Chinlish(中国式英语)。中国式英语虽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但毕竟符合英语一般语法规则。而洋泾浜英语既不符合英语惯用法,也不符合一般的英语语法。例如,“这不关我的事。”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It s not my affair.” 或 “It’s none of my business.” Chinlish 可能会说: “It’s not concerning my thing.” 而在洋泾浜英语中则会说: “No belong my pidgin.” 在人称代词的使用上,这一特点尤为明显。例如,在洋泾浜英语中my就是I、we、mine、ours等人称代词的同义语。因此,“我不能”被说成“My no can”,“我们什么也不要”说成“my no wants”。

261 评论(10)

suki子雅

1845年11月,上海道台宫慕久与英国驻上海首任领事巴富尔签订了一份协议《上海土地章程》,将当时上海县城外一块河汊纵横、无人居住的滩涂荒地,租借给英国人修建房屋居住。

这一块地盘,位于洋泾浜北、李家场南,大约有800多亩。3年后,英国人将它扩展到2820亩。这是外国在中国取得的第一个租界。后来,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纷纷在洋泾浜周边地区跑马圈地,设立租界。

上海租界设立后,迅速热闹起来,吸引了许多西方洋行和公司纷纷来此开设分行和子公司。可是,洋人之中的相当一部分,是不会说中国语言的,这给交流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最初,有一部分懂得英语的广州人来到上海,从事翻译工作。可随着洋人越来越多,这部分广州人已经不够用了,于是一种读音不准、语法不通,但是洋人能够勉强听懂的“洋泾浜英语”应运而生。

说“洋泾浜英语”的人,主要来自上海、宁波等地方。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翻译训练,所说的英语,主要来自于与洋人的日常交流,根据口头语,结合自己的理解而成。因此,读音是不那么准确的,更别说符合语法了。

1860年,冯泽夫、张宝楚、冯对山、尹紫芳、郑久也、姜敦五6名宁波商人,出版了一本《英话注解》,将一些常用的英语单词、词组、句子,用宁波话进行注解。比如,将英语Matches(火柴)翻译成“袜乞史”,将英语Tea(茶叶)翻译成“梯”,将英语Cup(杯子)翻译成“克泼”,将英语Small(小)翻译成“史毛而”,将House(房子)翻译成“好胡司”……如此,不一而足。

《英话注解》相当于一本口语版本的英语教材,能够让一名完全不懂英语的人,在最短的时间里初步掌握英语的对话技巧。而且,虽然这本《英话注解》是用宁波话作为标注拼音,但由于宁波话与上海话非常接近(上海开埠以后,有许多宁波人在上海经商,语言互相交融),因此上海人也能够读懂《英话注解》。《英话注解》便在上海流行开来,培养了更多的“洋泾浜翻译”。

不仅如此,当时上海还流传着一段让人捧腹的“洋泾浜英语”顺口溜:“来叫克姆(COME)去叫谷(GO),是叫也司(YES)勿讲拿(NO),一洋元钿温得拉(ONE DOLLAR),廿四铜钿吞的福(TWENTY-FOUR),翘梯翘梯喝杯茶(HAVE TEA),雪堂雪堂请侬坐(SIT DOWN)……”

这段“洋泾浜英语”的顺口溜,是一名懂得中文的洋人查理斯·李兰德编写的,作为学习英语的歌诀,在上海民间传得非常广泛。

这里说一个“洋泾浜英语”的趣事。

民国外交家顾维钧曾经在伦敦参加一场正式的宴会,一位美国将军坐在他旁边。美国将军以为顾维钧不会英语,为了拉近距离,用洋泾浜英语问顾维钧:“喜欢这个汤吗?”

顾维钧有些惊讶,但还是礼貌地点了点头。后来,顾维钧被邀请上台发表演说时,说了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让美国将军非常尴尬。演讲结束后,顾维钧回到座位上,用洋泾浜英语笑着问美国将军:“喜欢这个演讲吗?”

百多年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英语教学的正规化,“洋泾浜英语”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过,“洋泾浜英语”中的一部分词语,到现在还在被使用。

比如马达(motor,发动机)、麦克风(microphone,话筒)、扑克(Parker,扑克)、三明治(sandwich,夹肉食的面包)、吐司(toast,烘焙面包片)、吉他(Gaiter,吉他)等词语,直到现在还有很高的使用频率。只是大家在使用时,没有想到是由“洋泾浜英语”演化而成的。

124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