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海01
好奇怪的样子哦
有关世纪佳缘创始人龚海燕名人创业故事 成功的比例幸运占一半,另一半要靠人的智能,勤以创业,俭以聚财,诚以待人,逊以自处。看看那些名人创业的经历,学习他们的方法,从故事中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世纪佳缘创始人龚海燕名人创业故事,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许多人创业与成功其实都是被逼出来的。小到家庭作坊的小老板,大到首富榜上的马云、刘永好、鲁冠球等莫不是如此。 她曾是中国在线婚恋市场的开山之人,带领世纪佳缘敲开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大门。如今,功成名就之后,她重入创业江湖,跨界选择了在线教育行业。 有意思的是,她的第二次创业依然没有经过缜密的市场调研,而是如第一次创业一样“一拍脑袋就创业了”。 作为创始人缘何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再创业其经历过怎样的选择?本期创业人物我们专访了世纪佳缘创始人、91外教网创始人龚海燕。 离开自己一手创立的世纪佳缘之后,龚海燕二次创业曾想过做一个整容医院。 “世纪佳缘的很多女会员多年不能解决婚姻大事,相貌也是个原因。于是,我就想通过技术手段帮她们解决。”龚海燕说。 然而,龚海燕最终没能去做整形医院 让她放弃的是天使投资人徐小平的一句话:“你要想做整形医院,你就要先花3年时间把自己整成范冰冰。” 和周鸿祎、雷军、季琦……这些在熟悉的领域反复创业、反复“折腾”的人不同,与邓峰、丁健、鲍岳桥……这些从实业转身投资的人也不同,龚海燕的二次创业,选择的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在线教育,做的是一对一的线上英语教学——91外教网。 结束缘于创始人跟不上公司的步伐 “世纪佳缘前期最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确立,并且迅速扩大规模,得到美国资本市场的认可,相信它是一个有价值的公司。”李莹分析认为。然而在上市之后,企业最重要的指标就不只是规模,而是利润、效率和用户黏性。 作为世纪佳缘的创始人,龚海燕推出了网络婚恋的概念,并将这个商业模式成功实践,带领公司上市。她觉得自己在世纪佳缘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 然而,实际上,在世纪佳缘上市之后,龚海燕遇到了以前没想到的烦心事 2011年,中概股受到美国资本市场质疑,全线大跌。世纪佳缘的股价从上市时候的11美元/股,跌到3~4美元/股之间。龚海燕回忆说,那时候,每个季度,她面对投资人的冷眼时,只能不断解释:股价下挫是市场原因。 然而,即便市场对中概股整体估值都偏低,投资人所指摘的“世纪佳缘盈利模式过于单一,会员看信收入占到全部收入90%”这一点,却是龚海燕无法否认的。 为了把世纪佳缘变成一个更安全的公司,就要创造新的盈利模式。龚海燕首先想到的是延伸产业链。实际上,早在2010年,世纪佳缘就推出了基于婚庆市场的喜鹊网。这个尝试听上去十分符合商业逻辑:世纪佳缘有数千万注册用户,其中一大部分人都是婚庆市场的潜在用户。而喜鹊网的商业模式是婚庆产业的网络导航——将钻戒购买、婚纱摄影、婚礼策划、婚恋酒店……等线下店铺的消费信息搬到网上,通过世纪佳缘将流量引过来,如果形成交易,世纪佳缘将收取交易分账。 然而,“喜鹊网有一点类似婚庆业的团购网站,把线下的产品和服务放在线上。但在线婚恋和电商完全是两种思路,隔行如隔山。”雪球财经分析师李莹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认为:“首先,世纪佳缘需要去和婚庆产业中不同的商家谈合作、谈分账,然后还要单独推广喜鹊网。这些事情都是世纪佳缘以前从未做过的。所以,喜鹊网一直不温不火,并没有给世纪佳缘带来多少收入。” 延伸产业链的努力并不成功,而且世纪佳缘的活跃用户数量也开始下降。于是,2012年3月,龚海燕和她的投资人钱永强、甘建平一起,引进了“互联网老兵”吴琳光加入世纪佳缘,并和龚海燕一起成为联席CEO。 就在那段时间,龚海燕偶然看到土豆网创始人王微发布的一条微博里有一句话:“在下一个有趣的梦里再见。”那时的土豆网,刚刚和优酷网合并。 股价、创收、效率,客户黏性……龚海燕的每一天都是为了网站的一个个数据而奔忙着。在世纪佳缘工作了10年的她开始觉得,王微的这句话击中了她心中某一根疲惫的神经。 吴琳光技术出身,在加入世纪佳缘之后,迅速开发了用户行为分析系统,从数据上得出结论后,决定开发细分市场,并推出独立品牌“爱真心”,而为了提高客户黏性,还开发了网页游戏和读书频道。 吴琳光加大对移动互联网的投入,被外界视为世纪佳缘重要的战略转型。至此,中文系出身的龚海燕则逐渐专注于市场、媒体公关等业务。“我也认同,我做市场、媒体公关比作运营和产品更合适。”龚海燕向记者坦承。 “世纪佳缘前期最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确立,并且迅速扩大规模,拿到‘在线婚恋市场第一’的金字招牌,并且美国的资本市场相信,它是一个有价值的公司。”李莹分析认为。然而在上市之后,企业最重要的指标就不只是规模,而是利润、效率及用户黏性。 显然,并不是每个创始人都能一直陪着公司走下去。在2012年12月,龚海燕辞任世纪佳缘CEO。 二次创业从置之死地开始 和初次创业的动机一样,龚海燕二次创业前也并没有做严格的市场调研,而是源于自己生活中的一个简单需求:去美国面对投资人时英语不好,而在国内报了英语班却没时间去上课。 在世纪佳缘上市之前,投行的人对龚海燕说,上市敲钟的时候,很多的企业创始人都会想到创业数年的艰辛,并在一瞬间控制不住自己,嚎啕大哭。 然而,龚海燕并没有哭,她觉得自己人生中唯一的质变,就是离开珠海的生产线重返校园,然后考上北大中文系。在她看来,无论是创业、公司上市、再创业,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生中的量变而已。在这种量变中,她的创业动机是随性和拍脑袋式的,而这种拍脑袋则是出于自己的需求。 2003 年硕士还没毕业的龚海燕因为自己“想找对象”,就拿出3万块钱创立了世纪佳缘。后来,她还让自己的博士老公成为“全职煮夫”,以全力支持她创业。“当时他的薪水比我高,他周围的人都反对他辞职,但是我对他说,如果我创业失败了,大不了我们再出去找工作,还怕找不到工作吗?”龚海燕说。 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往往会经历各种困难:没有用户、成本高涨、员工造反……这些,龚海燕都经历过。但是,她从未因此而焦虑失眠。龚海燕觉得自己的乐观很像她奶奶:94岁的老太太,数年以来一直是十里八乡知名的媒人,如今仍然酷爱用ipad打麻将,尽管人生经历十分坎坷。 和初次创业的动机一样,龚海燕二次创业前也并没有做严格的市场调研,而是源于自己生活中的一个简单需求:去美国面对投资人时英语不好,而在国内报了英语班却没时间去上课。然后,“一拍脑袋”,她决定再创业,以满足与她类似的需求。 2013年初,龚海燕租下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华盛大厦的几间办公室作为再创业场所——各大培训、留学机构都在这里扎堆。然而,由于租金昂贵,她只签了6个月的合同。 很多人劝龚海燕低调一些,让一个创业公司太早站在聚光灯下,一旦失败,她自己就成了一个笑话。“我就是要置之死地而后生,让所有人都看着我。何况,失败了又能怎么样呢?”龚海燕觉得,自己并不害怕失去大学毕业之后得到的任何东西,无论她以后再做什么,都不可能再回到噪音弥漫的流水线上去打工,也不会回到烈日之下的`稻田里了。 “我可以再去找个工作,我能管市场、媒体,怎么也是个VP吧,我的生活依然继续,每天都有新的事情发生,我的失败很快会被忘掉。”龚海燕的创业心态一如既往地乐观。 从轻公司到重公司的考验 在深入教育行业之后,龚海燕才逐步了解到:一对一模式的致命问题是成本过高、利润很低。虽然91外教网并没有开设实体教学点的投入,但服务器带宽、技术人员的工资等,同样会随着企业规模的增长而增加。 表面上是跨界创业,但龚海燕始终觉得,自己的二次创业和第一次创业之间还是有着很多的联系。比如,“都是互联网形态,都是匹配制,都是面对个人消费者。” 如今,龚海燕新创的91外教网已经做了两个多月,用户只有数十个。“后来我知道网上花店roseonly,‘你一生只能送花给一个人’,今年2月7日才上线,一天就有几百单,我就开玩笑说,这个生意应该我做,流量成本很低。”龚海燕笑着说。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已经骑在老虎身上,下不去了。” 龚海燕选择的在线教育,是目前教育行业中最热门的概念之一。记者了解到,91外教网的模式是先招募外籍教师,让他们为中国客户提供一对一的英语教学服务。这一商业模式的优点是省去了场地成本,将教学过程放在了网上,客户学习有一定的便利性。 然而,真刀实剑的创业一开始,还是有很多的事情出乎龚海燕的预料。“以前我觉得91外教网会是个轻公司,然而做了才发现是个重公司。世纪佳缘是会员的自助平台,付费之后,男女双方都是自己联系,推荐对象也是程序推荐,平台企业非常省事。而现在,老师和学生我都要操心。老师的招募、培训、管理是一方面,学生的注册需要前期的营销,注册成功了,还要联系学生,测试他的电脑环境。有时候,学生留一个电话,可能一直联系不上。你跟老师约好了时间,然后跟用户约时间,而用户则完全有可能放鸽子。另外,即使你送他一个免费测试之后,还需要课程顾问去跟进。从测试到付费,还有一个转化率的问题,不可能所有人都付费。然后,用户付费买了课,所有课程上完,收入才能确认。”龚海燕说。 在深入教育行业之后,龚海燕才逐步了解到:一对一模式的致命问题是成本过高、利润很低。虽然91外教网并没有开设实体教学点的投入,但服务器带宽、技术人员的工资等,同样会随着企业规模的增长而增加。 事实上,线上教育的概念很热,但是至今一直没有独特、成熟、创新性的商业模式,业内企业都在探索,91外教网更是如此。 龚海燕坦言:“企业在规模化、商业模式方面,我还有很多问题没想清楚。教育是个比较深奥的行业,包括如何抓取流量,怎么投广告,我一拍脑袋扎进来,很多东西都要从头学起。” 很明显,龚海燕的二次创业并不轻松,前面有太多的困难和不确定在等着她。然而,向来乐观的龚海燕对此却不以为然:“就是如此,我才觉得那种兴奋、充实的日子又回来了。” 创业观察 二次创业需要理性 当面对“IT和互联网行业,是不是已经不再适合普通创业者”这个问题时,马云坚定地回答:中国的IT和互联网才刚刚起步,充满着机会。 “做实业,最重要的是对机会的把握,一旦发现了一个机会,就要义无反顾地追下去、做到底。但是,创业的成功率很低,最多10%左右,一不小心就成了分母,成为分子的可能性很小。”在金沙江创投合伙人丁健看来,“创业就像玩拼图,创业者可能一开始什么都没看清楚,只找到一个图块,觉得自己有兴趣、有能力,就开始动工了,边拼边找其他的图块,想到哪儿做到哪儿。” 然而对于二次创业,创业者在方向性的选择方面则明显更为理性。“成功的二次创业者,往往会选择在熟悉的领域二次创业。这样,以前成功或失败积累的经验、资源、人脉,都能够继续发挥作用。”雪球财经分析师李莹认为,周鸿 、雷军、陈年等人的二次创业,都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理性地对新项目进行了各种论证和市场调研。 反观龚海燕,二次创业进入的却是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而且可能面临的竞争还很激烈。“91外教网的商业模式,踩上了最热的在线教育交互概念,但是,这一模式还有盲点。首先,一对一如何规模化?其次,在网络上和外国人聊天,如今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你让客户付费,还是要有一套过硬的教学产品;其三,英孚、华尔街英语等英语培训巨头,都有一对一课程,他们的资金实力雄厚,门店也多,新生的在线产品怎么跟他们竞争?”在李莹看来,新生的91外教网面临的挑战是很大的。但是,她也认为,再好的模式,如果没有人去运营也等于零。因此,归根结底,创业者本人还是最重要的。 从在线婚恋到在线教育,龚海燕就像一个玩着拼图的小孩子,从自己生活中看到一个机会,就会马上执著地动手。而当她无法再从这个游戏中找到兴奋的感觉时,她会选择全身而退,继续寻找着新的拼图。 跟龚海燕有着相类似创业感觉的,应不在少数。比如联众创始人鲍岳桥也曾表示:“被聘为CEO的我成了职业经理人。那时候的工作令我头疼,我从这份工作里找不到成就感,也不喜欢这样的生活。” 然而,鲍岳桥的选择与龚海燕不同,他离开创始企业后转身做了天使投资人,理由是他喜欢研究产品、研究新商业模式,却不愿再做一个公司的老板。但是,他也承认,现在做事情有激情,也有成就感。但“唯一的缺憾是,一个项目成功之后,我的成就感会比直接创业少很多”。 ;
kellycai4141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创业故事 俞敏洪,1962年9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夏港街道[,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英语教学与管理专家。担任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洪泰基金联合创始人、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等职。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创业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俞敏洪的个人简介 俞敏洪,男,汉族,1962年生,江苏江阴人,民盟成员。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大学学历。1985年任北京大学外语系教师,1993年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2003年成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 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俞敏洪领导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目前在全球拥有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天津、南京、成都、重庆、沈阳、深圳、长沙、济南、哈尔滨、襄樊、太原、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地的十八所新东方学校,两家专业研究机构,五家子公司及北美分公司,业务涵盖教育研发、图书杂志出版、在线教育、教学软件开发、文书写作、留学咨询等多个领域。 俞敏洪创业故事 新东方在美上市,造就了俞敏洪这个新的亿万富翁。有人说他是中国最成功的老师,有人说他是一个纯粹的商人,把这两个角色结合在一起,俞敏洪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 北京时间9月8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美国纽交所上市,首日收盘于20.88美元。新东方董事长、持有公司31.18%股权(4400万股)的俞敏洪的资产一跃超过10亿人民币,成为中国最富有的老师。 作为国内最大的英语培训机构,新东方声名赫赫。十几年来,它帮助数以万计的年轻人实现了出国梦,众多莘莘学子借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有人评价说,“在中国,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像新东方这样,站在几十万青年命运的转折点上,站在东西方交流的转折点上,对中国社会进步发挥如此直接而重大的作用。” 这样的赞誉现在看来也许并不为过,但对于创办新东方的俞敏洪来说,当初却根本没有这样的“雄才大略”。 失意的80年代 俞敏洪的授课风格被学生们总结为“激励型”,他常常用到的一个例子就是自己的经历。 1978年,俞敏洪高考失利后回到家里喂猪种地。由于知识基础薄弱等原因,俞敏洪第一次高考失败得很惨,英语才得了33分;第二年又考了一次,英语得了 55分,依然是名落孙山。那时俞敏洪并没有远大的志向,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就是他的梦想,而高考在当时是离开农村的惟一出路。尽管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俞敏洪仍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坚持学习。 1979年,县里办了一个外语补习班,俞敏洪挤了进去,这是他第一次学习外语。住在30人一间的大房子里,俞敏洪的感觉就是进了天堂:可以一整天都用来学习了,可以在电灯下读书了。到了第二年春节,俞敏洪在班里的成绩已经进入前几名。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俞敏洪坚持考了三年后,最终考进了北京大学西语系。 在北大,俞敏洪是全班惟一从农村来的学生,开始不会讲普通话,结果从A班调到较差的C班。大三的一场肺结核又使俞敏洪休学一年,人也变得更加瘦削。 1985年,俞敏洪毕业留在北大成了一名教师。接下来是两年平淡的生活。中国随后出现的留学热潮,让俞敏洪也萌生了出国的想法。1988年俞敏洪托福考了高分,但就在他全力以赴为出国而奋斗时,美国对中国紧缩留学政策。以后的两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大减,再加上他在北大学习成绩并不算优秀,赴美留学的梦想在努力了三年半后付诸东流,一起逝去的还有他所有的积蓄。 为了谋生,俞敏洪到北大外面去兼课教书,后来又约几个同学一块儿出去办托福班,挣出国的学费。1990年秋天,俞敏洪的如意算盘被打碎了:因为打着学校的名头私自办学,北京大学在校园广播、有线电视和著名的三角地橱窗里高调宣布了对俞敏洪的处分决定。对此,俞敏洪没有任何思想准备。 被逼下海 1991年,俞敏洪被迫辞去了北京大学英语教师的职务,为了挽救颜面不得不离开北大,生命和前途似乎都到了暗无天日的地步。但正是这些折磨使他找到了新的机会。尽管留学失败,俞敏洪却对出国考试和出国流程了如指掌;尽管没有面子在北大呆下去,反而因此对培训行业越来越熟悉。 离开北大后,俞敏洪开始在一个叫东方大学的民办学校办培训班,学校出牌子,他上交15%的管理费。这一年他29岁,他的目标是挣一笔学费,摆脱生活的窘境,然后像他的同学和朋友一样到美国留学。 卢跃刚在他的《东方马车》一书中生动描述了俞敏洪这段创业经历:他在中关村第二小学租了间平房当教室,外面支一个桌子,放一把椅子,“东方大学英语培训班”正式成立。第一天,来了两个学生,看“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那么大的牌子,只有俞敏洪夫妻俩,破桌子,破椅子,破平房,登记册干干净净,人影都没有,学生满脸狐疑。俞敏洪见状,赶紧推销自己,像是江湖术士,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活说死说,让两个学生留下钱。夫妻俩正高兴着呢,两个学生又回来了。他们心里不踏实,把钱又要回了…… 尽管困难重重,但拼死拼活干了一段时间后,俞敏洪的培训班渐渐有了起色。 眼看着培训班越来越火,俞敏洪渐渐萌生了自己办班的念头。1993年,在一间10平米透风漏雨的小平房里,俞敏洪创办了北京新东方学校。 俞敏洪说,最初成立新东方,只是为了使自己能够活下去,为了每天能多挣一点钱。作为一个男人,快到三十而立的年龄,连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都买不起,连为老婆买条像样的裙子都做不到,整个家庭无家可归,连家徒四壁都谈不上,自己都觉得没脸活在世界上。当时他曾对自己说:只要能赚到十万元钱,就一辈子什么也不干了。 到今天,新东方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私立教育服务机构,在全国拥有25所学校、111个学习中心和13个书店,大约有1700名教师分布在24个城市。目前累计已有300万名学生参与新东方培训,仅今年就有87.2万名。外语培训和考试辅导课程在新东方营收中所占比例高达89%,是该公司最主要的营收来源和增长动力。 俞敏洪说,“新东方走到今天,不在我的意料之中,因为最初只是为了糊口,招几个学生办个小小的补习班而已。新东方到了今天,我们就有了更多的期待,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为中国学生做更多的事,为中国教育做更多的事,为中国未来做更多的`事。”新东方为何能从竞争激烈的英语培训市场脱颖而出,俞敏洪说自己最成功的决策,就是把那帮比他出息的海外朋友请了回来。 “任何一个人办了新东方都情有可原,但我就不能原谅。因为我在同学眼里是最没出息的人。我的成功给他们带来了信心,结果他们就回来了。” 1995年底,积累了一小笔财富的俞敏洪飞到北美,这里曾是他心牵梦绕的地方,当年就是为了凑留学的费用,他丢掉了在北大的教师职位。在加拿大,曾经同为北大教师的徐小平听了俞敏洪的创业经历怦然心动,毅然决定回国和俞敏洪一起创业。在美国,看到那么多中国留学生碰到俞敏洪都会叫一声“俞老师”,已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的同学王强也深受刺激。1996年,王强终于下定决心回国。 在俞敏洪的鼓动下,昔日好友徐小平、王强、包凡一、钱永强陆陆续续从海外赶回加盟了新东方。经过在海外多年的打拼,这些海归身上都积聚起了巨大的能量。这批从世界各地汇聚到新东方的个性桀骜不驯的人,把世界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教学方法带进了新东方。 俞敏洪笑言自己是“一只土鳖带着一群海龟奋斗”。如何将这些有个性的人团结到一起,并让每个人都保持活力和激情,是俞敏洪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俞敏洪说,在新东方,没有任何人把我当领导看,没有任何人会因为我犯了错误而放过我。在无数场合下,我都难堪到了无地自容的地步,我无数次后悔把这些精英人物召集到新东方来,又无数次因为新东方有这么一大批出色的人才而骄傲。因为这些人的到来,我明显地进步了,新东方明显地进步了。没有他们,我到今天可能还是个目光短浅的个体户,没有他们,新东方到今天还可能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培训学校。 像所有处于快速成长期的民营企业一样,新东方几年后也遇到了一次次人事危机。2001年8月,新东方创业三位元老之一的王强决定出走。卢跃刚在他的《东方马车》一书中详细描述了这段事实:“在场的人都清楚,新东方可能正沿着一个大家十分熟悉的道路向下滑行,可能面临一个私营企业由于决策失误、理念不合、利益纷争而导致的内部分裂,有可能出现盛极而衰、灰飞烟灭的庸俗结局。”庆幸的是,在俞敏洪的极力挽留之下,王强最终没有离开。 新东方的“内乱”没有就此结束。2003年,北京新东方学校另一位副校长、著名TSE(英语口语测试)教学专家杜子华离开了管理层。2004年,新东方的另外两外干将——江博和胡敏也低调离开新东方。 新东方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后,俞敏洪身价已逾10亿,其他董事会成员徐小平、包凡一、钱永强身价可能也将上亿。以后,在资本力量的左右下,这个“一只土鳖带着一群海龟奋斗”的故事能否顺利延续呢? 新东方精神 如今,新东方已经成为无数人梦想的发源地和实现梦想的场所。成千上万人通过在新东方艰苦的学习,圆了自己的留学梦。 与新东方的英语培训一同冲向全国各地的,还有新东方精神。一位同行在参加完新东方去年的梦想之旅后总结道,新东方最重要的就是告诉了我们,尽管生活沧海桑田,依然不要停止追求自己的梦和理想! 新东方精神到底是什么?俞敏洪说,“新东方精神对我而言,是我生命中一连串铭心刻骨的故事:是在被北大处分后无泪的痛苦,是在被美国大学拒收后无尽的绝望,是在被其他培训机构恐吓后浑身的颤抖,是在被医生抢救过来后撕心裂肺的哭喊;新东方精神对我而言,更是在痛苦之后决不回头的努力,在绝望之后坚韧不拔的追求,在颤抖之后不屈不饶的勇气,在哭喊之后重新积聚的力量。” 俞敏洪认为,人活着需要有一种感觉,新东方之所以被很多人接受,也是因为新东方有一种感觉存在,凡是到新东方来过的人,都在新东方感觉到了一种活力、一种顽强和一种豁达。 “十年风雨辉煌路,百年教育报国心”。俞敏洪希望新东方能为中国学生做更多的事,为中国教育做更多的事,为中国未来做更多的事。 不过,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因“老罗语录”而名噪一时的新东方前教师罗永浩表示,“我认为媒体上说俞敏洪是最富有的英语教师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俞敏洪从来都不是一个英语教师,他只是一个商人。” 罗永浩在他的博客上写道,“我当初刚来新东方的时候,新东方在社会上成功地制造了一个一群理想主义者创业的美好形象,我来的时候对新东方有很多很好的向往、期待这样的东西。来了之后慢慢发现这个机构其实就是一个100%的纯商业机构,当然我不认为纯商业机构有什么不好,但是作为一个唯利是图的、没有原则的商业机构,总是宣传什么‘百年教育报国心’就比较恶心了。” 新东方就是这样在争议,甚至相互攻击中慢慢成长,过去是,将来可能也会是。 几年前,俞敏洪曾写道,“现在新东方做大了,自己所面对的困难反而越来越多了,有些困难是因为中国的客观现实造成的,但有些困难存在完全是因为我的无能和性格缺陷所致。放眼看去,我开始明白,只要新东方存在着、发展着,我所面临的困难和痛苦将会无穷无尽。多少次痛苦万分时,我下定决心要放弃新东方,希望离新东方越远越好,多少次在我离开新东方一段时间后,又对她如此的魂牵梦绕、日夜思念,只要听不到新东方的消息就茶饭不思,坐立不安。” 创业故事 2006年9月7日,新东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市,开创了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俞敏洪身价暴涨成为中国最富有的教师。报告显示,新东方2007财年第一季(2006年6月1日到8月31日)净营收为4.293亿元,同比增长31.4%;净利润为1.651亿元,同比增长100.8%。目前,新东方占有全国60%以上的出国英语培训市场。 俞敏洪是国内英语培训的头牌学校新东方的创始人。一路高唱着“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的俞敏洪老师,终于在2006年9月7日迎来了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纽交所上市。据测算,上市后,44岁的俞敏洪资产至少高达1.21亿美元,可谓“中国最富有的教师”。 俞敏洪的励志故事,《东方马车——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中,有详细记录。其中令人印象尤深的是对俞敏洪一次醉酒经历的描述,看了令人不禁地想落泪。 俞敏洪那次醉酒,缘起于新东方的一位员工贴招生广告时被竞争对手用刀子捅伤。俞敏洪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上混,应该结识几个警察,但又没有这样的门道。最后通过报案时仅有一面之缘的那个警察,将刑警大队的一个政委约出来“坐一坐 ”。 他兜里揣了3000块钱,走进香港美食城。在中关村十几年,他第一次走进这么好的饭店。他在这种场面交流有问题,一是他那口江阴普通话,别别扭扭, 跟北京警察对不上牙口;二是找不着话说。为了掩盖自己内心的尴尬和恐惧,劝别人喝,自己先喝。不会说话,只会喝酒。因为不从容,光喝酒不吃菜,喝着喝着,俞敏洪失去了知觉,钻到桌子底下去了。 老师和警察把他送到医院,抢救了两个半小时才活过来。医生说,换一般人,喝成这样,回不来了。俞敏洪喝了一瓶半的高度‘五粮液’,差点喝死。 他醒过来喊的第一句话是:‘我不干了!’学校的人背他回家的路上,一个多小时,他一边哭,一边撕心裂肺地喊着:“我不干了!—再也不干了!—把学校关了!—把学校关了!—我不干了! 他说:“那时,我感到特别痛苦,特别无助,四面漏风的破办公室,没有生源,没有老师,没有能力应付社会上的事情,同学都在国外,自己正在干着一个没有希望的事业.....” 他不停地喊,喊得周围的人发怵。 哭够了,喊累了,睡着了,睡醒了,酒醒了,晚上7点还有课,又像往常一样,背上书包上课去了。 实际上,酒醉了是很好对付的,但是精神上的痛苦就不那么容易忍了。醉了、哭了、喊了、不干了……可是第二天醒来仍旧要硬着头皮接着干,仍旧要硬着头皮挟起皮包给学生上课去,眼角的泪痕可以不干,该干的事却不能不干。 就这样有了今天如日中天的新东方! ;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